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5-01-15 17:43:06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
 
  ——2024年9月24日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姜安鹏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2024年,省人大常委会交省政府系统办理的代表建议共578件,占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的95.7%,涉及农林水利、科教文卫、工业交通、综合计划、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财税金融、贸易服务、司法立法等多个领域。在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省政府把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作为接受监督的政治任务、依法履职的重点工作,及时分办交办、主动沟通情况、认真办理答复。目前,578件代表建议已全部按期答复。其中:建议所提问题已经解决和基本解决的“A”类有461件,占79.8%(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建议所提问题正在解决和列入规划逐步解决的“B”类有80件,占13.8%(比上年降低9.5个百分点);建议所提问题因目前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或留待以后研究解决的“C”类有37件,占6.4%(比上年降低2.7个百分点)。从省人大代表反馈意见的情况看,各位代表对建议办理结果满意率达到100%。许多代表的意见建议转化为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政府决策工作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承办工作基础。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始终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任振鹤省长多次作出批示并亲自安排部署,强调要把政府系统承办责任压实压牢。省政府分管领导明确要求,对涉及方面较多、解决难度较大且具有典型性的问题,集中研究解决,确保做到“办好一项重点督办建议、解决一个方面问题、促进一个工作领域整体提升”。省“两会”结束后,省政府即安排专人迅速梳理出由省政府系统办理的578件建议,逐一明确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完成时限,形成工作台账,第一时间分解到承办单位,为精准高效开展办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承办工作保障。按照“依法办理、实事求是、分类督办、务求实效”的原则,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省“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和政协甘肃省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现场办理安排表的通知》,明确全年承办工作目标、时限、责任,把建议办理纳入各承办单位重要议事日程,与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动、同检查、同落实。严格执行“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跟进指导、综合处室统筹协调、业务处室具体落实、专人负责沟通联系”五级工作责任制,形成衔接紧密、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承办格局,确保交办的代表建议“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三)优化办理方式,提升承办工作实效。省政府坚持把代表建议办理作为凝聚共识、优化决策、改进工作的重要渠道,不断推动从“重答复”向“重落实”转变,多措并举推动代表建议办理落实落地。一方面,实现重点建议督办件省级党政领导全员领衔督办,确保承办工作“有力度”;选择部分建议开展系列走访活动,增进提办双方的沟通理解,精准回应关切,确保承办工作“有温度”;探索构建由督办领导会议调度、现场调研、书面汇报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督办方式,确保办理工作“有质量”;建立年度建议办理台账和事前提醒、事中跟踪督办、事后复核制度,确保办理工作“成闭环”。另一方面,注重建议转化落地,坚持把问题是否真正解决、建议是否有效吸纳作为衡量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效果的根本标准,按期对代表建议进行深入分析,筛选典型案例组织相关单位适时交流学习,探索建议办理的新办法新路径,努力将代表的真知灼见转化为拓展工作思路、破解难题堵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
 
  三、主要成效
 
  2024年,全省政府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吸收采纳代表意见建议,圆满完成了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有效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聚势向新强工业,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强工业行动为牵引,重点办好传统产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等方面建议。针对“关于进一步支持白银市凹凸棒石产业发展的建议”(第76号),已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16个省政府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甘肃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近三年,投入省级财政资金526万元,在白银市开展凹凸棒石粘土调查评价工作;补助经费100万元以支持凹凸棒石黏土高效综合开发和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甘肃省矿物功能材料创新中心项目资金300万元、临泽县凹凸棒特色产业集中区项目资金250万元、融万科技凹凸棒转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100万元;成立甘肃省新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提出标准制定修订建议、标准研制、开展标准化培训和标准实施情况评估,进一步推进凹凸棒石产业的全面发展。针对“关于甘肃省培育规上工业企业的建议”(第80号),近两年共安排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1亿元,支持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建设,累计培育链主企业114家,形成了以链主为中心的“产业生态圈”。针对“关于阿克塞县当金山南(四十里戈壁)片区布局特高压直流外送电网的建议”(第123号),积极推进电力外送通道建设项目,目前陇电入鲁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上半年投产运行,陇电入浙工程配套调峰煤电项目已于今年2月开工,线路工程已于7月举办开工动员大会,陇电入川已按照年底核准开工的目标正在加快前期工作。
 
  (二)赋能增效强科技,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着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重点办好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种业振兴等方面建议。针对“关于支持酒泉新能源产业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走出去的建议”(第327号),制定并实施《甘肃省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方案》,截至8月末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5946万千瓦,较上年末新增767万千瓦。针对“关于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产业培育,促进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74号),构建以“庆阳、兰州双核心”为主的全省一体化算力供给体系,引导数据中心绿色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2024年支持数字经济方向重大专项5项,中央引导地方资金项目2项,支持资金共计1450万元。针对“关于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142号),组建甘肃省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创新联合体,印发《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玉米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成单倍体工程化育种平台、种质资源规模化鉴定平台。围绕转基因、新型核不育等领域开展11项关键技术攻关,育种效率提升20%以上。
 
