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3-07-04 10:52:26

  ——2023年1月15日在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第十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多轮疫情冲击,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全力推动下,在省政协民主监督和积极支持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四强”行动,统筹做好“五量”文章。一年来,全省高质量发展步伐持续加快,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加强,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支撑持续增强,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向好,改革开放领域持续拓展,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较好完成了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省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初步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全年增长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年初目标(6.5%)低2.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高于年初目标(9%)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前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低于年初目标(7%)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5%左右,增速低于年初目标(8%)9.5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增长17%以上,增速高于年初目标(10%)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7.6亿元,同口径增长4.9%,增速低于年初目标(6.5%)1.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左右,增速低于年初目标(8%)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左右,增速低于年初目标(10%)3.5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完成年初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与年初目标基本持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
 
  (一)加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发展势头巩固向好。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持续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不断强化政策供给、精准调度和激励考核,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加强政策保障供给。深入贯彻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和历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制定出台我省贯彻落实稳经济53条政策和24条接续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吹风会部门解读、专家讲解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坚定信心、引导预期,两次开展督导调研,开展月调度、季通报,加快释放政策组合效应。针对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等特殊困难行业,印发实施《甘肃省贯彻落实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方案》《甘肃省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实施方案》,全力保障服务业渡难关促发展,为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对标甘肃省“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完成并印发14个省级重点专项规划、24个省级一般专项规划、3个省级区域规划,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规划引领和支撑。三是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逐月研判经济形势,监测分析经济运行情况。同时,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阶段性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组织召开全省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及时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四是强化经济考核评价激励。开展市州重点工作评价,按季度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制定《兰州新区经济发展评价办法》,兑现奖励激励措施,激发市县、新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大干大支持、多干多支持、不干不支持”良好氛围。组织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全省强县域行动工作推进会议、全省稳经济暨强工业促发展大会等,传导压力、传递责任,凝聚全省上下加压奋进、赶超进位的强大动力。
 
  (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安排衔接资金138.2亿元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持续提升“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编制印发《甘肃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指南(试行)》,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和低收入脱贫人口,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因地制宜、精准落实产业帮扶措施,7.7万户监测对象消除风险,返贫致贫风险消除率70.1%。持续加大稳岗就业力度,统筹做好省外输出和省内拓岗,全省共输转脱贫劳动力200.3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5.4%,2466个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吸纳就业9.76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74万人,吸纳就业人数居全国前列。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全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脱贫家庭实现户均1人以上就业,武威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和通报表扬。不断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天津市、山东省和36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投入我省帮扶资金38.19亿元,会同天津市印发庆阳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实施方案,成功举办2022年“津陇共振兴”和“鲁企走进甘肃”活动,签约项目107个,合同金额170.8亿元。携手推进“一县一园”和“百村振兴”计划,共建产业园区78个、乡村振兴示范乡村181个。打造“津甘技工”“鲁甘人力”品牌,帮助15.91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东部协作省市和中央单位消费帮扶金额72.82亿元。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增产提速。持续推进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实施百万亩、百万头(只)产业大县建设行动、绿色标准化基地抓点示范行动,全省建设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189个,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基地344个。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4049.7万亩,产量1265万吨,实现面积产量“双增长”,“牛羊菜果薯药”等大宗农产品喜获丰收,马铃薯、苹果、中药材、高原夏菜等农产品产销两旺,全省特色产业总体上呈现产量增加、价格提升和效益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新认定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3个,全省累计达到9个。夏河县、肃南县纳入全国15个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范围。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开展发展村集体经济“百村示范”和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扎实推进“甘味”品牌体系建设,200个企业商标品牌认定纳入“甘味”品牌目录,定西马铃薯、静宁苹果等5个“甘味”区域公共品牌进入农业农村部精品品牌计划培育,“甘味”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三是持续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印发《甘肃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和玉米、马铃薯、肉牛、肉羊、特色种业5个分产业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玉米、马铃薯、牦牛、肉羊等新品种联合攻关,支持张掖、酒泉、定西等市加大制种基地建设、建成玉米制种基地23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瓜菜花卉制种基地5万亩,不断夯实种业强省基础。全省全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稳定在157.6万亩以上,产种量6.5亿公斤,居全国第一;生产马铃薯原原种13亿粒,居全国前列。四是乡村建设稳步推进。编制完成乡村规划6536个。扎实开展“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制定印发《甘肃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5个省级示范市(州)、10个省级示范县(市)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完成50个省级示范乡镇和2022年度500个省级示范村建设任务,6个村、3个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生活污水和清单内黑臭水体治理率分别达到24.15%、73.17%,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因地制宜建成农村卫生户厕40.66万座,普及率达到65%。
 
