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关于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人才相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10 14:39:12
——2020年6月8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副组长
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史百战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我省重要经济平台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通过人才政策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成立了以常委会副主任吴明明为组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及部分省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于3月中旬至5月下旬,开展了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人才相关问题的调研。调研组分层级召开座谈会,与省科技厅、省人社厅、兰州白银两市高新区管委会及科技行业人大代表、企业代表、科研人员代表进行广泛深入地交流,实地走访20多家企业,同时以函调的方式向河南、西安、上海、深圳等兄弟省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学习相关经验。本次调研聚焦自创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就自创区用足用好先行先试优惠政策提出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创区人才工作基本情况
自创区是2018年国务院批复建立的全国第19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省委省政府积极打造建设的“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是全省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绿色发展崛起的新支点。2019年自创区生产总值达到396.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57亿元。自创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78家(全省1052家,其中,兰州高新区308家,白银高新区70家)。区内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总量15.08万人,其中硕士或副高级职称以上39367人,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130多人,获得国家、省、市各类人才荣誉称号的320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5人,省市领军人才180人。自创区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3家,柔性引进50多位院士、160多名博士。总体看,自创区人才工作稳步推进,政策效能初步显现,人才支撑作用有效发挥。
(一)明确战略定位,完善政策体系
省委省政府将自创区建设作为全省重大战略,举全省之力,集各方资源聚力实施,统筹推动。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兰白自创区建设实施方案》《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兰白自创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兰州、白银两市分别出台了“1+4+7”“3+2+10”政策体系。兰州高新区制定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及实施细则,明确落实人才层次分类、创新扶持奖励、工作生活补贴等具体办法。白银高新区制定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政策》《白银高新区引进创新创业人才考核办法(试行)》,对各类人才在创新创业、职称评审、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帮助支持。
(二) 创新人才机制,吸引人才聚集
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把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着力解决招聘周期长、自主引进权限小等问题。白银高新区累积引进博士46名、急需紧缺专业硕士38名;兰州高新区引进硕士以上人才129名,引进院士6名、专家17名。二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纳入特殊人才评价范围。赋予兰州高新区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2019年共评审高级工程师25人、初中级职称603人。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着力打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给予符合条件企业30万至50万元资助。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自创区就业发展,2019年为兰白两市下达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项目指标2260名,强化自创区人才资源储备。
(三)加大扶持力度,释放人才活力
一是打通金融扶持通道。兰州高新区设立2000万元自创区风险补偿资金池和4.5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正在衔接甘肃省十大绿色生态基金落地高新区。二是畅通人才交流渠道。积极实施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深入推进“陇原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有50%的省级人才项目落地自创区。三是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省级共104家,其中兰州78家、白银2家)吸引、聚集和培养人才的优势作用,积极推动省院合作,创新管理模式,组建与传统大学、企业、科研机构均不同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已先后组织认定新型研发机构15家(全省24家)、培育新型研发机构6家(全省14家),为自创区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四)强化服务保障,促进创新创业
一是积极落实高层次人才扶持资金、国家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经费补贴、柔性引进人才考核津贴等政策性补助补贴,确保重点人才项目工作经费和工作站运行经费落实到位。二是大力建设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创新工场等为主的人才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完整人才创业体系。兰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连续4年获得国家A类等级评定。三是积极落实省上各项人才服务政策,对引进的各类人才在社会保障、档案托管、户籍办理、职称评审等方面提供便利化、一站式服务。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在住房保障、配偶随迁、子女入学、医疗健康等方面提供精细化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甘肃、服务甘肃。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自创区在人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人才资源总量较小、政策协调落实落细不够、经费投入仍显不足、本土人才流失严重、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紧缺等问题。人才仍然是自创区持续推进建设面临的最大软肋,实现“人才资源集聚区”的目标任务依然艰巨。
(一)人才工作统筹不够,政策协调性不足
兰州高新区、白银高新区作为自创区建设的实施主体,受限于两个高新区的产业基础、区位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人才工作缺乏统一部署,尚未实现一体规划、协同推进和优势互补,甚至出现了同质化竞争的情况。自创区在人才工作统筹方面缺乏体制支撑,没有形成合力,在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绩效激励机制方面既缺乏统一性,也缺少灵活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重投资项目,轻人力资源开发的现象,引才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人才引进标准模糊,本土人才流失严重
在如何认识和认定人才上存在盲区误区,有的单位和企业只以“帽子”界定人才,不以贡献激励人才,人才概念界定不清,导致了一些人争“帽子”而不争实绩,做“本子”而不干事业。人才评价存在偏差,一部分所谓“人才”顶着“帽子”到处“飞”,享受待遇无实绩,致使有限的资金、政策红利难以真正见成效。一些单位和企业在人才使用上冷热不均,一方面热衷于花大代价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却不注意现有人才的充分使用,造成了外面的人才引不来,现有的人才用不好,自身人才培养不力,高层次人才留不住,本土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
(三)人才经费投入不足,优惠政策落实不够
