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12 11:30:48

  ——2016年11月22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副组长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庞波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6年工作安排,今年对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下半年,常委会组成了由李慧副主任任组长,教科文卫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调研组。6月至11月,调研组分别在陇南、兰州、平凉、张掖、酒泉、天水等6市12个县(区)开展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通过与各地政府职能部门、中药生产加工企业、中药材种植户、各级人大代表等座谈,实地考察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生产加工企业等形式,了解了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中医药产业近年来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一)搭建平台,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
 
  我省是中医药大省,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2011年7月,我省成为国家首个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
 
  2014年3月,甘肃代表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将甘肃列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建议”,这个建议成为当年全国人大从8000多个建议中遴选出的19个重点办理建议之一,由国家中医药局牵头办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重点督办。2015年4月,省人大、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邀请陈竺副委员长以院士身份参加我省在北京召开的《甘肃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研讨论证会,陈竺副委员长在会上提出重要建议。
 
  2014年10月、11月、2015年7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先后三次会同国家有关部委来我省开展重点建议督办工作。尤其是2015年7月,全省人大教科文卫系统中医药文化产业综合试验区研讨会在陇南宕昌召开。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等领导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积极助推创建工作。目前,试验区创建工作已经进入冲刺阶段。试验区的创建,有助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转变我省经济结构,构建国家重要的优质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加强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优势,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我省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人文始祖伏羲、华夏中医始祖岐伯、三国时期的名医封衡、两晋时代的针灸鼻祖皇甫谧等都是甘肃人。成型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武威汉代医简、敦煌医学、夏河拉卜楞寺的藏医药经典等,均是不可多得的中医药资源宝库。我省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的美称,中药品质上乘,储药条件得天独厚,中医药群众基础好,发展中医药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近年来,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甘肃省“十三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省97%以上的综合医院、80%以上的乡镇和社区医疗机构均设立了中医科,5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我省先后在俄罗斯、法国等国创办了8个岐黄中医学院和4个中医中心,与各国在中医养生旅游、中药材种植和出口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合作。今年8月,中医药文化和健康产业国际论坛作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系列活动之一在敦煌成功举办。全省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持续的动力。
 
  (三)加大力度,中药材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我省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现有中药资源2540种,人工种植110余种,大宗道地药材30多种。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出口均居全国第一。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03万亩,产量108万余吨,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岷县当归、渭源党参、陇西黄芪等18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全省当归、党参、黄芪等优势品种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枸杞、甘草、板蓝根等优质药材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中药材种植呈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趋势。
 
  2015年,平凉市人工种植大黄、独活、柴胡等中药材53个品种26万多亩,建成5个千亩无公害中草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5个标准化育苗基地,全年产值达到3.86亿元。酒泉玉门市花海乡是我省闻名的移民乡,近年来,花海乡种植的枸杞面积达到4.5万亩,大多数移民因此而走上了致富路。
 
  (四)引进企业,中医药生产加工不断发展壮大
 
  “十二五”期间,我省先后引进了13家国内知名医药企业落地甘肃。广东一方、康美药业等在陇西投资兴建企业。兰州和盛堂引入东方资产参股经营,与葵花药业合作开拓市场,实现了高速增长。目前,奇正集团、陇西一方等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亿元、7.54亿元。陇南康县在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带领下,全县中药生产加工和高端制药配套体系日趋完善,2014年,全县中药工业生产值达到2.79亿元。招商引资为我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引入了新理念,增添了新活力。
 
  (五)加快布局,中医药产业基地和园区不断发展
 
  “十二五”期间,“定西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被批复为国家级产业基地。2013年11月,我省陇东南地区5个市被批复为“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目前,这5个市正在依托这一平台,共投入20多亿元相继发展中医特色生态养生旅游产业,研发推广先进的中医药养生技术,打造有竞争力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品。此外,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工业集中区等4个产业园区已入驻企业95户,建成项目40个。通过园区和基地建设逐步促进中医药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六)科学管理,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目前,我省以陇西为核心区域的中药材市场进一步完善,已形成了6个专业化市场和15个产地市场,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80万吨,年周转量达到100万吨以上。中药材市场服务网络建设快速发展,已建成“西部中药材网”等专业网站15个,利用“互联网+中药材”等现代化营销手段,实现了传统交易模式向现代化电子交易模式的转变。当归、党参、黄芪、枸杞等药材及产品电商销售势头良好,目前已初步发展成为全国中药材市场交易的主要区域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逐步完善的中药材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了带动药材种植、稳定药材价格、聚集市场要素的功能。
 
