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10 14:59:15

  ——2020年7月28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冯旭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会议报告上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的指导、监督和支持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省经济运行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呈现出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高于全国水平3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高于全国水平5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高于全国水平7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79%,高于全国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3%,高于全国水平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高于全国水平2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286%,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5%,涨幅重回3%以内。重点抓了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一是迅即健全防控机制。及时建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顶格防控领导指挥系统,紧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行省级领导包抓市州的分片督导责任制,迅速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防联控机制。二是精准落实防控措施。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应急战时阶段,迅速建立防护隔离网,果断遏制疫情爆发态势;分区分级防控阶段,科学调整应急响应级别,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提出差异化防控措施;应对境外疫情输入阶段,严把入境关口,实行从国门到家门的闭环式全程管控;常态化防控阶段,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疫情防控,持续巩固防控成果。三是全力保障物资供应。开辟疫情防控用品应急审批绿色通道,实现医用防护用品生产能力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全省已建成消杀类产品生产企业33家,日产能360吨;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5家,日产能8000件;电子测温枪、护目镜生产企业6家;医用口罩企业30家,日产能455万个。全面加强重要物资保供稳价工作,落实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规模,指导应急加工企业复工复产,全省粮油库存充裕、价格总体平稳。四是高效开展病患救治。向定点医疗机构紧急拨付医保专项预付金23亿元,及时出台救治费用报销政策,实行省级专家团队包案救治等有效措施提高治愈率,在疫情处于高点的2月份,全国确诊病例60人以上的省份中,我省治愈率稳居全国第一。坚决服从全国抗疫大局,高质量完成国家安排回国人员救治任务;先后派出796名防疫人员驰援武汉,取得了全队队员零感染、治疗患者零死亡的骄人战绩。
  (二)三大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一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等纳入台账的73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制定落实“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方案,加强8个未摘帽县省级挂牌督战,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失学辍学,县、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全面消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上半年动态新增危房已全部完成改造,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103万户具备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贫困户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将存在返贫风险的144万脱贫不稳定人口和存在致贫风险的244万边缘易致贫人口纳入监测,开展针对性帮扶。东部四市落实财政援助资金2931亿元,36个中央单位投入帮扶资金476亿元,有力支持了我省脱贫攻坚。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方案中明确的31项整改任务,已按整改时限要求完成18项,剩余正在加快推进。截至6月底,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累计完成投资3449亿元,占总投资的9502%;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完成投资7579亿元,占总投资的9297%。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规划和古浪八步沙区域生态治理规划正式批复实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完成造林38869万亩,占年计划的11105%,已提前完成1500万亩大规模国土绿化任务。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国家和我省监测的黄河流域14条河流34个断面的水质优良比例由“十二五”期间的941%提高至目前的971%。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序推进,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项指标均优于去年同期。三是重大风险防范有力有效。加强地方金融从业机构监管,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稳妥有序推进处置“僵尸企业”。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和变相举债,全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全年计划关闭退出煤矿10处、产能156万吨,目前正在抓紧实施,确保10月底完成,年底前验收公告。1—5月全省商品住宅去化周期为1585个月,处于正常周期。6月份,全省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6%,较去年同期下降061个百分点,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截至6月底,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7226亿元。全面落实疫情期间国家用能支持政策,上半年累计为8161万户企业降低用电成本343亿元,释放非居民用气降价红利19亿元。截至6月底,省市国有企业减免中小微企业房租159亿元。加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上半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下降02%,较一季度收窄201个百分点。二是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制定出台百名厅局长精准服务帮扶百家企业工作方案,梳理100家生态产业项目实施企业,由厅局长进行服务帮扶,加快推进重大带动性工程落地见效。新兴绿色产业方面,兰州红古国家“城市矿产”示范项目已建成;今年3月底国家发文解除我省风光电红色预警,酒湖直流工程配套100万千瓦风电、50万千瓦光伏项目进展顺利,通渭风电基地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发力的势头正在显现。高端绿色产业方面,加快打造精细化工、集成电路、石化通用装备、炭素新材料、碳离子治疗装置等特色产业集群,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和14%。截至6月底,累计完成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投资12386亿元;新认定省级绿色工厂38个、绿色园区3个、绿色产品8个。特色绿色产业方面,全省戈壁生态农业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40亿元,建成千亩以上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53个,面积累计达23万亩。西北地区最大的医药物流园甘肃荣康医药物流园正式开园。“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论坛会址等重点文旅项目加快建设。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武威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等项目扎实推进。