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10 15:24:35

  ——2020年9月21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安排,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甘肃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职业院校管理能力提升行动,深化内涵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提升服务能力,着力构建了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甘肃省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2019年度职业教育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予以激励的4个省份之一。
  截止2019年底,全省高职高专院校27所,相较2014年新增6所,中等职业学校由2014年的244所整合到205所,技工院校由2014年的82所整合到36所。全省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167710人,相较2014年增长34139人,增长率达25.5%。中职院校在校生186733人,相较2014年减少75869人。
  目前,我省3所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入围“双高计划”C档学校、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入围“双高计划”A档专业群、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入围“双高计划”B档专业群);5所高等职业院校被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3所中等职业学校被认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示范学校。省级评选认定13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20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示范学校。
  第二部分改革举措及主要成绩
  一、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确保职业教育办学方向
  1.坚持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全省职业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通过组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讲师团”和“甘肃教育百人宣讲团”,在全省职业院校组织“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改革先锋进校园”学习宣讲,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行动”、陇原“四有”好老师评选等活动,积极推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课堂、进头脑,扎实推进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决策部署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贯彻落实,强化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担当,坚定了“四个意识”,增强了“四个自信”,做到了“两个维护”。
  2.全面提升新时代党建工作质量。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和落实党建各项制度。贯彻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细化党委会设置和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以及“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实施办法等制度。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配备比例达到91%,5个职业院校党支部成功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3.切实抓好职业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秉持“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立德树人使命”理念,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和教书育人阵地。强化教师授课纪律和规矩,加强教材管理和网络建设,落实高校党委书记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健全高校领导班子听课、督导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确保教育系统始终传播党的声音。
  二、坚持以综合改革为突破,完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4.持续健全职业教育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出台《甘肃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甘肃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甘肃省职业教育助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32个系列文件,在省级层面基本形成了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
  5.坚持完善职业教育招考制度。坚持职普比大体相当不动摇,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制度改革,推行中职生注册入学,实施中高职五年一贯制、高职“3+2”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技能大赛获奖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试点,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
  6.着力深化“三教”改革。开展教师、教材、教法联动改革,引导教师更新理念提升能力,完善教材建设机制,深化职业院校教法改革,推动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近年来,先后组织实施教学资源库遴选培育、在线开放课程等内涵提升项目,目前2所院校主持完成2门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所院校的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在建,2所院校的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遴选建设100个骨干专业、140门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60个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200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个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项目、60个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建设项目。2018年我省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双获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2018年全省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一等奖零的突破,2019年获奖总数实现翻番。
  7.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总投入142.51亿元高标准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目前入驻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等5所院校,入园师生5.6万多人。围绕兰白都市经济圈、兰州新区产业链需求,指导新区职教园区共享区和人才基地建设,打造国内一流资源共享平台。开展跨区域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大赛交流合作,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科研成果共享。示范带动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陇东南经济增长带建设,为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撑。2019年天水市开工建设天水市职教园区,项目占地1267亩,建筑面积56.8万平方米,投资约26亿元。
  三、坚持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8.坚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坚定职业院校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实现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培育高度融合。启动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百千万”工程(打造100名省级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1000个地域文化与职业教育特色文化交融的职业院校文化品牌,建设10000门省级“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微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格局。
  9.推进职业院校专业特色品牌建设。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遵循,指导职业院校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和传统优势产业、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区域首位产业、富民多元产业调整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了一批紧密对接产业、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质量高的专业。2019年,全省开设专科层次的19大类356个专业,停办就业萎缩专业93个,新设养老服务、新能源、煤化工等与地方经济紧密对接专业147个。2个专业群进入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序列,5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骨干专业。
  10.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甘肃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18年)》,通过持续推动内涵建设,我省职业院校在全国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入选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2019年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案例入选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11.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办学环境。2014年至今,我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数增长43.64%,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增长37.65%,生均占地面积增长43.41%,生均实践场地面积增长99.0%,生均宿舍面积增长24.44%,生均图书增幅28.44%,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增长51.49%,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25.37个百分点,达到53.1%。全省高职院校办学环境进一步改善。
