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28 19:48:26
——2021年5月25日在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周丽宁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周丽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全省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工作造成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政治责任和底线任务,攻坚克难,顶压前行,全力保持全省就业局势企稳向好、稳中有进,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正值去年春节,一段时间,我省企业近半数职工停工待岗,一大批农民工滞留家乡,调查失业率冲至历史最高值。面对这样的巨大挑战和脱贫攻坚收官大考,我们充分认识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稳就业保就业居于“六稳”“六保”之首的特殊地位,全省上下全力而为,尽锐出战,各级各部门攥指成拳,精准施策,以空前力度应对空前冲击,保住了就业基本盘。2020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68万人,完成省政府年度目标任务34万人的104.9%。
(一)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各级各部门合力攻坚,为稳就业保就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是省委省政府重视程度空前。省委省政府站在“两个维护”的高度,及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部署研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12次对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作出批示,亲自到省人社厅视察调研、指挥调度、鼓劲加油。分管副省长召集全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3次、就业专责组会议11次,研究部署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直接深入乡村一线调研指导,摸实情、想对策、指方向,讨论政策措施,审核考核方案。省人大、省政协多次听取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汇报,并给予有力指导。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全省上下营造了大力推进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是援企稳岗力度空前。积极对冲疫情影响,我省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省情实际,为企业复工复产量身订做优惠政策,在全国较早出台了稳就业“33条”、保居民就业“24条”等含金量高、针对强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累计为企业减免、缓交、返还资金97.12亿元,发放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奖补和务工补贴13.1亿元,受益生产经营主体2687个,受益务工人员88.03万人次,极大地缓解了企业压力,畅通了就业渠道。
三是推动工作合力空前。积极发挥省政府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转移就业专责组作用,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动,在全省形成了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就业扶贫的强大合力和工作态势。省人社厅切实履行牵头部门职能,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协调调度,努力推动工作任务落实;成立了2个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4个实施方案、成立了11个包抓组推进工作。专门编发《稳就业专报》,互通信息,交流工作;省发改委制定实施《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强化稳投资工作方案》,积极向中央争取项目,加大以工代赈工作力度,组织当地优先吸纳滞留农村的劳动力参与以工代赈工程建设,明确劳务报酬资金占比不低于15%;省教育厅加大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度,截至去年9月1日,全省2020年高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5.49%,高于2019年同期0.4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教育部下达的70%目标任务,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简报刊登;省财政厅统筹运用基建投资、就业补助、扶贫专项、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各类资金,助力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积极落实各项税收和社会保险“减免缓返”政策,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195.12亿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推进工作,筹集资金3800多万元支持6800名退役军人学习职业技能,帮助1.6万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省工信厅建立省市县三级工作专班、“四包”责任机制、派驻企业“联络员”制度,分类分级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省市场监管局先后出台了《防疫情保稳定促发展28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保住市场主体存量,持续扩大就业渠道。2020年,全省新设立市场主体28.07万户,同比增长8.02%;全省市场主体累计达到186.72万户,同比增长9.32%;省税务局聚焦关键主体、重点群体、新兴领域政策落实,帮助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地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省残联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补贴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稳定就业;省国资委加大对省属企业规范招工用人制度落实督促督查力度,提出省属企业不裁员的刚性要求,尽最大努力稳定就业岗位;其他各部门、各单位都立足职能,发挥优势,以百分之百的努力,想方设法,共克时艰,扎实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各项工作。
(二)坚持多措并举抓落实,就业扶贫工作在全国形成了亮点,为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我省有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总农业人口的26.6%,贫困发生率居全国第二,而省内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产业带动就业能力不强,我省70%以上的贫困劳动力要靠外出务工脱贫增收,就业扶贫承担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大头。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把增加就业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积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2020年,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7万人,创劳务收入1318亿元,贫困劳动力稳定务工就业190万人。具体做法可概括为“1222”,即:
建立一套工作机制。省人社厅建立了厅级领导包抓市州责任制、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保障机制、农民工返岗复工日报告、8个挂牌督战县周报告制度,构筑起纵横相连、层层传导、无缝闭环的责任体系,为疫情期间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坚持精准方略和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下移工作重心,先后安排80多名干部深入86个县区、265个乡镇、324个村,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的办法,对照精准扶贫大系统数据,建立“六张清单”,精准帮扶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坚持省外输转和省内就近就业两大方向。充分发挥103个劳务工作站、省外“务工老乡队”的作用,主动向15个省市致函,派工作专班赴河南、江苏、山东、新疆、青海等地,到企业上门对接,稳岗留工。依托驻村工作队,线上线下开展务工招聘活动,将用工信息直接送至村、户、人,采取“一人一案、一户一策”的办法匹配岗位,组织输转。加强“点对点”输送服务,开出了西北第一趟高铁务工专列输送福州,向北京输送全国第一批家政服务员;积极挖掘就地务工潜力,围绕我省“十大生态产业”和“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在全省建成扶贫车间2546个,带贫人数居全国第四。2020年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9亿元,发放总量是2019年的3.6倍,在全国排名第五。全省返乡创业农民工累计达22万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9万个,带动就业51.7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3万个,创新增设爱心理发员岗位1.17万个,极大提振了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胡春华副总理来甘调研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强化技能培训和维权服务两项手段。输转前,根据市场需要、岗位需求和劳动力特点,创新推行“培训券”和“电子培训券”模式,大力开展“岗位+劳务机构+培训”的“嵌入式”培训,着力提高劳动力价值和靠手艺吃饭的本领,实现培训输转一体化。2020年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42.98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65.3%,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22.38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248.7%。输转后,协商用工企业,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体面而有尊严的务工就业。