在大型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带动下,上半年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2个百分点。三是全力保市场主体。汇编并在线解读《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摘编》,多措并举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为近2万家中小企业提供免费上云服务。加大力度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截至6月底,清偿无分歧账款5196亿元,清偿进度5264%,其中500万元以下无分歧欠款796亿元,清偿进度100%。持续改善小微企业贷款服务,6月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04821亿元,同比增长718%。在一系列硬核措施支持下,全省市场主体稳中有增,截至6月底,全省市场主体累计达到17968万户,同比增长88%;新增市场主体1362万户,增长52%。四是千方百计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成立省市县三级工作专班,规上工业企业驻企联络员实现全覆盖。建立工业企业产业链协调会商机制和跨省产业链协同机制,协调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突出问题125项,促进上中下、大中小、产供销协同复工复产。开发上线企业供应链服务平台,全省累计接入工商企业30万家、个体工商户120万家。五是着力保粮食能源安全。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完成春播面积435898万亩,占年计划的1002%;加大粮食收购储备力度,收购粮食1293万吨、同比增长199%,从省外调入561万吨、同比增长292%,落实市县级储备粮28亿斤,占总计划的513%,粮食供应基本有保障。上半年,累计生产原煤1900万吨,从外省调入煤炭1206万吨,有力保障了燃煤稳定供应。通过加强工作调度,有效解决负荷高峰时段电力缺口,上半年全省发电量860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上半年,成品油产量6089万吨、增长69%,管道天然气供应量171亿方、增长2%,确保了油气供应充足。
  (四)促投资扩消费成效明显。一是多措并举强化资金保障。争取国家累计下达我省2020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614亿元,较2019年增加246亿元。成立资金调度工作专班,切实破解信息不对称以及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难题,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暨百名行长联千企”行动,2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同128户企业签约金额达2318亿元。提前下达15亿元重大项目前期费,用于提速全省75个总投资2700亿元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并转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128亿元,下达省预算内基建资金13亿元,有力促进了重大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实施。加大企业债券融资力度,省公交建集团10亿元企业债券完成发行,定西国投公司10亿元企业债券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注册。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落实“三个清单”,实行省列重大项目日调度、重点投资项目周调度,分类推进项目开复工。上半年,全省158个省列重大项目中,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调蓄供水工程、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银川至西安铁路(甘肃段)、甘肃(天水)国际陆港基础设施建设、兰州国际港务区多式联运物流园、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甘肃段)、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等85个续建项目,按计划于3月20日前全部复工,正在有序推进;5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39个,开工率78%,较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23个预备项目完成投资47亿元,占年计划的72%。上半年,全省重点领域项目投资明显加快,强力支撑投资增速稳步回升,其中在建高速公路32条,天平高速、敦当高速等项目完成投资均在10亿元以上,带动道路建设投资增长14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9%,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0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94%,增速提高156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审批、核准、备案项目14014个,同比增长111%,其中审批项目9973个,同比增长187%;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完成10439个,成交金额164312亿元,同比增长1864%。三是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召开全省促消费扩内需工作推进会,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以及农村道路、农村燃气、农村电网、全省水网、冷链物流、5G网络建设及应用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大物资储备等8个专项实施方案。组织商务石油石化联手行、家用汽车促销、百亿家电促销等各类促销活动700余场次,带动消费近百亿。举办全省第一届直播电商带货大赛。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和地摊经济,全省恢复和新增夜市160个左右,地摊集中区500处左右,带动近10万人就业。
  (五)创新驱动发展纵深推进。一是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工作,大力简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流程,通过全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一站式受理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699项。扎实做好补贴中小企业研发成本工作,目前已按规定拨付补贴经费7740万元。今年5月,我省被评为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成效较好的五个省份之一,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二是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安排2000万元支持创新平台能力提升和重大技术创新,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培育建设兰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核物理、能源科学、生态保护等具有甘肃特色优势、关系国家科技安全的领域,争取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建高水平国家创新平台,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上报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争取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批准组建38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项目成功获批。三是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启动我省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示范活动,集中挖掘和培育一批“双创”带动就业示范项目,组织150多家社会服务领域中小微企业与58同城、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行精准对接。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创新创业,从中央在甘及省属高校选派359名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开展实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加大“双创”金融支持力度,上半年全省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377亿元,是2019年全年的2倍以上。
