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强科技行动情况的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5-01-15 17:37:41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强科技行动情况的报告
——2024年9月24日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谢正团
——2024年9月24日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谢正团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实施强科技行动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2022年实施强科技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突破口和关键驱动力,出台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3次召开工作推进会议,按年分解任务,逐月调度推进,高位推动各级各方面落实强科技行动5个方面35项重点任务134条工作举措,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我省科技进步贡献率首次超过60%,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51.7%、保持在全国第二梯队、增幅居全国第10位。与2021年对比,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32%,提高0.06个百分点;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1.30%,提高0.4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55%,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增长5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数量倍增;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68.15亿元。
(一)科技创新创造力不断提升。抢抓国家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调整机遇,优化“国家队”“地方队”科技资源布局,分类提升创新主体研发能力,夯实创新基础和平台支撑。一是推动创新平台“提档”。“一室一策”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建设,定向支持经费4亿元,在甘全国(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16家。开工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敦煌授时台”,新获批建设2个国家“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新创建国家和部级平台23家,总数达到210家。二是推动省级平台“提效”。新建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和34家省重点实验室、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基地,完成287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整合,各类平台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有序。三是推动创新高地“提能”。对照《甘肃省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逐条细化落实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提出的6个方面建议。编制实施兰白两区新一轮发展规划,兰白张江结对合作纳入国家“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兰州高新区跻身“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50强。四是推动创新主体“提质”。制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部署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培育壮大三年行动,组合实施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规上企业研发活动专项、科技专员等项目,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科技重大项目比例超过70%,科技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二)科技支撑重点产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强化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编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4个产业关键技术攻坚图谱,近3年争取国家科研经费连创新高、累计达到44.7亿元,组织实施省级科技重大项目445项,攻克重点产业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8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石化、有色、钢铁、煤化工、精细化工、建材等领域实施延链补链强链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研发侧吹炉处理复杂镍原料工艺、首台(套)厚壁镍基材质冷氢化反应器、千吨级大丝束碳纤维装置高低温干燥碳化炉、10万吨甲苯二异氰酸酯生产线、大功率五缸泥浆泵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二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设立新能源和数字经济领域研发专项,持续加强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研发部署,研制无氧铜、多轴数控机床、系列高品质不锈钢等重大标志性成果,我省动物血清、肉毒素、口蹄疫苗等重点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0.4%,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2.4%,较2021年提高4.8个百分点。三是助力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强化重离子加速器、钍基熔盐堆等“大国重器”策源功能,发挥在甘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作用,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达到满功率运行,成功制备6种医用同位素,研发多种关键核素提取技术,开发离子电推进系统、高性能原子钟等空天装备,开辟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三)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政策设计、实践载体、服务保障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激发人才活力动力潜力。一是强化项目支持。梯次组织实施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科技领军人才专项、在站博士后专项等人才项目,分类给予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稳定支持、早期支持,省财政安排资金4.75亿元支持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全省3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或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4人获批国家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5岁以下科研人员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比例超过83%。二是强化人才引进。2022年以来引进高层次人才753人、急需紧缺人才419人。依托大科学装置汇聚4个院士团队、75名国家级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在甘“国字号”实验室集聚省内外1935名科研人员开展协同创新。新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工作站18个、创新实践基地27个,“两站一基地”达到143家。三是优化成长环境。开展清理整治人才评价“唯帽子”问题、为科研人员减负等专项行动,遴选4家单位与国家同步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赋予科研人员96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以省政府名义表扬激励“无氧铜”攻关团队。
(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力不断提升。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着力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市场化平台为载体、专业化机构为支撑的转化体系,促进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建平台、强中枢。建成运行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累计发布成果超9.1万项,举办成果沙龙、技术对接等活动46场次。2021年以来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年均20%增长、今年预计超过500亿元。二是建机构、强服务。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建成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依托丝绸之路知识产权港等平台,打造知识产权服务综合体。2023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02件,较2021年增长46.4%。三是建园区、强阵地。发挥科技园区成果转化主阵地作用,实施开发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陇西高新区获国家火炬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榆中、陇西、玉门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平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持续支持酒泉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嘉峪关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省级47个工业园区循环改造,西固化工园区、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入选全国百强。四是建机制、强转化。省级科技计划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探索“延期支付”“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等方式,支持企业承接高校院所省级科技项目成果。今年以来省级登记科技成果2390项,其中1268项应用技术类成果以自我转化和技术转让、许可、服务等形式实现转化。
(五)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最大限度挖掘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活力。一是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完善省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系统修订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立改废释”规范性文件23件,实现科技管理流程再造。二是深化创新开放合作。省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组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甘肃研究院,实施25项院士战略咨询项目,与山东大学共建甘肃研究院,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在甘共建西北创新基地。不断深化东西部科技协作,组织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15项。推动科技招大引强,实施“科技入陇”行动,科技招商累计签约资金223亿元、到位资金91.75亿元。三是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科技、财税、金融、教育等部门协同发力,推动金融机构投放科技型企业贷款547亿元,落实“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181亿元。科技部门与22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实施联合科研基金项目207项,筹集资金1.19亿元。
二、存在问题
对比科技创新能力更强的省份,全省科技创新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研发投入总体规模偏低。我省研发经费总量和投入强度依然偏低,全省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健全,全省研发经费投入仅占全国的0.47%,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除兰州等少数地区外,大部分市州研发经费投入均未超过10亿元,难以支撑研发需求和创新能力提升。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省企业数量基数低,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占全国的总量均为0.5%左右。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只有563家、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32%,设有专门研发机构的只有7.3%。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均不到全国的一半。三是科技人才总量偏小。全省有研发人员5.67万人、仅占全国总数的0.6%,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仅为0.43%、排在全国第27位。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和院所,企业高层次研发人员较为缺乏,急需紧缺优秀人才引进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工作部署,纵深推进强科技行动。
一是聚焦产业振兴,构建高水平创新链条。持续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加大对兰州大学、中科院“一院三所”等在甘科技“国家队”的资源投入,不断增强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聚焦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推动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释放传统产业新动能。加强场景驱动,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有计划的组织精干力量和专家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加强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努力推动核科学、量子科技、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实施“数据要素×”行动计划,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是集聚创新资源,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建好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地。支持在甘全国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带动区域创新力量协同攻关。做精做强企业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围绕“14+1”重点产业链,积极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有序推进省级创新平台跨部门优化重组,增强全省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三是畅通供需渠道,建设高水平转化体系。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综合运用税收、政府采购、贴息、保险补偿等政策措施,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拓展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打通科研成果与产品产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深入实施专利导航、重要专利转化及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工程。
四是深化开放合作,引进高水平科技力量。深化与东西协作省市科技合作,加强兰白—张江科技创新结对合作,合作实施科研项目,共建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入陇”行动,推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战略科技力量在甘共建产业研究院、国家级创新平台分中心、专业化服务机构和“科创飞地”等。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加强生态保护、防灾减灾、气候变化、文物保护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
五是营造良好生态,建强高水平人才高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梯次衔接的全链条人才成长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院校聘、企业用”柔性引进一批产业急需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