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15 09:49:58

  ——2016年7月27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周强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会议报告上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年初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努力推动“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稳步发展。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部分领域出现积极变化,呈现出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特点。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721亿元,同比增长7.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5.5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032.5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463亿元,增长9.1%。
 
  一是农业生产平稳向好,工业生产缓中趋暖。完成农业增加值250.3亿元,同比增长5.1%。夏粮产量314.4万吨,高产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畜牧业生产比较稳定,畜禽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相对稳定,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势头良好。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3.3亿元,同比增长5.5%。八大支柱行业增速“五升三回落”,与一季度相比,建材、食品、煤炭、有色、装备制造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提升,冶金、石化、电力行业增速回落。新增企业对工业增长形成较强支撑,242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4%,同比增长3.2倍。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进出口总值增速较快。省委省政府提前开展项目观摩活动等一系列举措,提振了各级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的积极性,加之专项建设基金项目支撑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支撑了投资稳步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16.8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97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出口总值224.2亿元,增长11.7%;进口总值72.8亿元,增长5%。
 
  三是消费品市场加快发展,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3.3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575亿元,增长2.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04.7亿元,同比增长10.8%;城镇实现零售额1198.5亿元,增长8.9%;乡村增速高于城镇1.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5.7%,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个百分点,是带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其中,蔬菜价格上涨19%,猪肉价格上涨23.8%。
 
  四是财政金融运行平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9.4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61.1亿元,同比增长13.4%。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460.7亿元,同比增长12.1%;新增各项存款116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4956.8亿元,同比增长18.3%。粮食播种面积同比下降1%,蔬菜面积增长4.3%,药材面积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3.3亿元,同比增长19.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47.1亿元,增长7.6%,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6.3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37.5%。
 
  五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同比增长4.6%,完成全年任务的77.4%;二季度城镇失业登记率2.2%;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72.6万人,创劳务收入563.6亿元。随着就业促增收、正常晋升工资等增收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2.4元,同比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6.8元,同比增长9.1%。
 
  总体来看,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投资后劲不足,工业投资持续下降、民间投资增长缓慢,民营经济的空间仍受挤压,有影响的大项目、好项目少,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存在隐忧。二是工业经济增长乏力,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已连续下跌53个月,用电量、柴油销量、铁路和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等实物量指标走势下滑,工业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三是新旧动能转换艰难,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的影响,传统产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大幅下降,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国有企业调结构、促转型紧迫感、危机感不强、办法不多,国企改革成效不明显,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三供一业”改革尚不到位。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快,但规模和比重偏小,尚处于培育期,新增动力尚难以弥补传统支柱行业下滑的缺口。四是创新驱动带动不足,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企业还没有成为创新主体,“双创”氛围不浓、激情不够,扶持政策还未完全落地。五是农业产业体系比较脆弱,产业链条不完备,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规模化程度低,标准化品牌化滞后,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上半年,按照省委经济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聚焦着力重点,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大力发展富民产业,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一是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全力落实“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十百千万”工程,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千亿斤粮食产能等项目实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绿色有机农业,全省涉农资金投入748亿元。争取国家专项基金安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5.8亿元。国家安排我省2016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任务242万亩,中央预算内投资6.9亿元,任务资金量位居全国第二。二是精准脱贫持续加力。深入实施“1+17”精准脱贫配套政策,全面实施“853”挂图作业。整合22个部门568亿元涉农资金集中用于脱贫攻坚,较上年增长120多亿元;争取中央专项56亿元、较上年增长37%;省级安排专项17.9亿元、较上年增长45.5%。制定了“1+4”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建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省级融资平台,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10.1亿元,融资平台统筹安排资金62.2亿元,搬迁建档立卡户2.9万户12.5万人,下达非建档立卡户省级财政补助资金3.6亿元。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390亿元。下达以工代赈资金3.6亿元。提前半年完成贫困村动力电覆盖工程全部建设任务,实现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目标。深入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建制村通畅工程完成1447.4公里。1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已开工11.4万户,竣工4.5万户。在100个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工作。20个县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三是涉农改革深入推进。中央和国家部委安排我省承担的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等10多项改革试点稳妥推进,我省自行安排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产品产值保险、农业水权水价等10多项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制定了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和加快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在全省87%的乡镇和84%的村全面展开。流转土地面积1170.3万亩,流转率达到24%,累计发展家庭农场6137个、较去年增长21.5%,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5万多家、成员总数150多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53多万户。
 
