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2-11-02 19:59:56

关于甘肃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1月17日在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第十三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全力推动下,在省政协民主监督和积极支持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五量”文章,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代表大会决议,全省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稳步提质势头。初步预计,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比年初目标高0.5个百分点,总量突破万亿大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高于年初7%的目标,增速居全国前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高于年初目标3.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高于年初7%的目标;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28.4%,高于年初目标25.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6%,高于年初5%的目标,突破千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左右、10%左右,高于年初6.5%、8%的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9%,实现控制在年初目标以内,全面完成年初计划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一)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大抓发展的良好势头。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创新思路举措,完善机制办法,鼓励、引导和激发各级各方面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完善目标落实机制。统筹衔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计划,把中长期目标细化到年度、分解到部门、靠实到市州,在确保完成全年目标的基础上,省政府自加压力,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激发斗志。二是完善调度分析机制。在省政府常务会月度经济运行分析、省委常委会季度研究部署经济工作的基础上,确定每季度在发展亮点突出、重点工作完成好的市州,召开全省经济运行调度推进会,在一线总结成绩、分析形势、传导压力,推动形成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三是完善督查问效机制。遵照国务院《政府督查工作条例》,严格督查程序和方式,紧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持续盯办落实。对企业反映、调研发现的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税费减免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开展实地督查、刨根问底、督促整改,倒逼工作提质增效。四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出台实施市州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办法,拿出真金白银表彰激励获得“贡献奖”“进步奖”的市州,树牢“大干大支持、多干多支持、不干不支持”的鲜明导向,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二)铆足干劲抓项目扩投资,高质量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发挥有效投资和项目建设对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的关键作用。一是项目推进机制不断完善。出台实施《关于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机制的意见》,推动省级领导包抓省列重大项目,组织2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新建续建亿元以上项目1075个。成立重点项目及投资调度专班,实行重点投资项目、省列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前期项目“三个清单”调度管理,纳入清单项目2501个,开工建设2301个,完成投资5419亿元,投资完成率116%。开展省列重大项目专项督查,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208个省列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5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109.6%。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投资重点,加大向上衔接力度,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01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674亿元,分别比去年增加20.1亿元、6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领域:完成投资1140亿元。公路方面,建成平绵高速平凉(华亭)至天水段、银昆高速彭阳至大桥村段等7条675公里高速(一级)公路,全省高速(一级)公路里程突破6700公里;新增环县、秦安、华亭、肃南通高速,通高速县区达到71个。启动8个高速公路“开口子”拓展工程。新建成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1万公里、覆盖6366个自然村(组),完成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242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87座。铁路方面,酒额铁路酒泉至东风段通车运营,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23公里,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5590公里;兰合铁路全线建设,中卫至兰州、兰张三四线中川机场至武威段、西宁至成都(甘肃段)、天水至陇南等6条在建铁路项目有序推进。机场方面,白银通用机场建成投运,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庆阳华池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农林水利领域:完成农业投资12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50万亩、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020座,实施循环农业重大带动性工程53个。有序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其中人工造林76.6万亩、封山育林66.9万亩、草原围栏136万米。完成水利投资160亿元。引洮工程主体全线通水,惠及5市14县区600多万群众。引洮济合主体工程、古浪黄花滩调蓄等工程试通水,6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16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维护农村供水工程3433处。能源领域:宁西矿区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批复,吐鲁矿区红沙梁煤矿获得国家核准,红沙岗2号井、邵寨、赤城等煤矿建成投产,新增产能800万吨。常乐电厂二期3、4号机组建设加快推进。“陇电入鲁”工程配套调峰煤电项目开工建设。中兰铁路甘肃牵引站330千伏外部供电工程等一批骨干电网项目建成投产。陇东油区油气当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吨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社会事业领域:完成投资270亿元以上,建成年产20亿剂重组新冠疫苗生产线,兰州动物园搬迁项目建成开园,省体育馆开放运营,甘肃简牍博物馆主体完工,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和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省疾控公共卫生中心一期、省人民医院和兰大二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省妇幼儿童医疗综合体、兰州奥体中心、七里河体育场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三)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创新甘肃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把创新摆在全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53.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召开全省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修订发布《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优化科学技术奖励奖项设置和奖励机制,1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在4家省属高校院所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4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20名专家入选省级拔尖领军人才。重建科技管理工作体系,综合应用公开竞争、定向组织、拨投结合等方式组织凝练项目,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932项,获得财政科研资金11.3亿元,同比增长75.9%。二是搭建整合科技创新平台。深入推进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建设,兰州、白银两个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较上年分别上升5位和1位。同位素国家重点实验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1家。新批复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认定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新设立庆城、陇西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条共性技术为重点,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54项、重点研发计划223项、“揭榜挂帅”项目8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61项、经费3.4亿元,创历史新高。启动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科研攻关。加入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聚集全国优势科技力量解决“甘肃科技问题”。与中国工程院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甘肃研究院。四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国率先出台企业创新联合体管理办法,组建7家企业创新联合体,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发展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2家,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34户,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户、省级55户,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9.7%。五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明显。建成以兰州科技大市场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直通机制,对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机构和企业累计奖励2000万元。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积极推动辖内银行机构设立科技支行。设立科技创新券,惠及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团队2748家(个)。建成西北首家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280.4亿元,同比增长20.3%;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61%。
 