  12.不断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投资1.45亿美元,实施世界银行甘肃省职业发展项目。中职学校生师比从2015年的14.72∶1降到了2019年的13.7∶1,下降1.02%。生均产权占地面积从2015年的44.55平方米提高到2019年的45.36平方米,增加0.81平方米,增长1.82%。生均建筑面积从2015年的18.28平方米提高到2019年的19.37平方米,增加1.09平方米,增长5.96%。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从2015年的4713.65元增加到2019年的6690.09元,增加1976.44元,增长41.93%。双师型教师比例从2015年的18.54%提高到2019年的25.9%,提高7.36%。
  13.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发展保障体系。成立全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出台《甘肃省特殊人才职称特殊评价暂行办法》,打通一线技术工人职称评审通道,营造重技强技氛围。通过联合申报,全省高职院校成立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4个,完成25所高职高专院校中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全省高职院校陆续启动了高层次人才和产业高端人才招聘计划,招聘实施聘后备案制,有效缓解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和高层次人才不足问题。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充分使用计划内自主招聘人才政策,招聘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者占比由2018年的36%提高到目前的66%。
  四、坚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14.搭建校企协作平台。印发《甘肃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引导职业院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激发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建立多元办学格局,先后组建电子商务、石油化工、军民融合等24个省级职教集团(参与企业884家,行业协会60个),3个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组建27个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1个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成41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33个被认定为国家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15.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先后遴选37所职业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9所职业学校获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试点专业26个,参与学生1379人),实现学生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2019年技能鉴定13237人次,涉及104个工种,开展专业技术技能培训147686人次,服务收入金额11990.76万元。目前,全省职业学校订单班共90个,参与学生3314人。
  16.全面落实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教育部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以来,我省认真组织,先后分3批遴选96所院校(本科9所、高职25所、中职62所)申报80个证书试点(教育部共公布92个证书试点),涉及227个专业,85950人名学生参与试点。截至目前,共组织3576名试点学生参加考核工作,1643名学生取得证书,取证率45.95%。累计下拨专项工作经费8681.86万元。
  五、坚持以支撑发展为目标,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17.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在全国率先推行中职学生升入普通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打通培养渠道,让更多家庭的子女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2019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完成率111.17%,全国排名第四。2019年,27所高职(专科)院校数占全省高等学校的55.1%;在校学生数167710人,占普通本专科学生数524948人的31.9%。认真落实国家高职扩招100万政策,2019年国家下达我省高职院校招生总计划9万人(其中扩招1.91万人),实际完成招生11.15万人,完成率123.89%,是全国超额完成招生计划的16个省份之一。
  18.持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全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每年培养各类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15万人左右,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有力地服务了产业开发、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等。特别是每年面向农村招收近10万名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整合县域职教资源,建立县域通用培训平台,年均开展各类培训63万余人次。全省各级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约15万人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12年以来,先后为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部队定向培养士官生2000余人。
  19.全面落实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免除全省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为农村户籍学生、城市贫困家庭及涉农专业学生每年发放2000元中职助学金。对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费和书本费。从2015年起,按照定点定向原则,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大力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每年培养“两后生”6万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6万人次、培训中职教师2400人次。
  20.发挥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作用。2015年,教育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启动以来,通过不断推进机制体制改革、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扩大资源供给、增强服务能力,着力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依托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甘肃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建“甘肃省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全省社区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认定全省54家单位为我省新型城镇居民终身学习中心,确定11个县(区)为我省首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创建单位。每年举办“全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展“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等评选活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目前,4所中职学校被确定为城乡社区教育特色学校,2个城市被认定为全国学习型城市联盟单位,13个县(区)入选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21.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建立健全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从创造公平优质教育环境、保障乡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乡村教育特色发展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慧支持等四个方面就振兴乡村教育作出了部署,全省职业教育系统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贫困人口受教育的实际,坚持“兜牢1条底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因贫失学辍学)、强化6项保障(就学不辍学、硬件能达标、资助全覆盖、资源可共享、队伍有保障、推普促入学)、拓展6项举措(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专项招生、学生就业、高校帮扶、东西协作)”的“166”教育脱贫攻坚思路,将教育脱贫攻坚和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重点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示范区建设“九大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
  六、坚持以弘扬文化为抓手,培养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22.厚植中华传统文化育人氛围。省教育厅引导各级职业院校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甘肃省文化旅游厅和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等部门共同合作,多次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形式生动的宣传展览和体验活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师生近距离接触经典文献,感受传统文化的经久魅力,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成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