  (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一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深入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和“6363”水利保障行动,85个省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78.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35.8%,其中48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320.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40.8%;18个计划新开工项目中13个已开工,完成投资53.2亿元。兰州至重庆铁路、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等工程扎实推进,民勤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引洮供水二期、兰州市水源地建设等工程加快实施,平凉至天水高速公路可研获国家批复;白龙江引水马莲河水利枢纽工程等项目前期稳步推进;酒泉至湖南特高压电力外送工程加快实施,新增风电装机20万千瓦、光电装机67万千瓦,风电、光电装机累计分别达1272万千瓦、677万千瓦。二是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46亿元。国家前两批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安排我省265项,总投资2775.1亿元,专项建设基金金额达187.7亿元。加快推广PPP模式,建立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推介项目已开工106项,拟吸引社会资本投资299亿元。三是项目调度管理不断加强。即将出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1+X”意见方案,建立“3341”项目工程“1+X”推进机制,全面实行“1+(3+27)”并联审批,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四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567个,累计到位资金3744.8亿元,同比增长20.1%。第二十二届兰洽会共有1435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达7607.6亿元,比上届兰洽会增长9.1%。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国家批准在兰州新区建设我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引导国家参股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对27户企业累计完成股权投资6.6亿元,6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参股创业投资基金加快组建。金昌市有色金属新材料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生物产业基地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2亿。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50.8亿元,同比增长11.8%,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2.9%。战略性新兴产业58户骨干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0.5亿元,增长7.9%;上缴税金6.9亿元,增长5.5%。“互联网+”等新兴业态迅猛发展,兰州三维商城平台交易额由去年全年的2.6亿元增加到14亿元。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1”政策体系,出台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去房地产库存、工业领域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金融支撑企业去杠杆等8个政策文件,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有效落实。原煤、钢材、粗钢产量同比下降5.4%、21.5%、26.0%。省属监管的34户企业产成品库存142亿元,同比下降3.8%。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65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9%,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8.2个百分点。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9元,同比降低1.2元。特别是通过电价改革降低用电成本、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减费清税等措施,冶金、石化、有色行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下降都在1.5元以上,仅通过组织大用户直购电交易237亿千瓦时,降低重点行业企业成本26亿元。开展省属企业提质增效攻坚行动,酒钢集团1000万吨煤炭分质及焦煤油加氢精制综合利用项目稳步推进,兰石集团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建成验收,争取兰州石化环保技改搬迁项目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酒泉、陇南和兰州新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分别建成电子商务服务机构75个、1028个、3903个。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3.9亿元,同比增长11.4%,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48.1%。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筹备工作紧锣密鼓推进。大力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接待游客87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和24.0%;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3.4亿元,增长36.0%。
 
  (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新经济新动能不断蕴育。一是重点改革不断深入。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120项,省级党政机关车改已基本完成,市州车改方案已批复。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推进全程电子化进程,实现工商登记业务100%网上流转,行政许可、行政审批100%网上运行。省属监管企业集团层面全部完成公司制改革,全面启动省属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二是价格改革扎实推进。出台《甘肃省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在停止向社会征收价格调节基金,停止办理三项行政许可事项,向市州下放电动汽车充电桩充换电服务收费定价权,更新发布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取消下放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16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6项。三是创新支撑体系加快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稳步推进,发布《兰白试验区发展规划(2015-2020)》,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兰白试验区创新驱动基金总规模达23亿元,帮助中小企业融资贷款6.2亿元。28所高校向社会开放266个科研平台,在近100家企业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认定省级众创空间61家,其中14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安排省预算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资金1亿元,支持创新创业发展。整合利用发改、科技等部门专项资金1.2亿元,鼓励和支持地方加快推进“双创”工作,奖补57家重创空间和8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制定“互联网+”现代物流等行动计划,设立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省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签订“互联网+”行动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电信将投入80亿元,共同实施10大“互联网+”项目。四是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制定《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实施意见》和《“互联网+”现代物流五年行动计划》,印发《关于加强物流短板建设促进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商银合作促消费活动、春季消费促进月活动、汽车促销活动和餐饮住宿行业及生活性服务业促消费工作。设立促消费专项资金,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32个4A级景区连接二级道路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促进旅游消费和农村消费升级。推进商贸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扩大网络消费。
 