自创区人才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待遇偏低,兰州白银两个高新区均没有固定的经费保障,资金解决渠道以专项申请和自筹为主,捉襟见肘,有心无力。人才引进政策含金量低,规定笼统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和连续性,与兄弟省市比较缺少吸引力。现有政策落实上还有差距,《若干意见》中所提出的十个方面40条先行先试政策,企业知晓率不高,配套措施还没有跟上,“政策洼地”效应尚未形成。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创新型人才不足
兰州、白银两个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偏少,有专利无平台、有平台无资金、有资金无产品、有产品无市场,创新“负链条”恶性循环的情况依然存在。资源优势与人才优势耦合度不高,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优势。创新载体平台数量少,前景看好的人才和平台缺乏战略投资者,人才通过现有平台干事创业难以见效。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存在岗位不匹配、专业知识结构不对称等问题。自创区创新型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同产业实践相脱节已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些单位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化、规模化、制度化的长线培养体系。人才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分类,对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专业技术类人才未能区别对待,对不同类型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情况还没有彻底解决。重学历轻能力、重使用轻培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企业支持鼓励员工参加职业技术鉴定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三、对自创区人才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
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的“发挥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实行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真正集聚好、开发好、利用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人才作为促进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加快形成区域统筹、企业充分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瞄准既定目标,建立统一的自创区人才组织架构,建立更为灵活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集中资源、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加快实现创新政策一体化覆盖、体制机制改革一体化推进。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保障等方面探索创新的力度和步伐,使自创区在人才建设上真正做到自主创新、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自创区培养、吸引、稳定、使用人才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二)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大力营造“人才资源集聚区”
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若干意见》。《若干意见》40条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明确了自创区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明晰了推进建设的发展路径,明确“赋予两区管委会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兰白自创区与省直部门直通机制”等硬核举措,提出了“赋予两区管委会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自主权、开展全员聘用、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人事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对《若干意见》40条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既要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知晓率,更要注重一项一项去靠实。通过积极与国家“新基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发展战略对接,争取有关工程项目和人才计划落地自创区。充分发挥自创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功能,优化升级人才激励机制。加快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实质性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靠“直通车”将省级人才计划、人才项目、科技创新、产业提升项目向自创区倾斜,用优惠政策和创新平台吸引人才,用重大项目和创新攻关聚焦人才,确保实现“人才资源集聚区”的目标。
(三)强化服务保障,全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强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在引才机制、招聘方式、考试形式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赋予用人单位更多更大更灵活的自主权。加强人才流动的法治保护,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探索市场方式引进、培养人才的方法,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项目实施期间人才的合理流动,保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设立综合服务窗口,收集人才的现实诉求,在相关区域建设人才公寓或安居房,协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落户、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各类具体问题。对有潜力、有专利、有突出贡献的急需高端人才实行“一对一保姆式”的全程全方位特殊服务,在法律纪律允许范围内探索个人所得税补偿机制等个性化服务,让他们无后顾之忧,有用武之地,集中精力干事创业。
(四)促进协同创新,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充分发挥中央驻甘单位和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人才优势,加强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把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转化为产业优势。针对自创区产业现状,实施“领跑、并跑、跟跑”人才战略,完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从基础研究入手,靠应用研究起家,用专利技术出道,拿过硬产品入区”的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流程,为创新人才提供一流创新生态和适配创业平台。
(五)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以“绩”为本的导向作用
坚持以“高端引领、实用支撑”为原则,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进一步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人才评价倾向。引进人才更注重对企业“胃口”,接实用“地气”,靠贡献“立足”,将惠及面精准扩展到企业真正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上,真正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使企业和人才都满意、双受益。在细化人才类别方面,建议按行业属性把人才分为多个重点领域和不同层次,区分类别、确定层级科学评价人才,努力使所有企业都能形成自身最佳人才结构体系。在分类分层建立评价标准方面,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人才特点和职责,进一步完善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的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
(六)适时出台地方性法规,为自创区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从当前推动自创区建设的需要看,以法定的形式对自创区行政行为主体给予明确,对进一步规范自创区人才工作及其他建设活动很有必要。建议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出台自创区地方性法规,通过立法为自创区在体制机制、人才评价、薪酬绩效、引才引智等方面赋权赋能,切实促进和保障自创区健康、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