  (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基础优势不断巩固。大力实施强工业行动,着力调结构、促转型、强动能,工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印发实施《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加快实施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开工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247个,完成投资166亿元。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3.5万吨特种丁腈橡胶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酒钢集团西沟矿5G+智慧矿山建设项目、兰石集团石油装备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金川集团人机协同作业、海林中科精准配送等智能场景应用获得国家表彰。二是绿色生态产业统筹推进。推动生态产业基金加快投资,充分发挥重大带动性工程项目作用,促进生态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省属企业重点推进的153个绿色生态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00亿元,推动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煤基产业、现代农业、中医药、文旅产业等6大产业重点攻坚、率先发展。前三季度,全省生态产业增加值2077.8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5.6%,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三是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积极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木塔格沙漠5700万千瓦风光电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布局,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新能源基地实施方案获国家批复,集中开工抽水蓄能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步伐,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800万千瓦,占比达到53.8%,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新能源发电量557亿千瓦时、占比达到28%。坚持把新能源资源开发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培育有机结合,持续引进一批重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落地,酒泉市正泰、阿特斯光伏组件、中复碳芯电缆、武威重通成飞大兆瓦级风电叶片、金昌晶科切片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宝丰集团多晶硅上下游协同项目、西部重工法兰生产、广东欧昊高效异质结电池、阳光电源储能设备制造等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四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制定《甘肃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中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和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出台《关于支持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建设运营的若干措施》《关于统筹推进全省算力资源统一调度的指导意见》,加速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及庆阳数据中心集群、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中心、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数据中心、甘肃电信兰州新区大数据中心二期、甘肃移动天水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项目,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获批建设,“东数西算”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酒泉工业互联网通用制造设备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与应用平台基本建成,完成与国家顶级节点对接测试。新建成5G基站3.15万个,实现乡镇以上区域及部分行政村5G网络覆盖,产业体系新支柱逐渐形成。
 
  (四)突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以实施强科技行动为牵引,持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全省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8%,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32%。一是发挥战略科技力量骨干引领作用。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重组协调机制,安排1.2亿元资金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创新能力,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出台《甘肃省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全省首家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兰州高新区。新建航空电作动重点实验室、基因编辑育种重点实验室、核燃料循环技术重点实验室、先进核能与核技术研究中心、玉米种业研究院等一批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启动建设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推动战略科技力量与区域创新力量优势互补、融通创新。二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紧盯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在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文物保护、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布局实施省级科技重大专项71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专项43项,重大科技项目安排资金占科技计划资金的比例超过60%。编制完成《甘肃省氢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制定实施《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设立新能源技术创新专项,实施32项新能源关键共性技术攻坚重点项目。制定进一步加强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研发与产业化的工作措施,加速推进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医用同位素研发及产业化。三是加速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新组建集成电路制造材料、中医药、化工新材料3家企业创新联合体,企业创新联合体总数达到10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500家、较上年增长37%,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682家、较上年增长22.7%以上。修订《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出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新设立酒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是推进科技改革政策落实落地。出台《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健全强科技行动任务落实机制。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开展科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科技管理流程再造,推动制度创新、管理革新、服务提升,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修订《甘肃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办法》,支持高校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出台《甘肃省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实施办法(试行)》,组织实施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等项目,设立在读优秀博士研究生科技专项,45岁以下科技人员主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比例超过65%。出台省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五是推进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与中国科学院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工程院实施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13项。举办“强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论坛,组织院士专家“陇上行”活动。深化东西部科技协作,加强与上海张江、粤港澳、长三角地区对接联动,与上海张江签订“1+8”合作协议,积极推动“陇粤大湾区·兰白自创区中医药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实施东西部“双地”科技特派员机制,引进“双地”科技特派员555名服务乡村振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科技特派团开展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出台“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工作指引,推动我省科研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深度合作。
 
  (五)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内需潜力加速释放。深入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落实落细促投资扩内需政策,着力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恢复的关键作用。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加大“跑部进京”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14.9亿元,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用于项目建设专项债券额度780亿元,较去年增加106亿元,目前已全部发行完毕,支持交通、水利等领域项目1284个;金融工具项目36个,投放基金229.5亿元;设备购置贴息贷款国家反馈项目301个、贷款需求249亿元,已签约34个项目、贷款62.6亿元;中长期贷款国家反馈项目369个、贷款需求982.6亿元,已签约61个项目、签约金额190.5亿元。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持续落实省级领导包抓机制,加强“三个清单”考核调度,组织上下半年重大项目开工活动,新建续建亿元以上项目1239个,总投资近万亿元,形成了项目为王、大抓项目的良好氛围。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利用要素协调保障机制,加大资金、土地、能耗、人才等要素保障力度,推动地方用地自主权改革,全年供应国有建设用地22.03万亩,有力推进重大项目及时开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1—11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增速比全国(5.3%)高4.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其中,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总量继续保持西北五省第1位。三是重大项目加快建设。234个省列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648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588亿元,增幅29%,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119%,较2021年同期提高9个百分点。交通领域,全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西成、兰合、兰张三四线中武段等5条795公里铁路加快建设,平庆、兰张三四线武张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中兰客专开通运营,新增高铁运营里程184公里。G1816乌玛高速合作至赛尔龙段、兰永临、S42漳县至三岔等高速开工建设,国省道提升改造有序推进,王夏、陇漳等700公里高速(一级)建成通车,新增文县通高速,建成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1万公里,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4个。兰州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嘉峪关机场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天水、平凉等机场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华池通用机场建成。水利领域,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20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1.1%。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及配套城乡供水工程、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白龙江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临夏州供水保障生态保护水源置换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能源领域,全面推动陇电入鲁年底具备核准条件,加快陇电入浙、酒泉外送等特高压直流工程前期工作,推进酒湖直流、陇电入鲁配套电源建设,统筹建设电网主网架750、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国家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电基地项目和全省“十四五”第一批风光电项目加快推进。张掖盘道山、肃南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玉门昌马、武威黄羊抽水蓄能电站完成核准。核桃峪、甜水堡二号井、邵寨等3处中大型煤矿建成投产,红沙梁露天矿进入试生产,红沙梁矿井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四线甘肃段及古浪至河口天然气联络管道开工建设。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090万吨、5.2亿立方米。社会事业领域,兰州新区甘南实验中学、西北师范大学综合实验训练中心与学生公寓、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临洮体育训练基地二期、省疾控公共卫生中心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庆阳(陇东)区域医疗中心、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南梁革命根据地与苏维埃政府旧址、“会师之城”会宁红色文化遗址、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启动实施,25个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肃北县智慧广电固边工程、3.92万户民族地区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机顶盒推广普及等项目进展顺利。四是全力推动消费回暖向好。紧盯“元旦”“国庆”等重大节庆日,举办“乐享消费·惠购陇原”“全国消费促进月”甘肃促销活动、“甘肃人游甘肃”等消费促进活动1300多场次,研制《甘肃美食荟萃》和“甘肃美食地图”,激发餐饮业消费活力。支持兰州、天水、庆阳等5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兰州市成功入列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加快临夏八坊十三巷等3个首批省级示范步行街建设,官鹅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区域消费增长点。加快发展消费新业态,成立全省电商龙头企业联盟,构建全省电商同城配送体系,实现72个县域配送端全覆盖,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14亿元。有序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累计在32个县(区)分别实施38个先行先试提升项目和116个县域商业建设项目,支持建设35个产地市场、农贸市场和冷链物流提升改造项目,兰州市入围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有力保障了冷链物流服务和生活物资需求。
 