  (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一是互联互通建设加快。“天马号”、“兰州号”中欧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开通全国首趟前往南亚国家(尼泊尔)的公铁联运国际货运列车。兰州铁路综合货场海关监管区工程建成投运,东川铁路物流中心通车运行。兰州—迪拜国际货运包机成功首飞,打通我省至西亚的国际物流“空中通道”。二是口岸建设不断完善。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国际空港和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加快建设。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兰州中川机场国际航空口岸获批设立进口冰鲜水产品和进境水果指定口岸。临夏清真食品认证中心被授权为中国清真产品国际认证机构。三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省委、省政府印发《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建立缔结并深化扩大全方位合作交流的新型友城关系。在白俄罗斯、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亚和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设立5个商务代表处,组织省内企业参加伊朗、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举办的国际性展会,进一步促进了对外经贸合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率团对英国、白俄罗斯、匈牙利三国进行友好访问,达成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协议。四是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拓展。全面落实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签订的国际产能合作协议,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开展实质性产能合作。与津巴布韦产能合作和共建产业园区工作积极推进,金川公司巴基斯坦雷克迪克铜矿项目、酒钢集团与俄铝牙买加公司建设氧化铝项目、白银公司与哈矿集团合作建设30万吨铜冶炼项目、大禹节水公司安哥拉农业示范区节水灌溉机械基地项目等已列入国家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国别规划。省政府与国家发改委、外交部成功举办2016中国西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暨企业对接洽谈会,并争取论坛永久性会址落地甘肃。
 
  (六)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一是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深入。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编制完成《甘南中部阿木去乎特困片区扶贫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甘南州中部特困片区(车巴河流域)扶贫发展规划》,5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启动我省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争取国家发改委批准1.9亿新型城镇化专项建设基金倾斜支持试点建设。二是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加快实施。出台甘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印发落实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低碳社区试点工作方案。编制了“十三五”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争取国家下达我省2016年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第一批项目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3100万元。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颁布实施《甘肃省节约能源条例》,完成《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后评估。国家“十百千”示范创建积极推进。8个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加快建设。争取中央资金2.5亿元,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节能节水等循环经济项目45个。12个专项建设循环化改造和污水垃圾债券投资需求项目入选国家支持范围,获得债券投资基金2.4亿元。三是社会民生不断改善。扎实推进十件为民实事,制定《2016年引导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和公建民营村级幼儿园服务实施细则》,建立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制度,为低保家庭和残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在全国率先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高中学生、高职学生免费项资金已下达各县(区)和相关省直单位;组织开展药品、环保电价、涉企收费、旅游、电信等专项检查,查处了一批价格违法案件,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一、二类低保补助标准达到3420元/年、2988元/年,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15%,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调整扩大为50种;五项社会保险参保1460.8万人次,综合参保率98.3%;争取中央资金累计35.9亿元,支持民生领域建设项目502个;实施棚户区改造96047套(户),基本建成历年结转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44155套;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加快推进,2277个重建项目已完工2246项,完成投资167.7亿元,投资完成率97.7%,李克强总理近期在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有关报告上作出批示,“工作扎实有效,应予充分肯定”。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
 
  下半年,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针对薄弱环节补短板,聚焦着力重点抓落实,努力完成各项既定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切实加快同步小康进程。一是强力推进精准脱贫。全面落实“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省级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切实提高整合资金的使用精准度和效益。深入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确保对16.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年脱贫100万人以上。二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实现建制村沥青(水泥)路95%通畅率目标任务,持续推进光伏扶贫试点、农村饮水安全、自来水入户等工作,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做好贫困村动力电覆盖工程“回头看”工作,启动实施好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落实好“全面改薄”和面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户及农村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尽快召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三是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创造新型流通业态。通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二)进一步抓实项目建设,切实扩大有效投资。一是抓好重点领域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抓好85个省列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工作。加快白龙江引水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获批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张掖三四线、景泰至中川等铁路、高速公路项目和甘肃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实施方案,开建瓜州常乐400万千瓦调峰火电项目,加快民勤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兰临合铁路、渭源至武都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二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和投资精准调度。结合“十三五”规划,依托“334l”项目建设工程,谋划和生成一批重大项目,将“十三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库导入“334l”项目工程动态项目库,充实项目储备库。做好投资调度及形势分析,落实投资项目并联审批联席会议制度,加快运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三是积极促进民间投资。继续研究推出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的具体举措。落实与省工商联的定期对接机制,及时提供产业政策辅导和推介PPP项目。积极开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人才缺失等突出问题专项行动,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积极扩大基金对民营企业项目的支持比例,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
 
