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3-11-14 10:27:07

——2023年9月25日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张浩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总揽,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省委十四届二次、三次全会部署要求,不断优化体系和服务“两个链条”工作思路,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医疗服务“高地”带动效应逐步凸显,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卫生健康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健康环境。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坚持均衡布局、扩容提质,确立优化“两个链条”工作思路,“省市优、县域强、乡社活、村组稳”的格局基本形成
 
  做优省市方面,高标准推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甘肃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定西医院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科学布局陇东、南部、河西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妇女儿童综合体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5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174个、专业95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407个,坚持把区域特色做特、优势做优、长板拉长,打造省域医学高峰和医疗高地,让疑难病患者省域内就医更有“医靠”。
 
  做强县区方面,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县域资源统筹优化,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联动救治机制,推动县域5大医学中心、5大临床服务中心和5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提质增效。全省46家县医院建成206个急需薄弱学科,75个脱贫县医院全面建成重症医学科和新生儿ICU病房,县级医疗服务能力短板全面补齐。依托省级医院建成130个专科(技术)联盟,成员单位突破3200家,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31项,有效推动实现省市县医疗服务同质化发展。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排名分别提升到全国19名和20名,脱贫县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排名分别达到全国11名和14名,县级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做活乡社方面,突出县级医院县域龙头作用,依托县域医共体、县域医学中心和远程诊疗平台,推动形成“乡检查、县诊断、乡治疗”的基层诊疗服务模式。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持续强化基层人才培养培训,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精心打造20个基层医生培训基地。全省940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能力建设基本标准,193家达到推荐标准,建成社区医院87家,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筑牢群众健康“第一道防线”。
 
  做稳村组方面,持续完善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管理,健全三级医院包县、二级医院包乡、乡镇卫生院包村工作机制,持续加强乡村卫生人才培训和特色科室建设,全面落实村医“乡聘村用”措施和村医收入待遇保障,加快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病再转诊”的目标。全省基层卫生健康发展主要评价指标位居全国第六。
 
  (二)坚持统筹规划、系统重塑,健全现代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成立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建立以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布局建设省公共卫生中心、3个省级区域公共卫生医学中心、2个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疾病预防和救治能力整体提升。全省61%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全面建成。不断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平台、甘肃省国家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和国家卫生应急移动防疫处置中心2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以及各类卫生应急队伍300多支5000多人。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控策略持续优化,法定传染病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发病率逐渐下降,艾滋病、麻风病等重点传染病持续保持低流行态势,鼠疫防控科学有序;逐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建成7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提高到77.31%、55.31%,脑卒中干预人群规范随访率达到100%,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率达到91%;全省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饮水型氟(砷)中毒等地方病保持消除或控制状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由2020年的74元提高至2023年的89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升至全国第八。
 
  (三)坚持预防为主、共建共享,聚焦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需求,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持续优化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会诊、转诊网络。深入推进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双提升,实现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创建新生儿重症、儿科、产科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3家、省级5家、县级26家,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1.34/10万、2.83‰、3.87‰,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969家。医养结合机构达97家,从业人员9467人,床位总数23127张。开设老年医学科164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达61.1%。我省规范化建设老年医学科工作得到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认可,被称为“兰州模式”,并在其他分中心推广。加快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全省已有241个机构提供托育服务,可提供托位数3.01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1.2个,创建“省级示范试点托育机构”13家。积极开展尘肺病攻坚行动和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报告新发职业病大幅下降。着力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水平,62.7%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有精神科(或心理科),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4.72%,精神科职业医师和职业助理医师达到3.4名/10万人。
 
  (四)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擦亮中医药“甘肃”品牌,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省现有省、市、县三级中医医院94家,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实现中医馆建设全覆盖,97.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乡、村两级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分别达10项和6项,初步建成以省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县级中医医院为骨干,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等3个国家级项目,启动建设3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深入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建设29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和14个重点学科、6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75个省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布局建设15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医疗中心、4个中医康复中心和2个中医治未病中心,全省中医药年服务量突破2000万人次。优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获评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6名,青年岐黄学者2名,8人入选全国第五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数量位居西部省份前列。组织评选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84项、省级中医药科研课题110余项。“甘肃方剂”等中医药全程参与新冠感染预防、治疗、康复,书写了中医药抗疫的陇原篇章。
 
  (五)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多项医改经验走在全国前列
 
  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我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提升到全国第16位,玉门市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表扬激励县,庆阳市获批首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获得国家5亿元资金支持,建设4家国家级和41家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6市3县加快推动区域综合医改试点工作,打造全国改革“甘肃样板”。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从19项扩展至100项,全面覆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累计为患者节约检查费用超3亿元,成为全国最早在省级层面和全省区域做到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共享互认的省份,2021年被评为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以病种分级分工为基础、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密联动的分级诊疗“甘肃模式”基本确立,县域内住院量占比稳步提升至87%,分级诊疗建设成效排名全国第14名。在全国率先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探索实行“公益一类保障与二类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最早完成村医“乡聘村用”改革,提高村医定额补助和预付工资,实现村医购买养老保险全覆盖,确保基层队伍稳定。
 
