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甘肃省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2-11-06 16:33:36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甘肃省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2年7月26日在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陶正茂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会议报告上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扎实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立足“三新一高”要求,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推进“四强”行动,做深做细“五量”文章,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虽与年度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明显好于全国,经济运行呈现出结构改善、韧性增强、速效兼具、量质齐升的积极特征,发展动能、“三农”工作、对外贸易、民生福祉、区域发展等逆势而进。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235.3亿元,名义增长10.7%,同比增长4.2%,实际增速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1位,位次比去年同期前移11位,特别是在面临3月份疫情冲击和新的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二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2%,增速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增速比全国高3.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3位,位次比去年同期前移1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增速比全国高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位次比去年同期前移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3亿元,同比下降0.9%;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72元,同比增长5.2%,增速居全国第14位,位次比去年同期前移13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7%,增速居全国第17位,位次比去年同期前移1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增速居全国第22位,位次比去年同期前移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5.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4%,涨幅控制在3%以内。重点抓了以下十一个方面工作。
 
  (一)疫情防控有力有效。一是坚决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印发《甘肃省应对大规模奥密克戎疫情实施方案》等文件,召开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构建不同级别应急响应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危害。特别是快速有效处置0306疫情,及时调整完善疫情防控措施,三公(工)协同联动,流调溯源、精准防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动态清零”。总结形成《甘肃省“0306”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典型案例复盘剖析》防控经验,疫情处置工作更加科学精准、有力有序。二是全面落实入境人员闭环管控。夯实“四方责任”,坚持“人”“物”“环境”同防,毫不松懈做好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筛查工作。上半年,完成5架次1329名来自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入境人员转运任务。三是安全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印发《甘肃省新冠病毒疫苗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加强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进一步扩大疫苗接种覆盖面。截至6月底,全省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第一剂次2201.5万人、第二剂次2154.2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477.5万人。
 
  (二)经济运行稳步提质。一是强化政策保障供给。深入贯彻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时出台我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53条举措,召开全省稳经济暨强工业促发展大会,全面解读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建立考核调度督查工作机制,促进政策效应加快释放。针对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等特殊困难行业,印发实施《甘肃省贯彻落实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方案》,提出43条纾困扶持措施,全力保障服务业渡难关促发展。同时,制定出台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行动方案以及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有效保障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动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上半年,全省2.8万户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218.5亿元;450户服务业市场主体通过“甘肃信易贷”平台获得银行贷款142.8亿元;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惠及企业6.4万户,减免保费金额3亿元;国有房屋减免租金2.1亿元,惠及企业1.2万户;发放机场疫情防控及航线运营补助资金3.1亿元、城市公交运营补贴2.7亿元。二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坚持逐月研判经济形势,监测分析经济运行情况,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阶段性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同时,组织召开全省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及时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三是强化考核评价激励。开展市州重点工作季度评价,落实奖励激励措施,召开季度经济运行调度会,总结成绩、分析形势、传导压力,推动形成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浓厚发展氛围。
 
  (三)创新动能加速聚集。一是部署实施“强科技”行动。出台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安排强科技奖补资金5亿元,围绕科研条件改善、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应用推广、人才引进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引导市县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建立强科技行动任务落实机制,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创新主体享受政策,破除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堵点、难点”。上半年,下达省级科技计划项目926项、2.4亿元。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867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105.3亿元,增长36.1%。二是创新基地发展效能持续增强。加强科技创新跨省区联动,编制完成《“一带一路”西安兰州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协同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兰州高新区,成为全省首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组织开展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系统评估,83个创新基地平台优化整合工作顺利完成。三是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制定印发《甘肃省高技术企业倍增工作方案(2022—2025年)》。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工作,新认定甘肃省羰基金属材料等4家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完成甘肃省动物用生物制品、甘肃省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繁推一体化等7家企业创新联合体2022年重大项目论证工作,新组建集成电路领域创新联合体1家。
 