  (三)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争取获批启动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面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推进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积极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及农机具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重点,开展“371”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加快推进“宽带乡村”试点工程建设,加快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6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参股创业投资基金的组建和运营,争取国家批准设立3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尽快召开全省新能源消纳试点和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会。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实施一批产业链延伸项目,抓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依托科技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短链向全链循环发展,着力改变“初”字号、“原”字号产品结构。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交通运输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商贸流通服务等重点产业,打造综合性“物联网”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广苏宁云商模式,开拓电子商务服务地方经济新模式。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建设20个旅游大景区和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启动养老床位和健康服务产业行动计划,建立“四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服务、旅游服务、养生服务等融合发展。五是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贯彻落实中央“科技三会”精神,加快推进兰白试验区建设,推动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催生新企业、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培育催生一批新兴企业和产业。大力推进“双创”和“互联网+”行动,实施陇原“双创”五大专项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12个方面的重点行动,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一是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程。加快建设三大国际空港、三大国际陆港,加快兰州中欧货运班列编组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建设,拓展兰州直飞中西亚国家的航班及货运航线,构建铁陆航多式联运联接的对外经济走廊。加快马鬃山口岸复关,提升“天马号”、“兰州号”、“嘉峪关号”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水平。积极推进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申报工作,提升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营运水平。二是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全面落实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委省协同机制协议,重点面向非洲、中亚西亚等国家加强合作,引导各类企业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对接,加快实施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带动成套设备和技术服务出口,拓展能源、交通、农业、化工等众多领域的合作,鼓励在国外建立产业园区。三是加强对外经贸文化合作。落实好我省与伊朗、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达成的经贸合作项目合同及协议,我省企业与外商签订的贸易订单和投资合作项目。完善向西开放经贸合作项目库和企业信息库建设。办好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实施文艺精品西进工程,大力开发丝路文化、西部题材的影视剧和实景演出等文化产品,带动我省优秀文化走出去,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五)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释放经济发展活力。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1+2+1”政策体系,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加大钢铁、煤炭等特困产业过剩产能化解力度。对110余户“僵尸企业”进行稳妥“出清”。逐步消化商品房存量,有效控制增量。全面排查金融信贷风险,有序化解、稳妥处置。发挥好新成立的省资产管理公司作用,加快开展债转股摸底和试点工作。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抓好“放管服”工作,再取消和下放一批制约企业生产和投资经营活动的事项,再削减一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审批事项,完善“三张清单一张网”,加快推进“网上行权”,规范行政行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机制改革。三是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推进陇西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和农村土地流转公开交易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农垦改革和供销社综合改革,增强服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能力。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积极引进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鼓励上市公司、大型企业、融资平台公司设立各类投资基金。加快投资中介机构市场化改革,搭建良好的投资项目服务平台。进一步精简投资审批,创新投资管理方式和投融资机制。加强对现有政府融资平台的整合、归并,进一步发挥融资平台放大效益,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五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完善困难企业下岗分流人员安置政策,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工作。稳妥推动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启动国有企业专项改革试点,持续推进5户省属企业改革试点和其他省属企业“一企一策”改革。加快省属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进企业员工持股改革试点,探索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管理办法。六是推进财税金融改革。稳步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支持组建民营银行、保险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做好省内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实施甘肃“新三板”和战略新兴板百家工程,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七是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抓好《甘肃省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再放开或下放一部分政府定价事项,全面清理公布价格政策文件。大力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再组织开展75亿千瓦时直购电交易,探索开发区电价市场化改革试点,调整完善综合电价扶持政策。集中开展停车场收费、物业管理收费、医疗收费等价费热点问题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强化市场价格行为监管,抓好农产品价格监测,稳定“菜篮子”价格,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进一步促进协调发展,壮大经济整体实力。一是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做大做强兰州新区,推动兰州新区和大兰州经济区率先突破发展。发挥兰州新区产业集聚集群和创新带动优势,加快形成支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河西走廊经济区组团联盟发展,促进陇东南经济区整合协同发展,形成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二是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全力落实国家支持临夏州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若干意见,做好藏区“十三五”规划建设方案汇报衔接工作,争取中央投资规模较“十二五”增长30%以上。持续加大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力度,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深入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落实好我省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金昌、敦煌、高台、陇西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完成省级17个县(市)、30个建制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以宜居宜业为目标,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城,做特小城镇,全力推进10个特色小镇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四是推动园区聚集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开发区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积极争取将我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全部纳入国家审核公告目录,力争国家审核通过的我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达到60个以上,做好打造特色产业链、特色产业园、特色产业群三篇文章,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积极推进《甘肃省开发区条例》立法工作。
 