  (六)加快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动能潜力不断激发。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大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一是区域布局更加优化。扎实推进强省会行动,制定出台《关于共同实施强省会行动加快推动兰州市高质量发展的框架协议》《“十四五”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协议》《关于金融支持“强省会”行动的意见》等合作协议,进一步增强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一核三带”为牵引,加快构建“一核两中心多节点”的全省城市发展布局。兰州—西宁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加快建设,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资源型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稳步提升,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编制实施《甘肃省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甘肃省“十四五”时期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方案》,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和子女义务教育纳入了政府公益性投入保障范围。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城市燃气等老化更新改造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改造老旧小区1599个,累计完成投资29.4亿元,惠及居民15.72万户。持续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果,全省地级城市18条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有力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三是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的若干措施(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聚焦2022年重点任务制定推进落实工作方案和年度重点任务工作清单,形成“一县一方案、一年一清单、一季一调度(观摩)”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试行)》《甘肃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细则》,开展年度考核评价,对评定的“十强县”“先进县”授牌表彰,激励各县争先创优、竞相发展。加快园区提档升级,出台《推进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制定《省级开发区升级认定管理规范》,新认定瓜州工业集中区等7个省级开发区和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2个代表性园区,加速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的开发区运营新局面。
 
  (七)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空间持续拓展。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着力打造向西开放新格局。一是全力稳外贸稳外资。推动出台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实施意见等政策举措,召开全省促进外贸外资平稳发展电视电话会议,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加快建设兰州、天水跨境电商综试区,在2021年度全国考核评估中分列第二、第三梯队,实现交易额14.2亿元,增长65%。认定岷县中药材、静宁县红牛等4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累计在境外设立国际营销网点121个,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兰州新区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医院服务出口基地和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制定甘肃省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编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最佳实践案例”,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印发实施《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意见》,举办与泰国、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贸易线上洽谈对接会,签发RCEP优惠原产地证书16份、355.7万元人民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285亿元,增长26.8%;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136.2亿元,增长47.6%。召开全省外资工作暨推进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发挥外资企业“一对一”联系机制,跟进服务华润电力新能源等重点外资企业项目。全省新设外资企业28家,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充分发挥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稳外资、稳投资”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川机场三期扩建项目利用新开行贷款2.65亿欧元完成贷款协议签署,亚行贷款甘肃环境可持续乡村振兴与发展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获得国家批复。新开行贷款兰州新区向西开放新枢纽多式联运示范等重大外贷项目进展顺利,全省各类外贷项目共完成年度投资约105亿元。二是着力搭建开放平台。制定印发《关于保障国际班列稳定畅通运行的若干措施》,整合资源成立甘肃省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物流领域专业化产业集团。成功对开兰州—连云港铁海联运班列,首开中老铁路(甘肃敦煌—万象—曼谷)国际货运班列,首发“武威—莫斯科”、中国天水—南非开普敦“一带一路”国际货运班列和酒泉—钦州港—鹿特丹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联运种子班列。酒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获批。全省全年国际货运班列共发运440列1.6万车,累计货运23.26万吨,货值2.9亿美元。制定《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2022年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年度全国绩效评估排名较2020年提升15位,新区综保区实现进出口74亿元,下降3.9%;举办2022年“中白地方合作年”暨“走出去”系列活动,稳步实施金川集团南非思威铂业等工程项目,对外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全省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亿美元,同比增长60%。三是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成功举办第二十八届兰洽会,首次设立双主宾国、双主宾省和双主题市,共签约合同项目898个、总额5311.1亿元,签约项目数量、金额比上届分别增长28.8%、35.9%。组织举办“甘肃特色优势产业招商推介会”,签约合同总额51.2亿元。
 
