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工作情况的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27 22:19:14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4年7月23日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丁巨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在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省人大专门听取工作汇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受省政府委托,现就我省近年来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请审议。
一、总体情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甘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干流流经我省913公里,占全长的16.7%,黄河60%的水来自兰州以上河段。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甘肃视察,在黄河之滨兰州第一次提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个月后在郑州座谈会上,正式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作为黄河国家战略首倡之地,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立足上游功能定位,强化上游使命担当,以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区为重点,强化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系统性治理,扎实推动黄河国家战略深入实施。
(一)坚持高位推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级领导小组),下设由常务副省长任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水利、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旅游5个专责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高位高效推动工作落实。率先在沿黄9省区成立专职机构,逐年度制定工作要点,细化任务分工,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同时,省人大专门听取《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省级《规划》)实施情况汇报,省政协围绕省级《规划》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性调研,督促推进重点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5个专责组及沿黄市州通力协作,狠抓工作落实见效。
(二)强化规划引领,全面系统谋划布局。国家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规划纲要》)之后,我省在沿黄九省区中率先印发省级《规划》,提出构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一带四区多点”生态布局和“一带一核三基地”发展动力格局。5个专责组和省直有关部门分领域印发“十四五”实施方案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等10个专项方案,沿黄9市州及兰州新区分别印发区域规划,全面构建完成“1+N+X”规划体系。持续强化政策供给,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统部署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建设甘南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重点工作。省人大审议通过并率先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从法治层面对黄河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按照国家部署要求,认真配合做好国家《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自评估,同步开展省级《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督导,加快推动规划重点任务、重要政策、重大项目落实落细。
(三)突出项目支撑,巩固提升治理成效。聚焦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围绕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了一批黄河流域水源涵养、生态修复、污染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项目。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带队赴国家部委和流域管理机构衔接沟通,争取资金支持。黄河战略实施以来,累计争取国家下达黄河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31.5亿元、中央财政奖补资金48.4亿元,省级配套5.5亿元,支持兰州市城区雨污水管道分流工程、玛曲县湿地保护与修复、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等一批项目实施。加快推进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项目建设,协调推进黄河流域EOD模式试点项目。祖厉河流域综合治理首次纳入全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第二批试点。积极配合国家开展渭河、湟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省级层面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洮河、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研究,为保护和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提供支撑。
(四)深化协同治理,拓展区域交流合作。甘青两省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开展联合调研,谋划推动黄河上游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共建、甘青旅游大环线合作开发等事项;两省召开深化合作座谈会,签署“1+1+3+10”合作协议。甘川两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开展联合调研,两省签订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推动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陇电入川工程等事项。甘鲁两省党政代表团双向学习考察,共同推动东西部协作、陇电入鲁工程。与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5省区签订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与四川、宁夏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两省区分别按照1:1的比例共同出资1亿元设立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流域内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去年9月,我省成功举办第四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际合作联席会议,沿黄省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发展、黄河文化传承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区域合作持续深化。
二、主要成效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定有力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生态保护、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重点工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黄河蓄水池”作用进一步凸显。深入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若尔盖-甘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点工程,会同四川省完成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加强渭河、洮河等黄河重要支流河源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子午岭、小陇山、关山林区森林质量,提高区域水源涵养能力。甘南黄河上游天然草原植被盖度达到97%,玛曲段年均向黄河补水88.8亿立方米,甘南以不足黄河流域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近20%的水资源。
(二)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保水固沙能力显著增强。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以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重点,积极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和塬面保护、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深入推进陇东黄土高原固沟保塬治理项目。2019年以来,我省黄河流域累计新建各类淤地坝249座,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225条。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达到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庄浪、安定等5县区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三)深入落实“四水四定”,水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社会深度节水控水,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9年分别下降30%和54%,黄河流域45个县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积极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引洮二期骨干及配套城乡供水、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建成通水,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开工建设,河西走廊水资源配置工程(一期)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沿岸农防、城防分别达到10年一遇、100年一遇标准,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防洪安全基础不断夯实。
