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千名代表调研视察千项工程行动的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3-11-14 10:24:30
——2023年9月25日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李德新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双千行动”是人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探索之举,是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甘肃人大实践的首创之举,是全省各级人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行动。4月至9月,省人大常委会牵头,统筹省市县三级人大自下而上联动开展“双千行动”,组织2565名四级人大代表、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同志,深入14个市州、兰州新区和86个县区,采取实地考察、观看视频、座谈交流、询问点评等方式,通过“八看五分析”对1675个项目进行了调研视察,9月10日召开联组座谈会,总结了项目建设成果和经验做法,梳理了存在问题和原因症结,分析了当前项目建设形势,研究提出了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和特点
全省上下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立足全局谋项目、全力以赴争项目、创新机制抓项目、凝聚合力建项目,形成了招商引资提效、项目建设提速、发展成果提质的良好态势。
一是招大引强有新突破。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部署,聚焦国家所需、地方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紧扣资源禀赋、优势特色和产业链条,坚持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强链、走出去与请进来、线上与线下、展会招商与点对点招商相结合,与中国华电集团、海亮集团、晶科能源、陕煤集团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签约,成功引进天能控股、天合光能、正泰晶硅电池、美第奇药用中间体等一批投资体量大、带动作用强、发展前景广的大项目好项目。1-7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6%,增速比全国高7.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新签约项目2530个、签约额8270亿元,到位资金3236亿元,同比增长53.1%。其中,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97个,“三个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78个、签约额1602.7亿元,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额度都好于往年。
二是延链补链有新拓展。各地强化“链式”思维,发挥“链主”作用,紧抓关键环节建设和配套企业延伸,“链主”“链属”企业协同发展,重点产业链条拉粗拉长,“串珠成链”格局初步形成,集群效应得到释放,在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壮大经济总量、厚植发展优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7月,石油化工产业链、有色冶金产业链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工业的31.8%、22.9%,拉动工业上涨1.9和2.6个百分点。宝丰集团、金凤科技、东方电气等龙头企业,从上游原材料加工到下游的储存与应用,产业链条越来越长,链值不断扩大。在链主企业金川公司的带动下,金昌新能源电池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集群加快形成,其中金车储能20GWh磷酸铁锂储能电池项目快速推进,建成后每年可完成工业总产值近200亿元,利税近20亿元,有效带动产业链聚集效应规模300亿元。酒泉市全产业链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庆阳市“东数西算”大数据产业集群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三是优势产业有新加强。各地把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作为经济发展赋能的关键引擎,紧扣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做好“五量”文章,把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和集群发展的规模效益结合起来,挖掘和放大项目的倍增功能,农业走特色发展、精深加工的路子,工业走放大优势、拓存创增的路子,服务业走优质高效、融合发展的路子,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扩容增效,产业布局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重点产业的带动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比如,临夏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定西奇正藏药医药产业基地、天水华天集团集成电路高可靠封测产业、兰州新区海亮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等项目,都比较好地展现了各自特色优势,有效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
四是转型升级有新跨越。各地紧盯调结构、转方式、增动能,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规模、结构、层次和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呈现出项目类型多元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良好发展态势。上半年,全省500万元以上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722.8亿元,300个“三化”改造项目完成投资78.7亿元,433个生态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95.5亿元,全省新能源装机占比跃居全国第2。1-7月份文旅产业接待游客和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9%和172%。武威天祝高性能碳基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三化”改造,年产能达到50万吨,占到全国的近一半。白银甘肃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钒”绿色耦合循环低碳产业项目,依托白银公司、银光公司等企业废副产品,变废为宝,形成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互补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新格局。
五是营商环境有新改善。各地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关键变量”,深入落实中央和我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政策规定,全面推行“一窗通办”“证照联办”“项目帮办代办”等服务,不断深化“标准地”“交房即交证”、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等改革,“包抓联”“六必访”“白名单”“企业家日”、项目专班推进机制等制度全面落实,技术、资金、人才、用地、用电等资源要素向园区和产业集中,“不来即享”政策扩面增效,数字赋能持续加力,服务效能逐步提升,法治环境明显向好,政策供给不断优化,全方位、全天候、全周期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特别是全省5.9万名干部包联企业11.6万户,帮助解决项目审批、建设等问题6944个。金昌市“信用承诺制+标准地+帮办代办”综合改革模式被纳入“2023年度全国信用承诺优秀案例”。