  (八)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市场主体信心活力积蓄增强。坚持以更高起点、更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发展动力活力迸发释放。一是“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完成2021年度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紧盯短板定向发力,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编制完成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加快推进全省行政许可实施规范和办事指南的编制工作。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139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主体集成服务达538个。持续深化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实现“秒批秒办”“掌上办”,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和网上异地评标,全省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新设立企业登记注册2天办结率达99.34%,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90个工作日内。数字政府建设一期项目上线运行,甘肃政务服务网个人用户注册人数达2149万人,企业用户注册数达202万户。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提升至98%以上,“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到99.98%,汇聚政务数据达1050亿条以上,累计归集电子证照6206万个,制作电子印章3.3万枚。国务院调查评估中,我省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水平等级由“中”组别跃升至“高”组别。二是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制定《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清单》,先后召开全省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部分省属国有企业和中央在甘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对各省属企业、各市州2021年度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行考核评估,同时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回头看”,推动各省属企业、各市州全面查漏补缺、固强补弱、提升改革质量。2022年6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70多个改革案例被中央改革办和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推广宣传。省属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976亿元,同比增长25.15%;实现利润总额200亿元,同比增长11.11%。三是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印发实施《甘肃省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若干措施》,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积极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夯实财政收入增收基础,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预算执行总体平稳。推行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全省“标准地”超市已入库“标准地”41块、4915亩,已出让32宗、3811亩,均实现“拿地即开工”。统筹推进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化解,“登记难”问题房屋86.91万套,完成首次登记81.2万套,化解率93.42%。开展“交房即交证”示范点建设,全省12个县区87个试点项目已开展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组织完成2022年省内年度电力中长期交易,持续开展“月度+周+连日滚动”电力交易。研究制定省内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方案,实现“下限保煤、上限保电”目标,促进煤、电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九)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一是持续推进黄河国家重大战略落地。积极争取国家黄河专项12.8亿元,资金争取额度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支持兰州市城区雨污水管道分流工程、渭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陇西段)二期等19个项目建设,持续推动黄河上游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武威市石羊河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8个美丽河湖优秀(提名)案例名单。扎实推动祖厉河国家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试点任务。积极推进国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立法工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黄河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列入设立范围,与四川省共同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坚决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监管,开展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推进“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现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监测全覆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14个市州所在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6μg/m3,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0.4%;全省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优良水体断面比例为95.9%,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为2.7%。实施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及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等项目,稳步提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服务功能。完成营造林335万亩、沙化土地治理243.1万亩、种草改良552.7万亩。三是“双碳”战略深入实施。发挥碳达峰碳中和省级工作机制,制定印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和能源、工业、交通、城乡、科技等5个专项行动方案。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圆满完成了第一个履约周期发电行业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发放和清缴工作。抢抓国家“十四五”能耗总量弹性管理、原料和可再生能源用能扣减等政策机遇,一企一策,统筹解决了甘肃宝丰集团多晶硅上下游协同、甘肃东方钛业磷酸铁锂等80个重大工业项目能耗难题,拉动工业投资超过800亿元,从源头上提高用能效率,全省能耗需求压力得到明显缓解。
 