  (六)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一是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级及相关市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全面推进。加快构建理论、政策、技术、项目等“四库”并形成初步成果,谋划储备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二期)、玛曲县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保护与修复、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齐家文化国家遗址公园、和政国家古动物化石研究和展示中心等估算总投资1万亿元左右的重点项目。二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召开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启动《甘肃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榆中县、敦煌市被国家列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民乐县、凉州区、临夏县被国家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永登县、肃州区、天祝县被列为第二批创建单位。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242万亩建设任务中912万亩完成招投标,684万亩开工建设。稳步推进高台县、环县、积石山县三个国家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县试点。争取国家安排我省地区振兴项目20个、总投资1581亿元,协调天津市落实2020年对口支援我省藏区资金109亿元。三是加快培育区域发展增长极。公开发布了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举行深化甘青合作推进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暨签约仪式,交通信息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开放平台共建共享等领域项目有序推进。出台《关于支持兰州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启动实施《榆中生态创新城总体规划》。召开兰州新区规划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兰州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
  (七)重大领域改革有序推进。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网上办事、“不见面审批”,积极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均达到90%以上。加快线上“一网通办”和线下“一窗办”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428项税收优惠政策全部实现“不来即享”。全力推行“减证便民”,全省4341项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若干措施、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推进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市州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二是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建立《2020年度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任务台账》,梳理确定32户企业121个混改项目。推动华龙证券首发上市、金川集团整体上市,统筹做好窑煤集团资产证券化和靖远煤电可转债发行。加快6户“双百行动”企业和54户“示范工程”综合改革企业改革进程。启动6户企业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三是加快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出台《甘肃省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执行“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价格机制,取消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全面放开符合产业、环保政策规定的大工业电力用户参与直购电交易,已组织完成直购电交易49472亿千瓦时,发电侧平均让利幅度298分/千瓦时,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1473亿元。印发《甘肃省关于进一步深化水价形成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四是继续推进其他领域改革。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推进“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累计完成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组织1280个。143万户农户参与“三变”改革,获得入股分红11亿元。
  (八)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一是高质量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上半年我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投资额205亿美元,占对外投资额的725%;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贸易额762亿元,占全部贸易额的448%。持续加强跨省区合作,先后与青海省、陕西省签署合作协议。二是优化服务稳外贸稳外资。制定出台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外贸企业“一对一”联系机制,指导帮助重点外贸企业纾困解难、复工营业。加大跨境电商主体培育,推动传统企业触网上线。支持出口企业转内销。兰州国际陆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正式开放运营。首发“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三是创新推进招商引资。线上发布《2020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册》,举办招商引资项目线上推介会和特色产业线上招商推介会,开发“兰洽会在线”招商引资和投资贸易平台,开展“云招商”“云展览”“云促销”,一批重大项目在第26届兰洽会上成功签约。上半年,全省共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1107个,到位资金106703亿元,同比增长507%。
  (九)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一是就业形势总体平稳。认真落实保居民就业工作方案,综合运用援企稳岗、职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支持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就业。截至6月底,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18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505%,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76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138万人,提前完成500万人的年度目标任务;创劳务收入6448亿元,增长17%。二是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全面落实保基本民生工作方案,开辟社会救助网上申请受理渠道,落实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截至6月底,共实施临时救助727万人次,提前完成城乡低保标准再提高10%的任务,全省城市低保达到年人均6924元,农村低保达到年人均4428元。认真执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1—5月累计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11亿元,惠及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97043万人次。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三是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落实中央预算内资金3589亿元,安排省预算内基建资金157亿元,支持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社会服务兜底、公共体育普及等社会领域五大工程建设。印发《加快推进消除全省中小学大班额工作方案》,实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程,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调整优化2020年卫生领域投资计划,重点向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倾斜。