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5-01-15 18:05:15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4年11月27日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高建玉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本次会议报告全省防沙治沙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今年以来,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在全省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严峻形势,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国之大者”“省之要者”“责之重者”,切实扛牢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圆满完成了防沙治沙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86.19万亩,完成国家下达我省“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平均年度任务的170.4%。其中,完成治沙造林种草36.88万亩,退化林修复8.14万亩,封山(滩、沙)育林28.07万亩,沙化草原治理176.29万亩,工程固沙19.85万亩、光伏治沙1.1万亩,交通、水利、农业等其他治沙造林15.86万亩。全省共投入防沙治沙各项资金9.3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6.27亿元(由于今年国家下达资金晚,大部分资金和造林等项目明年支付和实施),省级财政资金0.62亿元,市县资金0.86亿元,社会义务投工投劳1.63亿元。广大沙区农牧民在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中实现劳务收入1.09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2.35万个,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工作开展情况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起防沙治沙政治责任,坚持扩绿、护绿、用绿统筹发力,防沙、治沙、用沙协同推进,荒漠化沙化土地不断得到有效治理,已连续四个监测期呈现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的“双缩减”态势,持续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一)强化政治担当,靠实目标责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深入沙区专题调研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情况,多次听取省林草局汇报并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各项工作。出台《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甘肃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印发《甘肃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协调机制专责组工作职责》,为加强防沙治沙提出了重要举措、建立了机制、明确了职责。签发2024年第1号总林长令,将防沙治沙目标纳入林长制考核,严格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林长制督导职责。与国家林草局签订甘肃省“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并授权省林草局与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甘南等8市(州)政府签订“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各方责任。组织召开全省2024年“三北”工程攻坚战现场推进会,全面总结一年来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推进情况,并对全省的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
 
  (二)强化支撑保障,密切协作配合。印发了《甘肃省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落实措施》,制定25条具体支持、落实举措。省林草局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三北”等重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四制”管理制度,不断加强项目管理。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分区蹲点包片,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实地督”工作机制,及时掌握并督促项目建设进展,确保任务全面落实。省林草局、省科技厅印发《甘肃省科技支撑荒漠化综合治理若干措施》,加强中科院西北院、兰州大学、省治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防沙治沙技术方面的科技支撑。2023年—2024年,省级各类科技项目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围绕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攻坚战立项102项,合力攻关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方面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持续推进光伏发电与防沙治沙有机融合、一体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光热资源禀赋,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光伏发电+生态修复模式,及时开展甘肃光伏治沙相关方案的编制工作。省林草局与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开展农林机械生产研发和推广合作,助推治沙新机械、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强政企合作,省林草局与大唐甘肃公司、华电甘肃公司、华能甘肃公司等积极开展新能源发展与生态治理等科技创新合作。
 
  (三)强化项目带动,多方筹措资金。2024年至2026年,我省共谋划防沙治沙项目31个,已全部进入国家发改、财政重大项目储备库,其中: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23个;黄河“几字弯”攻坚战5个;省治沙研究所治沙、巩固防沙治沙成果、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保护补偿项目共3个,总投资52.79亿元,建设总任务1222.97万亩。2024年已下达防沙治沙项目资金23.63亿元。不断加强与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汇报衔接,争取到631万穴公益造林项目。2024年通过全省“全民义务植树网”平台的建设和宣传,已募集1100多万元的公益造林绿化资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我省林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公益林补偿收益权、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和引导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与中国银行甘肃分行、省农发行、甘肃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授信450多亿元支持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推进国土绿化、促进林草产业发展。
 
  (四)强化管理推动,支持服务发展。加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已建成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25个,封禁面积503.3万亩。加强跨区域联防联治,民勤县与内蒙阿拉善右旗签署了跨区域联合防沙治沙合作框架协议。纵深推进联防联治工作,张掖市分别与酒泉、金昌市签订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强化服务保障,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坚持保护和发展协同推进,完成庆阳市环县化工园区、兰张铁路武张段、国网800千伏特高压线、20万千瓦光伏线路占用、穿越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审核报批工作。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方向,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原则,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沙区产业发展,形成了中药材、沙地林果、沙区产品加工、沙区特色种植养殖、沙区生态旅游等5个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农林专业合作社2100多个,龙头企业100余家。
 