(四)协同推进污染防治,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统筹黄河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聚焦工业、农业、城镇生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协同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完成黄河甘肃段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68%,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2019年以来,沿线市县累计建设(改造)污水管网2738公里,3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实现在线联网,58座污水处理厂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平凉市获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白银、兰州、定西入选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五)坚持绿色转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底色更加靓丽。围绕国家所需、甘肃所能、未来所向,深入实施“四强”行动,做实做细“五量”文章,着力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和河西走廊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省新能源装机量突破57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超过60%,占比居全国第2;陇电外送区域扩大到25个省份,每年外送电量超过52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占到一半。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加快建设,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规模突破12000P。兰州市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兰州石化转型升级乙烯改造项目加快推进。中兰铁路、兰张三四线兰武段建成投运。自2022年三季度以来,全省经济增速连续8个季度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万亿元(其中黄河流域占74%),同比增长6.4%,增速居全国第6位。
(六)深化文旅融合,甘肃黄河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加快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馆,《四库全书》文献数字化工作全面完成,庆阳南佐遗址入选“中国社科院考古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要建设内容F901对外试开放,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加快实施。文旅部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落户兰州大学。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支持《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国家经典剧目“走出去”,精心创排《八步沙》《大禹治水》《大河东流》等艺术精品,联合四川、陕西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中国旅游文化周-黄河”主题活动。加快文旅融合发展,高质量举办敦煌文博会,挖掘发布黄河文化8大主题40条旅游线路。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甘南州扎尕那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临夏地质公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3.88亿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745.8亿元,较2019年(疫情前)分别增长3.7%、2.5%。
三、存在的难点问题
虽然我省推进实施黄河国家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加力研究解决。
一是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日益凸显。我省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全国的7/10、1/3和1/6,资源型、指标型、工程型缺水问题突出。特别是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分配我省地表水耗水指标仅为全流域人均水平的一半。白银市被划定为黄河地表水超载区,引大延伸增效、临夏州供水保障生态保护水源置换等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困难。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
二是生态保护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甘肃是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但生态容量非常有限,荒漠化、沙化以及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45%、28%和39%,生态环境脆弱性、复杂性特征尤为明显。同时,生态治理历史欠账较大,环境污染风险多重交织,扩绿护绿、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治污降碳、废弃矿山治理等任务艰巨。此外,沿黄谷地人口集中、产业密集,在环境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水环境、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形势复杂严峻。
三是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有待完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全省各地各部门多渠道、多方向加强汇报衔接,在项目资金争取方面走在沿黄省区前列。但因全省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自给率低、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度较大,特别是随着化债和黄河专项暂停等影响,各级财政投入进一步受限。与此同时,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水权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仅在试点地区实施,规模较小,资金保障支撑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站位“千秋大计”,牢记“国之大者”,担好上游责任,展现上游作为,切实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源涵养、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重点工作,奋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区两大重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治污、扩绿、增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谋划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防沙治沙重大项目,持续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聚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紧盯农业面源、工业生产、城镇生活、尾矿库4类污染源,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消除风险隐患。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健全完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坚决打好水源涵养主动战、水土保持阵地战、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二)加快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深入落实“四水四定”,统筹开源和节流协同发力,开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行动,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打造健康美丽幸福河湖。推进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白龙江引水、引大延伸增效等工程前期工作,配合国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论证,构建全域水网格局。积极争取国家尽快调整“八七”分水方案,增加我省用水指标,将河西走廊水资源配置工程纳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统一规划实施,帮助我省解决缺水难题。
(三)加力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的政策机遇,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高标准打造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和河西走廊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加快推进陇电入川等电力外送通道和骨干网架建设,实施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项目。加快兰合铁路、平庆铁路、中川机场三期扩建等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内联外畅、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网络。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甘肃)节点和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做好电力网、算力网“双网”融合文章,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
    (四)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持续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工程,科学抓好黄河文物抢救性、预防性、数字化保护,实施古建筑、石窟寺等各类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深入挖掘阐释黄河文化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推进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和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加强黄河文艺精品创作展演,推动常态化交流共享。坚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新旅游业态,做足做好“旅游+”文章,提供多元化、高品质旅游体验,不断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