  (四)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一是稳步推进强工业行动。印发实施《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和《强工业稳增长2022年行动计划》等10个专项行动方案。定期组织召开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议,持续做好物流保通保畅工作,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引导企业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逐步恢复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上半年,全省2309户规上工业企业中2086户正常生产。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14条产业链确定链主企业89户,谋划产业链重点项目1490个,总投资6953亿元。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释放产能、稳产增产。谋划实施“三化”改造重点项目270项,上半年,211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83.9亿元,全省重点企业生产设备联网率达40%以上。二是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统筹有力。152亿元生态产业基金投入运营,已投放23个项目19.6亿元。充分发挥重大带动性工程项目作用,促进生态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生态产业重大带动性工程项目完成投资393.6亿元。全省生态产业增加值1293.44亿元,同比增长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7%,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三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力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3.5亿元,安排省级专项资金6000万元,重点支持庆阳数据中心算力资源调度中心、园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出台《甘肃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布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编制完成《甘肃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甘肃省氢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已获国家批复,酒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通用设备制造行业二级节点建设基本完成。上半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亿元,同比增长12%。四是新能源产业亮点频现。抢抓国家实施“双碳”战略机遇和大力发展新能源的窗口期,把新能源资源开发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培育有机结合,在扩大新能源项目规模的同时壮大新能源产业链。上半年,新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49.5%,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新能源外送电量114.5亿千瓦时,占全省外送电量48.7%,高于去年40.1%的平均水平。宝丰多晶硅等一批新能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加快推进。积极争取国家将腾格里、巴丹吉林、库木塔格等沙漠地区5700万千瓦风光电项目纳入国家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我省435万千瓦风光电项目列入国家第二批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光电基地清单,为后续发展争取了空间和规模。陇电入鲁工程配套新能源项目建设方案完成评审,争取年内全部开工建设。
 
  (五)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一是帮扶力度持续加大。编制完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案》,健全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持续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年均5268元和5004元。全省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达到198.7亿元,向3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安排138亿元,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55%。拓展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引进东部80家企业在脱贫地区投资兴业。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武威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成效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扬。上半年,输转脱贫劳动力198.8万人,完成计划的104.6%。二是农业生产形势喜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撂荒地整治、冷链物流设施等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项目建设,新建、续建投资500万元以上畜牧业重点项目154个,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春小麦、大豆、玉米播种面积均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夏粮产量预计增长3.4%,再获丰收。“牛羊菜果薯药”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牛、羊存栏同比分别增长3.9%、7.1%,出栏分别增长3.6%、13%;蔬菜产量增长10%。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实施,马铃薯、生猪等育种创新项目顺利推进。成功获批创建东乡县肉羊、麦积区苹果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中药材国家级产业集群和6个特色农业产业强镇。三是乡村建设全面推进。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县域特色产业、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新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等产业发展。争取落实农林水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56.4亿元,同比增长10.6%。对14个市州衔接资金项目计划开展春季督导,指导各地完善项目库建设,全省共谋划储备入库项目2.1万个,资金规模701亿元。制定《甘肃省乡村文化振兴规划(2022—2025年)》。深化“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积极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乡村生态振兴的意见,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完成卫生户厕新建改建15.54万座。
 
