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27 22:16:59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2024年7月23日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
甘肃省审计厅厅长郝文杰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报告2023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审计署工作安排,省审计厅依法审计了2023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表明,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严格执行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有关决议,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为牵引,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抗大灾、惠民生、化风险,集中财力保障重点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中心强化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紧盯中央决策部署,加强政策供给,强化资金保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全省“农林水”支出762.3亿元,其中投入衔接补助资金247.1亿元。持续加大生态环保投入,省级环境污染防治资金连续5年稳定增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投入13.7亿元。持续加力支持“四强”行动,制定20条财税措施助力强省会,实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强工业”产业加快转型发展。
——加力提效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加快企稳回升。“放水养鱼”涵养优质税源,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化留抵退税省级垫付机制,全省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70亿元,加大招引企业奖补力度,新引进企业缴纳增值税全留县级。发行政府债券10批次、1620亿元,争取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1433.6亿元,为全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构建“财政+金融”模式,财政管理改革有力有序。
——兜实兜牢民生底线,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深入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11类民生支出3569.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9%,10件为民实事保障有力。加大对市县对市州级行政区统称为市,县区级行政区统称为县。财力下沉,保基本民生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拨付,有效提高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有序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搬迁群众4.04万户14.1万人。积石山地震发生后即时响应,加强资金调度管理,跟进保障应急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需求。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树牢“化债也是政绩”的理念,制定实施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过紧日子、国有资产变现、应急保障等“1+10”工作方案,疏解融资平台债务1048.4亿元。发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债券220亿元,支持偿还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置换高息债务等工作。分门别类处置已运营、在建和未开工PPP存量项目,有效防范隐性债务风险。
——汇聚审计整改合力,整改成效明显增强。省委省政府多次听取审计整改工作汇报,主要领导先后28次作出指示批示,省长任振鹤3次主持召开全省审计整改交办会,部署推进审计整改工作。省委巡视办将审计整改台账纳入巡视范围,省纪委监委与省审计厅联合对整改情况进行全覆盖实地督查。省审计厅组织开展审计整改30日攻坚行动,推动200个长期未销号问题销账清零。截至2024年6月底,2022年度审计报告反映的349个问题,已整改301个(剩余48个均为持续整改问题),整改问题金额121.2亿元,制定完善制度169项,追责问责60人,整改效果明显增强。
一、省级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2023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5.94亿元,完成预算的94.3%,较上年增长0.79%,加上中央补助3418.81亿元等,收入总量4619.14亿元,支出总量4545.44亿元(含对市县转移支付3053.88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41.10亿元,完成预算的106.55%,较上年增长11.22%,加上债务转贷收入等,收入总量1142.82亿元、支出总量1137.39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量14.87亿元、支出总量12.47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755.06亿元、支出684.11亿元,年末滚存结余728.25亿元。
重点审计了财政收入管理、转移支付分配下达、政府债务管理、省级决算草案编制和市县财政监管等方面情况。审计结果表明,省财政厅等部门能够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财政运行总体平稳。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非税收入征缴管理有待加强。1家省属国有企业应缴未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3.06亿元;省本级未按规定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02亿元;1个部门和4家代理银行未及时清分非税收入2.85亿元,85个单位未及时收缴非税收入5499.36万元,导致收入缴库不及时。
