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编制情况的说明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3-07-04 09:14:23

  ——2022年11月22日在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厅长丁巨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编制过程
 
  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并对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全面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安排部署,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工作方案》,成立省长任主任的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稳妥有序推进“四级三类”(四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三类: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我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完成22项专题研究,开展《规划》编制。《规划》编制中多次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三次书面征求省人大、省政协、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州意见建议,并多次修改完善,于2020年11月形成《规划》初步成果。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各地完成三条控制线划定,同步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自2021年开始,我省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同步优化完善《规划》编制。2022年8月,《规划》面向社会进行公示。11月1日,我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经自然资源部审核通过正式启用后,向自然资源部汇报对接《规划》编制情况,并再次征求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各市州人民政府意见建议。11月3日,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查和专家评审会。11月7日、11日,经十三届省政府第189次常务会议、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
 
  二、编制思路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统筹处理好发展与安全、保护与利用、当下与长远的关系,着力构建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
 
  一是坚持战略引领。按照《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要求,深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强化约束管控红线,细化安排农业、生态、城镇空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的空间布局。认真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根据“国土空间唯一性”原则,统筹经济发展、生态安全以及其他各类空间需求,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解决各类空间性规划矛盾,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刚性约束。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将各类涉及空间开发保护的专项规划落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明确细化空间划定和管控规则,规划实施可审计、可考核、可追责,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主要内容
 
  《规划》包括文本、附表、图件等内容,其中文本共10章,按照“规划背景(第1章)—目标任务(第2—3章)—空间对策(第4—9章)—实施保障(第10章)”框架展开。
 
  第一章规划背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分析研判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目标定位。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以落实国家对我省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职责定位为前提,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国家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特殊功能定位为方向,突出我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始祖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交相辉映,历史文化悠久富集的独有特色,增加建设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的目标,凝练提出《规划》未来十五年的五大目标定位,即:建设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一带一路”的战略通道、西部大开发的开放枢纽、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第三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确定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调整优化全省86个县级行政单元和嘉峪关市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形成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发展区三大主体功能区和能源资源富集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边境地区三类叠加功能政策区的“3+3”功能分区。
 
  〔三区三线划定情况:划定耕地保护任务7703.5万亩,较2020年增加226.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6381.18万亩,较2020年增加396.18万亩,占全省耕地保护任务的82.8%。划定生态保护面积1.8817亿亩,占全省面积的29.5%;其中自然保护地面积为1.488亿亩,占全省总面积的23.3%。划定城镇开发边界463.05万亩,净增城镇建设用地拓展规模77.55万亩,扩展系数为1.3049。(不包括单独选址项目用地规模,交通、水利、能源等省级以上单独选址项目用地指标由国家足额保障。经咨询自然资源部,市、县单独选址项目用地指标,后期将制定计划管理的规则。)主体功能分区情况:三大主体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27个,重点生态功能区32个、城市化发展区28个;三类叠加功能政策区:能源资源富集区25个、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38个、边境地区1个。〕
 
  第四章农业空间。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加大耕地质量提升、统筹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推进乡村振兴,以县域为单元统筹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打造“一带五区多基地”的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带:沿黄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带。包括临夏州、兰州市、白银市和兰州新区,支持率先打造高质高效现代化农业示范市(区)。五区:以武威、酒泉、张掖、金昌和嘉峪关市为主体的河西灌溉农业区;以平凉、庆阳为主体的陇东雨养农业区;以白银市会宁县、定西市、临夏州非沿黄灌区及天水市北部部分县为主体的中部旱作农业区;以陇南、天水南部为主体的山地特色农业区;以甘南及祁连山麓等地区为主体的高寒牧区。多基地:结合各地特色农产品,在各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品牌影响力和产业凝聚力较强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第五章生态空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优化全省生态空间总体格局,打造“四屏一廊”保护分区,大力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能力;构建“两主三辅”治理体系,按照自然修复为主、工程修复为辅的原则,系统提升全省生态系统的质量及稳定性。〔四屏一廊:四屏就是河西内陆河水源涵养与防风固沙国土空间保护屏障、甘南高原黄河上游水源补给国土空间保护屏障、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国土空间保护屏障、南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国土空间保护屏障。一廊就是中部沿黄地区水土保持国土空间保护廊道。两主三辅:两主就是阿尔金山—祁连山—乌鞘岭—刘家峡—渭河—秦岭横向生态治理体系,玛曲—大夏河—洮河—刘家峡—黄河干流纵向生态治理体系。三辅就是阿尔金山—北方防沙带—六盘山、子午岭—泾河—陇山—秦岭—白龙江、祁连山—疏勒河/黑河/石羊河—北方防沙带生态治理体系。〕
 