  (六)发展支撑更加坚实。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紧盯国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政策机遇,谋划储备基础设施领域项目5664个、总投资3.8万亿元。加大衔接争取力度,争取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194.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9%。争取2022年专项债券额度693亿元,较去年增加19亿元,已全部完成发行。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树牢项目为王的理念,组织两次重大项目开工活动,出台2022年度省列重大建设项目“一项一策”推进实施方案,全省上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氛围日益浓厚。上半年,234个省列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4亿元,增幅37%,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54%,较去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交通领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9.4亿元,其中,公路水路民航448亿元,铁路71.5亿元。甜永高速、敦当高速全线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公里;武威民勤通用机场、太白至华池公路等项目开工建设、一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完成4281公里;中卫至兰州、兰张三四线中武段、西宁至成都(甘肃段)等铁路,武九、通定等高速公路,以及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有序实施。能源领域,推动57处生产煤矿稳产达产,核桃峪、甜水堡二号井、红沙岗二号井、邵寨、赤城等大中型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完成青海郭隆至甘肃武胜第三回750千伏线路工程建设。陇东地区油气产量稳产增产,西气东输三线中段甘肃段工程开工建设。水利领域,争取中央资金39.4亿元,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90.8亿元。其中,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等12项省列重点水利工程完成投资19.2亿元。白龙江引水、引哈济党、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配合国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黄河黑三峡段前期论证研究工作,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社会事业领域,省人民医院和兰大二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甘肃简牍博物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省博物馆扩建工程、西北师范大学综合实验训练中心、兰州理工大学文理综合教学实验楼、兰州新区甘南实验中学、七里河体育场、兰州体育馆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三是消费市场持续恢复。结合“元旦”“春节”“五一”“端午”等节假日,举办“迎新春促消费·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全国消费促进月”甘肃促销活动等1200多场次,全力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开展“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陇原百企年货大惠送”线上促销对接活动,达成购销合同5.6亿元。召开“甘味”特色农产品走向“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甘味”品牌荣登2022消费者喜欢的中国品牌100强榜单。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应时优质甘味农产品大品尝”线上线下系列促销活动有序开展,“2022年甘肃省网上年货节”实现网络零售额3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7%。组织开展喜迎冬奥·乐享陇原—“丰收了·游甘肃”冬春文化旅游惠民活动,开通运营“兰州—张掖—敦煌、兰州—庆阳”省内首条旅游串飞航线和“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品牌列车,加快促进“引客入甘”,带动旅游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四是深化央地合作。上半年,2021年央地合作座谈会形成的116个项目,已开工89个,其中已投产26个。13个市州、7户省属企业与72户央企对接形成88个合作项目,计划总投资1427亿元。
 
  (七)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一是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落实省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印发《兰西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甘青两省共同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与陕西、山西联合印发《推动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联席会议重点合作事项清单》,加快9项重点任务落实。二是推动落实强省会行动。省直相关部门先后与兰州市政府签署实施强省会行动框架协议,加快推动兰州市高质量发展。争取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3300万元,支持兰白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高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能力。出台《兰州新区经济发展评价办法》,激励支持兰州新区更快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三是全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印发《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细则》,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分别制定强县域实施方案。召开全省强县域行动工作推进会,完成2021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表彰全省“十强县”“先进县”,激励引导县区迎头奋进、比学赶超、争相发展。
 
  (八)改革开放成效明显。一是推动优化营商环境迭代升级。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完成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2021年度营商环境评价,组织营商环境评价团队,对各市州和重点领域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业务培训。推行“护航警官”,坚持涉企案件专案专办,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二是“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实施意见》,在兰州试点推行户政、治安、交管、出入境业务“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编制《甘肃省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年版)》,纳入行政许可事项664项,进一步明晰行政许可权力边界、规范行政许可权力运行。建成全省投资建设项目“一网通办”审批服务平台,实现项目申报、审批、调度“掌上办”。加大数字政府建设力度,印发《甘肃省网上政务服务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政务数据共享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促进技术、业务高效协同。省政府确定的运营指挥中心24个公共管理类和技术支撑类项目、省直部门26个应用类项目、每个市州12个应用项目、每个县区3个应用项目全部上线运行。上半年,全省政务事项全程网办率提升到80%以上,基本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省新设立市场主体16万户,增长16.3%;民间投资增长11.5%。三是顺利推进各类改革。落实市场负面清单制度及“全国一张清单”要求,积极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印发《甘肃省贯彻落实〈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2022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推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已完成,改革红利加速释放,企业活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上半年,省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54.2亿元,同比增长30.6%,营业收入3977.1亿元、同比增长3.7%,利润总额122.1亿元、同比增长18.1%。四是放大开放平台带动作用。制定印发《甘肃省“十四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实施方案》,对开兰州至连云港铁海联运班列,首开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上半年,共发运国际货运班列225列8383车。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新招商注册企业26家,粮食、木材、汽车整车等指定口岸有序运营。实施新建、续建省外招商引资项目1510个,到位资金1931.8亿元,同比增长26.9%。五是着力稳外贸稳外资基本盘。出台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稳外贸等系列政策,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获批第二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上半年,全省跨境电商交易额7.6亿元,同比增长354%。全省进出口总值325.8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高于全国15.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其中,出口增长49.4%,居全国第5位,进口增长20%,居全国第6位。建成甘肃e外贸数字贸易平台,建立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主动对接服务,全省新设外资企业15家,实际利用外资6217.1万美元,同比增长17%。
 