  (五)强化科学监测,夯实工作基础。科学开展普查,摸清家底。根据国家开展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统筹构建“10年一次普查、年度动态监测”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综合调查监测体系,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技术指导,全面推动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荒漠化沙化专项调查有序开展。持续推进沙尘暴监测预警,加强兰州、敦煌、张掖、民勤4个沙尘暴定位监测站管理,督促指导沙尘天气灾害信息员完成监测期间内的监测预警和值班值守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据统计,今年我省沙尘暴监测期共发生沙尘暴7次、扬沙或浮尘9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历时一个月时间,对古浪县防沙治沙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视察八步沙林场以来,古浪县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效进行客观调查评估。调查数据显示: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为36.96%,较2019年增加5.36%,较2014年增加7.2%,全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已完成初步治理,为打好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树立了榜样和信心。
 
  (六)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注重典型引领,广泛深入宣传。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不断总结凝练民勤模式、古浪模式、环县模式等多种治沙模式,示范引领全省防沙治沙深入开展。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讲好甘肃防沙治沙故事。我省将应邀参加今年12月份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办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拟开展主题为:“科学治沙绿进沙退”的边会活动,并在“中国馆”布展,介绍我省在荒漠化治理、沙尘暴监测、抗旱造林、治沙材料研制、治沙机械以及风沙危害治理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国际舞台展示我省治沙方案、治沙智慧、治沙精神。加强对外交流合作。2024年我省开展了国际荒漠化防治培训班5期,分别为来自蒙古国、伊拉克、埃及等9国的100余人进行了荒漠化防治技能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通过对蒙古国技术人员的培训,加强了我省与蒙古国人员的交流,为我省马鬃山口岸的复通奠定了一定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随着防沙治沙和生态治理不断向深山远山推进,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种草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生态恢复周期越来越长,防沙治沙和生态工程建设进入到了巩固成果、滚石上山、攻坚克难的新阶段,我省防沙治沙工作也面临一些新的考验和困难。一是全省尚有可治理沙化土地317.9万公顷以上,还有169.7万公顷的土地介于沙化和非沙化土地之间,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已治理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丘)中,林草植被尚处于恢复阶段,极易遭受破坏,需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二是河西走廊区域年降雨量多在200毫米以下,属干旱、半干旱、极干旱地区,区域内水资源匮乏,生态用水是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关系到国土绿化成效的提升和成果的巩固,现有生态用水难以保障生态建设需求,尚需优化调整用水指标和分配方案。三是不断开展的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研发尚处在探索试验阶段,展示性强,使用成本高,在生产实践中无法大规模普及应用。四是尽管与内蒙古、陕西、宁夏等省区签订了联防联治框架协议,但在具体的项目谋划、实施等方面还需持续加强。五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行“小地改大”,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并拓宽取直原有田间道路,将原有的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改为窄林带大网格,使原有防护林面积减少、防护能力下降。
 
  四、下一步工作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科学统筹谋划,积极动员全省沙区干部群众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开创甘肃防沙治沙新局面。一是坚决打好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北”工程攻坚战。聚焦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强化责任担当,区分目标任务,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面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完成年度治理任务。二是加快实施重点项目。定期调度、实导严督,动态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项目高质量实施。以“三北”六期工作为依托,认真谋划2025年防沙治沙重点工程项目,做好项目要素保障,强化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推进项目落地见效。三是坚持科学防沙治沙用沙。发挥调水工程效益,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用足用好水资源指标,差异化设计配置沙漠锁边林、防风固沙林草带植被类型和密度、栽植模式及抗旱技术,提高防治能力。立足生态禀赋,依托境内丰富的沙化土地资源和沙生植物资源,培育新兴业态,支持引导沙产业做大做强。四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持续支持专家教授、科研人员和企业开展科技治沙攻关,形成政企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特别要加大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机械的研发推广力度,切实提高防沙治沙效率。五是严格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按照我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要求,加强林地草地湿地荒漠上的盐碱地保护利用,培育耐盐碱品种,利用生物改良盐碱地,降低土壤碱性、盐分含量,巩固和提升林草生态功能质量,降低荒漠化和沙化风险。六是推动形成防沙治沙合力。强化统筹治理,完善要素保障,推进联防联治。坚持政府投资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省与省、县与县协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形成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