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2-11-03 15:19:52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2022年3月)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3月5日至1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这次大会继续采取“传统+改革”方式进行,会议议程不减少,召开形式不改变,会期6天半,全体会议压缩为3次。会议期间,2900多名代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部署要求,聚焦会议议题,认真讨论审议,积极提出意见建议,完成了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会议开得圆满成功,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
 
  一、大会概况和会议成果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共有10项议程:一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二是审查计划报告及草案,三是审查预算报告及草案,四是审议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五是审议关于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六是审议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七是审议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八是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九是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十是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大会共举行了3次全体会议,1次代表团全体会议,9次代表小组会议,4次主席团会议。
 
  大会的主要成果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审议批准政府工作报告等六个工作报告。代表们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与进的相辅相成,突出量与质的协同并进,把握战略与策略的辩证统一,是一个高举旗帜、加油鼓劲,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人民至上、为民务实的好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全面客观,部署工作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是一个坚持政治引领、体现法治精神、顺应人民期盼的好报告。“两高”工作报告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家工作大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运用大量数据和案例讲法治,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求真务实、很接地气,是厉行法治、彰显正义、富有温度的好报告。计划和预算报告全面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有效衔接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目标任务科学合理,政策措施得力可行,指导性、前瞻性和操作性都很强。
 
  (二)审议通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案。地方组织法是关于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是宪法关于地方政权建设规定的立法实施,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重要制度保障。修正案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吸收地方政权建设和基层治理的新成果新经验,对于更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加快推动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们一致表示,将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切实抓好学法普法、宣传阐释、贯彻落实工作。
 
  (三)审议通过关于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2023年3月任期届满,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于2023年1月选出。关于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代表名额,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人民解放军和少数民族、归侨应选代表名额,代表的结构和选举时间作出规定,并明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不超过3000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根据人口数计算确定的名额数、相同的地区基本名额数和其他应选名额数构成。决定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有利于保障全国人大代表广泛的代表性,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四)审议通过港澳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香港、澳门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澳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在保持选举办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对指导原则、选举会议的构成、候选人的提名人数、参选人的条件、选举的组织和程序、代表的辞职、监督机制和补选进行了明确规定。办法有利于顺利选举产生爱国爱港爱澳、在香港和澳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全国人大代表,符合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符合“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澳门实际。
 
  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了内蒙古代表团审议,3月6日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3月7日出席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
 
  (一)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去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巨大成就,指出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我们更加坚定了五个方面的重要认识。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形成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五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总书记强调,今年各方面工作要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迎接二十大、贯彻二十大精神来谋划和展开,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总书记重点讲了四个方面。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二是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完善常态化防控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突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这个重点,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三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四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坚决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快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回归健康规范的轨道。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二)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总书记回顾了过去一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指出了我国发展具有的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一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显著优越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三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四是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五是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总书记重点讲了两个方面问题。第一个方面,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制止餐饮浪费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书记指出,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依法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个方面,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实现制度安排更加公平,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要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和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
 
  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要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坚决杜绝欺凌虐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违法行为。
 
  (三)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把握依法治军战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着眼于全面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加快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战斗力标准,坚持建设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坚持按照法治要求转变治军方式,坚持从严治军铁律,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官兵主体地位,坚持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要统筹全局、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要汇聚贯彻依法治军战略强大合力,军委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认真履职尽责,法治工作机构要发挥好职能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国防意识,自觉履行法定的国防建设职责,依法保障好军队建设、军事行动和军人合法权益。
 
  总书记还强调,全军要抓紧抓实备战打仗工作,协助地方做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及时有效处置各种突发情况,保持国家安全稳定,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三、各项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
 
  (一)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报告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2021年工作回顾。报告指出,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一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二是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四是强化创新引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五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经济布局;六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七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八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部分,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报告指出,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政策取向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报告强调,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第三部分,2022年重点工作。一是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是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五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六是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七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八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九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计划和预算报告全面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有效衔接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目标任务科学合理,政策措施得力可行,指导性、前瞻性和操作性都很强。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报告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过去一年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宪法相关法,维护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权威和效力;二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快立法修法步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法律保障;三是强化监督力度和实效,监督“一府一委两院”依法履职,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四是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使发挥代表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五是紧紧围绕国家总体外交目标任务,推动人大对外工作;六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大常委会基本定位,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
 
  第二部分,今年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二是用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实施;三是增强立法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四是认真做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五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六是认真做好人大对外工作;七是按照“四个机关”要求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
 
  (三)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报告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2021年主要工作。一是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二是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四是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五是自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六是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
 
  第二部分,2022年工作安排。一是筑牢政治忠诚;二是维护安全稳定;三是服务发展大局;四是保障改善民生;五是巩固改革成果;六是锻造法院铁军。
 
  (四)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报告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2021年工作回顾。一是服务大局,以检察履职助推高质量发展;二是司法为民,以检察履职纾解群众急难愁盼;三是深化监督,以检察履职维护公平正义;四是诉源治理,以检察履职保障高水平安全;五是治检从严,以检察履职锻造检察铁军。
 
  第二部分,2022年工作安排。一是坚持稳进,切实担当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政治责任;二是狠抓落实,切实担当助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法治责任;三是持续提升,切实担当实现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检察责任。
 
  四、栗战书同志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闭幕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3月11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栗战书委员长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时代背景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这从根本上得益于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得益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宪法核心原则;得益于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得益于依法正确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得益于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今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新使命新任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实施宪法,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监督“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面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