  (九)绿色发展底色鲜明。一是黄河战略深入实施。以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祁连山生态保护、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等为重点,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1.5亿元支持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3.9亿元,支持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办回访调研报告和国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相关问题整改,目前,中办调研报告4个问题已整改完成2个,黄河警示片18个问题已整改完成9个。二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印发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办法,持续巩固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出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及“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争取39个项目纳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全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持续改善势头。截至6月底,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达标69个,达标率93.2%,劣Ⅴ类断面比例2.7%,优良天数比例87.1%,同比增加2.1个百分点。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三是“双碳”战略稳步实施。印发实施《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工业、能源、交通、城乡、科技等重点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方案,全省“双碳”工作“1+N”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抢抓国家实行能耗总量弹性管理等政策机遇,健全省级统筹、市县共担能耗调控机制,提高绿电利用能力,腾退落后能耗,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及时核减原料用能,支持甘肃德通国钛海绵钛等35个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用能,分行业编制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施方案,有序推动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全省能耗双控指标压力得到明显缓解,用能效率明显增加,上半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
 
  (十)民生福祉显著提升。一是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印发《甘肃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行动方案》,以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三大领域为重点,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与水平。全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县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继续推动5个县域医学中心和5个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建设。加快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二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出台实施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措施,启动“援企稳岗·服务千企”专项行动,开展直播带岗招聘活动451场次,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稳定扩大就业岗位,全力稳定就业形势。上半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4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60.8%;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2.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4.6%;创劳务收入824.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60.6%。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低于去年同期。三是民生保障加力加效。上半年,全省11类民生支出181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9.5%。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展顺利,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入住4716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全部签订搬迁协议,已入住816户3242人;“打通最后一公里”农村水利惠民工程全部完成初设批复,开工复工率90%;40万人政府补贴技能培训任务完成73.2%;120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完成选址和资金配套工作,开工率89.2%,其余项目正有序推进。四是保供稳价工作持续用力。加大全省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调度力度,不断完善稳定生产、畅通产销、储备调节、应急保障等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提升保供稳价的基础能力。加强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供应调度和市场监管,启动猪肉临时储备收储,充实常规储备规模,有效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
 
  (十一)风险防范更加有力。一是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严打严防各类敌对势力颠覆渗透捣乱破坏活动,坚定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经济运行情况预测预警,扎实推进经济领域重大风险防控化解,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储备粮任务,全省地方储备粮达到256.7万吨,占国家规定规模的131.6%。出台《甘肃省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方案》,全力保障能源安全,能源供应平稳有序。上半年,煤炭产量2780万吨,同比增长32%;生产原油533.1万吨、天然气2.7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5.9%、26.9%。二是生命安全防线持续加强。大力推进“食安甘肃”建设,7个市(州)、72个县(区)命名“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兰州、嘉峪关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完成省级初评。严厉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破案率同比上升170%,全力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生产安全事故四项指标全面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面开展环境执法效能提升行动,严厉打击危害环境资源安全违法犯罪,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防控能力。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深入开展第19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和“七进”活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坚持民族地区依法治理、常态治理,妥善处理化解民族宗教纠纷,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有效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趋稳向好势头,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隐忧。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难度加大。国外疫情持续蔓延,变异毒株不断演变、加速传播,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出现反弹,3月份疫情严重冲击我省经济,尤其是对占经济总量三分之一的兰州市冲击严重,在全力稳经济保增长的关键时期,近期我省再次遭遇疫情冲击,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给原本处于恢复进程中的经济带来新的挑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受俄乌冲突等国际局势影响,一方面,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供需错位,引起钢材、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粮食和能源价格快速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拉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抑制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5月份以来,电解铜、铝、镍、锌、圆钢、螺纹钢、硅铁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波动,对以原材料加工特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的企业来说,前景不明朗,不确定性较大,将影响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三)第三产业恢复仍低于预期。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3亿元,同比下降0.9%。虽然在促进消费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但受疫情反复影响,消费需求萎靡不振、消费能力明显不足,消费恢复任重道远。从旅游市场看,团队入境旅游基本停止,散客入境旅游受到极大影响,上半年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下降40.7%和44.3%,我省黄金旅游季节正在逐步消耗。从交通客运看,上半年铁路客运周转量、公路客运周转量、航空旅客吞吐量分别下降29.9%、42.3%、46.2%,眼下这波疫情还未收口,第三产业恢复前景堪忧。
 