(二)部分资金分配管理不精准。预算编制不精准、不细化,省级4项转移支付未按规定比例提前下达预计数7.61亿元,造成下级政府年初预算编制不完整,6项转移支付资金2.12亿元下达较晚;省级2个部门违规跨级次拨款2362.24万元;4个开发区和15个机构应享未享科技奖励资金1420万元。绩效管理存在短板弱项,73个项目在上年结转7.05亿元的情况下,未压减下年财政拨款支出预算,年底有5.24亿元闲置未发挥效益;29个专项未按规定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当年分配资金5.9亿元。
(三)政府债务管理不够严格。专项债资金效益未充分发挥,由于施工区域拆迁未完成、工程进度缓慢和结算不及时等原因,省级4个专项债券项目1.74亿元当年未形成实物工作量。专项债券申报审核不严,1个市本级夸大项目收益申报专项债券6.91亿元;2个市和3个县82个专项债券项目收益无法覆盖本息,财政垫付本息9.37亿元,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隐性债务管理不到位,2个市少报漏报政府隐性债务3383.12万元,未按年度计划完成化债任务8.22亿元;1个市和1个县实施的11个已完工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3.48亿元。
(四)对市县财政监管亟需加强。一是部分市县收入质量不高。2个市和1个县以退库和延压等方式调节财政收入4561.56万元;1个市违规返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302万元。二是个别市县财政运行存在风险隐患。1个市和10个县在收入未完成的情况下未及时压减支出,违规新增暂付款39.54亿元;1个市和2个县财政库款保障水平较低,15.56亿元项目资金不能及时拨付。三是部分领域支出责任未落实。2个市和18个县科技投入不达标,少落实科技支出2.02亿元;5个市和26个县未有效落实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要求。
(五)决算报表个别事项填报不准确。省级财政总决算报表少填报企业股权投资10亿元;部门编制决算时未剔除已提取的备用金和退库数,多填报诉讼费收入8.46亿元;4个单位决算报表少反映结转结余资金2672.44万元、项目支出335.64万元。
二、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重点审计了18个部门及所属74个单位,涉及财政拨款103.29亿元,发现各类问题金额15.49亿元(占比15%),其中:部门本级12.47亿元,所属单位3.02亿元。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省级736个预算单位(含二、三级预算单位)的13类7791条疑点进行核实。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刚性约束仍不强。8个部门及所属5个单位预算编制不精准、执行率较低,4.54亿元项目资金未支出;10个部门及所属19个单位超范围列支专项资金4300.38万元;2个单位虚列支出590.54万元;3个单位编制预算时未充分考虑上年结转情况,当年申请预算2940万元,年底有1675.89万元未支出。
(二)财经纪律执行不严格。1个部门违规开设银行账户,账外核算职工建房集资款、项目资金等2.82亿元;1个部门将科研项目间接费548.5万元违规用于发放慰问金、弥补公用经费;66个单位违规向实有资金账户划转资金1.59亿元;78个单位未在定点供应商处采购价值1008.12万元的货物服务;8个部门内审制度不健全,内审工作落实不到位。
(三)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薄弱。目标设置不科学、不合理,5个部门及所属5个单位绩效目标设置存在年度目标设置过低、缺乏定量表述、个性化指标较少等问题。评价结果不客观,2个部门及所属4个单位绩效自评虚增支出数,在支出率较低的情况下自评为满分。绩效管理粗放,3个部门未建立单位绩效管理制度办法,未制定绩效指标体系;2个部门及所属5个单位绩效评价未做到全覆盖,部分项目未开展绩效自评,分类评价、结果公开制度未执行。
三、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情况
重点审计了“四强”行动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和积石山救灾款物、就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生态环保、体育彩票公益金等5方面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一)“四强”行动政策落实审计情况。重点审计了15个省直部门、86个县、66个省级开发区推动产业培育发展、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政策落实情况。审计结果表明,相关部门和市县能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四强”行动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锚定目标任务,紧盯短板弱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培育富有成效,科技创新活跃度持续增强,“四强”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审计发现了链长制工作机制不健全、招商引资项目未开展准入评估、科技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惠企奖补资金未落实、开发区土地闲置等问题。审计指出后,相关单位坚持边审边改、立行立改,19个县健全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及考核评价办法,建立链主企业动态调整机制,对53户链主企业作用发挥情况开展评价,11个县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前期评估审查准入机制,16个县拨付强科技转移支付资金1590.35万元、兑现各类惠企扶持奖补资金824.96万元,2个县和2个开发区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盘活土地17宗2870.31亩。
(二)重大项目建设审计情况。重点审计了省“十四五”铁路网发展规划铁路项目等26个省列重大项目和12家省级部门单位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招投标违规,6个工程项目以及4家单位的大宗物资采购、资产出租未公开招标或虚假招标,3个项目招标程序不规范。未批先建,18个项目未取得建设用地、施工许可、水土保持等批复手续违规开建,53个已完工项目未按时办理竣工决算或验收,涉及投资5.15亿元。项目管控不严格,3个项目未经审批调整建设内容或超概算投资10.30亿元,22个项目未按批复时间开工或完工。风光电项目建设缓慢,200兆瓦风电光伏建设指标尚未确定项目实施单位,77个风光电项目超备案工期建设,13个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不能及时并网发电。相关方权益保障不到位,1个项目未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7209.7万元,3家主管部门、9家建设单位违规转嫁项目评审费等1900.06万元,2个项目未及时支付拆迁补偿款1049.38万元。项目资金缺口大和使用效益差并存,4个项目建设资本金不到位或存在资金缺口38.23亿元,1个项目6350.81万元资金滞留在建设单位,3个项目损失浪费资金1293.54万元。
