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调研组关于全省青年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3-11-13 16:02:09

 ——2023年7月24日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调研组副组长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洪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青年就业问题既是民生之要,又是发展之基,涉及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全省青年就业情况专题调研,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安排要求,进一步推动全省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具体举措。
 
  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超任组长的调研组,于5月至6月,先后赴兰州、天水、白银、张掖4市7县(区)进行实地调研。委托酒泉、平凉、临夏市(州)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调研。召开了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政府国资委等7个部门及兰州市政府、4所高校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7月上旬,赴江苏省、山东省调研学习了促进青年就业方面的经验做法。调研报告形成后,再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相关部门和部分高校、国有企业、平台企业、私营企业负责人的意见。
 
  调研组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改进调研方式方法。在实地调研中,先后深入高校、企事业单位、人才市场、创业孵化基地,与在校大学生、待业青年、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青年群体代表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面对面进行互动交流,了解青年就业状况,听取用人和育人单位的意见建议;在座谈交流中,引导参会人员讲实话、提实策,尽可能掌握实际情况,找准找实影响青年就业问题根源;扩大调研覆盖面,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向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发放问卷调查表4292份,用详实的数据说明情况;运用大数据对历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对症寻找解决问题良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青年就业基本情况
 
  全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甘肃省就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政策规定,始终把青年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努力做好青年就业各项工作。截至4月份,全省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为19.6%,略低于全国同年龄段调查失业率。截至7月9日,我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76.85%,高于去年同期2.51个百分点,全省青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向好。
 
  (一)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健全机制完善政策保就业。坚持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目标,建立健全了党委和政府统筹领导、部门横向协同、系统纵向贯通、社会广泛参与的就业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领导高位推动,积极化解三年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打出“减免缓返补”政策组合拳,全力推动就业优先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用心用情用力推进青年充分就业,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近两年,省政府及人社、教育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的若干措施》《关于落实“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的通知》《甘肃省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青年就业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省教育厅先后实施“寒假促就业暖心行动”“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百日冲刺促就业”“就业促进周”等系列活动,形成一揽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二)强化各方责任落实,拓宽渠道稳岗扩岗促就业。各部门强化责任落实,多方发力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帮助青年群体实现充分就业。统筹实施国家“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基层项目,省政府连续14年采取政府补贴方式有序推进“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项目。省教育厅会同省政府国资委、省工信厅动员省属企业挖掘岗位7000余个,持续拓展政策性岗位空间。深入实施“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创新开展“陇原惠岗贷”,截至5月底,累计为1114户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1.41亿元,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稳岗扩岗。省教育厅协调确定专升本计划2.23万名、特岗计划5000名、第二学士学位计划2370名,联合省人社、工信、卫健、国资委等部门举办省级大型校园招聘会25场,全省高校累计组织校园招聘1.55万场,提供就业岗位58.9万个。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和工青妇、残联等群团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帮助退役军人、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现就业。
 
  (三)强化保障机制支撑,营造环境加大扶持帮就业。各地努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出台了《甘肃省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落细落实求职创业补贴、技能培训补贴、就业见习补贴、招用未就业毕业生社保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资金支持,有力促进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稳定就业创业。在全省纵深推进“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累计评选省级“创业达人”208名,市级“创业新秀”926名,县级“新锐创客”7340名,营造浓厚创业创新氛围。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截至5月底,全省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1.87亿元,吸纳带动就业5.62万人,其中为223名高校毕业生发放贷款4046万元。开展创业指导活动186场次,免费向毕业生提供场地的创业载体达到215个。
 
  (四)强化服务质量提升,创新方式全程保障助就业。各行业部门着力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创新开展“百名人社局长直播带岗”暖心行动,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000余场,先后有200多名厅局长、市县分管领导和高校负责人走进直播间推荐岗位、解读政策,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352场次,服务毕业生近15万人。深化拓展“省内东西部劳务协作”内涵,先后在庆阳、酒泉市举办两场大型招聘对接活动,协调组织22所职业院校与237家企业签署了“政校企”合作协议。强化外部就业市场开拓,省教育厅组织16所高校赴广东、40所高校赴新疆访企拓岗,走访企事业单位740家,签订校企就业合作协议65份,在102家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全省高校累计走访单位1.27万家,开拓岗位16.87万个。积极落实困难应届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政策,优化求职创业补贴申领程序,累计为6万多名2023届困难家庭毕业生发放补贴6000多万元。开展“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截至5月底,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13.5万人。
 
  (五)强化风险防控底线,预警处置维权护航稳就业。各级建立了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脱贫劳动力返贫风险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健全了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制度,完善风险应对处置预案,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等重大风险,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积极开展了常态化就业权益护航行动,入企讲法、进校送法、以案示法,依法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和各高校每年通过发出“致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等方式,全面介绍就业政策、服务清单和享受渠道,提升了在校大学生求职违法行为防范意识。严格监察执法,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坚决纠治涉及民族、性别等就业歧视和不合理限制,严厉打击劳动就业领域求职贷、欠薪等违规违法行为,持续净化求职就业市场环境。
 
  二、青年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困难
 
  调研中发现,在长期就业结构性矛盾和短期需求冲击叠加的双重压力下,加之疫情后用人主体活力不足等因素,当前我省青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
 
  (一)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供给叠加加剧了就业竞争压力。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1158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人。截至6月10日,全省2023届毕业生总计20.8万人,其中研究生毕业生16426人,本科毕业生85254人,专科毕业生105905人。预计今年我省省内高校毕业生和省外高校回甘毕业生总量将达到2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年沉淀和累积,劳动力市场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量压力明显加大,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大,存在由短期摩擦性失业向周期性失业传导的风险。
 