总体看,通过调研视察,普遍感到,全省各地项目建设抓得紧、抓得实、抓得好,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程度高,抓项目氛围更浓。各地结合区域发展定位,都制定了各自的具体目标、措施和办法,普遍建立了项目储备、联动协调、跟踪服务、督查考评的有效制度,特别是市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带头干,形成了积极谋项目、一起跑项目、发展抓项目的浓厚氛围。二是平台支撑强,抓项目力度更大。依托兰洽会、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兰州新区等重大战略平台,广泛开展了内联外引,对上争取,对外招商,对内搞活,同多个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约具体合作协议,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甘肃,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三是干事作风实,抓项目效果更好。各地注重把“三抓三促”行动落实到推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所到之处广大干部的思想观念明显转变,谋项目的前瞻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提升,抓项目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增强,全省上下充盈着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和活力。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
这次活动中各级人大共发现15个方面665个问题,目前已协调解决353个,其他正在协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加快推动解决。综合代表的意见建议,几个较为普遍、影响全局的关键性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项目推进还需加力。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市州和县区项目建设进展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显现,有的地方重点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不及预期,与目标任务有较大差距。部分项目因前期协调难度大、审批环节多、征地拆迁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尚未开工建设。部分在建项目因建设管理不够规范、国家政策调整影响、资金到位不及时等原因投资完成率较低,也有部分项目落地后又反复调整建设方案,影响了项目建设效率。除新能源配套和新材料加工延伸项目外,总体产业类项目数量少,具有支撑性、带动性的“千斤顶”项目少,对经济发展全局的影响决定作用还不够明显。
二是科技赋能仍需加速。各地推进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还不到位,项目建设数字赋能和绿色转型还有差距,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待改进和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不高,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水平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不足。“专精特新”项目少,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项目少,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不足,高科技产品较少。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优势发挥不充分,成果转化效果不明显,科技创新同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机制还不优、力度还不大。
三是要素保障亟待增强。一些地方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有效性还不够高,部分项目能源、资金、用工等要素保障不及时,推进速度达不到时序要求。一些地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个别项目投资强度不够,存在“跑马圈地”、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新能源竞争性配置的标准和方式需要优化改进,水、电、气、暖保供及固废、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在一些园区仍需加强。旅游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旅游公路、景区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等设施配套不足,与打造文旅产业强省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四是规划谋划还缺深透。一些地方制定的产业发展和项目规划对国家政策研究不深不透,对市场变化跟进了解不够充分,一些园区和项目能评环评质量不高,能耗“双控”把关不严,能耗约束性指标不降反升,耗水型项目增多,加之遭遇干旱,致使部分城市和园区地下水超采。一些项目可研深度不够,开工建设就滞后于形势变化和市场走向。有些园区规划定位不清晰,与项目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基地存在碎片化现象。有些园区重规模扩张轻基础配套,“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不强,住房、教育、医疗等功能不够完善,产业发展和环境建设“两张皮”,没有相互形成配套,集群耦合发展效益不够。同时,一些原材料加工企业在引进下游企业、延长产业链化解产能过剩方面,谋划不够,行动迟缓,效果不明显。
五是电价影响不容忽视。许多投资主体反映,今年我省大工业用电价格在原来的基础上平均上涨0.0212元/千瓦时,工业企业用电成本已达0.5元/千瓦时,用电成本偏高,项目用能成本明显上升。加之铜、铝、硅、水泥、钛白粉等大宗工业品价格波动起伏,高载能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经营效益被挤压,盈利水平下滑,影响了项目进度和投资信心。新能源配比有待进一步提高,用电负荷增长与新能源电量增长不同步,企业绿电消费低,加快完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比如,兰州新区一些引进项目实际交易的绿电配比仅为38%,达不到出口免征碳关税的条件,影响企业产能的释放和市场竞争力。
六是形势政策变化诱发连锁反应。受外部环境和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影响,各地大宗消费需求依然不振,部分重点企业后续稳增长压力较大,服务性行业恢复低于预期,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滑,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一些项目包括省列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缓慢。部分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财政部暂停新建PPP项目入库工作,有些项目原定融资模式被迫按下暂停键。比如,受PPP政策调整影响,灵华高速二期、泾灵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推进缓慢,兰州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一期需要调整建设模式,S03天水绕城和S35景礼高速天水段项目暂停等等,需要进一步研究政策、调整思路、跟进推动。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涉及园区和投资主体层面的具体事项,已反馈相关政府和部门逐一梳理解决。我们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
