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调研组关于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的调研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2-11-02 18:55:14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调研组关于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年11月23日在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调研组副组长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元忠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了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9月至11月,省人大常委会组成由马青林副主任任组长、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负责人任副组长的调研组,邀请部分省人大代表和相关部门参与,采取实地调研与委托调研相结合、走访了解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同基层干部群众深入讨论交流,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建议,认真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全面了解掌握各地区推进有效衔接工作情况,深入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乡村振兴,把5年过渡期作为守底线、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机遇期,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细化实化工作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强化统筹谋划,夯实有效衔接的工作基础。坚持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中之重的政治责任,建立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的组织体系,系统谋划部署,扎实有效推进。充实加强省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力量,成立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5大工作专班和12个有效衔接专责工作组。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关于统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通知》《关于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撑性文件,对接国家有效衔接政策,细化完善27项,创新出台39项,涵盖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个方面,切实把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组织领导、条块责任、工作推进、资金保障、社会帮扶、政策支持、考核评估等好体系好机制好做法有机转换到乡村振兴上来,搭建起有效衔接政策措施的四梁八柱,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条块责任体系,为做好巩固拓展和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聚焦底线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快速发现响应、核查评估、“一户一策”帮扶、风险消除评估、信息共享比对机制,实施网格化动态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对重点人群实行“六必访”“六必查”,对标注风险消除监测对象做到“七不消”,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截至9月底,全省共有监测对象10.35万户41.47万人,全部有针对性地落实产业、就业、综合保障等“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超过78%的监测对象落实了两项以上帮扶措施,已有8.33万户标注消除风险。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4788元和6216元。对教育、医疗、饮水、住房开展动态监测帮扶,实行动态清零,脱贫地区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提升,已脱贫人口大病救治覆盖率、“慢病”救治管理率分别达到99.86%和99.88%。148户动态新增危房全部改造完成,农房抗震改造竣工1.58万户。省政府为民兴办实事100处水源保障工程建设完成79处。全面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搬迁脱贫群众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全省脱贫成果得到有效巩固,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着眼农民增收,推动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启动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制定了全省总体方案和18个分产业方案。农业农村部与我省签署部省共同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下达2021年中央农业相关转移支付等补助资金62.57亿元,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安排1.31亿元支持马铃薯、中药材、蔬菜、苹果、肉牛、肉羊、现代制种等特色产业抓点示范及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截至9月底,全省已建设抓点示范种养基地786个,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925万亩。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对在延链补链强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实施分级达标奖补。全省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1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210家。坚持不懈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营和质量提升,全省农民合作社达到9.1万家,吸纳劳动力202.6万人,带动农户242.1万户。全面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举办第四届“甘味”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暨“甘味”品牌建设高端论坛。经过持续努力,全省农业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培育壮大了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特色优质农产品,形成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为主导、地方特色农产品为补充的农业产业新格局。许多县特别是原深度贫困县农业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性变化,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产业基础。
 
  (四)立足补齐短板,带动脱贫地区整体提升。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确定我省2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省上确定了16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在投入上重点保障,政策上倾斜支持,力量上优先保障,以重点帮扶县的突破提升带动全省面上有效衔接工作整体推进。今年省级财政下达市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89亿元(其中:中央117亿元、省级72亿元),市县财政安排落实资金46.8亿元。39个重点帮扶县倾斜安排150.22亿元。启动实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制定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选择5个市(州)、10个县(市、区)、50个乡(镇)及500个村开展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分别用5年、3年、2年、1年左右时间因地制宜完成乡村建设示范目标任务,带动全省乡村建设行动有序开展、梯次推进。全省计划投入建设资金223.94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12.88亿元。持续改善脱贫地区面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接续推进农村改厕等“三大革命”和“六大行动”,乡村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全省行政村卫生公厕覆盖率达到97.8%,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率20.3%,废旧农膜回收率82.08%,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80%,尾菜处理利用率51.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5%以上,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五)突出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治理务实有效。制定出台《甘肃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规划》,建强乡村振兴战斗堡垒,强化乡村振兴智力支持,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设,以人才和组织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和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解决迫切困难,提供细致服务。以农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推动落实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民主监督制度,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着力破除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陋习,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之风正在形成。
 