  (六)坚持人才先行、内培外引,蓄积源头活水,全面壮大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坚持以“瞄高端”引人才、“盯领军”树人才、“抓基层”育人才为导向,大力推进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修订、完善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价条件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将国家卫生系列职称改革指导意见全面落地的省份,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印发《甘肃省卫生健康骨干人才平台和青年卫生健康人才平台建设实施细则》,实施“引进一批、树立一批、培养一批”(“三个一批”)人才计划,遴选150名行业骨干人才,培养150名行业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了良好人才示范“品牌”效应。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全省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工作的通知》,打破人才引进体制机制障碍,赋予医院用人自主权,全省卫生人才队伍不断优化。持续强化基层人才培养,全省设置住培基地14个,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7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试点5个,各类专业基地209个;订单定向医学生招生规模扩大至1100名,是全国招生数量最多的省份,占全国招生总人数的1/6;从2016年起连续十年实施村医订单定向培养项目,累计招录3000名村医订单定向生。近三年,全省引进各类人才14204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020年的6.64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7.23万人,在册护士人数从8.53万人增长到9.47万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48人增长到3.32人,部分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七)坚持创新引领、便民惠民,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持续增强
 
  坚持聚焦“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用看病就医“微幸福”支撑群众“大幸福”。以甘肃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依托,以居民电子健康卡为载体,实现预约挂号、诊间缴费、生育登记、免疫规划、家医签约、检验检查、健康档案、慢病管理等应用,全面开放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检查报告、免疫接种信息在线查询,为公众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统筹建设甘肃省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全覆盖,为促进省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供了可靠的实现路径。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辅助慢病管理,提升重点人群慢性病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探索推动全省三级医院实现患者入院病区办理、出院床旁(病区)结算和出入院一窗办理等“一站式”服务,着力解决多窗口、跨区域、跨科室排长队办手续问题。深入推进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和线上药品派送服务,建成互联网医院23家,42家三级医疗机构累计提供药品配送上门服务2.55万次,“指尖上”的服务让就医更便捷。组织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不断完善患者诊前、诊中(门诊、急诊急救、住院)、诊后全过程就医体验,切实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加快解决。同时,也希望各部门、各位代表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为陇原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且区域分布不均衡。近年来,虽然国家和省上加大对卫生健康领域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但因项目资金数量有限,各级财政投入不足,加之我省地域狭长、医疗服务半径大,少量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县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滞后,尤其是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优质医疗资源比较缺乏,全省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距东部省份仍有较大差距。
 
  (二)高素质人才队伍后劲有待提升。人才来源方面,我省临床医学类学生培养不足、层次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区域分布方面,基层人才队伍明显弱于省市,部分地方存在县乡人才断层情况;投入力度方面,各级各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的直接投入有限;机制保障方面,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不足问题较为突出,编制内外人员薪酬待遇差距较大,留人引人较为困难。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薄弱。自2016年中央财政事权划分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限,业务用房面积不足、职工周转宿舍缺乏、设备配备不全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的发挥。
 
  (四)三医联动改革合力仍需加强。医保、医疗、医药改革合力尚未充分显现,部分领域还存在联而不动的现象。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后,多方共担补偿的新机制尚未建立。医保杠杆撬动作用仍需持续发力,医保基金在支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五)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尚需完善。全省三级妇幼保健机构仅4家,优质资源明显偏少。医养结合机构97家、床位23534张,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仍显不足。我省托育服务起步较晚,每千人口托位数仅为1.2个,在公办托育机构建设、发展托育鼓励政策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出生人口连续5年下降,“二孩”“三孩”生育政策对生育水平的调节效应逐年减弱,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压力持续增加。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重任在肩,正当策马扬鞭;嘱托如磐,更须砥砺奋进。下一步,我们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推动我省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一)坚持预防为主,推进全民健康战略化。贯彻“大健康、大卫生”的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开展健康入万策、重大疾病早筛、健康从娃娃抓起、万人降残等系列行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切实推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逐步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的目标。
 
  (二)优化资源配备,推进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等医疗高地布局建设,打造引领前沿的优势重点专科群。推动县域5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全覆盖、建设5大临床服务中心,加强县级医院临床专科和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完善疾控管理体系和运行体制,创新医防协同,着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三)加强分工协作,推进体系整合化。全面推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做实老年健康和托育服务,做优妇幼健康服务,深化职业病源头防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加快推动我省由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让“天然药库”变“农民金库”。
 
  (四)提高服务质量,推进服务优质化。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聚焦患者就医体验,实施群众就医感受改善行动,优化看病就医全流程服务。开展常见病、慢性病治疗、预防和康复,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纵深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和远程诊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等便民惠民服务。
 
  (五)持续深化改革,推进治理科学化。全方位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内涵建设,加强县乡一体化管理。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创新编制管理,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六)聚焦人才引育,推进发展持续化。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聚焦“高端人才”增量扩容,建立甘肃籍知名专家库和“反哺家乡”招引机制,聚力拔高我省医疗技术服务水平。聚焦“现有人才”稳量提质,完善“三个一批”人才机制,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存量人才水平。聚焦“储备人才”迭代增效,用好农村订单和村医订单定向培养项目,落实毕业即就业和待遇保障措施,提升乡村医师学历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