  (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坚持产业兴省、工业强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经济发展动能优势。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制定“1+N+X”政策体系,印发实施《甘肃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召开全省工业产业发展推进会,围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14条产业链,确定产业链“链主”企业53户,实施9个重点行业180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酒钢集团锌铝镁产品实现我国在高耐蚀领域产品零的突破。实施“三化”改造重点项目240个,完成投资125亿元。二是生态产业提质增效。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绿金通”综合服务平台运营,上线金融产品115个,实现融资100.5亿元。推动152亿元生态产业基金投入运营,重大带动性工程加快实施,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先进制造、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等生态产业多点开花。全省300个生态产业重大带动性工程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91亿元;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27%以上,比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三是新兴产业逐步壮大。印发实施《甘肃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规划》《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天水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华天集成电路高可靠封测产业升级等项目顺利实施,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正式运营,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8%、38.2%、15.8%;新建成5G基站10053个,累计达到18562个,5G网络实现市州主城区深度覆盖和县城全覆盖。四是第三产业稳步恢复。出台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召开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工作会,积极满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加大特色产业发展贷款投放力度。成功举办“一会一节”,新增1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兰州、张掖、酒泉被确定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7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42亿元,分别增长29.7%和26.6%。组织召开成品油流通企业服务省列重大项目对接会,组织各类促销活动2000多场次。印发实施《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积极推动直播电商、网络销售等新模式发展,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增长24.8%。上线运营“臻品甘肃”平台,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带动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
 
  (五)新能源大踏步发展,资源优势转化明显提速。抢抓国家“双碳”战略和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的重大机遇,以系统性谋划、板块化开发、大通道外输、产业链延伸、清洁化应用为发展思路,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新能源项目发展增势强劲。召开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场会,举行1285万千瓦新能源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加快推进600万千瓦存量项目建设,“酒湖特高压”配套常乐电厂二期200万千瓦项目加快建设,安排市州1200万千瓦新增项目指标,新增并网装机740万千瓦,建设规模达到3355万千瓦,酒泉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新能源发电量达446亿千瓦时、增长15.6%,外送电量174亿千瓦时,占全省外送电量的33.7%。二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加快培育。出台《关于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的意见》,建设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成功引进华电集团、国家能源集团、正泰集团等新能源龙头企业,逐步完备以发电机、轮毂、切片、逆变器等关键装备为主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延伸新能源产业链条。三是新能源消纳水平持续提升。大力推进大型工业企业用能绿色化、低碳化,积极探索高载能项目减碳路径,支持酒钢集团开展智慧电网及新能源消纳示范项目,开启新能源就地消纳新模式。启动“3+10+X”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工作,46个试点县(市、区)列入国家试点名单。四是储能产业势头较好。玉门昌马、武威黄羊、麦积黄龙等12个站点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玉门网域大规模储能项目持续推进,以金昌、白银等地为代表的储能材料、储能电池产业化应用积极推进。
 
