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调研组关于全省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赋能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3-11-13 15:59:30

 ——2023年7月24日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调研组副组长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海燕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开展“双减”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3年省人大常委会将全省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赋能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于4月至7月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双减”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建设教育强国发表的重要讲话、考察北京育英学校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推动落实好‘双减’工作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理念。调研组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成辉任组长,邀请省内专家学者和教学一线的校长、教师参与,采取实地查看、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先后到省教育厅和兰州、天水、定西、白银等地实地调研,走访20多所中小学校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召开座谈会8次,访谈教育领域人大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培训机构负责人400余人次,紧紧围绕我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重点了解校内减负、课程调整设置、课后服务开展、有效作业研究、“五项管理”落实以及培训机构规范运行等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意见》印发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双减”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进行统筹部署,着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数据显示,我省96.99%的校长、94.47%的教师、95.12%的家长支持“双减”工作;92.59%的学生认为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5.92%的家长认为校外培训支出负担减轻。总体看,一些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双减”工作成效明显。
 
  (一)强化统筹协调,有效形成“双减”工作合力。我省连续两年将提供优质基础教育列为为民办实事之首,将“双减”工作融入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双减”协调机制,增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门工作机构,形成“政府为主、教育牵头、部门协同、家校联合、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大力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双减”等四项重点改革,全省教育保障力明显增强、教育资源大幅扩充、教育改革高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惠及全体,基础教育普及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86个县(市、区)和兰州新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发展全面转向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嘉峪关、天水、陇南等市(州)和会宁、通渭等县(区)人大常委会将“双减”工作纳入专项监督范围,听取并审议“双减”工作报告,助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
 
  (二)强化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校内提质增效。各地加强教学管理、教研备课和教学评价,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显示,有57.4%的教师表示“双减”之后学校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数量有所增加,有67.1%的教师表示“双减”之后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各地将作业设计纳入教学教研重点内容,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全面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出台作业管理办法、作业时间控制达标的学校占比达100%,作业管理从“压总量、控时间”进入“调结构、提质量”的新阶段。庆阳市作业管理平台被教育部作为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作业管理的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数据显示,有58.3%的小学生和48.8%的初中生认为考试次数有所减少,考试难度有所改观。有80.9%的小学教师和78.1%的初中教师表示布置作业的质量有所提高;各地严格落实课后服务全覆盖和“5+2”要求,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学生参加率达99.34%。
 
  (三)深化综合改革,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出台《甘肃省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细则(试行)》,推动学校、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全覆盖。完善招生考试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遏制提前招生、掐尖招生等现象。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按不低于招生计划5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政策(兰州市2023年扩大到75%),缓解择校热。各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利用“家风润陇原”教育网络公益平台暨省级网络家长学校,开展“每周学习一小时共上一堂家教课”活动,为家长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四)坚持从严监管,稳步推进校外培训治理。各地制定文件规范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标准和审批流程。组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底数核查、培训材料和从业人员专项排查等活动,累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1731所,排查从业人员5221人。实施预收费资金监管,细化预收费监管措施,防范培训机构“卷钱跑路”等事件发生。目前,全省线上、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100%、98.43%。数据显示,我省学生平均每周参加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时长大约为 1.47 小时、1.64 小时,有79.7%的家长表示孩子“未参加”学科类培训班,有74.1%家长表示孩子“未参加”非学科类培训班。相比“双减”之前,有33.4%的小学家长和38.5%的中学家长在学科类培训上的经费投入减少了“50%及以上”。有10.3%和15%的小学家长和中学家长在非学科类培训上的经费投入“减少了10%-30%”。家长平均每周接送(陪伴)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班的时间明显降低,家庭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有所减轻。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体来看,我省推进“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双减”政策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不高、学科类校外培训难以查处、教育良好生态尚未形成等差距和问题。
 
  (一)对“双减”工作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双减”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的认识不到位,不能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角度看问题,忽视“双减”政策背后深含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等价值理念,对“双减”推动教学教育理念变革的深刻性把握不足,对“双减”工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心理准备不够,缺乏抓常抓久抓实的意识和决心。一些地方在“双减”工作中,只在“减”上用力,不在“增”上创新,在增加教育供给、提高教育公平与学校教育质量方面做得不够。
 