  第六章城镇空间。按照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以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为规划单元,分级建立发展策略。积极建设兰西城市群,主动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着力构建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一小时核心经济圈,建设酒泉、天水两个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一核两个区域中心”城镇发展格局。加强城市间的格局联系,明确丝绸之路甘肃段城镇综合发展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向开放发展廊道的“一带一廊”建设路径。重点打造四大都市圈,提升中心城市规模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县域中心城市发展,有序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人居环境的宜居性,形成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布局。〔一带一廊:做强一带,即丝绸之路甘肃段城镇综合发展带,丰富发展内涵,把发展带做实、做强,将传统轴带在陇东(天水、庆阳、平凉)、中部(兰州、白银)和西部(酒泉、嘉峪关)三个重点区域展开。打通一廊,即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向开放发展廊道,加强陆海联动,以兰州为核心组织双“Y”字型南向廊道。一核两个区域中心:“一核”即建设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一小时核心经济圈。“两个区域中心”即建设酒泉、天水两个区域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四大都市圈:兰州都市圈、天水都市圈、酒嘉都市圈、庆平都市圈。〕
 
  第七章保护传承文化与自然价值。着眼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进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革命历史遗址等各类文化资源保护,构建“六主题四线路八片区”的文化保护格局和“四廊十五核十六区”的魅力国土空间。统筹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快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国际生态人文旅游目的地建设。〔六主题四线路八片区:六主题: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四线路:丝路文化、红色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线路。八片区:敦煌文化、酒嘉长城文化、兰州白银黄河文化、天水始祖文化、庆阳红色文化、长征路线红色文化、甘南—临夏民族文化、张掖民俗生态文化片区。四廊十五核十六区:四廊:丝绸之路文化魅力廊道、长城文化魅力廊道、长征文化魅力廊道、黄河风情魅力廊道。十五核:兰州、敦煌、天水一级魅力核,其他12个市州二级魅力核。十六区:6个文化魅力空间:大敦煌国际文化魅力区、酒嘉文化魅力区、雍凉古郡文化魅力区、拉卜楞文化魅力区、华夏元祖文化魅力区、崆峒文化魅力区等;4个游憩魅力空间:张国臂掖游憩魅力区、神秘骊轩游憩魅力区、黄河金岸游憩魅力区、陇蜀古韵游憩魅力区等;6个生态魅力空间:祁连山生态魅力区、太子山生态魅力区、贵清山生态魅力区、甘南高原生态魅力区、大熊猫生态魅力区、子午岭生态魅力区。〕
 
  第八章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统筹基础设施空间需求和资源能源开发空间需求,协调解决空间矛盾冲突,保障水利、交通、能源、防灾减灾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方面,构建“九河连通、四横一纵”的全域水网主骨架,提升全省供水保障能力。交通方面,保障省域“三廊六通道”综合交通通道和“2—6—6”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中心,提升兰州、敦煌、嘉峪关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加密区域性铁路通道建设,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综合交通体系。能源资源方面,划定国家能源资源基地6处、国家规划矿区16处、战略性矿产资源保护区1处。推进传统能源资源基地建设和河西走廊风光电新能源基地建设,形成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互补的能源开发利用格局,有效提升保障能力。〔四横一纵九河:四横:引大入秦、引洮供水、白龙江引水和沿黄引提水供水带;一纵: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九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黄河干流、大通河、洮河、渭河、泾河和白龙江。三廊六通道:三廊:甘肃“丝绸之路”交通主廊道,由主线(酒嘉—张掖—金武/西宁—兰州—定西—天水)与支线(酒嘉—敦煌—若羌、金武—中卫—太原)构成;“西部陆海”交通主廊道,由东线(兰州—重庆—粤港澳方向)与西线(兰州—成都—云南方向)构成;“宁甘青”交通主廊道,串联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向北联系蒙古、俄罗斯,向南联系南亚。六通道:兰州—平凉—庆阳—延安、银川—庆阳/平凉—西安、延安—庆阳—平凉—天水—陇南—九寨沟—成都、乌力吉—武金张经济圈—西宁、策克口岸—酒嘉、马鬃山—敦煌—格尔木。“2·6·6”交通枢纽体系:兰州、酒泉—嘉峪关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天水、庆阳、陇南、敦煌、武威、张掖6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白银、定西、临夏、金昌、平凉、甘南6个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6个国家能源资源基地:黄陇煤炭、金昌金川铜镍钴、肃南镜铁山—小柳沟铁钨、成县厂坝—西和大桥—礼县李坝金铅锌、合作早子沟—夏河加甘滩金、白银火焰山—小铁山铜。16个国家规划矿区:华亭煤矿区、灵台煤矿区、环县甜水堡煤矿区、环县沙井子煤矿区、宁西煤矿区、宁正煤矿区、民勤红沙岗煤矿区、肃北吐鲁煤矿区、肃北红山—七角井铁矿区、肃北红柳峡—大敖包沟晶质石墨矿区、民勤唐家鄂博晶质石墨矿区、敦煌小独山钨矿区、天水柴家沟—徽县九条沟—两当湘潭子金矿区、文县阳山金矿区、西和崖湾锑矿区、礼县泰山—宕昌竹园北锑矿区。1个战略性矿产资源保护区:肃北县塔尔沟钨矿保护区。〕
 
  第九章区域协调协同发展。积极推进省际、流域、城市间协调合作、协同发展,拟定共同遵守的空间管控规则,加强祁连山、黄河、长江等重要生态区域共保共治,推进“一带一路”开放平台合作共建,形成区域间生态格局完整、环境协同共治、产业优势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共建的发展格局。
 
  第十章规划实施和管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规划实施的刚性约束,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以上汇报及《规划》,请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