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强工业行动情况的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27 22:18:32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强工业行动情况的报告
——2024年7月23日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韩显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2024年7月23日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韩显明
近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工业经济保持了争先进位、持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势头,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实施强工业行动以来,甘肃工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主要从“发展速度、工业总量、体系优化、发展质量、数字赋能、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七个维度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是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坚持省市县工业运行三级周月调度机制,一以贯之狠抓停产企业复产、欠产企业达产、重点企业稳产、新建项目投产、市场主体培育。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22年增长6%、2023年增长7.6%、到今年上半年增长11.6%;增速排名由2022年全国第13位、2023年全国第4位、到今年上半年全国第3位,已连续10个月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央在甘企业贡献率32%,省属企业贡献率42.6%,地方企业贡献率25.4%,“压舱石”“助推器”作用凸显。
二是工业总量持续扩大。做深做实“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文章。202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由2021年的2850亿元增加到3389.6亿元,占GDP比重由2021年的27.8%提高到28.6%。全省工业企业、规上工业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由2021年的5.6万户、2037户、269户,增加到当前的6.7万户、3042户、692户,分别增长21%、49%和157%;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增加到5户;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37户。2022年以来,累计实施3453个工业和信息化项目,投资3537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已连续30个月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始终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三是工业体系更加完备。构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1+N+X”政策体系,围绕14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了链长谋划推动、链主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预计到2024年底,工信部门牵头的“7+1”条重点产业链产值达到8700亿元以上,较2021年末增长30.3%。其中,石化化工、冶金有色、新材料3条产业链继续巩固千亿元产业规模,分别达到2400亿元、3500亿元、1200 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产业链有望突破千亿。冶金有色、石化化工、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3个集群正在申报国家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工业母机产业链攻关任务进度超国家调度目标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军民融合4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02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已具规模,金昌镍铜钴新材料、白银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被认定为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西固化工园区、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入选全国百强;百亿级以上工业园区达到10个。
四是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累计实施传统产业“三化”改造项目880个、完成投资522.5亿元。争取国家第一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项目148个,完成授信276亿元,发放贷款11亿元。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技术企业达到2122户,较2021年增加751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0.4%。累计培育建设各类技术创新平台902个,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11个创新联合体,攻克国产替代技术74项,研发国际或国内领先技术89项。培育认定各类绿色载体191个,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十三五”末下降11.4%和14.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以上。
五是数字赋能持续深化。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兰州、酒泉成功获批中小企业数字转型试点城市,庆阳数据中心集群落地数字企业180家,全省算力规模将从年初5300P增加到20000P以上。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链16个重点投资项目清单,总投资545亿元。今年1-5月,全省数字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84%。统筹推进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累计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30个、促进中心5个,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58.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1.4%、5G在大型工业企业渗透率达到40.38%,较2022年底分别提升1.9个、6.3个和5.76个百分点。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7.1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28.9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19个)。
六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接续举办2023、2024中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发挥产业链执行部门牵头作用,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印发重点项目推介书,对重点签约项目实施清单化管理,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下、长得好,2022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招商落地项目2424个,到位资金5637亿元。在招大引强上持续发力,积极协调土地、用电、用水、用气及基础设施配套等需求,全方位服务保障总投资约650亿元的甘肃巨化硅氟新材料等项目落地建设,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七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建立和落实“包抓联”“六必访”制度,实现“干部全覆盖、企业全覆盖”,全省包抓联干部实地走访企业77.79万人次,累计收集企业反映问题7.33万件、解决6.54万件、解决率89.2%。举办“政银企保”对接活动829场,为企业授信3550亿元,已发放资金1400亿元,惠及企业7万余户,带动吸纳就业20余万人。累计清偿拖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账款408.5亿元,督促各市州、省直部门清偿拖欠省属企业账款43.25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省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但与全国和中部发达地区相比,在规模体量、产业结构、创新活力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和不足。一是产业规模依然偏小。我省现有规上工业企业3042户,仅占全国50.1万户的0.61%,规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0.8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6%,比全国水平31.7%低3.1个百分点;制造业占GDP比重17.8%,比全国水平26.2%低8.4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依然偏重。石化、电力、冶金、建材、煤炭等传统重化工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61.2%,远高于38.3%的全国平均水平;规上制造业占GDP比重17.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9.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为5.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9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中,重工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比分别为87.7%、77.5%,轻工业、民营经济占比为12.3%、21.7%。三是创新活力依然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的比例只有7.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总量不到0.5%。全省研发人员5.67万人,占全国比例0.6%。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深化落实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多点发力巩固成果,接续奋斗促进发展,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固投增速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为富民兴陇贡献工业力量。
一是培育锻造链条韧性。坚持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积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围绕58个工业主导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加速提升“7+1”条产业链韧性和自主安全水平,增强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
二是科技创新引领赋能。聚焦产业基础、技术优势,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推行“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构建“一个机制、一个联盟、一个保障、一个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推动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资本跟进、成果落地的生动局面。
三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抢抓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等“真金白银”惠企政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打造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3个百亿级园区。在氢能和新型储能、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同位素、核用新材料及装备等领域,前瞻布局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未来产业集聚区。
四是数实融合提质增效。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企业节点建设,丰富标识解析应用行业与场景。加快“智改数转网联”进度,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智能化改造。
五是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紧扣落实“双碳”战略,加快钢铁、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低碳工艺革新和减碳升级改造。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风光电基地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促进清洁生产。
六是突破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中央在甘企业“顶梁柱”作用和省属企业“头雁”作用,带动全省企业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健全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主体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