一是大力推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深入研究与评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省能源结构产生的影响,充分利用国家级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政策机遇,争取把兰州新区和河西走廊作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改革试验区深度谋划。深化“源网荷储”建设模式,推广新能源指标“飞地”配建,由单个项目放大到园区乃至整个试验区,支持河西地区与兰州新区共建共享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基地,形成大区域、规模化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一体化发展格局。拿出增量部分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电价形成机制,推动零碳、低碳产业园区建设,调整绿电配比政策措施,完善绿色电力市场交易机制,通过优化电力供给结构促进电价企稳,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探索区域电力智慧管理,将新能源发电盈利能力作为补偿企业用能成本上升的有效手段,完善就地消纳技术标准、交易机制、支持政策,运用“改革+技术创新+智慧管理”方式,把电价降下来、把产业建起来、把绿电比提上来,把“无限风光”转化为甘肃发展的“无穷财富”。
二是着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支持兰州新区与河西、兰白与定西协同发展,大力推动河西走廊一体化,打造酒嘉、金昌、兰州新区产业规模聚集新高地,带动全省协同联动发展。探索建立“飞地经济”新模式和考核管理新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突出差异性和互补性,从省级层面加强项目规划统筹,科学确定飞出和引入产业项目,推动土地、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跨区域重构,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支持兰州把强省会与强科技结合起来,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把现有资源优势与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谋划建设好兰州科学城,激活兰州创新;发挥好平台载体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优化环境,锻长兰州制造;突破瓶颈制约,加大兰州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使兰州成为我国西部供应链管理的骨干节点,畅通兰州枢纽;保护利用好黄河,加强黄河岸线规划、建设和管理,高标准实施好黄河战略,扮靓兰州美丽;优化体制机制,系统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和营商环境改善,提升兰州服务。
三是乘势而上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文化旅游、生物医药、特色农业、中医中药、新基建、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技术升级、工艺更新、数字赋能、安全环保的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把提升产业链发展能力作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加强资源系统集成与有机整合,支持链主企业和链属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衔接合作,延长精深加工链条,提高产业聚集度、附加值,努力使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成为千亿产业链。协同推进“三化”改造和“双招双引”,打造一批“双创”标兵,建立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跨部门协调机制,构建知识产权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带动企业、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探索“科技特派员+企业+工作站”模式,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评价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企业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强化科技供需对接。
四是充分发挥兰州新区增长极功能作用。深入分析兰州新区发展中存在的战略机遇和短板弱项,精准研究制定务实管用的落实举措,举全省之力为新区发展创造最优环境、最好条件,推动兰州新区快速跃上千亿级增加值台阶,发挥好引领全省发展强引擎作用。依托重点企业和产品建立产学研联盟,深化院校地企合作,打造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的新高地。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商贸物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链主”龙头企业,建设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功能园区,在强工业中先发力作示范。引导其他市州将不适宜在本地布局、难以落地的产业项目,转向兰州新区布局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各方合力共建兰州新区积极性、创造性,持续推进“放管服”、国资国企、绿色金融等领域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以一流营商环境促进提升兰州新区竞争力。发挥国际货运班列、包机、跨境电商的纽带作用,利用综合保税区、航空港、中川北站物流园等开放平台,大力发展临空、临铁经济,建设“飞地园区”,构筑“双循环”战略支点。
五是持续深化“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重视借助市场力量、企业作用和专业手段招商,推广地企合作招商、以商招商、链式招商和产业集群组团联合招商等新模式,提升工作专班的招商能力,动态优化产业招商图谱和投资机会清单,增强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和实效性。瞄准大企业大集团,专企专班定制个性化招商方案,不断放大招商引资效益,以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提升。瞄准全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科学合理规划园区布局,紧扣功能定位布局产业链,探索开展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优先“拎包入住”试点,全面推行“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管理模式,着力培育企业分工协作、园区产业耦合、区域品牌共建的现代产业园区,提高园区项目承载能力。
六是实施观念更新和能力提升工程。结合主题教育和“三抓三促”行动,破除“四个观念”、提升“四种能力”。破除“四个观念”,即:破除“官本位”,解决习惯用计划经济和行政管理的思维对待项目建设的问题;破除“不思为”,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破除“低效率”,坚决克服推诿扯皮、拖沓敷衍等现象,杜绝自行抬高标准、设置障碍、自裹手脚等问题;破除“封闭心”,加快推动全省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国(境)外资本来甘投资兴业。提升“四种能力”,即:提升系统思维能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提升改革创新能力,把创新理念融入项目建设,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提升市场运营能力,注重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纵深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智慧化、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以高水平管理保障高质量发展。
以上报告,请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