(三)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情况
1.积石山地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审计情况。重点审计了积石山县财政、应急等部门和乡镇,省应急厅等12个部门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情况,涉及财政资金12.43亿元、捐赠资金22.04亿元、物资1454.94万件。审计发现了部分结存捐赠物资亟待处置、少量救灾资金管理不规范、部分捐赠款物档案资料不完整、未及时向社会公开捐赠款物管理使用等问题。相关部门坚持边审边改、立行立改,大部分问题已经整改,共收回结余和超范围发放的补助资金2023.46万元,归还原资金渠道136.14万元,补发生活救助资金38.68万元,促进处置各类救灾物资84.47万件,5家单位公开了捐赠款物使用情况、8家单位完善了捐赠款物档案资料。
2.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审计情况。重点审计了省本级和张掖市、定西市、庆阳市、临夏州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共抽查省本级和4个市州各类资金76.03亿元,抽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公共实训基地1368个。发现的主要问题: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不准确,1个市和7个县未制定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或标准模糊,1088名登记失业且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未按规定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补助资金发放不精准,向企业法人代表等不符合条件的5965人发放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金5694.52万元,27家非本地登记注册企业违规参保享受失业保险补助资金110.02万元,2个市24家单位以虚报就业见习人员信息、人数等方式骗取就业见习补贴42万元。公益性岗位管理制度不健全、补贴资金发放不规范,9个市公益性岗位管理制度不健全,4个市岗位储备、选聘、信息公示制度落实不到位;2个市向安置在国有企业和营利性单位的31名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78.88万元,10个市253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吃空饷”或亲属顶岗领取补贴314.94万元,1个市超标准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327.39万元。部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规开展业务,套取、截留补贴资金,3个市不符合人力资源服务条件的5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违规取得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开展劳务派遣业务;18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套取、截留就业见习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等资金202.2万元。
3.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相关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使用审计情况。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心任务,重点审计了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8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涉及资金213.4亿元、部门单位381个,走访脱贫群众825户。审计结果表明,各相关县能够积极推动政策衔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乡村产业带农增收效应不强。8个县投资7629.36万元建设的33个产业帮扶项目资产长期闲置;7个县310个合作社拖欠群众和村集体分红资金2803.4万元;3个县投入的产业入股资金3367.3万元存在风险隐患,产业帮扶资金未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或利益联结机制单一,群众受益不足。二是耕地保护政策执行不到位。3个县1.5万亩耕地撂荒;5个县17.95万亩高标准农田未及时完成建设、验收入库以及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管护不到位;2个县368.82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不实;2个县废弃的110.8亩设施用地未及时复耕复种,423.95亩耕地被占用或未落实占补平衡。三是个别乡村建设规划脱离实际,项目管理薄弱。2个县未制定特色产业规划、村庄规划脱离发展实际;4个县12个项目未批先建或未按时完工;5个县投资4.93亿元实施的113个项目未经验收即投入使用。四是涉农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6个县滞留闲置产业发展项目等资金5608.29万元;1个县未缴纳征地农民养老保险7017.83万元;3个县逾期惠农贷款8227.97万元未收回,1个县未按规定向有意愿且符合贷款条件的253户脱贫户发放贷款1260万元;9个县欠付农户和村集体征地补偿款等4547.71万元。
(四)生态环境保护审计情况。重点审计了全省生态环保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情况,涉及5类专项资金65.66亿元。审计结果表明,省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市县能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建立完善生态环保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稳步推进重大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生态环保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6家单位违规挪用、改变专项资金用途2711.02万元;3个未完工项目工程款1.99亿元一次性转入施工企业账户,资金监管存在风险;5个县由于搬迁对象调整等原因滞留搬迁项目资金4474万元;1个市污染防治攻坚专项资金400万元分配碎片化。二是部分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存在薄弱环节。1个市在未建立项目储备库的情况下,分配下达25个项目资金1250万元;1个市和1个县投资2.44亿元的6个项目未经报批擅自调整建设规模和内容;投资9079.25万元的17个项目招投标不规范;3个项目未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三是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执行不够严格。4个县避险搬迁户认定不准确;2个市和6个县拆旧复垦、搬迁项目验收工作缓慢,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搬迁安置工作;3个县对安置房重建设轻验收;1个市和7个县未贯彻执行隐患点群众应搬尽搬、信息公开等政策制度。