  (三)招商引资提质效,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扎实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重点办好促消费、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建议。针对“关于将兰州市打造成全省区域消费中心的建议”(第93号),出台《兰州市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2年—2025年)》《兰州市清除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规范外摆经营的指导意见(试行)》等政策,聚焦系统施策,紧盯实体零售、餐饮、汽车等重点消费领域,以高质量商品供给和消费体验,让全市消费市场旺起来、商贸流通快起来、商务经济热起来。针对“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促进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建议”(第4号)、“关于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建议”(第319号)、“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574号),召开全省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全省强县域行动推进会暨园区(兰州新区)工作会议等,深度分析全省营商环境短板弱项,明确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发力重点。修订招商引资工作激励办法和考核办法,制定《关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巩固经济持续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甘肃省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攻坚提升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从政务、市场、法治、创新、要素、人文“六大环境”出发,全方位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四)巩固成果促振兴,构建农业发展新格局
 
  以建设农业强省为目标,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办好脱贫成果巩固、产业扶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建议。针对“关于加大临夏县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支持力度的建议”(第72号),积极将国家和省级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资金向示范县适度倾斜,今年以来,下达临夏县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7.43亿元。针对“关于进一步扶持中药材精深加工的建议”(第235号),先后组建党参、医院中药制剂、药食同源等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甘肃省中藏药功效物质开发利用、甘肃省中药提取分离、甘肃省陇药大品种开发及临床疗效评价、甘肃省高原药学、植物源生物农药等5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甘肃省当归产业发展研究院、甘肃省党参研究院等2个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共计40余户;建立年度生物制药产业链重大项目库,2024年确定重点监测项目12个,年内计划投资19亿元,目前已投资10.9亿元。针对“关于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补助力度的建议”(第229号)、“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定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倾斜支持力度的建议”(第209号),积极争取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84万亩,投资总额66亿元(较2022年净增23.2亿元、2023 年净增19.7亿元),其中,国债项目145万亩,全部配套高效节水设施,亩均投入2452元(新建2520元、改造提升2320元);中央财政项目和预算内项目139万亩,26.4%配套高效节水设施,亩均投入2154元,支持安定区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6万亩,下达农田建设补助资金1.15亿元,亩均达到2498.91元,补助标准较2023年翻了一番。
 
  (五)系统治理优生态,提升美丽甘肃新成色
 
  围绕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重点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化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等方面的建议。针对“关于加大对甘南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支持的建议”(第395号),安排舟曲县地质灾害防治资金1100万元,指导申报争取增发国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资金8177万元。下达立节北山滑坡应急与一期治理工程投资8350万元、二期治理工程投资5485万元,总投资约1.4亿元,为“十三五”以来我省最大的单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针对“关于加大三北工程项目支持力度全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议”(第226号),出台《甘肃省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甘肃省防沙治沙规划》,正在修编《甘肃省“三北”工程六期规划》以及“河—塔”和黄河“几字弯”两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全省“三北”工程区完成综合治理任务2195.02万亩,其中:营造林418.58万亩,种草改良1196.7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580.79万亩。针对“关于支持平凉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第343号),指导平凉市及崇信、泾川、灵台等5县区编制印发示范区规划,指导崇信、华亭、庄浪等5县区印发“两山”建设方案。经积极争取,平凉市获得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命名,是我省第一个被国家命名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崇信县被命名为国家第四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我省第二个生态文明示范“双创县”。
 
  (六)用情用力惠民生,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支持力度,重点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类建议。针对“关于加强老年人助餐配餐方面的建议”(第311号),印发《甘肃省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思路,2024年省级确定23个县开展试点,安排综合性奖励补助资金4765万元。截至目前全省共试点建设老年助餐点1039个。针对“关于请求增加少数民族地区临夏州高中阶段学位的建议”(第139号),统筹中央和省级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专项补助资金、“强县中”专项资金,2024年分配和政一中“强县中”项目建设2000万元、积石山县高中学校灾后重建项目2000万元,持续改善提升临夏州高中学校办学条件。针对“关于加强村级医保经办能力建设的建议”(第438号),打造以省、市、县三级经办机构医保服务窗口为依托、乡镇(街道)便民服务服务中心为补充,村级医保服务点为延伸、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立体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医保服务。截至目前,医保服务事项下放至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99.17%,下放至村(社区)覆盖率达到84.73%,医保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为100%。
 
  在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省政府系统较好完成了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的办理任务。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做好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作为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重要职责,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作为了解社情民意和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着力在优化服务代表方式、深化建议办理协商、突出解决重点问题、强化办理成果转化上下功夫,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将“纸上建议”变为“路上行动”,将“代表呼声”变为“群众掌声”,努力让代表们的“金点子”变成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