  (十)有力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民生实事扎实推进。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加大民生投入,11类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近八成。省委省政府10件为民实事全面完成,特别是抢抓重大机遇,系统谋划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已搬迁入住4400户,16730人,任务完成率100%。二是稳就业有力有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的若干措施》18条政策措施,持续开展“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为391户企业发放贷款7.8亿元陇原惠岗贷”,支持企业稳岗扩岗。组织开展省市县三级人社部门“百名人社局长直播带岗”暖心行动,启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百日攻坚”行动,全力以赴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实现就业。全省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7.3万人,创劳务收入1483.3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三是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争取国家支持设立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出台甘肃加快普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建设方案等政策措施,22所本科高校“一校一策”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获批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中国农业大学等16所高校对口支援我省10所高校,实现对口支援高校全覆盖。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大会,按照“一核三带”布局,打造“一园三群”产教融合体系,遴选确定兰州、酒泉、天水等3个城市为首批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技能甘肃”深化拓展。出台甘肃省“十四五”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教师队伍、体美劳动教育、开放合作、科技创新发展等提升行动计划。支持新建改扩建城镇公办幼儿园60所,预计新增公办园位1.6万个。四是加强社会兜底保障。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医保制度得到有效完善,全民参保计划全力推进落实,全省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政策落实力度,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生活困难家庭或个人及时纳入相应保障范围。全省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1.58万人、农村低保对象149.06万人、城乡特困人员9.98万人。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突发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共实施临时救助169.84万人次,发放资金19.59亿元。五是持续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加强猪肉市场价格调控,及时开展储备吞吐调节,中秋、国庆“两节”期间全省联动组织投放冻肉储备1480多吨,有效遏制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紧盯物价上涨情况,及时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坚决兜住困难群众生活“底线”。下半年累计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7240.3万元,惠及771.7万人次。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有力有效。始终把安全发展贯穿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树牢底线思维,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一是坚决有力做好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有效落实疫情防控政策,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实落细“新十条”及配套措施,高效统筹“三公”协同流调,科学确定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尽最大努力切断疫情传播链条。高效开展病患救治,实施中医药全程参与、省级专家会诊研判、面对面全过程指导、重症“四集中”等救治措施,更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不断提高救治效率。高质量完成入境航班旅客集中隔离和医疗救治任务,实现零扩散、零感染、零死亡、零投诉。安全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全省新冠病毒疫苗共接种5977.68万剂次,已完成全程接种2189.28万人,接种率为87.57%。二是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土地利用优先序要求,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行为,夯实粮食生产的耕地基础,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和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着力提高粮食储备管理水平。全省地方储备粮达到256.7万吨,占国家规定规模131.6%,保障能力达到全省7个月;地方储备油3.9万吨,占国家规定规模102.6%,保障能力达到全省45天。三是全力保障能源资源安全。落实迎峰度夏、度冬能源保供工作方案,确定17处国家和省级应急保供煤矿,累计实现出煤825万吨。组建煤炭增产增供工作专班,多措并举加大煤炭产量,全省57处生产煤矿累计生产原煤5878万吨,同比增长33.4%,日均产量16.1万吨,完成全省目标任务。安排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1.2亿元,支持230万吨省级煤炭储备项目建设,争取中央资金支持落地建设500万吨中央政府煤炭储备库。支持五举、花草滩等煤矿扩大生产能力。组织制定《天然气分级保供应急预案》,加大天然气中长期合同监督履约力度,保障民生用气安全可靠。加大矿业权市场配置力度,全省出让矿权269宗,成交价款380.12亿元。四是重点领域风险安全可控。积极稳妥应对处置金融机构、房地产、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组织召开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15条硬措施,制定实施我省35具体措施。紧盯危化品、矿山、道路运输、建筑施工、城镇燃气、消防等重点领域,及早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全省安全生产事故主要指标全面下降。圆满完成国家“应急使命·2022”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深入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尽管202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但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和突出问题。一是产业链供应链不畅。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出现物流受阻等问题,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同程度受到阻碍。二是社会消费不及预期。消费、服务等行业受疫情冲击严重,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实现经济整体好转压力不小。三是金融风险仍然潜在。部分企业存在一定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对企业融资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受疫情反复延宕冲击,地区生产总值未达年初预期目标,直接拉低居民收入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第三产业影响最为明显,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预期目标9.5个百分点。面对存在的问题隐忧,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系统思维,加强分析研判,在攻坚克难中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
 
  综合分析研判,2023年国内外发展环境仍然复杂多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从国际看,形势更加纷繁复杂,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发达经济体有可能滞胀甚至陷入衰退,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外需和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势头边际放缓,彻底扭转下滑态势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消费需求不振,投资增长乏力,稳外贸难度加大,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新旧动能接续不够。同时,房地产对经济下拉效应明显增大,就业等民生问题较为突出,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暴露,巩固经济回升面临较大挑战。从我省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卡点瓶颈,特别是以原材料生产销售为主的重点企业,将面临价格高位震荡、生产成本上升、需求乏力、利润下降等多重挑战;房地产持续低迷,兰州、天水等重点城市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堪忧。受居民收入、消费环境、消费政策等因素制约,消费要实现强劲反弹、大幅上升,还存在不确定性。金融、政府债务等领域还存在潜在风险,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也需警钟长鸣。
 