进一步整合全省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共接入医疗机构1889家,累计开展远程会诊5202例。四是社会治理体系更趋完善。深入开展“平安甘肃”建设,累计打掉涉黑组织59个,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76起。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上半年全省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33起,同比下降4261%。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产品质量和市场供应。集中开展全省第17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一廊一区一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深入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化解涉疫矛盾纠纷2500余件。五是基层运转有效保障。严格落实保基层运转工作方案,加大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市县财政保障能力,截至7月上旬,省级已下达市县转移支付22142亿元,支持基层落实“六保”任务及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确保基层运转不出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锣密鼓出台“六保”工作方案、拓展存量创造增量工作方案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5条”、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36条”等系列政策措施,以工作推进的“加速度”有力对冲疫情带来的“负增长”,基本稳住了经济发展基本面和社会民生基本盘,全省经济运行好于预期,主要指标增速居全国前列,较好实现了“一季度少下降、二季度正增长”的阶段性目标。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经济稳定运行仍面临较多风险挑战。
  (一)疫情影响不确定性仍然较多。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较大冲击,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外部需求下降导致经济循环受阻,市场预期不稳。虽然我省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但国内局部地区出现疫情反弹,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仍然较大。疫情暴露出我省公共卫生和应急体系的短板依然较多,特别是县级医疗机构救治能力亟待提升,部分县市区无法独立开展核酸检测工作,难以满足“应检尽检”需求。
  (二)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尽管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由负转正,但受企业投资信心不足、资金筹措难度大等因素影响,投资持续回升基础尚不稳固。石化、烟草、煤炭等重点行业下半年排产计划增量不足,工业较快增长支撑乏力。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意愿有所下降,有效需求尚未完全释放,消费市场恢复低于预期。外贸企业面临出口订单减少、贸易成本上升和资金链紧张等突出问题,稳外贸和出口转内销压力加大。
  (三)实体经济面临不少困难。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产供销协同复工复产还存在卡点、堵点和难点,直接影响企业产能发挥。企业问卷调查显示,6月中旬仍有141%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产率不到50%。中小企业困难较多,尤其是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中小企业受疫情冲击最大,一些企业出现产品库存增加、现金流紧张等情况。企业效益总体不佳,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86亿元,同比下降176%;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分别上升153%、32%。
  (四)社会民生领域面临较大挑战。稳就业难度较大,部分企业工作岗位减少、工作时间缩短、薪酬水平降低,“隐形失业”情况显现。社保基金征缴收入大幅减少,但支出呈上升趋势,基金支付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治理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下半年,全省上下将紧盯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在抓好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既定部署的基础上,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政策机遇,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拓展存量创造增量,全力抓好“三季度补欠账、四季度保目标”,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坚决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坚持“预防为主、分区分级、精准管控”原则,抓紧抓细抓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强化对重点市场、医疗机构、学校、养老院、福利院等重点场所防控,突出抓好对来自境外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的排查管控。加快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提升基层核酸检测能力,对明确纳入核酸检测范围的人员应检尽检。研究制定《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政策措施。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全流程闭环式管控机制和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巩固拓展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
  (二)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8个未摘帽贫困县挂牌督战工作,用足用好东西协作、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三支力量,加快解决各类瓶颈问题,多措并举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巩固脱贫成果。全力配合做好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推进实施“四屏一廊”生态屏障战略布局,全面完成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开展玛曲沙化退化草原巩固治理工程,有序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统筹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持续推进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切实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积极推动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化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三)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投放,推进实施重大带动性工程,进一步提升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成效。推动降低企业用能、用网、物流、房租等成本,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力争市场主体总数较上年只增不减。着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分级分类制定预案,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进一步增强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着力保粮食安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畜产品供给质量,建立符合市场调控要求的成品粮储备,落实好市县级储备粮“十三五”增储计划,增强粮食安全能力。加快在建煤矿和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进度,继续协调调运外省煤炭,确保煤炭供应稳定充足;强化电力供需平衡衔接,持续提升电网调峰能力,加快推进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等重点项目,确保全省电力供应和电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储气设施、天然气管道和农村燃气建设,加强油气管道保护,确保油气供应和能源大动脉平安运行。