  (二)影响就业的不可控因素增多,就业岗位供给明显不足。从岗位供给看,我省经济总量小,大型企业少,民营经济发展较弱,当前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岗位总体需求不足,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进一步释放就业岗位的空间有限,一些领域和地方提供的就业岗位出现收缩态势。从近三年抽样统计数据看,第二、三产业是就业主体,大多数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呈递减趋势,就业吸纳能力明显不足。从就业去向看,今年由于外省就业地经济波动、工资待遇降低、就业预期转弱等种种原因,外省求学高校毕业生回甘就业人数增多,形成“错茬挤压”效应,给我省高校毕业生造成新的就业压力。从自主创业情况看,问卷调查发现,自主创业热度有所减退,2023年高校毕业生中有创业意愿的占比仅为4.9%,低于2021届的9.2%和2022届的6.3%。
 
  (三)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影响了青年群体的充分就业。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找满意工作难和企业招合适人难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个别高校毕业生缺乏实操技能,出现工作不适应被辞退等问题,还有少数毕业生因薪酬未达预期、发展空间受限、不适应岗位要求等因素自行离岗,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复合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持续高涨,加剧了就业结构性矛盾。此外,少部分高校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准,出现了就业预期与就业选择行为同质化问题,产生了求职焦虑,社会反映就业难。同时,随着新技术应用加速,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机器替代低技能劳动力的趋势增加,加剧了青年失业风险。相对于高校毕业生,青年农民工因能力素质短板,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青年群体就业诉求多元化,“慢就业”“缓就业”比例有所上升。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求职选择时越来越关注职业的抗风险能力,考公考编热持续升温,造成了求职时间延长、就业意愿与市场需求匹配不高等问题的出现。从大数据比对看,高校毕业生最期望的就业类型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比分别为28.1%、43.8%,两者合计达71.9%。以参加省考人数为例,2022年是10.41万人,2023年是13.02万人,增涨幅度达到了25.1%,单位用人岗位占比与求职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2022年调研数据显示,全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报考专升本的比例逐年攀升,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比例居高不下,选择二次考研,甚至多次考研现象增多。受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叠加后疫情时代影响,高校毕业生创业意愿不强,创业动力不足。这种“慢就业”“缓就业”现象不仅在青年群体普遍存在,而且在家庭和社会上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就业率的提升。
 
  (五)青年就业权益保障有短板,就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调研中发现,涉及民营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等劳动者面临着法律制度保障不完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如,带货主播、电商推手等新就业形态,吸引大批高校毕业生涌入新就业市场,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劳动纠纷。用人单位薪酬待遇与高校毕业生期望值存在较大落差,工资水平低而物价、房价水平相对较高,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一些高校反映,部分招录岗位或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专业目录规定引进人才学历为研究生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减少了大专学历和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还有的国有企业招用员工普遍要求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而我省今年毕业的大专毕业生占到了50%以上。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新员工培训时间、费用,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初入社会的青年群体在招聘过程中处于明显劣势。有的用人单位变相提高女性录用门槛的现象没有完全杜绝。民族地区青年就业面临更多困难。
 
  三、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破解青年就业问题,其核心是要为青年人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锻造更强的就业能力,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服务和保障,促进其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加强政策支持,不断拓展就业容量。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胡昌升书记在省人社厅调研时的讲话要求,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认真落实“一法一条例”,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依托“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百名人社局长直播带岗”暖心行动、“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等有效载体,谋划实施更加务实管用的措施办法,加力拓岗位、抓帮扶、保输转、促创业,千方百计挖掘就业潜能,以高质量充分就业支撑高质量发展。强化政策推动,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增加刚性就业空间。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和保障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私营企业经济发展,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激发就业市场活力,稳岗扩岗增加就业容量。积极落实创业政策,通过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市场拓展、孵化基地培育等方式,支持平台企业发展,为青年创造和开发更多就业机会。
 
  (二)提升培养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教育部门要持续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切实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及时更新、淘汰、升级不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学科专业,在顶层设计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对接。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技能培训要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协调的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产教融合,为不同求职需求的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工作与社会。针对不同类型青年群体就业需求,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就业者素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增强就业求职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重视教育引导,培育积极就业观念。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需求,加强政策解读,提高全社会政策知晓度,引导青年及其家庭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积极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青年群体的就业教育引导,强化“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重塑客观就业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必须“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避免过多人群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唯一选择,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为家庭和社会“减负”。强化宣传、示范带动,深入挖掘成功就业和创业的典型,帮助青年增强创业就业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引领和带动更多青年创新创业。
 
  (四)健全服务体系,促进就业供需有效对接。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完善街道社区等基层服务平台,壮大基层专业化服务队伍,提升便民服务能力。构建多元供给格局,健全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提供更多专业化服务。学习借鉴江苏省前置共享数据信息经验,运用大数据交汇终端,打通人社、教育系统高校毕业生、用工岗位等信息,与公安、医保等部门数据以及移动、联通的手机校园卡信息进行比对校验,支撑开展精准招聘、帮办就业手续、落实就业政策。构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和民族地区青年等重点群体及时发现、优先服务、分类帮扶、动态管理就业机制,稳住重点群体的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托住青年就业底线。
 
  (五)强化权益保障,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加快构建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法治化的就业环境,形成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要聚焦聚力维护合法权益,把维护劳动者权益纳入主动创安、主动创稳范畴,维护农民工、高校毕业生、残疾人、女性等劳动者权益,完善预警预防、信息共享、协同调解等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加强执法检查,加大惩戒力度,实施有效监管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密切关注就业市场动态变化,完善舆情研判、风险预判和应急处置机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全力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