  二、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产业整体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
 
  近年来,我省中医药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整体经济总量依然偏小,中医药企业对我省的医疗卫生行业贡献率仍然不高。中医药产业经营主体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偏低,缺乏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旗舰式企业,缺乏拥有行业话语权的强势产业群,产业市场结构需要再做科学化调整,产业升级亟需加快。
 
  (二)中药材种植存有风险,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全省近80%的中药材生产仍以传统耕作方式和小规模的分散化种植为主。中药材种植的生产周期长,价格不稳定,加工企业、专业市场与基地、种植户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尚不健全,难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价格波动风险。分散化的中药材种植从制种、栽培、采收到加工储运等环节仍处于低水平、自发性、盲目性,非标准化的生产状态,经营管理粗放,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成为制约我省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中医药产业科研水平低,精深加工不足
 
  我省中医药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中医药产业尚处在原药种植、原始加工和原料输出的低质低效阶段。全省制药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比重的1%左右。中医药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品牌化程度低,发展层次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大资源、小产业”的局面依然存在,全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中医青黄不接,中医药产业人才匮乏
 
  受定额编制、地域条件、福利待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省中医人才匮乏。一些地方名老中医年龄已高,中青年技术骨干尚未成长,中医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十分突出。高学历、高层次、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逐年减少。
 
  在中医药产业领域,同样存在高层次、复合型的新产品研发领军人才不足的问题。一些企业的技术力量不能满足药品质量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一些县区具有中药材种植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少之又少。多数基层乡镇的中药材专业种植技术人员短板现象严重,农户种植缺乏必要的科技指导。人才匮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省现代中药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健康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甘肃作为中医药资源优势省份,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对人才队伍建设要统筹考虑,长远打算,以应对“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现实人才需求。
 
  建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在基础教育领域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基础知识,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逐步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要借助甘肃中医药大学等教学、医院和科研机构,结合中医人才成长特点,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等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师承教育,打造一批全国中医药重点学科。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本省创业人才和成果转化人才,不断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待遇,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使中医药产业成为我省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今年9月发布的《甘肃省“十三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陇药营业收入要冲刺500亿元(其中中药种植业200亿元)的目标,年均增速要达到15%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制定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户甘肃,进一步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加强与甘肃药企的合作开发。要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中医药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具有甘肃特色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加速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带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尽快使中医药产业成为我省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三)提高中药材质量,防控中药材种植投资风险
 
  建议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角度出发,加大对分散化中药材种植户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有组织地强化对种植户的技能培训。要制定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完善大宗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平台,把监控的前端延伸到产地源头,不断提高中药材质量。
 
  建议各地立足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持续稳步扩大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的面积,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对优质药材实行价格或税收激励,确保中药材无公害生产。要加强中药材流通及仓储交易信息收集发布工作,通过新媒介,在企业、基地、种植户之间建立起完善、高效、便捷的市场流通平台和机制,保障中药材种植户收益最大化。
 
  (四)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延伸中医药产业的产业链
 
  建议加强中医药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提升中药材的加工层级。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整个产业良性发展,不断延伸中医药产业的产业链。
 
  要研究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不断开发新型中药服务业,大力鼓励和培育社会力量创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发挥中医药促进人体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劳等方面的保健作用,推进中药向预防、康复、养生等方向延伸发展,提升中医药产业的内涵。
 
  (五)进一步营造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首先应该是民族自信心的重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建议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宣传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促进中医药与文化产业有效融合。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媒体,集中宣传我省中医药产业的优势品种,宣传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提高全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程度。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加快我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是我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精准扶贫的有力举措,也是对国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积极呼应。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载体。试验区的创立、中医药产业的大发展对于提升全省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幸福,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必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报告,请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