聚焦未脱贫摘帽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两个重点。将补助资金、工作力量、项目资源向8个未脱贫摘帽县和易地扶贫搬迁点倾斜支持,优先确保未脱贫县贫困劳动力应转尽转,易地扶贫搬迁点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
我省的这些就业扶贫举措,在全国形成了亮点。去年8月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督查中,将我省多措并举推动贫困劳动力输转工作列为在全国值得推广的6条经验之一;9月份,人社部将“临夏州多措并举抓就业扶贫”和“定西市安定区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两个典型案例纳入全国人社扶贫优秀成果之列;同时,人社部安排我省先后6次在全国做了交流发言,其中10月14日,作为全国三个省份之一,在“2020年就业扶贫论坛”上作了经验交流;11月19日,作为全国人社系统唯一单位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就业扶贫经验。
(三)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六大举措”稳就业保就业,全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十四五”规划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这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首要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尹弘书记、任振鹤省长高度重视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为全省推动高质量就业指明了方向。在新的起点,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一是建立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发展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在推进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时,将吸纳就业能力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注重第一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稳就业中的显著优势,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过程。今年截至4月底,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39万人,完成省政府年度目标任务32万人的38.71%,同比增长11.85%,实现了良好开局。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总体回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市场预期持续改善,为稳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益于政策服务的持续推进,稳就业的各项措施继续发力,特别是惠企措施落地见效。同时,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帮助43.8万脱贫户和低收入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二是多方发力促进转移就业挖掘就业潜力。今年春节前后,全省上下抢抓时机,扎实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任振鹤省长专门到工地调研稳岗留工工作,现场督导推动,为稳岗留工行动注入了强劲动力。企业借此机会留人,劳动者在岗增收,市场消费火热,对就业增长形成了正向拉动。省人社厅继续坚持每个厅级领导包抓市州工作责任制,先后两批11个调研组赴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深入一线,调研督促稳就业重点任务落实。各地人社、水利、交通等部门通力合作,紧抓重大道路交通、重大水利工程及乡村建设各类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和扶贫车间吸纳、新产业新业态拉动、返乡入乡创业带动、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方式开发就业岗位。截至4月底,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56万人,完成年计划500万人的91.2%,同比增长1.4%,创劳务收入394.9亿元,完成年预期目标1260亿元的31.3%,同比增长18.2%。
三是全力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缓解就业压力。去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大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度,推进就业率达到92.5%。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20.4万人,创历史新高。省政府将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和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两项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列,并且将连续5年实施的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范围扩展到基层各类事业单位,拓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范围。省人社厅切实承担起牵头责任,精心制定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全力推动落实。省委省政府督查室跟进督查指导,使这两项为民办实事工作顺利推进。
四是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拓展就业空间。在去年和北京市人社局签订《京甘家政服务劳务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今年3月份,省人社厅邀请北京市10家大型家政服务企业和我省34家家政服务企业、培训机构,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京甘家政劳务合作对接洽谈网络专场招聘会,提供家政服务就业岗位8000余个;邀请浙江省人社厅组织了60多家薪资待遇好、用工规范的企业,在天水市举办“东西携手、浙甘共建,就业人才深度交流合作”专场招聘会,为农民工提供用工岗位4000多个。4月份开始,省人社厅主要负责同志带领各市州人社局长赴福州、厦门、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对接东西部劳务协作工作,学习考察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转型,与江苏正式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我省先后向福州、青岛发出了西北首趟农民工返岗高铁专列,800多名务工人员直达企业务工就业。目前,我省已与16个劳务输入大省建立了劳务协作对接机制。
五是擦亮打响“甘味”劳务品牌稳定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全省人社系统把劳务品牌建设作为提高劳务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开展专题调研,研究政策举措,在全省选树20个左右“叫得响”的劳务品牌,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强化培训、跟踪服务等措施,加强家政服务、牛肉拉面等劳务品牌培训力度,培养具有甘肃特色的技能人才。在全国推广打造 “兰州拉面师”“临夏砖雕工”等甘肃特色劳务品牌的“升级版”,特别是进一步将北京“陇原妹”品牌做得更响亮,加强与山东和天津的劳务品牌合作,提升我省劳务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形成鲜明的品牌带动效应。
六是持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的重要指示,印发《甘肃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21-2023年)》、《关于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引导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大力推进我省各级各类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鼓励企业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方面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根据评价结果,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兑现相应的薪酬待遇,进一步促进技能人才的发展。不断夯实技工院校培养人才基础,围绕我省重大产业布局、重点领域发展,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建立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工学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打造“技能甘肃”。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关要求,突出培训工作重点、提高培训层次、抓好实操培训、拓宽技能竞赛,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质量做好各项技能培训工作,全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靠实落地。截至4月底,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1万人次,支出培训补贴资金1.68亿元,完成了全年任务的27.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随着疫情缓解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企业产能不断增加,对人力的需求也更加旺盛,而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日益短缺,加之我省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缓解,难以满足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岗位需求,招工难和就业难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二是新就业形态面临问题较多。近年来,快递小哥、外卖快送、网约车、房屋中介服务人员等灵活就业形态和微商、电商、快手直播等平台型就业领域众多,就业群体数量庞大,岗位稳定性不足,就业质量较低。平台从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保险、社会保险、劳动维权等自身利益难以有效保障。