  (六)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步伐,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更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一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两不愁三保障”持续提升,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向3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安排资金134.5亿元。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10.3万户41.8万监测对象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制定实施促进务工就业政策措施,加大有组织劳务输转力度,全年外出务工脱贫人口199.1万人,比去年增加9.2万人。2259家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转型。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3万个,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4788元和6216元。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现场会,加强产业、就业等后续扶持重点任务调度,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脱贫群众户均1人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天津、山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力度持续加大,财政援助资金达38.4亿元,消费帮扶57.7亿元。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与农业农村部签署《部省共同推进现代寒旱农业建设合作框架协议(2021—2025年)》,启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开展省级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抓点示范行动”,建成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786个,打造产业大县14个。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39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正式认定我省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6个,启动创建6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015.1万亩,粮食产量246.3亿斤,高原夏菜、苹果、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三,牛羊存出栏量和油橄榄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持续提升消费帮扶,全面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建立《“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举办“甘味”农产品推介暨产销对接专场活动,扎实开展“甘味”农产品进央企活动,“甘味”名列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第一,“厚道甘肃·地道甘味”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三是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着眼在国家“种业翻身仗”中作出种业大省的应有贡献,制定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玉米、马铃薯、中药材、花卉、蔬菜、饲草及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建成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和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玉米、马铃薯、瓜菜花卉制种产量分别增长6%、18.2%、8.2%,马铃薯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13亿粒。四是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启动“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出台开展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安排预拨奖补资金5.8亿元,完成500个省级示范村建设,编制2321个实用性村庄规划。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接续推进农村改厕等“三大革命”和“六大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95.2万吨、村内沟渠10.5万公里,完成全年50万座改厕任务。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连续在我省召开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现场会和农村厕所革命西部片区座谈会。五是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辐射带动农户164万户,获得入股分红约12.1亿元。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陇西县、凉州区、康县开展试点工作。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金昌、甘南、临夏经验做法,高台县、环县、积石山县3个国家级试点县和15个省级试点县(市)稳步推进,推动全省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七)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抢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机遇,全面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一是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编制实施兰州经济圈、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区域发展规划,协同推进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白都市圈、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制定实施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出台20条政策措施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编制实施《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加快榆中、敦煌国家新型城镇化补短板示范县城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新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住房6.7万套,基本建成3.7万套,完成投资204亿元。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126个,完成投资31.4亿元,惠及居民17.7万户。县城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实现全覆盖,18条黑臭水体均实现“长制久清”目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三是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召开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制定实施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调整新引进企业增值税省市县划分比例,将新引进企业缴纳增值税省市级分成全部留给县级,最大限度调动县市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下放建设项目全部占用国有未利用地和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审批权限,开展建设用地县级直报试点,允许试点县向省政府直报用地。出台推进园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整合优化县域内各类工业集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推进兰州新区和百亿级园区建设。
 
  (八)深入实施黄河战略,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靓丽。立足打造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定位,始终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出台“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黄河流域相关市州和兰州新区规划已全部印发实施,“1+N+X”政策规划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0.5亿元,支持甘南玛曲湿地保护与修复、平凉泾河等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年度项目全部开工。跨甘川两省若尔盖国家公园等保护治理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合作市、临泽县分别被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涉及我省问题整改,目前18个问题已整改完成7个。实施“黄河清废”行动,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359个违法违规岸线利用项目整治。组织拍摄全省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201个问题全部“双移交”,正在推动整改。与四川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与陕西、宁夏、青海、内蒙古4省区签订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建设。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省生态环境保护“1+7+4”规划体系基本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地由209个调整为165个,保护地面积9.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3.2%。持续强化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考核机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绿盾”专项行动发现问题整改有序推进,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投用,出台《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细则》,完成第二轮第一批市州省级督察。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共排查发现问题4723个、整改完成率96.8%。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实施,完成营造林343.5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12.2万亩、草地改良治理411万亩。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兰州市成功纳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36个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开工建设,与四川、陕西、宁夏、青海、内蒙古5省区签订跨界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抓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启动18个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调查。初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调出面积285万亩。我省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连续两年获“优秀”等次,位列西北地区第一。市州所在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下降11.5%,14个市州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0.1%,74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5.9%,土壤环境安全总体可控。三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开展。制定《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省级工作机制,推进碳排放数据核算。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对7大行业重点控排单位开展碳排放核查,首批19家电力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指导部分地区开展碳汇项目开发,张掖、平凉迈出碳交易实质性步伐。科学稳妥处置“两高”项目,在严格落实国家能耗双控制度的前提下,对拟新上高耗能项目,一企一策提出推进建议,既满足了国家“两高”项目管控要求,又符合我省经济加快发展需求。
 