  (二)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不够丰富。一些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单一,优质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数据显示,有76.7%的校长表示课后服务内容是“作业与辅导”。在课后服务时长上,学生平均每天时长为 1.73 小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2 小时。究其原因,主要原因是教师精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数据显示,有57.9%的教师表示“双减”后工作时间“明显延长”,有25.6%的教师表示“略有延长”,认为工作压力增加的教师占83.1%,其中明显增加的教师占55.0%。有61.6%校长表示“双减”后花在各类评估检查等行政工作的时间较多,各种报表、专项活动、专项督查过多。一些地方和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教师工作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课后服务质量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服务场地、仪器设备和网络接入量不足。城市中心城区的中小学校,学生人数庞大、校园面积太小,教学楼等教学设施都已最大化、“立体化”利用,向露台和地下室要空间,场地制约因素突出。一些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少、网络带宽小,影响课后服务的有效开展。
 
  (三)校外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仍较突出。由于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仍有一定市场基础,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机构和个人以“住家教师”“高端家政”“众筹私教”“研学旅行”“夏令营”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一些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开展有偿补课,化整为零在登记场所之外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学科类校外培训从“地上”转入“地下”,从集中化为分散,隐蔽性强,难以查处,并存有安全隐患。一部分家长认为课后服务是在浪费时间,校外培训花样翻新,孩子负担不减反增。
 
  (四)素质教育的良好生态尚未形成。受传统精英教育观念和社会就业现实影响,社会上“唯学历”“唯分数”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任重道远。从教师作业设计方式上来看,数据显示,有18.4%的教师根据考试需要布置作业,有24.4%的教师主要依据教辅材料布置作业,部分教师布置作业以应试为主。调研中发现,九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的感知度要明显强于七、八年级的学生,中考迫在眉睫,普职分流在即,家长和学生的焦虑和压力陡增。
 
  (五)家长教育理念短期内难以扭转。“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学校、教师、家长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部分家长还没有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未能理性设置对孩子的未来期望,依然存在“校内减负、家庭增负”的情况,很多家长“不怕高考怕中考”,不少家长担心“双减”改革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变本加厉”布置作业,加强培训。数据显示,有24.2%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压力“比较大”,4%的“非常大”。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班的原因,有43.5%是家长辅导不了孩子,有12%的家长表示学校无法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一些家长对“双减”政策认可存在不稳定性,有15.6%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非常焦虑”。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几点建议
 
  落实“双减”政策,要锚定教育强国目标,加快提高育人质量,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本次调研,对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下大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双减”工作关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健康培养,关系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稳定。做好“双减”工作,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福祉、回应百姓教育关切的生动体现。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加大“双减”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整体提升城乡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加大“双减”工作督查、督办和调度指导力度,把“双减”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久久为功,毫不松懈,不断提升全社会教育满意度。
 
  (二)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共享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确保学生在学校应学尽学,使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要不断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把做好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以及如何科学利用作业结果来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作为学校作业减负的重要抓手。逐步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智慧课堂”的深度融合应用,弥补强校与弱校鸿沟,补齐乡村教育信息化短板。
 
  (三)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要改变课后服务内容以指导学生做作业为主的局面,博采众长,人尽其用,夯实科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实施。积极探索面向社会遴选退休教师、家长、社会热心人士志愿到校参与课后服务,缓解校内师资和条件不足问题。建议将学校课后服务纳入学校考评体系,加强经费投入督查,落实补贴工资报酬,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改善学校课后服务设施、设备等硬件的建设和维护,统筹安排、科学管理、就近开展课后服务活动,推动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提升身体素质、人文修养,发展健全人格。
 
  (四)加强教师素质提升,关爱教师身心健康。要引导教师在“双减”政策执行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守正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向课堂要效率、要效益,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要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强化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减少、杜绝行政事务对教师教学工作和精力的干扰。多措并举配足配齐教师,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切实落实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保障教师待遇。要持续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加强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减轻教师焦虑情绪。
 
  (五)落实法律法规,深化教育公平治理体系。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双减”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未成年人保护、家庭教育促进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力度。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加强教育督导,提高校外培训治理能力。不断压实属地管理责任,科学辨别隐形变异培训行为,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快速核查联动处置群众举报、舆情监测出的违规问题。加大查处力度,严防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期学科类培训行为反弹。要加强校外培训治理风险研判和防范化解,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有效化解群众“退费难”问题,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爆雷”隐患。
 
  (六)凝聚社会共识,构建五育融合的教育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逐渐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构建五育融合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打造“技能甘肃”为依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凝聚社会力量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要不断加大家校社协同育人力度,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引导家长提升教育智慧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培养学习信心。不断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促进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