(五)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使用审计情况。重点审计了省体育局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分配和体育场馆项目实施情况,涉及资金14.87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未有效落实,未建立体育项目支出标准体系;体育项目申报评审管理不规范,未按规定发布项目申报指南;项目库建设及动态管理不到位,未建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二是体彩公益金分配管理不规范。向未评审、未入库、未经申报认定项目分配下达资金5.25亿元,在没有经费管理办法的情况下分配使用资金2.15亿元;项目资金分配不合理1.42亿元;140个项目3587.8万元未同步下达项目建设计划。三是体彩公益金统筹安排不够,未及时发挥效益。资金安排统筹衔接不到位,5.77亿元体彩公益金未及时发挥效益;合同签订、履约管理不严格,349.8万元资金存在损失浪费风险;超范围、超标准使用体育赛事训练经费、运动员培训费等73.18万元。
四、国有资产审计情况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及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在省级部门预算执行、经济责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国有资产管理使用专项审计调查等审计项目中,持续关注4类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审计情况。截至审计时,重点审计的3户省属国有企业账面资产总额1644.4亿元,负债总额966.3亿元,资产负债率介于58.16%至67.08%之间。发现的主要问题:
1.部分国企改革任务未完成,资产清理处置不到位。3户企业6项改革任务未完成;2户企业“瘦身健体”推进不到位,对所属21家公司未按规定完成清理处置任务;1户企业所属3家公司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和办社会职能不彻底。
2.投资经营管理不规范,部分投资存在损失风险。2户企业及所属公司部分重大经营事项决策程序不规范;2户企业及所属5家公司招标采购管理不规范,涉及合同金额33.4亿元;3户企业及所属10家公司对外投资形成损失或存在损失风险12.01亿元。
3.资产管理存在漏洞,部分会计信息不实。3户企业所属7家公司1.66万平方米房产未经评估出租、原值2.48亿元房产未办理产权、228套抵账房产闲置7年未发挥效益;2户企业及所属3家公司实施的8个工程项目,超标准预留质保金3678.03万元;3户企业及所属6家公司虚增收入14.21亿元、多计利润4.49亿元、少计利润443.85万元、少计损失1895.43万元。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审计情况。重点审计的3家金融企业资产总额12028.79亿元、负债总额11130.26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47%到5.2%。发现的主要问题:
1.部分信贷资金运营效益不高。1家公司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资金1.35亿元闲置,未充分发挥效益;2家金融机构及所属6个单位涉农、小微贷款投放力度不足,增速缓慢。
2.业务投资和内控建设不规范。1家公司非不良资产投资业务占比较大;未按规定设立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
3.信贷风险管控不严格。1家金融机构所属2个单位股东贷款形成不良,涉及金额10.52亿元;1家金融机构所属3个单位贷款“三查”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1.19亿元存在信贷风险;2个单位贷款抵质押不合规,涉及金额2300万元。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审计情况。结合部门预算执行、经济责任等审计,重点关注了此类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
1.资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资产底数不清、账实不符等,涉及16个单位。5个单位固定资产少计4554.03万元、多计122.04万元;7个单位少计房产15.33万平方米、多计房产8.33万平方米,少计土地155.46万平方米;3个单位5辆公务用车账实不符;4个单位未将4120项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登记入账。
2.资产使用效益不高。主要表现为资产闲置、流失等,涉及15个单位。7个单位未按规定开展固定资产清查盘点;7个单位1.74万平方米房产、1030万元仪器设备闲置;1个单位资产管理不到位,造成410亩国有土地流失。
3.违规使用和处置资产。主要表现为未经审批出租出借资产、产权手续不全等,涉及14个单位。6个单位未经审批(评估)出租 5543.42平方米房产、2071.31亩土地,出借860平方米房产;4个单位未按规定处置固定资产,涉及资金8644.06万元;6个单位232套周转房、42.48万平方米房产未办理产权登记证、8.96万平方米土地未办理或变更土地使用证。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情况。对2个县4名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2个县耕地总面积93.16万亩,基本农田总面积82.77万亩。发现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措施落实不到位。1个县未按规定要求编制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防沙治沙规划,相关保护工作推进不力;矿产资源规划重点区域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重叠,涉及面积1.64万亩;2个县1701.9亩采砂区管理不规范、222棵古树名木保护不到位,3.88万亩防沙治沙林生态效益未发挥。