  (九)纵深推进改革攻坚,市场活力迸发释放。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增进发展动力的基础和关键,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质效,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开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质提标年活动,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出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季调度年评价办法、社会监督员管理办法、督导办法等政策措施,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91项,创近年新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90个工作日内。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履约、央企助力甘肃合作项目落地、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方面,开展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部门和市州整改。组织兰州市和兰州新区参加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深化投资建设领域“放管服”改革,实现项目报批“一网通办”“掌上办”。在兰州新区、金昌经开区、玉门市开展“标准地”出让改革试点,实现“拿地即开工”。印发实施《甘肃省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理办法(试行)》,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建立“甘肃信易贷”平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入驻平台银行累计放款162亿元,获评全国信用建设特色平台。二是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搭建“12345+N”框架体系,出台《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实施方案》和《甘肃省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的实施方案》,成立省大数据管理局和大数据中心,建成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推出“甘快办”“甘政通”“12345”热线、“不来即享”4个特色品牌,加快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省级86.8%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全程网办。“陇剑杯”大赛成为国家网络安全三大赛事之一。与陕西、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丝路通办”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协议》,累计办理“跨省通办”事项1.8万件。三是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实施“万企兴万村”甘肃行动,举行“民企武威行”“光彩会宁行”活动。召开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研究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政策措施,开展“千企调研纾困”行动,有效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点痛点问题。全省新设立市场主体31万户,同比增长10.4%,日均新设849户,市场主体总量首次突破200万户,达到203.3万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12户。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721.3亿元,减税降费100亿元以上。四是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超进度完成任务。省属企业抢抓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的有利时机,充分释放产能,全年省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3.9%、12.6%、108.2%,创历史最好水平。出台《关于推进市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加快市场化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整合升级转型工作。五是电价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实施输配电价改革,开展年度直购电交易,完善基准价+上下浮动机制,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通过电价改革、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措施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近45亿元。修订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引导用户削峰填谷,促进电力电量平衡,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十)高质量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空间持续拓展。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指示,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一是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突出文化、通道、信息、技术、生态等开放优势,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出台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举办马来西亚—中国(兰州)农产品线上贸易交流对接会,外繁育种、芯片封装、保税加工等外向型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建立对外投资合作重点项目库,金川集团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等境外投资项目运营正常。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38%。二是开放平台渐成体系。兰州航空口岸运营水平稳步提升,兰州陆港和连云港港口集团达成共建共用无水港、促进通关一体化合作协议,与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互设“海外仓”成功启动。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增长1.4倍,跨境电商实现进出口贸易8.6亿元,增长1.1倍。开通运营14条国际货运航线、6条国内货运航线、5条国际客运腹舱载货航线,稳定运营东盟—兰州—南亚国际货运包机航线。签署《浙江省义乌市与甘肃省兰州市班列合作协议》,开行中欧班列义乌—兰州—莫斯科、武威南—德国—杜伊斯堡集装箱货运班列,首发武威—第比利斯跨境海铁联运班列,“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水平持续提升,发运“4向5条”国际货运班列498列1.7万车。三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敦煌活动年”等活动,有力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积极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组织参加柏林旅游交易会、马德里国际旅游展等重大国际展会,与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在华商会举办入甘旅游专场推介会,深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旅合作。充分发挥甘肃中医药资源优势和中医抗疫诊疗经验,依托“岐黄中医学院”,开展线上中医药教育培训及中医诊疗服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捐赠1.5万剂“甘肃方剂”,帮助抗击疫情,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四是招商引资稳步推进。出台《关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完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认定、省级奖励等制度。成功举办第二十七届兰洽会,签约项目697个、签约金额3909亿元,较上届分别增长18.7%、43.2%,项目开工率达73.3%。在北京召开央企助力甘肃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对接会,签约项目116个、总投资4500亿元,已开工80个,到位资金570多亿元。举办“2021年甘肃在线招商推介会(香港专场)活动”,签约项目95个、总投资415.6亿元。通过上门对接和“云招商”形式,向百强央企、民企推介总投资约1300亿元的10个国家收费公路和10个路衍经济优质项目。省外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3510亿元,增长17%。新引进23家“三个500强”企业。
 
  (十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10月18日省内本轮疫情出现首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和国家工作组的精心指导下,第一时间激活应急指挥机制,果断处置、精准施策,科学高效做好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集中隔离、定点救治、应急值守、物资保障等工作,以最快的速度阻断疫情传播链条,筑牢群防群治的全民抗疫防线,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利用信息化助力疫情防控被评为全国十大医疗健康类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在全国率先启动并提前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委托分包装生产和批签发上市,累计分装生产新冠病毒疫苗2.3亿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圆满完成国家目标任务。二是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出台《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优化调整就业奖补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3.3万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1万人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8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99.1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成甘肃省中心医院和县域5类急危重症救治医学中心,改建15个市级重症医学传染病区域和30个县域医疗机构传染病病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行医联体内部“县检查、省诊断、县治疗”工作机制,实现90%的常见病多发病、80%的大病在县域内诊治的目标。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食安甘肃”建设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技能甘肃”建设,建成2所职业技术大学,3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序列,23所中职学校进入国家“优质中职”建设序列,职业教育第二次被国务院办公厅予以激励表扬。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等3所独立学院转设工作全面完成。率先在全国启动“新文科”建设。加快推进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营转非”“备改审”等工作,“双减”工作在全国处于靠前位置,率先在西北省份实施高考改革。所有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6209个“能力提升”项目改善2886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惠及156万名学生。建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972套、食堂1171个,增补义务教育学位2.6万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下降到0.03%,实现“控制在1%以内”的国家要求。兰州、武威被确定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地区,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三是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省政府年初确定10件为民实事全部办结,部分超额完成任务。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民生支出3206.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推动实施甘南舟曲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全年完成7批次850户3495人入住兰州新区。争取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04.6亿元,居全国第2位。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解决突出民生难题,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66.7万套。四是着力加强保供稳价工作。认真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密切监测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加强供应调度和市场监管,维护正常产销秩序,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十二)更大力度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大领域风险总体可控。坚持系统观念,树牢底线思维,把安全发展贯穿工作各领域全过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一是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面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出台《甘肃省粮食应急预案》,加强粮食储备建设和管理,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全省地方粮食储备251.2万吨,超过国家下达规模56.2万吨,能够满足全省7个月市场供应量;落实应急成品储备9.3万吨,能够满足11天市场供应量;地方食用油储备3.8万吨,能够满足1个半月市场供应量。二是全力做好能源安全保供。出台《关于今冬明春电煤及能源保供工作方案》,新疆电煤入甘同比增加673万吨,全年电煤供应5370万吨,同比增长26%,跨省跨区购入电量71亿千瓦时,我省成为全国4个未实施有序用电及拉闸限电的省份之一。民勤红沙岗一号井、肃北红沙梁露天矿列入国家应急保供煤矿,白银市100万吨煤炭储备项目建成投运。兰州储气设施项目建成投运,新增储气能力3600万立方米,在供暖季发挥了应急调峰作用。三是守好社会大局稳定底线。重点加强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防控,有效管控地方各类债务风险。稳妥处置白银市景泰县“5·22”公共安全责任事件善后工作。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制定森林草原火灾、大面积停电事件、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金融突出事件等领域专项应急预案,积极推进省级人民防空疏散基地等项目建设。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开展,各类安全事故主要指标全面下降。更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涉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一廊一区一带”创建行动,扎实推进平安甘肃建设,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尽管2021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向好,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和突出问题。一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三个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经济发展动能偏弱。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率低。三是传统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市场主体总量、体量均不够大。四是消费提升总体乏力、新的消费点明显不足,进出口总量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
 