  (四)就业收入面临较大压力。一是就业难招工难问题并存。我省16—24岁年轻人失业率仍高于全国,加上今年省内高校和外省回甘毕业生人数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持续承压。市场用工需求总体仍然较弱,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受疫情频发影响,群众外出务工的意愿不强,企业招工难问题较为明显。二是收入持续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压力加大情况下,一部分劳动者待岗、失业,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面临减少风险。今年以来农资价格上涨,挤压农业生产利润空间,加之地方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吸纳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能力下降,劳务收入减少。
 
  (五)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隐忧。一是工业后续支撑不足。受庆阳石化、玉门油田检修,兰州生物所同期基数大,甘肃烟草排产不足等影响,下半年全省工业稳增长压力较大。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和难点仍然存在。据问卷调查,36.8%的企业希望政府保障物流畅通,25.1%的中小微企业不知晓惠企政策。二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受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资金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下降,货款回款难,企业再贷款续款难。调查问卷显示,57.9%的中小微企业面临资金困难。三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地产行业受到消费者信心不足、企业融资困难及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加上钢材、水泥、管材、燃料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等不利因素,房地产开发投资成本大幅增加,房地产企业投资信心锐减。上半年,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35.3%,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0.6%。四是安全生产压力加大。各类风险交织叠加,上半年省内发生多起生产安全事故,教训十分深刻。当前我省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极端天气事件可能趋多趋强,防灾减灾任务艰巨,丝毫不能松懈。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下半年,全省上下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既定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年初既定目标任务不动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目标稳势头、抓项目扩投资、调结构强产业、提消费促外贸、稳就业惠民生、守底线保安全,拿出冲刺决战的冲劲、闯劲和拼劲,压实各方责任,狠抓政策落实,争取最好结果,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坚决控制疫情扩散蔓延。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和“十快”要求,最大限度提高核酸检测筛查效率,刻不容缓切断传播链,坚决防住疫情外溢扩散,全力以赴打赢本轮疫情防控歼灭战。严格落实国家最新“九不准”要求,分类实施精准管控,加强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调度,畅通物流和交通,保障好群众正常就医需求,坚决防止层层加码和“一刀切”,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持续加强核酸检测、流调队伍、集中隔离、物资保障等应对处置能力建设和储备,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依法严惩各类涉疫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提升常态化防控能力和水平。二是全力推动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深入贯彻落实稳住经济大盘的最新要求,按照全省稳经济暨强工业促发展大会安排部署,落实落细《甘肃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甘肃省贯彻落实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方案》以及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的若干措施,加速释放政策效应,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三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逐月分析研判经济形势,及时研究提出经济工作建议。继续组织开展市州重点工作季度评价、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年度评价、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等工作,激励市县两级竞相发展、创先争优,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二)聚力攻坚强科技,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一是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落实落细《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着力构建决策高效、响应快速的决策管理体制,推动科技管理向把方向、定政策、促改革、保落实转变,帮助科技型企业纾难解困,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好兰白自主创新区引擎带动作用。二是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持续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科技领军企业。持续做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培育认定及考核工作,加强行业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创板、北交所上市。三是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积极为人才“松绑”,赋予科技人员更多自主权,发挥核心领衔科学家的把关定调作用,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鼓励更多科技人才挂帅出征。柔性引进和使用高端人才,积极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型中央企业等科技“国家队”的战略合作,助力甘肃创新驱动发展。
 
  (三)坚定不移强工业,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有力有序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积极发挥生态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及时调整补充生态产业重大带动性项目库,以项目建设推动生态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力争完成年初既定目标任务。二是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落实落细强工业实施方案和10个专项行动方案。发挥产业链链长制作用,积极落实各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发布一批链主企业,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对标对表《强工业2022年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行动计划》,加快推进270个“三化改造”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做优传统产业。三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统筹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加快金川镍钴产业5G+智慧园区、庆阳零碳“东数西算”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进度。深入开展5G应用“扬帆”行动,确保年底全省建成5G基站2.8万个。积极推动小型模块化钍基熔盐堆研究设施落地建设,促进我国第四代核反应堆研发和商业应用。
 