  在面临严峻形势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我省经济发展也有诸多有利条件和很好发展基础。一是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对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全面部署和重点安排,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将凝聚起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特别是明确财政、货币、产业、科技、民生等重大政策取向,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三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谋划部署的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和“十一个坚定不移”等重点工作,是我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各市州、县市区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四是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必将牵引带动经济运行逐渐正常化,极大释放增长潜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我省有望与全国一道实现后疫情时代的新一轮增长。五是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国内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省作为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特殊功能定位不断凸显,拥有的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地理区位优势不断放大,为我省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落细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安排部署的关键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做好经济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安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效速兼取,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本着加快发展、追赶进位的精神,202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同口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粮食产量保持在240亿斤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深度对接国家“黄河”战略、“双碳”战略、东西部协作等政策,加大向上汇报衔接力度,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规模再上新台阶。统筹做好项目资金申报下达和调度监管工作。编制实施2023年投资项目“三个清单”,力争纳入“三个清单”管理的项目年度投资取得新突破。制定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筹资渠道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意见等政策,继续落实好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机制、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等举措,协调做好重点项目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全省项目形成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二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交通领域,计划完成投资1300亿元。其中,公路领域完成投资1050亿元,开工建设G1816乌玛高速兰州过境段(九州北至兰州南)、S35景礼高速景泰至靖远段等项目;建成S32临夏至大河家、S28灵华高速(一期)、安家咀至临夏等项目,全年建成高速(一级)公路500公里,实现积石山县、清水县、张家川县、东乡县、灵台县、崇信县、华池县、通渭县8个县通高速公路,全省通高速县区将达到80个。建成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万公里,实现4000个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铁路领域计划完成投资190亿元,全面开工建设平庆铁路、兰张三四线武张段;加快建设兰合、西成、兰张三四线中武段、天陇铁路等续建项目;争取定西至平凉铁路早日获批实施,加快推进兰州铁路枢纽优化提质工程前期工作;开通运营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民航机场领域计划完成投资60亿元,加快建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全面推进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天水、平凉、临夏、定西民用机场和具备条件的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持续加快路衍经济产业链建设。能源领域,有序扩大红沙梁露天矿、红沙梁矿井、邵寨、红沙岗一号井等煤矿规模,建成投产新庄、五举、东水泉等大中型煤矿,开工建设平山湖一号井、吐鲁东露天矿、安家庄等煤矿,推进九龙川、罗川、周寨南、青阳、郭家台等煤矿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项目,新增储备能力680万吨。加大陇东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建成投运古浪至河口天然气联络管道。争取原煤产量达到6300万吨、陇东地区原油产量超过106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6亿立方米。全面建成国家第一批、第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加快推进全省“十四五”第二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及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作。全面开工建设陇电入鲁工程,积极推进陇电入浙、酒泉外送工程等外送通道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兰临输变电工程。水利领域,加快推进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引洮二期配套城乡供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江河主要支流治理及淤地坝、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推动白龙江引水工程尽早获批并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阿克塞县生态保护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积极配合国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黑山峡河段开发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论证工作。社会事业领域,启动兰大一院儿童医学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重大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省中医院西北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省人民医院和兰大二院2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国药中生集团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和医美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推动河西学院、天水师范学院、陇东学院等高等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统筹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实施丝路黄河文化博物馆、玉门关遗址保护利用设施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省市应急广播平台和县级应急广播体系、甘肃黄河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第二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加强养老托育机构建设力度,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是千方百计扩大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聚焦汽车、成品油、家电、酒类和特色农产品等重点行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优惠服务同步的系列消费促进活动,稳住汽车、成品油等大宗消费,促进智能家电、餐饮等热点消费。提升城市消费能级,重点打造兰州、天水、酒泉、张掖、庆阳5个区域(特色)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特色商业步行街、特色餐饮街区和便民消费服务中心,推进智慧商圈、智慧商店创建,支持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深挖乡村消费潜力,组织第二批县区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支持企业改扩建冷链集配和低温配送中心,打造“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稳定运营“甘味”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培育新型消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支持住房改善、养老服务等消费。引导实体企业加大与电商平台合作力度,推动直播带货、社交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应用,扩大网络消费规模。抓紧激活文旅市场,推动文旅行业复苏振兴,提升甘肃美食地图知名度,推动餐饮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于抢占市场、做大流量、提升品质,全面启动景区景点晋等升级,争取武威铜奔马文化旅游区、甘南冶力关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张掖丹霞景区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永靖刘家峡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6个乡村旅游示范县、60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
 
  (二)扎实推进强工业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落实落细《甘肃省强工业实施方案(2022-2025)》《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攻坚战专项行动“1+N+X”政策体系》,完善产业链培育工作机制,做大做优“链主企业”。围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重点产业链,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关键项目,建成酒钢集团碳钢薄板热轧酸洗板镀锌美铝等项目,加快建设白银集团5000吨纳米氧化锌等项目,争取兰州石化120万吨乙烯改造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布局开工建设。支持兰州新区千亿级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综合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鼓励引导重点企业谋划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点项目300项以上,2023年计划投资200亿元以上,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提质、降耗、增效。研究出台加快国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相关政策,组建省属矿产资源集团,有序推进矿业权公开出让。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扎实推进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发展,做强做大高端先进有色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先进化工新材料等,实施金川集团10万吨/年三元前驱体二期、金川集团兰州新区半导体封装新材料一期、海亮集团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等项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1-2个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区、8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三是推动数字产业加速发展。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建设,构建以庆阳、兰州为双核心的算力网络体系,实施“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秦淮数据零碳数据中心产业基地、甘肃电信庆阳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甘肃移动庆阳云计算数据中心、甘肃联通庆阳数据中心等项目,建成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持续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甘肃省工业互联网安全深度行活动,拓展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力争5G在大型工业企业渗透率达到30%。着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支撑能力,加快5G独立组网规模化部署,新建成5G基站9000个。
 