  2022年,国内外环境形势复杂多变,我省经济发展既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也存在很多机遇和积极因素。从困难挑战看,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疫情大流行仍在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全球供应链危机、能源短缺和通货膨胀的传导压力持续增大,世界经济在脆弱中艰难复苏。二是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电力煤炭供应紧张、严重洪涝灾害等因素影响,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市场需求特别是内需持续恢复动力依然偏弱。三是国家严控“两高”项目,环境约束压力持续加大。金融、房地产、地方政府性债务、省属企业债务等领域存在潜在风险,再加上疫情还存在不确定性、防输入压力始终存在,“三个不平衡”特征依旧明显,经济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还面临不少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面临机遇看,一是2022年即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国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这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本面。二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为我省带来利好,特别是加快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21年结转余额可用于2022年,并扩大债券使用范围,给地方更大自主权;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去年到期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政策全部延期,并且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等等,这些政策将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红利。三是我省正处在国家战略与自身优势融合释放的历史交汇期,随着“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我省在党和国家大局中作为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特殊功能定位更为清晰,资源禀赋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地理区位优势愈加凸显,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四是省委省政府推进高质量发展、赶超进位的导向和决心非常坚定而鲜明,特别是随着省、市州、县区换届工作的完成,全省上下大干快上的发展势头、你争我赶的竞争局面正在形成,必将为我省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五是我省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后,将会极大地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底气,经济发展的韧性和质量持续向好,随着产业链链长制、链主制大力推行,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深入实施,特别是随着2021年新建成的136个产业项目陆续投产达产,我省实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经综合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整体形势有利于我省发展。
 
  202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省将召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做好经济社会工作十分重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稳步提质,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本着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跳起摘桃”的精神,202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240亿斤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一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富民产业,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牛、羊出栏量分别增长8%、10%,蔬菜、苹果、中药材、马铃薯产量平均增长3%以上。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培提升行动,加快培育产值超过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的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推进建设具有甘肃特色的国家级中药材标准化基地、中药材特优区,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90万亩、标准化种植率达到55%。打造一批“甘味”特色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力争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40亿斤以上。二是全面推进种业振兴。贯彻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实施意见,实施好种业振兴5大行动,做优玉米、马铃薯、瓜菜、肉牛、肉羊5个特色种业品牌,加快打造现代种业强省。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以上,产种保持在5.5亿公斤左右;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稳定在13亿粒以上,原种25万吨以上。三是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用好用足各项政策措施,倾斜支持3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强化劳务技能培训,加大有组织输转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陇南、舟曲等地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争取全年搬迁4000户。继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帮扶。落实好津甘、鲁甘协作发展规划,持续加强产业协作、劳务协作和消费协作,接续推动“一县一园”建设和“百村振兴”计划,促进“津企陇上行”“鲁企甘肃行”等签约项目落地,着力推动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实现新突破。四是深入推动农业农村领域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最大限度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探索发展“村级+企业”合作模式。提升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科学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农房抗震改造3万户。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数字乡村、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二)实施强工业行动,加快形成产业结构竞争优势。一是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深入开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落实“1+N+X”政策体系和14条重点产业链实施方案,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为抓手,推动石化、有色、钢铁、煤化工、精细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及其配套企业,构建上下游企业融合发展格局。实施总投资822亿元的“三化”改造项目270个,年度投资224亿元。积极推动兰州石化3.5万吨/年丁腈橡胶、甘肃德福4万吨高档电解铜箔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和百亿产业园区。支持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等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兰石集团、电气集团等企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融合发展平台。二是有序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挥带动项目作用,调整补充生态产业重大带动性项目库,推动生态产业基金加快运营。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吸引龙头企业布局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绿色高载能、中医药精深加工等生态产业项目,助推生态产业提质增效,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左右。三是推动新兴数字产业发展。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实施“东数西算”产业园项目,推动庆阳“零碳”东数西算产业园修建性规划落地,启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秦淮数据等首批数据中心和产业园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论证庆阳至国内其他枢纽节点城市直连链路建设。与上海、广东开展算力供需对接,引进一批数据中心业务企业落地。制定出台落实国家新基建规划的具体措施,争取建设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持续加快“双千兆”网络建设,力争新建成5G基站1万个,5G网络人口普及率达到30%以上。
 