三是特殊群体就业问题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依然存在,有的企业引进高校毕业生办法措施不够灵活有效,人才引进培育体制机制不健全,后续保障服务不到位,对人才吸引力不强。部分高校毕业生青睐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自主创业的意愿不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劳动力不足,多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匮乏,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还不够明显。乡村公益性岗位的规范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基层就业工作基础薄弱。我省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历史欠账较多。在就业资金投入方面,各级财政都比较困难,县区配套就业补助资金较少。在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乡镇、街道以及社区的基层就业服务平台承担着就业创业服务、就业统计等方面的重要责任,是整个就业工作根基所在,但是我省基层街道社区的人员力量、经费保障严重不足,大部分基层平台就业服务人员多为公益性岗位聘用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低、稳定性差,并身兼数职,直接影响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李克强总理5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同样是发展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把就业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在稳定和扩大就业中持续提升就业质量。
(一)不断完善就业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我省“十四五”促进就业专项规划。完成《甘肃省就业促进条例》修订工作。落实好就业领域“放管服”改革举措。根据国家部署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优化调整疫情期间出台的到期稳就业政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落实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调整优化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减负、稳岗、扩就业支持措施,以强大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就业环境。
(二)努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指导各地整合培训资源、培训资金,积极推行职业培训券,大力开展订单式、嵌入式、项目制培训,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努力构建提质量、强监管、促就业的“大培训”格局。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技工院校管理和支持力度,抓住打造“技能甘肃”的契机,优化技工院校层次结构、清晰办学定位、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蓄水池”作用。积极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在全省遴选出具备良好评价资质条件、社会公信力高、注重公益效果的第三方评价机构,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服务技能人才人人持证。
(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落实保护支持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措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更好发展提供条件。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继续降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各类营商成本。着力构建有利于市场主体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组织实施甘肃省“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培育壮大一批市场主体,选树培育一批创业创新人才,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平台,把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发挥出来,在推进创新创业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四)大力支持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通知》精神,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拓宽个体经营、非全日制、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渠道。开展平台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工作。把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持续推动新职业发布和应用,面向新职业、新技能和新就业形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更多新就业形态发展。
(五)统筹加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加快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推进部门间、地区间就业信息数据共享,打造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开展好“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青春招聘会等系列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
(六)全力以赴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统筹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全面完成“1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民实事任务。稳定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升学扩招、参军入伍规模。持续加强劳务输转,始终把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以及农村低收入人口作为重点就业帮扶对象,强化劳务品牌建设,确保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不低于去年,脱贫户中有输转意愿的劳动力应转尽转。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提升劳务输转质量。加大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实施力度,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统筹推进退役军人、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
(七)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定期分析研判形势,全面落实监测预警制度和应急处置机制。深入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各项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落地,不断加大根治欠薪力度,依法、快速、及时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八)全面落实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省政府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及时召开全体会议、专题会议,研究我省就业形势和就业领域重大问题。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凝聚工作合力,针对各类重点群体精准施策,着力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加快完善“大就业”信息系统,建设部门间信息系统数据接口,推进数据资源共享,进一步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全省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决策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