  (四)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千方百计促进消费,特别是聚焦投资促消费,围绕5G网络及应用发展建设、冷链物流、老旧小区改造等八大领域,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拉动当前消费增长的关键作用;突出“牛羊菜果薯药”,组织农产品产销衔接,推进特色农产品消费。促进机动车、家电和电子产品消费更新换代;继续通过举办全民乐购、启动消费季等活动释放消费潜力。深化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扩大网上销售规模。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市复业,促进线下消费加速回补。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和夜间消费。加快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圈、“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推动旅游消费尽快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已发行债券资金使用,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项目用能、用地等要素保障,促进项目顺利实施;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民间资本参与“两新一重”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两纵两横一枢纽”区域交通项目建设,扩大交通领域有效投资。进一步加强预期管理,创新宣传手段,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主体信心。
  (五)突出创新引领培育新动能。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平台,抓紧推进同位素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超重元素合成和同位素技术研发装置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兰白自创区为载体,创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立高新技术孵化基地,争取年内再创建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面完成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打造集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高起点编制“十四五”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发展规划和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方案。加快智能制造、在线消费、医疗健康、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家政服务培训基地、乡村旅游示范村等项目,持续推进“双创”带动就业。
  (六)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落地见效。高标准编制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完善“四库”建设并做好动态更新,积极推进重大工程前期工作。督促市县区编制完成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好村庄风貌规划改造。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和戈壁生态农业,大力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建设,积极推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持续提升“甘味”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扎实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支持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有序开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鼓励兰州新区在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上先行快试,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七)协同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完成营商环境评价工作。稳步推进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工作标准化,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着力推动社会保障、不动产登记、公共资源交易、医疗保障等领域高频事项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为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减时间、减流程、减环节、减材料提供支撑。以“不来即享”为抓手,用好全省保市场主体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落地兑现。全面完成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升级改造,实现投资项目审批一体化监管。制定我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高效流动。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着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全力推动国企国资改革,加快121个混改项目落实落地,年底前完成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水价形成机制改革。组织开展直购电月度常态化交易,持续释放市场红利。继续落实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制度,修订完善专项价费管理政策,严格核定省定收费项目标准。
  (八)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持续推进兰州、酒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一带一路”供应链大数据中心建设,稳定运营中欧、中亚、南亚、陆海新通道国际班列。积极申建中国(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继续办好中国(甘肃)国际贸易数字展览会,指导企业用好各类线上展会交易平台,加快推进兰州、天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助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多措并举保外贸企业、稳外贸出口。稳妥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继续推进“屏对屏”和“点对点”专题招商,跟踪落实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认真落实与川渝桂琼浙蒙陕等各省区市经济社会合作协议,争取与山东、天津、福建、云南等省市尽快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九)切实筑牢民生底线。全力实施好“免、减、返、缓、补”政策组合拳,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0亿元以上,新建10家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就业工作,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形势。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制定扩大低保等社会救助范围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城市困难群众脱贫解困长效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养尽养、应帮尽帮。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补短板推进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重视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开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以强弱项促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多元化、优质化。以深化“平安甘肃”建设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为统揽,坚决打赢扫黑除恶收官战,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防止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