  (三)实施强科技行动,着力增强科技支撑力。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加速落地。积极争取部署建设同位素实验室、敦煌文物保护中心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高校院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整合重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建设“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谋划打造“甘肃黄河科技创新产业带”,启动陇粤共建“大湾区·兰白自创区中医药创新发展示范区”。积极争取在兰州布局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核技术、文物保护、生物医药、生态保护等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甘布局。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全省重点产业,全面梳理关键技术清单,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实施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组建一批企业创新联合体。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激励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三是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破除“官本位”“行政化”思维,积极为人才“松绑”,赋予科技人员更多自主权,发挥核心领衔科学家的把关定调作用,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鼓励更多科技人才挂帅出征。探索开展改善科研人员薪酬水平等政策的先行试点。柔性引进和使用高端人才,积极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型中央企业等科技“国家队”的战略合作,助力甘肃创新驱动发展。
 
  (四)抢抓扩大内需战略机遇,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强项目谋划,抓实前期工作,强化实施调度,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加大向上汇报衔接力度,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地方专项债券额度不低于2021年。统筹做好项目资金申报下达和调度监管工作。编制实施2022年投资项目“三个清单”,力争纳入“三个清单”管理的项目年度投资超过4900亿元,比2021年增加200亿元以上。二是抓紧抓实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领导包抓、定期调度、集中开工等措施,落细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关于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筹资渠道支持重大项目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交通领域。全年计划完成投资1200亿元。其中,公路领域力争完成投资1000亿元,建成通渭至定西、武九高速文县至青龙桥段、夏河至桑科段等高速(一级)公路,力争新增高速(一级)公路700公里,实现通渭县、文县通高速公路,新建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万公里以上。铁路领域力争完成投资110亿元,建成中卫至兰州铁路,新增高速铁路通车里程184公里,新增白银市和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1市3县(区)通高铁;基本建成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加快兰张三四线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兰州至合作、西宁成都铁路甘肃段、天陇铁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平庆铁路,做好兰张三四线武威至张掖段、定西至平凉铁路前期工作。民航机场领域力争完成投资90亿元,建成华池通用机场,加快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做好临夏机场、平凉机场、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和嘉峪关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农林水利领域。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争取完成农业投资110亿元以上。积极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保护和修复、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争取完成林草建设投资50亿元以上。争取完成水利投资180亿元以上,深入实施水利“四抓一打通”工程,推进引洮供水二期配套、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景电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庆阳甜水堡调蓄引水、临夏南阳渠提质增效及水系连通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工程等前期工作。社会事业领域。抢抓国家实施社会领域六大工程有利机遇,力争社会领域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兰州新区甘南实验中学、临洮体育训练基地(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省博物馆扩建、西北师大兰天公寓等重点项目。三是加速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紧盯重要节点,持续组织开展各类促销活动,稳住汽车、成品油等大宗消费,促进家电、餐饮等热点消费。支持兰州、天水、酒泉、张掖、庆阳5市培育建设区域(特色)消费中心城市。构建完善全省电商同城配送体系,力争具备条件的县区子平台实现全覆盖。推广直播带货、短视频等电商新模式,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各类节庆促销活动,鼓励引导“中央厨房+N”经营模式发展,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高质量办好“一会一节”,持续放大文化旅游综合效应,力争全省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0%和25%。四是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统筹推进城市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抓好城市社区菜市场、县乡农贸市场等改造提升,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标准化建设。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支持“甘味”农产品走出去。加快提升兰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区域分拨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兰州、酒泉物流枢纽基础设施,积极申报列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推进兰州、天水、张掖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升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基础。
 