  (四)扎扎实实强基础,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始终抓好粮食安全。坚持把种业振兴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全面实施玉米、马铃薯、瓜菜、肉牛、肉羊种业振兴行动,加快良种联合攻关和生物育种,着力打造种子“甘肃芯”品牌。抓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强化生猪产能调控,建立国家级、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国家土壤普查试点及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二是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落实“三个牵引”战略部署,努力做好调结构、提品质、强龙头、促融合四项工作,大力发展畜牧业,调优农业结构,实现生态循环发展,厚植“甘味”特色农产品的绿色底色;以实施“链长制”为抓手,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和深度融合发展。三是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以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为重点,着力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坚决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地灾搬迁攻坚战,扎实推进“三大革命”“六项行动”,落实“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庄清洁等重点任务,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短板,努力推动农村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
 
  (五)精准施策扩内需,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紧盯重大项目全年投资增长目标,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机制,推动“资金、土地、能耗、人才”等要素保障应享尽享。继续发挥政银企常态化对接交流机制作用,及时互通政策信息和项目建设情况,出台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筹资渠道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紧盯新能源和新型基础设施专项债券投向领域,提前启动2023年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工作。充分利用省级领导包抓机制,加强协调服务和精准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确保实物工作量尽快转化形成投资效益。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交通方面,强力推进中兰铁路、兰合铁路、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武九高速文县至青龙桥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实现新增通航机场1座、高铁184公里、高速(一级)公路700公里、普通国省道150公里目标。力争开工建设平庆铁路、G1816乌玛高速合作至赛尔龙段、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在今年既定1万公里目标基础上,再增加建设1000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水利方面,加快推进引洮二期骨干、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引洮二期配套城乡供水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全省水安全保障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完成白龙江引水工程可研审批等前期工程,争取年内立项建设。加快推进引哈济党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配合国家做好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前期论证研究工作。能源方面,切实做好能源供应保障工作,积极推动红沙梁露天矿、东水泉等9处煤矿投产,加快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力争下半年新增产能545万吨,全年达到6720万吨。加快推进“十四五”第一批风光电项目,完成新能源项目并网年度目标任务,组织实施第二批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光电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玉门昌马、张掖盘道山、肃南皇城等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陇电入鲁、陇电入浙、酒泉至中东部外送工程,着力构建以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推进古浪至河口天然气联络管道、西气东输四线甘肃段工程开工建设。建立地方政府成品油储备管理机制,落实3.5万吨成品油储备任务。社会事业方面,持续加强社会领域项目建设,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力推动南梁革命根据地与苏维埃旧址、嘉峪关关城维修改造、兰州资环学院南校区教学实训楼、酒泉职院3号实训楼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完成方舱医院和定点救治医院项目审核申报工作。待国家总体规划出台后,尽快印发《甘肃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三是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开展多形式促销活动,全面落实汽车和家电强制报废、购置补贴、回收处理等政策,推动汽车、家电、成品油等大宗消费回暖升温。加快培育兰州、天水等5市区域(特色)消费中心城市,稳步推进省级示范步行街、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壮大中央厨房,培育消费新业态。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以县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和产品品质优化。在本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落实好A级旅游景区优惠政策,加强与周边省份资源共享、线路互认、游客互动,促进旅游业恢复增长。
 