  (七)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一是全力抓好就业稳定。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确保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年内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输转城乡劳动力500万人。加大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围绕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妥善安置职工。关注就业特殊困难群体,确保有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二是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各项社保标准。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全面推行大病保险制度,不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办法。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卡通”全覆盖。探索出台适合我省的奖励性补贴政策,缩小与其他省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差距。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和住院费报销比例,严格落实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三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加快甘肃中医药大学和平校区建设。推进健康甘肃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贫困地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争取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积极推动市县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广电新闻出版等公共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乡村舞台建设。全面完成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四是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实施祁连山、渭河源、两江一水等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协调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和黄土高原生态治理、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加强节能循环经济项目储备,贯彻执行国家能耗“双控”工作方案。加强水源地保护、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重点防控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控。巩固提升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成果,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靠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抓好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工作,避免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减轻受灾损失。
 
  (八)进一步强化政策和改革措施落地,努力释放政策集成效应和改革红利。一是抓好政策集成和效力发挥。集成政策优化服务,对各领域相关优惠支持政策进行有效归并集成,形成“政策包”和“政策链”,充分释放政策的聚合放大效应。全力抓好“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即将出台的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1+X”意见方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1”政策体系、“6873”交通突破行动和“6363”水利保障行动方案以及双创和“互联网+”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落实。二是抓好改革措施落地和机制创新。以体现效率的“市场化”和体现公平的“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目标,区分轻重缓解,优先推进、重点保障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地方破解发展难题迫切需要的改革任务、同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改革任务,攻坚克难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涉农领域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三是抓好责任落实和协同配合。继续实行领导包抓工作责任制,对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由省级分管领导包抓推进,继续实行逐月通报机制,进一步督促市州和省直部门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四是抓好氛围营造和环境优化。鼓励创新探索、激励先进典型,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奖励成功,建立完善激励约束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各级干部敢于担当、勇于任事、主动作为,最大限度调动和保护各级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附件:有关名词解释
 
  附件
 
  有关名词解释
 
  PPP(Public-Private-Pannerships):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十大扩消费行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方案》提出,我国将围绕10个主攻方向,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即城镇商品销售畅通行动、农村消费升级行动、居民住房改善行动、汽车消费促进行动、旅游休闲升级行动、康养家政服务扩容提质行动、教育文化信息消费创新行动、体育健身消费扩容行动、绿色消费壮大行动、消费环境改善和品质提升行动。
 
  “6363”水利保障行动:从2015年起,用6年时间,完成水利投资3000亿元以上,构建区域协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保障有力的区域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农村供水体系、增产增效的农田水利体系、防控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6大体系”,努力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3大目标”。
 
  “6873”交通突破行动:从2015年起用6年时间,完成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建设5000亿元、铁路建设3000亿元、民航建设400亿元),建成公路、铁路70000公里以上(公路67000公里、铁路3400公里),实现全省对内对外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3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发展不足的问题。
 
  “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1”即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17”即围绕《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省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的饮水安全、农电保障、交通扶贫、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生态环境、富民产业、电子商务、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文化扶贫、社会救助、金融支持、劳动力培训、人才支撑、驻村帮扶工作组、实绩考核17个专项配套实施方案。目标是前三年集中攻坚,每年稳定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到2017年底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群众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所有贫困县(市、区)实现脱贫并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
 
  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8”是即平台建设“八个准”,即对象识别认定准、家庭情况核实准、致贫原因分析准、计划措施制定准、扶贫政策落实准、人均收支核查准、对象进出录入准、台账进度记录准;“5”即村级作战“五张图”,即贫困人口分布、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贫困人口进出动态、全村脱贫目标任务、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3”即贫困农户“三本账”,即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工作台账。
 