  (五)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加快构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新局面。一是加快推进新能源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建成“十四五”第一批1200万千瓦风光电项目,启动建设“酒湖特高压”配套风电项目,谋划实施“十四五”第二批风光电项目建设。推动玉门昌马、张掖盘道山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力争新获批项目3—4个。二是推动传统能源绿色高效利用。大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研究制定推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煤炭油气勘探、综合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力度,有序释放先进产能,推进陇东综合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建成投产核桃峪、甜水堡二号井、红沙梁露天矿、东水泉等一批大中型现代化矿井,新增产能1465万吨/年。持续推进陇东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全省煤炭产能达到6728万吨/年,煤炭产量4800万吨,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5亿立方米。三是加大能源通道建设力度。着眼构建适应高比例、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建成甘青断面武胜至郭隆输电、兰临输变电等工程,优化完善电网主网架,进一步加强省际断面联络,提升西北区域省间电网互济及资源配置能力。启动建设陇电入鲁工程及配套风光电项目,确保源网同步建成投产。积极推动陇电入浙工程前期工作,力争输电通道具备核准开工条件。加强陇电入沪工程汇报衔接,争取国家同意正式启动研究论证。加强天然气管道建设,积极推动古浪至河口天然气联络管道、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四线甘肃段开工建设。四是促进绿色化工生产基地创新发展。谋划布局清洁能源、调峰电源、外送通道、储能电站、储能电池等项目,加快一体化能源开发建设。加快打造配套产业和消纳产业,推动新能源和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布局建设若干全产业链式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绿电优势,以基础材料、绿色化工、大数据等为重点,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带动下游消纳产业发展。加快石化企业现有装置和产品结构调整,推进新产品拓展和化工产业链延伸,谋划实施庆阳石化、兰州石化等炼厂升级改造。依托兰州新区、金昌、白银、玉门、华亭、高台等化工园区,培育发展高端化工产品、精细化工新材料、化工中间体等产业集群。
 
  (六)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形成全省发展新优势。一是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抓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各项年度重点任务,继续落实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等。实施兰州经济圈、河西走廊经济带和陇东南区域发展规划,支持金武、平庆融合发展,积极建设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统筹推进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加快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和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把实施强省会行动作为加快全省发展的战略抓手。充分发挥通道、枢纽、产业、教育、科技等优势,巩固提升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绿色冶金、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支柱产业,增强城市经济创新活力和发展能级。坚持省市联动,支持兰州新区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推动兰州新区经济总量和发展层次加速迈上新台阶。积极落实甘青两省签署的“1+3+1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甘青(红古—民和)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深化一体化政策协同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一核两副中心”城市建设格局,带动协调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村庄联动发展,把产城融合、宜居宜业作为方向,让政策、项目、资金跟着人走,使城市功能更加贴近群众生活需要,以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继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599个,加快实施海绵城市、燃气及地下管网改造、污水治理等项目。三是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认真落实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化市州对县域发展规划的指导,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按照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5种类型,以园区为平台载体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主导产业,依托交通条件、节点城市、物流枢纽等,加快打造一批经济实力强、产业发展好、生态环境优的县市区。强化县域发展考核评价,实行市州一季一观摩、省里一年一结账,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把园区建设作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创新管理运营模式,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园区建设,继续加大对“七通一平”、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投入,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七)深入推进改革攻坚,持续释放市场发展活力。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对标国际国内营商环境前沿水平,全面开展营商环境2.0升级行动,把兰州市打造成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实践样本城市。加强优化营商环境监测调度,形成“评价发现短板—提出任务清单—落实整改措施—跟踪评估成效”工作闭环。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继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推行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等改革,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二是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抓实“甘快办”10项便企服务措施,努力推动市场主体培育“五转”(自转个、个转企、小转规、规转股、股转市)工程,培育催生更多市场主体,释放改革发展活力,力争全省新设市场主体增长10%左右。落实《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推动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和纾困政策落实,继续推行“不来即享”服务。三是深入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保质保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完成全省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推进市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转型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信易贷”等“信易+”工程,加快打造“诚信甘肃”。大力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工商业用户进入电力市场,不断完善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持续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价格改革,强化医保基金监管。研究制定《甘肃省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供水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城镇管道天然气配气价格,实施天然气上下游联动机制。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推动自然资源、排污权、用能权、水权、林权等公共资源进场交易。
 