  23.聘请民间工艺大师走进校园。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资源优势,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2019年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被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确定为“第二批甘肃省古籍修复传习点”,2017年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敦煌彩塑技艺传习所。为传承创新优秀民间工艺,支持各职业院校结合开办专业,聘请民间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现场指导,传承技艺。学生通过近距离与大师交流学习和亲身实践,了解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技艺,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24.依托专业优势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全省各职业院校依托专业优势,结合省情省景,着重开发具有甘肃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深入挖掘乡间小调、手工技艺、民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乡村活态文化。将甘肃的崆峒山、敦煌莫高窟、胡杨林、七彩丹霞等作为创作题材,开展甘肃省地方特色文创产品研发,产品涉及日常生活,如包装袋、钥匙扣、餐具、书签、杯垫、手机壳等,助力了我省特色旅游产业。
  七、坚持以交流交融为途径,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
  25.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在甘肃酒泉建立中国西部职教师资培训机构——中国西部职业教育与发展中心,双方互派人员交流研讨,广泛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有力助推了西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德双方互派交流人员近700人次,先后组织省内职业院校300多名校长、骨干教师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交流。10所高职院校先后与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国(境)外开展国际合作项目16项。
  26.开展“一带一路”留学生教育培训。出台《甘肃省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规定》,鼓励和支持省内职业院校招收留学生,开展学历教育及技能培训。2018年在国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学历教育培养学生144人,在国外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学历教育培养学生35人。在国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培训5012人次;在国外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培训250人次。在国内外开展学历教育培养学生179人,在国内外开展技能培训5262人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培训8次242人。高职院校还发挥院校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培训,弘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27.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鼓励各高职院校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合作,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合作。2016年,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首批试点项目建设单位,面向赞比亚3家企业雇员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结合本校特色,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国(境)外国际合作交流,挖掘合作潜能,开发合作项目。2019年挂牌成立2所中德学院。
  第三部分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是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较弱。2019年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反馈我省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数据显示,我省116所(参评学校154所)中职学校存在办学能力不达标项(涉及5个方面9个问题)。主要问题是:55%的参评学校在校生数不达标;32所参评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达标;半数参评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足20平方米;34%的参评学校专任教师人数不达标;13所参评学校师生比不达标;44%的参评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达标;29所参评公办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4000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普遍较低。
  二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不均衡。全省27所高职高专院校中,除2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2所民办院校外,其余23所高职院校均由中职学校升格组建,各院校在办学水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经费投入、生源质量、内部治理等方面差异较大。如2019年我省仅有3所高职院校符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遴选条件中的5条标准(总共9条);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达标要求,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数与培训人数比应为1:1,我省仅1所院校基本达标;市属职业院校“放管服”改革不到位,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办学活力未能充分释放。
  三是高职院校现有建制制约职业教育发展。根据2017年教育部高职院校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067所公办高职院校中正厅级单位19所(占比1.78%)、副厅级单位961所(占比90.07%)、正处级单位87所(占比8.15%,主要是行业办学和新升格学校);相邻的陕西省28所公办高职院校中,正厅级院校2所(占比7.14%)、副厅级院校26所(占比92.86%)。宁夏11所公办高职院校中,正厅级院校1所(占比9.1%),副厅级院校10所(占比90.9%),而我省25所高职院校中,仅有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院校为副厅级建制(占比16%)。低建制配置降低了高职院校社会地位,削弱了甘肃高职的吸引力,影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稳定,院校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体系中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作为类型教育,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仅停留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尚未建立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学历的天花板、断头路依然存在,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成。
  五是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方面仍然受到歧视,薪资待遇偏低。受地域条件、工资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部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招录困难。由于科研经费投入少、教师待遇相对低,导致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技术技能大师等引进难度大。按照“职教20条”“到2020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要求,目前我省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为25.9%,差距较大。
  下一步,我们将以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为契机,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工作落实:
  ——聚焦两条主线。为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提供甘肃经验。
  ——构建三个体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学历与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灵活开放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打造四个高地。将甘肃建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亟需技能人才供给高地;打造为契合西部产业薄弱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体制创新高地;建成职业教育助推经济改善民生服务高地;建成国家向西开放的职教高地。
  ——完成九项任务。一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是加快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做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夯实中职教育基础地位。二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重点是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资历框架建设。三是全面推进“三教”改革,核心是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院校课堂变革,改革评价考核机制。四是开创产教融合发展新局面,关键是绘制甘肃产教谱系图,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业态,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五是助力甘肃乡村振兴,主要是建立技能脱贫长效机制,建设乡村振兴急需专业,强化“三农”综合培训,强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六是打造高水平职教园区,目标是打造产教融合先行区,打造技能培训示范区,打造对外合作引领区。七是打造国际产业人才供给高地,重点是培养国际实用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培育职教国际品牌。八是完善工作机制,主要包括全面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建立部省协调推进机制,激发各方改革动力,健全经费投入机制。九是调适发展生态,重点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地位待遇,加强职教智库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引导。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