  (六)坚持内外联动,不断深化拓展帮扶工作。适应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调整,积极探索协作帮扶方式,携手东部协作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聚焦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天津市、山东省援助我省32.14亿元,超过协议数34%。36家中央单位向43个定点帮扶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5.24亿元。我省与厦门市、福州市保持帮扶项目不停、协作企业不走、劳务协作不断,举办“津企陇上行”、“万企兴万村”甘肃行动、“光彩会宁行”活动。省直部门单位选派8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市、区)挂职,主抓乡村振兴工作。在保持脱贫村驻村干部总量不变的基础上,调整轮换驻村期满2年及以上的驻村干部6273名,对脱贫村、易地搬迁村(社区)、乡村振兴重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驻村工作队人数达到2.22万人,全省7.19万名县乡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三类户”。全省举办乡村振兴各类培训600多期、25万人(次),对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新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进行全覆盖培训。
 
  在调研中,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我省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大家认为,我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群众,举全省之力攻坚克难,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甘肃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脱贫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乡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我省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是我国脱贫攻坚这一人间伟业的生动缩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对获得公平发展机会、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生活品质有着更高期待。而且过去我省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也同样繁重。因此,我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需要对以下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思想认识还需要不断提升。一些脱贫地区和部门对巩固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复杂性认识还不够到位,或多或少存在“缓口气、歇歇脚”的想法。
 
  二是工作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已经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但监测对象主要通过基层干部排查发现,农户自主申报、部门筛查预警渠道还不顺畅。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产业帮扶措施与脱贫人口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支撑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易地扶贫安置区就业质量还不够高,一些集中安置区就业主要依靠公益性岗位、帮扶车间、打零工等解决。
 
  三是巩固成效还需要持续努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收入来源单一,工资性收入占比较大,生产经营性收入受农产品市场行情、水旱灾害、病虫害等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受观念习俗等因素影响,个别复学学生再次辍学的风险依然存在,一些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一些农村危房改造质量不高,有的地方安全饮水还不够稳定,存在季节性缺水等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落实好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充分利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突发严重困难户加强预防和监测,增强对返贫的事前预防和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形成防止返贫的快速发现响应预警机制,做到对有返贫风险的农户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落实监测对象“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强化对监测对象的精准帮扶。用好综合保障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强化对其的低保、医疗、特困人员救助等综合性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二)持续壮大富民增收产业。实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群,继续做大做强富民产业,促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积极推进标准化绿色种养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把过去分散式的、点状的产业帮扶模式进一步向着集群式的、带状片状的产业帮扶模式转变,着力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效率、产业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推进“甘味”品牌体系建设,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品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与农产品流通企业、大型电商、批发市场精准对接,全面提升我省优势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龙头企业带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带农户的模式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得到更多增值收益。
 
  (三)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先行,抓紧编制乡村布局调整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详规。编制乡村规划要尊重乡村现状、保留乡村特色、完善乡村服务功能、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优化乡村发展空间布局。注重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编制出符合乡村发展规律、符合农民群众意愿的高质量规划。大力推进乡村建设示范行动,集中力量创建一批能够探索出模式经验、具有明显示范效应的市、县、乡、村,带动全省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确保完成年度创建任务。统筹考虑群众需要、综合效益、投入能力、长远发展谋划建设项目,确保建成一个项目,解决一类问题,造福一方群众。
 
  (四)持续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对2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6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支持。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重点向优势特色产业产地和乡村建设倾斜,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使资金投入与乡村振兴需要相适应。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支持“三农”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强化特殊群体金融服务。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农村,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的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规范资金管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花最少的钱办成最多的事。
 
  (五)持续强化法治保障作用。坚持法治护农、法治强农、法治兴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确保不打折扣、不作变通。注重发挥人大主导作用,抓紧制定出台《甘肃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把我省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条文固定下来。同时主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及时研究梳理涉农地方性法规,统筹开展制定、修改和废止工作,完善涉农法规制度体系,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