  (八)深层次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一是持续做大做强枢纽平台。加快建设陆港、空港、综合保税区,完善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体系,持续推进兰州、酒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整合组建港务集团,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开放政策、项目、资金的集聚效应,为提升通道枢纽能力提供实体经济支撑。依托特色国际班列,巩固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南亚通道、“中吉乌”通道,放大通道枢纽的集散分拨优势。支持兰州陆港同江苏连云港战略合作协议实施,共建甘肃进出口商品中转中心、共建共用无水港,走出一条陆港海港合作发展的新路子。二是促进外贸外资高质量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加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发展粮油、木材、有色金属等靶向型产品和出口导向型产业,促进加工贸易与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拓展对外合作新渠道,推动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语言服务、地理信息、农业生产、法律、会计等服务贸易走出去。积极推进亚行贷款、新开行贷款在建项目,稳妥推进金川集团南非思威铂业公司巴古邦铂矿、白银首信秘鲁尾矿综合利用等境外投资项目。三是突出重点强化招商引资。筹备好第28届兰洽会,开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甘肃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推介系列活动。突出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加工贸易、数字信息化招商,用好兰州新区以及各类园区平台,抓好系列招商活动。建立健全省级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领导包抓和专班推进机制,提高项目履约落地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9%。
 
  (九)加强生态环保治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深入推动“黄河战略”。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及“十四五”实施方案。争取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力争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加快实施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兰州市南河道综合治理提升、定西市渭河生态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扎实开展庄浪河、宛川河等生态脆弱河流修复治理。开展祖厉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启动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大中型水库、河道堤防、山洪防治等防洪工程体系。加强与沿黄省份交流合作,共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中心区,共同做好祁连山生态修复和冰川群保护。推进黄河流域环境污染“3+1”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抓好国家警示片和中办回访调研报告涉及问题整改落实。二是继续做好资源要素保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三条控制线划定和落地落实,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加大与东部省份对接力度,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调剂。加快资源市场化转让,争取完成具备条件的68个矿权出让。三是巩固夯实生态基础。健全源头防治、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做好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态化监管,深化祁连山地区黑河、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山丹马场生态保护。深入开展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北方防沙带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实施“省门第一道”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扎实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切实维护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稳定。扎实开展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四类污染源治理工程,启动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高质量完成第二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示范县。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四是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和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分行业行动方案和相关保障方案,并抓好落实。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面排查重点行业存量项目能效水平,分行业制定技术改造实施方案,有序推动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工艺、产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等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低碳城市、低碳园区和低碳乡村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参与国家碳市场交易,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碳汇交易试点。
 
  (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一是始终绷紧疫情防控之弦。严格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要求,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从严从细加强重点地区来甘返甘人员和入境人员管控。深化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应用,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稳步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坚决筑牢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屏障。发挥“甘肃方剂”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抗疫。二是积极推动就业增收。加快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实施方案。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政策,充分发挥和放大市场主体吸纳就业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成员、退役军人、残疾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继续开展支持1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力争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00万人左右。三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优教行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振兴县域普通高中教育。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省内高校加强“双一流”建设,实施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争取1—2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序列。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培育平台建设,推动2—3所高校建设人才工作智库,积极培育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全面推动《部省合作打造“技能甘肃”行动计划(2021—2023年)》落实,争取创建职业技术大学。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谋划申报第二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四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抓好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120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健康甘肃建设,完善医疗卫生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管理。依托省人民医院兰州新区分院,建设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落实“房住不炒”要求,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调整优化公积金提取使用政策,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新开工改造城镇棚户区6.9万套,建设保障性住房1万套。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落实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加强失业动态监测,适时调整失业保险金、一次性生活补贴以及价格临时补贴等各项待遇标准。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市州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健全完善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十一)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一是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深入落实省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并严密防范宗教渗透、意识形态等领域风险。持续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积极引导社会预期,确保全省经济行稳致远。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压实属地责任、主体责任、金融监管和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加快推进高风险机构化险工作,做好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范,依法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落实政府举债融资负面清单,加大重点市县债务风险化解力度。二是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在全力稳定播种面积、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涉粮项目建设,打造兰州、天水、武威等粮食物流重要节点和西北粮食现代物流通道。深化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缩小主食口粮供需差距。继续争取国家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合理安排粮食进口,保证粮食供应充足。三是全力保障能源安全。支持煤炭生产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组织生产,尽可能稳产达产。继续加强与新疆、内蒙等周边省份合作,加大煤炭调运力度,落实冬煤夏储。深入开展油气输送管道保护工作,确保油气输送管道安全运行。四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健全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推进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项目建设。从严从细从实排查整治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风险隐患,抓好危化品安全综合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组织编制全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规划。抓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综合防灾等防灾减灾各项工作。扎实开展“食安甘肃”十大攻坚行动,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拓展扫黑除恶、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依法打击电信诈骗、跨境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重点地区、人员密集场所巡逻管控。坚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健全矛盾多元化化解、联动处置机制,真心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真情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虚心听取省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力以赴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