2.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还需提高。2个县35宗1958.99亩建设用地闲置1至3年以上未使用;1个县4个项目违规占地31.85亩、超审批面积占地56.06亩,1个项目24.52亩违法用地未收回。
3.生态环保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1个县4家采矿企业少提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等401万元;2个县应征未征水土保持费、森林植被恢复费221.82万元,闲置625.9万元退耕还林森林抚育补助资金2年以上。
五、重大违纪违法问题查处情况
2023年6月以来,省审计厅共移送违纪违法问题线索75条,涉及资金15.76亿元、公职人员14人。其中:移送纪检监察机关70条、相关主管部门或单位5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相关国有企业违规经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共发现此类问题线索33条,主要是有的企业违规决策,开展无交易实质贸易,向特定对象输送利益,开展非主业投资,向不符合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的违规借用施工资质承包项目,项目资金难以收回,工程价款结算不实,材料采购价格虚高。
(二)部分单位监管缺位,相关人员失职渎职、以权谋私。共发现此类问题线索28条,主要是部分工程项目虚假招投标、围标串标,违规转包分包,指定供应商等,涉嫌利益输送;有的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建设内容严重缩水,主管单位虚假验收,造成项目建成后无法使用;个别村干部冒名顶替骗取农民产业奖补资金。
(三)个别单位套取或挪用挤占公共资金。共发现此类问题线索14条,主要是个别工程项目高估冒算套取资金;有的单位报大建小,套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有的单位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违规集资、挪用专项资金,工作人员隐匿会计资料、虚假列支套取资金;有的伪造项目资料,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浪费。
六、审计建议
(一)强化财政绩效管理,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一是加大预算收入统筹力度,强化部门单位收入统筹管理,清理盘活存量资金,及时足额收缴国有资本收益,增强财政综合保障能力。二是加快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过紧日子评估制度、“三公”经费预算执行监控机制,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压减非必要、非刚性支出。三是深入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做实全过程绩效监控,加强绩效管理监督问责,推进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衔接。
(二)强化政策协同配合,推动各项政策同向发力。一是加强财政政策与科技、产业、就业、招商引资、抗震救灾、应急物资保障等政策的协同配合,优化政策组合,细化政策配套,加强系统集成,进一步消除政策落实中不衔接、不配套的矛盾,提升政策供给质量和资金保障水平。二是增强政策执行精准度,统筹财政资源保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实做细强科技、强省会等方面政策工具储备,推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转化成具体项目和举措,切实提高政策执行力和实施效果。
(三)强化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资金管理,保障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加强医疗卫生、能源、交通等领域政府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二是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规范建设资金管理使用,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三是聚焦就业、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灾后重建等民生重点任务,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和支出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兜牢民生底线。
(四)强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守牢经济安全底线。一是加大对政府债务、金融、房地产、粮食、能源等领域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置力度,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二是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全面推广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将还本付息资金足额列入预算,确保法定债务偿付不出现任何风险;加大隐性债务化解力度,落实短期防“爆雷”、中期建机制、长期高质量的总体要求,集中资源和力量打好化债攻坚战。三是督促市县财政强化预算执行管控,兜牢“三保”底线,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财政暂付款规模,防范财政运行风险。
本报告反映的是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关具体情况以附表形式印发会议,并依法向社会公告。对这些问题,省审计厅依法征求了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了审计报告;对违纪违法问题线索,依纪依法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有关市县、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整改。下一步,省审计厅将持续跟踪督促,省政府将在11月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全面整改情况。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审计机关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依法严格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自觉接受省人大监督,以高水平审计监督护航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贡献审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