  (三)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一是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注重发挥科技“国家队”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分类支持机制,强化提升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和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实施国家创新平台培育计划,高标准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争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基地)布局。同时,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建设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不断提升产业创新支撑能力。全力推进兰白两区提质增效,统筹资源建设兰州科学城,夯实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争取在河西地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持有条件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着力打造区域战略科技力量。二是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重点产业链梳理形成关键技术图谱,建立重大科技项目“靶向”组织机制。实施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和新能源关键共性技术攻坚行动,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加强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凝练解决一批生产实践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源头支撑。三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创板、北交所上市。持续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靶向扶持“链主”企业,强化创新联合体攻坚合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加强企业研发机构能力建设,持续选派科技专员服务企业创新,试行企业创新积分制,激励企业做大做强。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任务落实,制定强化科技激励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若干措施,强力推动“科技政策深入推进年”活动,加快转职能、补短板、抓落实、增活力。推进科技管理流程再造,推广运用“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项目组织模式,全面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提升重大项目布局的精准度,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探索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以“拨投结合”模式推进兰白天使基金与科技计划互动,深化推广省联合科研基金模式,集聚各类资金服务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五是拓展科技交流合作渠道。持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技“国家队”合作机制,引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我省创新发展。持续推进东西部科技协作,积极争取上海张江科技专项支持兰白两区发展,深入实施“津甘、鲁甘协作计划”,吸引东部地区科技人才来甘服务,逐步扩大省际科技合作范围,引导东部地区先进生产要素向我省流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四)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一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衔接资金重点用于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力争比重提高到60%以上。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促进搬迁群众持续增收。坚持“省外输出、省内拓岗”统筹推进,持续做好省外定向定点输转力度,加大省内有组织劳务输转力度,引导更多城乡劳动者在省内有序流动。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创新帮扶方式,用好帮扶资源,提升帮扶实效,促进我省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行为,夯实粮食生产的耕地基础,力争2023年粮食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40亿斤以上。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抓点示范行动,打造一批省级百亩攻关方、千亩示范田、万亩示范片。着力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全省累计认定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9家,持续带动区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力争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59万亩,整治撂荒地100万亩。三是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立足我省现有种业发展基础和优势,重点开展玉米、马铃薯和牛羊育种联合攻关,培育现代化育种体系,力争我省种业发展实现更大作为。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以上,产种保持在6亿公斤左右;生产马铃薯原原种15亿粒左右。四是大力开展乡村建设。持续推进“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完成10个省级示范县(市)和2023年度500个省级示范村创建任务。认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村庄垃圾收集点、乡镇垃圾转运站,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基本达标迈向提质升级,确保高质量完成20万座农村户厕改造任务。五是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持续规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路径。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农村各类资产、资源规范流动和优化配置。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工作,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五)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一是加快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着力推进强省会行动,出台全省支持强省会行动政策举措,开展兰州新区经济发展评价工作,鼓励兰州新区发展“飞地经济”,充分发挥兰州和兰州新区对全省的集聚和牵引作用。加快兰西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兰州—西宁高速铁路改造项目,尽早打通兰州—西宁快速通道,持续推进红古—民和区域合作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负责、其他城市履责配合的 “核”“带”建设推进机制,统筹推进“一核三带”区域联动发展。鼓励支持酒泉、天水加快发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统筹推进以甘南、临夏为重点的民族地区,平凉、庆阳为主的革命老区以及肃北马鬃山等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持续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和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力推动中心镇建设,突出抓好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工作,推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65%以上。继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燃气和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进一步完善县域及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公务服务、产业配套,全力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三是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全力实施强县域行动,以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推进省市县三级实施方案落地见效。继续开展年度评价,对86个县域开展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激励县域争先创优、竞相发展。把开发区作为实施“四强”行动的主阵地,统筹运用各类财政性资金,加大对开发区、代表性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支持,不断提高园区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能级。完善园区考核机制,引导各类园区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发展,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全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开辟园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六)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增强“绿”的底色。一是深入实施黄河国家战略。组织开展《黄河保护法》学习宣传活动,加大《黄河保护法》普法宣传和贯彻实施力度。出台实施《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加强黄河干流以及马莲河、葫芦河、祖厉河、散渡河等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行动,建设沿黄生态带。实施黄河首曲等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段重大项目,推进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不断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推进黄河流域工业、农业、生活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开展生态脆弱河流治理与修复,探索建立黄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推进国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整改,守牢生态环境保护底线。高质量办好2023年我省轮值主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际合作联席会议,申请国家在我省召开全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加强沿黄省份交流合作。二是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深入落实“双碳”战略,分行业制定节能降碳等专项实施方案,有序推动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继续开展全省发电等7大行业温室气体重点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报送、核查,稳步推进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健全企业碳排放管理和监管体系。指导兰州市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强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优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三是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巩固深化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深入推进“绿盾”专项行动,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继续推进陇中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项目建设。全面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以及饮用水安全保障保卫战等标志性战役,大力整治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持续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七)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切实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国内营商环境前沿水平,持续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举措,打造兰州优化营商环境实践样本城市。加强优化营商环境监测调度,形成“评价发现短板—提出任务清单—落实整改措施—跟踪评估成效”工作闭环。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开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全省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加快打造“诚信甘肃”。建立“金融顾问”制度,为企业提供公益性金融服务。二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五转”工程,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壮大市场主体具体措施,发挥好甘肃省保市场主体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提高市场主体获得感。全面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印发实施《甘肃省统筹推进数字化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甘肃省数据管理条例》立法工作,有序推进全省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加快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网好办”能力。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稳步推进行政备案规范管理。大力推进准入准营和退出制度改革,抓好“证照分离”改革效果评估,切实提高审批办证效率。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实现平台系统与数字政府深度融合,构建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坚持“应进必进”原则,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场交易,按照国家部署,重点推进林权、水权、草原承包经营权、排污权、用能权交易改革,完善各类要素交易方式,加快形成全省统一的市场体系。巩固拓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和“科改示范行动”,不断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动力。出台《甘肃省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供水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各市、州做好天然气配气价格核定工作,不断完善天然气上下游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市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转型发展。
 