  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在总结双联惠农、牛羊蔬菜、妇女小额担保等涉农贷款贴息政策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对接,由省财政厅同兰州银行合作,专门为建档立卡的97万户、417万贫困人口量身定做的专属金融产品,银行实行基准利率、按年结息,省财政全额贴息,银行不要求贫困户抵押和担保,资金使用由贷款农户自主选择,财政和银行按照7:3的比例设立10亿元风险补偿基金,撬动400亿元的银行贷款,放大效果达到58倍,每户可贷款1万至5万元,期限l至3年。
 
  十件为民实事:一是扶持l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基层一线就业;二是提高城市低保标准10%;三是提高农村一、二类低保标准,实现与扶贫脱贫线“两线合一”;四是提高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15%;五是实现城乡孤儿基本生活补助统一标准;六是新建、回购、长期租赁公租房4.62万套;七是对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八是对全省学前教育幼儿免保教费;九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学杂费和书本费;十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省内高职院校学生免学杂费和书本费。
 
  互联网+: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中国制造2025: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三张清单一张网”:“三张清单”,即围绕行政职权法定,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围绕权责清晰一致,建立政府责任清单;围绕打造阳光财政,建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一张网”,即围绕高效快捷,建立甘肃政务服务网。
 
  1+(3+27)并联审批:“1”即投资主管部门一个窗口受理;“3”即在项目核准前只保留规划选址、用地预审以及环评批复3项前置手续;“27”即按照原有规定需在项目核准前办理的节能审查、洪水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核、压覆矿产资源批复、气候可行性论证审批、文物保护意见、安全预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贯彻国防要求、军事设施保护意见、农业灌排影响意见书、海域使用预审意见、水源地审批、取水申请批准文件、移民安置规划及审核意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河道影响审批、民用机场安全环境保护意见、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审批、宗教影响意见、风景名胜区保护审核、通航安全意见、自然保护区审核意见、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评审核批复、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共27项前置审批手续,进行同步并联协同办理,不再作为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综合保税区: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打造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就是打造旱作农业、高效节田节水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壮大提升六大特色产业,就是要壮大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以优质林果三大主导产业,提升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三大特色产业;着力强化五大支撑,就是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和科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支持和保护等支撑体系。
 
  陇原“双创”五大专项行动:即创业创新平台搭建行动、创业创新示范园建设提速行动、科技创新园提质扩容行动、农村创业富民行动、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发展行动。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2015年11月13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正式获批,永久会址设在敦煌。博览会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唯一以文化为主题的专业性博览会,是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其宗旨是“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采取“2+X”活动架构,“2”即高峰会议和丝绸之路文化年展两项核心活动,“X”即X项活动,包括丝绸之路国际民间艺术节、国际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敦煌饮食文化论坛等不同类型和面向不同受众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15年3月,省政府决定设立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首期规模5亿元。目前,已批复了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等6只战略性新兴产业参股创业投资基金方案,6只基金总规模16亿元。
 
  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2014年11月,科技部《关于支持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的复函》,同意我省依托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兰白试验区建设试点,积极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模式。兰自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规划控制面积1394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817平方公里,规划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试验区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GDP增速高于2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万元GDP能耗比2012年降低30%,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3%。
 
  “僵尸企业”:指已经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存在的企业。
 
  “十百千”示范:“十”即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工程;“百”即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千”即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1”政策体系:“1”即一个总体意见:即《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2”即两个指导意见:即《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补齐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另一个“1”即一个实施意见:即《省政府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1+X”意见方案:“1”即制定一个总的实施意见,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施意见;“X”即出台X个配套政策文件,着眼到201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l万亿元、到2020年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投资目标任务,围绕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等重点任务和相关配套措施,分别制定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战略平台、文化战略平台、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城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项目实施方案和“3341”项目工程建设考核办法。
 
  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粮食生产基地、草食畜牧业基地、优质林果基地、设施蔬菜基地、中药材基地、现代制种基地、酿酒原料基地、农产品物流基地。
 
  养老床位和健康服务产业行动计划: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养老基地,加快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和天水麦积、张掖甘州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及临夏市国家级少数民族社会福利服务示范区、庆阳市省级养老示范基地等建设,支持兰州安宁仁寿山、临夏永靖黄河三峡太极岛等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建设。每年建成1000个以上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全省所有城市社区、900k,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5张。
 
  “371”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行动:即到2020年形成3条百亿元产业链、7条千亿元产业链,10大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成为全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