  (六)统筹兼顾促协调,推动“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构建。一是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指导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分别牵头建立兰州经济圈、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区域发展市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持续抓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重点任务,统筹推进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二是努力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加快推进兰州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加快兰西城市群建设,持续打造红古—民和同城化发展试点。发挥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加快兰州新区重大产业园区建设。发挥《兰州新区经济发展评价办法》“指挥棒”作用,推动兰州新区加快发展、提升质效。三是加快打造河西走廊经济带。大力推动河西走廊交通与旅游、新能源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交响丝路1号线”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加快酒嘉绕城、永昌至民乐、G312永昌过境段、G213线元白等重点公路项目建设,立足区位优势发展路衍经济,打造河西走廊绿色能源与公路运输融合大通道。四是积极推进陇东南经济带建设。全力打造陇东南区域能源运输大通道,组织召开关中平原城市群三省(甘肃、陕西、山西)联席会议。适时组织我省党政代表团赴陕西开展交流合作。五是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扎实推进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任务,以项目建设带动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治理工作。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库建设,谋划储备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大、治理效果好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与四川、青海等省区共同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六是扎实推进强县域行动。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季度调度,推进强县域方案落地生根。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的若干措施》,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繁荣兴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县域承载能力,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增强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出台开发区动态管理办法,以考核评价推动园区做精做专、做大做强,打造一批重点特色专业园区。
 
  (七)坚定不移抓改革,持续激发发展活力。一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紧扣全省营商环境大会打造“六个环境”和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任务,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措施,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升级行动。推广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动,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二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深化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证照分离”改革有效落地。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进一步提高政府监管效能。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着力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三是持续狠抓重点改革任务。加大力度推进落实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重点改革任务。出台实施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的若干措施。继续深化电价改革,加快省级电网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核定工作。
 
  (八)更高水平扩开放,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一是强化开放平台支撑。整合组建省物流港务集团,持续引进企业入驻陆港、空港、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申报兰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更好发挥开放平台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强与义乌、青岛、天津、连云港、钦州港等陆港海港合作,新建一批海外仓,提升国际货运班列运营质量效益。二是促进外贸提质增量。办好与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线上线下对接贸易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药博会等展会,不断扩大外贸规模。大力发展外贸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推动兰州、天水两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协同发展,加快“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步伐,积极创建敦煌文化出口基地,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调整优化贸易结构,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三是稳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推进金川集团南非项目、白银集团秘鲁项目建设,争取酒钢集团牙买加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指导省属企业完善风险防范工作预案,建立健全企业合规经营、投资管理、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加强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织密扎牢境外安全风险防控网络。
 
  (九)坚持不懈优生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是稳妥有序推进“双碳”战略。落实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科技支撑领域碳达峰保障措施,出台财政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专项方案。强化用能预算管理,腾挪发展用能空间。审慎稳妥做好“两高”项目处置后续工作,引导用能需求向低耗能高产出项目配置,遏制能耗过快增长,确保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二是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加强黄河干流以及马莲河、葫芦河、祖厉河、散渡河等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全面完成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年度考核,稳步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执法力度,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扎实推进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国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强化“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三是持续强化污染防治。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强化“三水统筹”和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推动实施《甘肃省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工作方案》,启动历史遗留矿山固体废物排查。加快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四是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推进《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修订工作,落实我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化经济体系实施方案及全省“十四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好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园区循环改造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十)用情用力保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全力以赴促就业。延续实施减负稳岗等政策,纵深推动“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持续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努力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尽可能多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就业增收。高度警惕疫情多点散发对外出务工的冲击和影响,主动发力、积极应对,确保务工人员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二是加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培育,做好国家第二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加快推进省疾控二期项目及兰大一院、二院完善省级儿科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前期工作,调度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度。三是持续做好保供稳价。加快应急物资中转接驳站建设,提升完善一批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大仓基地。建立全省重点保供企业、中央厨房企业“白名单”,及时办理运输车辆通行证,确保运输配送畅通高效。继续加强对粮油肉蛋菜等生活必需品及玉米、钢材、有色金属、煤炭、水泥、砂石、化肥等大宗商品的市场巡视和价格监测,做好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加强大宗商品价格监管和预期引导,做到价格异常波动早发现、早报告。
 
  (十一)标本兼治防风险,守牢安全发展底线。一是坚决维护重点领域安全。全力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持续深化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改革,不断提高粮食保供水平。强化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积极化解资本市场风险,依法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二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切实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精准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报,全力做好防汛度汛工作,及时有效处置应对各类险情灾情,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持续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高压严打态势,深入推进涉黑涉恶、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违法犯罪专项打击治理工作,扎实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推动平安甘肃建设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质量迈进,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网络更清朗。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做好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运行调度,精准研判形势,强化工作措施,压实各方责任,狠抓政策落实,争取最好结果,全力以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