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制约我省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问题的调研报告(书面)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10 15:25:02

  ——2020年9月21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和安排,6月至9月,常委会成立了由副主任吴明明任组长的调研组,对制约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邀请人大代表和有关厅局参加,先后赴庆阳、张掖、陇南、定西、天水、临夏、兰州、酒泉等8市(州)22个县(区)30余所职业学校实地调研,听取了省教育厅和市(州)政府工作汇报,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详细了解了职业教育法规执行、资源统筹、布局结构、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我省现有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205所,高等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高职”)28所。职业教育专任教师27515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0.67万名。在校生395849人,其中高职生209116人,中职生186733人。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制定多项政策措施,有序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持续提升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在“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改革试验区”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落实国家高等职业院校“百万扩招”政策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察激励的通报》中指出,我省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将我省优先纳入职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中予以倾斜支持。2020年7月,教育部和省政府联合印发《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我省成为继山东之后第二个部省合作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省份,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一)加强党建引领,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布局
  全省职业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推进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教学模式改革,致力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是注重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加强政策体系建设。截止2019年底,先后出台实施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等32个配套文件,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和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出台了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助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等实施方案。三是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全省成立了40个(其中:省级26个,市级14个)职教集团。围绕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州新区产业发展需求,组建4所高职院校,总投入186亿元建成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2019年,投资约26亿元启动天水市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二)创新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实力
  一是创新培养模式。全省中职学校类别多样,201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中职学生升入普通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推进“知识+技能测试”对口升学考试,实施中、高职五年一贯制、高职“3+2”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全省推进现有半数左右省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9所职业院校获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二是提升教学质量。全省现有国家级中职示范校23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42所。2019年,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酒泉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序列。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2019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率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三是践行工学结合。全省鼓励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建立健全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联合设置专业的合作机制,组建27个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发挥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全省职业院校每年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15万人,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发挥社会培训职能作用。2019年,全省中职学校举办国内外培训班30期,79所学校开展458个项目培训,培训各类人员26.4万人,高职院校非学历培训服务121.69万人次。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全省建设60个名师工作室,通过全省41个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服务当地产业发展,近两年承担科研项目到账经费5621.39万元,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达2767.08万元。四是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全省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三个全覆盖”(特困家庭适龄学生职业技能订单培养全覆盖、适龄青年技能定点培训全覆盖、富裕劳动力定向输转全覆盖)。2016-2019年,累计下达中央和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资金16.9亿元,资助学生107万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有的地方、部门、学校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体现在:
  (一)重视程度不够,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就职业教育的举办者而言,人财物保障不足,宣传不力,“职教20条”知晓率不高。2019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反馈我省154所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数据,其中116所中职学校存在办学能力不达标项。一些高职院校底子薄,竞争力不强。
  就职业教育的接受者而言,部分人持有“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少人问津,仅作为家长和学生的无奈选择、兜底选项,学校招录分数低,近两年来我省高职录取最低控制线降至160分,大部分中职学校基本无门槛入学。高职院校报到率逐年降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岗位、薪酬待遇等可视预期有限,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风气远未形成。
  (二)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有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我省职业教育的“天花板”很低,中职与高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通道有限。中职教育在校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呈下滑趋势,中职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人才培养缺少特色。有的中职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科学、有的专业扎堆、有的专业断档,“学历教育”倾向严重。某市一所农校,仅仅象征性地开设两门实践操作性不强的涉农课程,其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普通高中完全相同。某市同层次职业学校共开设专业64个,其中有30多个雷同,专业同质化饱和情况较为突出。
  (三)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弱
  职业院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于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事业收入、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投入,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一些县(区)中职教育经费保障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县级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一些办学有特色的中职学校,如环县职业技术中学、秦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苦于无地无钱,无法将学校办出规模。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在基础设施改善、教学设备更新、实训基地打造上缺口较大,难以满足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人才培养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
  (四)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短缺
  全省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学历层次偏低,中职学校师资流失严重。全省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为25.9%,高职“双师型”教师比例为48%(“职教20条”要求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超过50%)。理论素质和专业技能双强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某县职业中专180名教师中由中小学教师转任而来的就有170人,从企业请、聘的“双师型”教师仅有2人。某中等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185人,其中“双师型”教师68人,这68名教师中“双强型”的教师占比不超过10%。调研中发现,一些实训教师专业技能缺乏,职业感不强,敬业精神不足,有的连最基本的实训操作着装都不规范甚至存有安全隐患,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五)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产教融合良性循环尚未形成
  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当前校企合作主要以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为主,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情况居多,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建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较差、条件有限,校企合作信息平台不通畅、不完善,产业链和教育链的有机衔接还很不够,校企之间尚未建立起紧密相关、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三、工作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舆论引导
  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为引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0日在山丹培黎学校所作的“西北地区因自然条件限制,发展相对落后。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更加自觉地担负起职责使命,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心打造“技能甘肃”,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有力助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大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和表彰力度,加强舆论引导,破除偏见,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术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强力营造整个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职教体系,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
  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国家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等发展机遇,加强职业教育引领性,坚持以务实举措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探索将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研究生阶段,努力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空间。
  要强化“类型教育”理念,努力实现通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探索实施分层分类教学,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积极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试点工作,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提质、专业升级和课堂革命。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多样化发展。
  (三)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甘肃省发展职业教育条例》,坚持以法律法规保障职业教育,认真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充分发挥法律政策的整体效应。实质性加大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将职业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生均财政拨款达到标准并逐年增长。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要不断加强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完善实训条件,促进产教融合,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充分发挥各类基地在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方面的功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
  (四)服务区域经济,提升自身水平
  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强基固本实现职业教育有为有位,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真正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要增强发展定力,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树立“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健全完善相关章程和激励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水平、高技能人才,不断强化“双师型”特别是“双强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
  (五)强化校企合作,提高实操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完善校企合作激励约束机制。利用政策杠杆,对企业进行专项成本补贴和奖励,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要健全学生实习组织保障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切实落实“职教20条”中“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的课时原则上应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的规定,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产业与专业的深度融合,企业与学业的内在统一,加快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让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传承创新的聚集地,让企业成为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的试验田,共同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切实把“技能甘肃”打造成为精品工程,振兴实体经济,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