  (八)注重拓展对外开放空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能级。一是强化开放平台支撑。充分发挥甘肃省国际物流集团作用,持续引进企业入驻陆港、空港、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申报兰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更好发挥开放平台的支撑带动作用。支持兰州新区综保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等口岸引进一批运营企业,提升运营规模和质量效益。积极开辟国内国际货运新航线,发展壮大临空经济。继续指导兰州国际陆港申报国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持续申建中国(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自贸试验区可复制经验推广。高水平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加快兰州、酒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步伐,做大做强枢纽经济。二是促进外贸提质增量。争取申报国家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试点。推荐符合条件的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申报国家级基地,认定新一批省级基地,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鼓励企业在重点国家建设海外仓、特色商品展示展销中心等,优化国际营销网络布局,提升抗风险能力。开展“内贸企业转外贸”行动,认定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一对一”帮扶出口代加工转自营,壮大经营主体规模。组织参加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等重点展会,开展与RCEP等重点国别的线上贸易对接会,支持企业抓订单拓市场,推动新能源汽车、风电整机、半挂车等产品出口。积极推进兰州、天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园区,带动优势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出口。加快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建设兰州、敦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稳步提升全省服务贸易规模。三是聚焦产业强化招商引资。紧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重点地区和三个“500强”企业,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走出去”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心筹备第二十九届兰洽会,策划开展2023跨国公司走进甘肃暨海外专场投资洽谈、全球浙商陇上行、闽商投融资对接洽谈会等“请进来”投资贸易促进活动。建立兰洽会和省级重点招商活动签约项目台账,积极跟进项目履约落地。充分发挥省市县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中心作用,以“全程式、跟踪式、保姆式”服务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四是稳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推进金川集团南非项目、白银集团秘鲁项目建设,争取酒钢集团牙买加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引导企业聚焦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国家,积极开展铜、镍、钴、铁、煤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及稀有贵金属的勘探和开发利用,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渠道。指导省属企业完善风险防范工作预案,建立健全企业合规经营、投资管理、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加强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织密扎牢境外安全风险防控网络。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扎实做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精准识别搬迁区域和搬迁对象,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突出的人民群众,“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应搬尽搬”,2023年完成搬迁4万户。紧盯工作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后续扶持等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安置点工程建设,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已搬迁群众居住环境,保障公共服务质量,培育和发展富民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升搬迁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能融入”。二是全力增强疫情防控基础能力。进一步科学配置医疗力量,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加快医疗资源扩充,强化发热门诊设置,做好重症医疗床位、设备、药品、物资和医护力量储备,全力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加强定点医院设置,通过提标扩容等增加救治床位储备,力争重症救治床位总数不低于定点医院床位总数的10%。加强亚(准)定点医院设置,将一定数量方舱医院提标改造为常设的亚(准)定点医院,力争监护床位总数不低于床位总数的10%。充实基层医疗力量,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力量,提高专业能力。实施86家县医院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抓实疫苗接种工作,确保重点人群全程免疫接种。三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抓好延续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政策落实,持续深入开展“直播带岗”专项行动、“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纵深推动“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创新开展“陇原惠岗贷”融资业务,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围绕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四是持续加强教育事业发展。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扩容提质工程,着力扩大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行动,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共同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供给升级。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统筹职业教育布局,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提升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能力。加快建设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实施“双一流”突破工程,加强“四新”建设,推动现代化产业、智慧农业、公共卫生和未来技术学院发展,塑造改革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建设。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构建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新格局。五是更广渠道繁荣文化事业。扎实推进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建成非遗大数据平台。争取武威铜奔马文化旅游区、甘南冶力关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张掖丹霞景区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永靖刘家峡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6个乡村旅游示范县、60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激活文旅市场。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深入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常态化开展“春绿陇原”文艺展演展播。六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工作,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实施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科学确定2023年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及时了解掌握受疫情影响地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情况,对因疫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认真落实《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甘肃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着力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全面实施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制度,提高职工普通门诊保障水平,推进建立依申请救助制度,切实减轻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扎实推进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工作。
 
  (十)坚决有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一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贯彻落实省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并严密防范分裂破坏暴力恐怖宗教渗透、意识形态等领域风险。持续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积极引导社会预期,推动全省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强化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健全省、市、县各级政府债务风险等级评定制度,加强常态化监控评估,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压实金融风险化解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金融机构主体责任,推动落实高风险机构“1+3+N”化险方案,有力有序推进高风险机构化险工作。持续加强资产负债约束,分行业确定企业负债率的警戒线、管控线,稳妥化解省属企业债务风险。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要求,制定落实我省“房地产金融16条”配套政策措施,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持续提升粮食供给安全保障能力。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抓好“引粮入甘”和“甘粮出省”,继续深化省际间粮食产销合作,推动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新格局。密切跟踪粮食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加强预期引导,抓好产销衔接,保持平稳运行。推动各级粮食应急预案有效衔接,增强应急保供能力和水平。三是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充分发挥省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联合协调机制作用,加强调度监测,强化电煤中长期合同监管履约,切实做好电煤运输保障和天然气保供工作。积极推动新能源消纳,力争与四川、重庆、山东、上海、江西等省份签订政府间电力合作协议,与西北周边省份根据区域内电力供需情况签订互保协议。持续开展电力需求响应工作。四是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切实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快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项目建设。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报,全力做好防汛度汛工作,及时有效处置应对各类险情灾情,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持续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高压严打态势,深化命案攻坚,深入推进涉黑涉恶、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违法犯罪专项打击治理工作,依法打击整治未成年人犯罪。全力做好民族宗教领域各类风险隐患的防范化解,推动平安甘肃建设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质量迈进,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网络更清朗。
 
  各位代表,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的监督,虚心听取省政协的意见建议,坚定信心、笃定实干,全力以赴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努力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