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贫困县乡镇寄宿制学校冬季供暖情况的调研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1-12-03 18:00:19

  ——2020年12月2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副组长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史百战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安排,年内对全省贫困县乡镇寄宿制学校冬季供暖情况开展专题调研。上半年,常委会成立了以副主任吴明明为组长,教科文卫委负责人为副组长的调研组。4月中旬至11月初,调研组先后赴天水、酒泉、张掖、陇南、庆阳、定西、临夏、甘南等地开展调研,实地查看了60多所学校,与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人大代表、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座谈交流,了解贫困县乡镇寄宿制学校冬季供暖现状,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我省地处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各地取暖周期不同,大部分地区取暖周期为5个月,甘南州等地取暖周期长达6—7个月。目前,全省农村中小学校总采暖面积达1600余万平方米,其中清洁供暖面积达1000余万平方米。
 
  (一)强化思想认识,完善政策措施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省情实际,多措并举,扎实做好农村学校冬季供暖工作。一是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要求,印发《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明确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8:2比例分担。二是省级财政专列资金,连续三年(2018年—2020年)将“深度贫困县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温暖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取暖条件,为全省农村学校师生温暖过冬提供支撑保障。三是摸清底数,掌握全省供暖现状,在2017年11月底摸底测算的基础上,我省制定了边远地区学校供暖项目三年储备库,2020年又对全省乡镇寄宿制学校供暖现状、管网设置、供暖需求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研,及时发现问题,督促认真整改,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供暖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做好供暖工作
 
  各市州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在落实中央和省级取暖经费的基础上,优化资金分配方案,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倾斜,并及时足额拨付学校。“十三五”以来,我省寄宿制学校新建、改建供暖面积近500万平方米,投入约10亿元,惠及师生47万余人。非寄宿制学校新建、改建供暖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投入约9亿元,惠及师生近46万人。在保证普通小学生均每年600元、普通初中生均每年800元公用经费基础上,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生均每年增加200元,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每年6000元核定标准,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放取暖补助。
 
  (三)注重分类施策,优化供暖设施
 
  “十三五”期间,我省抢抓项目机遇,先后实施了“全面改薄”“中小学温暖工程”“薄改与能力提升”“两类学校”“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基础进一步夯实。近三年,全省共投入9亿元,安排9市州23个县“温暖工程”项目达1641个,解决了483万平方米校舍的安全、清洁采暖问题。目前,实施“温暖工程”的9市州23县农村学校均已配备电采暖设备,取暖方式包括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空调等,大多数采用信息化智能控制。一些取暖设备还运用分时分控系统,通过手机APP随时控制供暖时间及温度,实现分楼、分层、分室控制,有效降低了资源成本。如定西市依托全省项目机遇,投入资金1亿元,实现清洁能源供暖70.61万平方米,其中通渭县累计投入2515万元,改造23所乡镇寄宿制学校采暖设备,改善供暖面积15.18万平方米。
 
  (四)加强组织管理,确保供暖安全
 
  全省各地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把师生温暖过冬、安全过冬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学校供暖安全。一是加强对寄宿制学校供暖安全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供暖工作管理制度,分解工作内容,靠实工作责任,形成做好冬季供暖工作制度化的管理体系。二是加大生活专兼职教师的配备力度,一些学校专门配备宿管员,对宿舍电暖进行定时调温,确保用电安全。三是加强隐患排查和安全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印发宣传册、板报、墙报和校园广播等集中开展取暖安全教育,定期巡查学生宿舍和教室,严防冬季取暖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一)“温暖工程”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我省虽连续三年将“深度贫困县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温暖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农村学校供暖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实施“温暖工程”学校数量与全省边远农村中小学有供暖改造需求的学校数相比,差距还很大,已解决的学校数仅占22.49%(前期摸底有改造需求的学校全省共计7279所,其中23个深度贫困县3411所),“温暖工程”共需投资28.02亿元,目前全省尚有19.02亿元缺口,其中涉及23个深度贫困县的尚有2.92亿元缺口。如果将“温暖工程”建设任务扩大到全省的其它非贫困县,有需求的学校依然很多,资金缺口将更大。
 
  (二)取暖费用不足,资金缺口较大
 
  一是供暖期长达6-7个月的地区,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安排的取暖费补助不足,如甘南州碌曲县2019年取暖经费应拨付费用与实际取暖费用相差甚远,拖欠暖气费达210万元。二是一些供暖期短的乡镇学校地处高海拔地域,寒冷低温天数多,实际供暖期超5个月,取暖费短缺问题突出。三是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校学生逐年减少,学校原有的供暖面积没有变,但生均拨付取暖经费减量大,学校供暖压力增大,不足部分只能挤占其它经费,取暖经费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四是高中取暖经费未列入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补助范围,学校取暖保障压力大。
 
  (三)供暖设施简陋,运行管理成本高
 
  一是清洁供暖模式使用效果好,但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例如电供暖模式电费按峰谷电价收取,白天高,晚上低(即8:00-22:00按0.545元/kwh计价,22:00-8:00按0.315元/kwh计价),而学校采暖用电主要集中在白天,电价仍然偏高。二是有的地方对供暖建设及设施运营缺乏统筹规划,忽视了能源供给成本,导致供暖运行成本远远超过供暖预算。三是一小部分农村学校仍然处于低水平分散供暖的阶段,有些仍然使用燃煤小火炉,设施设备陈旧,热效率差,存在环境污染和安全风险隐患。四是农村现有的非新建校舍大部分保温效果差,改造成本大,有的虽然采用了电采暖模式,但稳定性、安全性不够。五是有些学校供暖管理不够科学,资源浪费情况依然存在。
 
  三、对策建议
 
  根据国家“对供暖期较长地区学校、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寄宿制学校、农村教学点给予经费倾斜”“将中小学取暖设施建设、改造以及取暖设备采购等需求,统筹纳入全面改薄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重点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火炉取暖改造”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持续实施“温暖工程”项目
 
  为民办实事项目是省政府对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决胜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继续站在人民至上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把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抓好,确保认识到位、落实到位。要继续争取各方支持,拓展、拓宽“温暖工程”的实施范围和年限,力争覆盖全省。建议在编制我省的“十四五”规划时,将中小学校“温暖工程”列入“十四五”民生项目。
 
  (二)加大取暖费用保障力度
 
  要按照中央“六稳”“六保”的相关要求和财政部、教育部每年资金拨付情况,进一步严格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时足额核算下达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确保各地有效供暖,让广大师生温暖过冬,安全过冬。建议继续加大对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取暖经费的支持力度,积极向国家财政寻求专项支持,特别是对我省“温暖工程”项目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适当提高我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建议省级层面出台奖补政策,按照“生均+取暖面积+供暖期”的综合标准核定取暖专项补助标准;市州严格按照拨付比例落实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区适度增加取暖费,落实冬季取暖设施管理临聘人员工资,保证贫困县乡镇寄宿制学校冬季正常供暖。
 
  (三)有效降低设备运行成本
 
  一是倡导“温暖工程”项目的建运一体化模式,提前统筹建设和运行的综合成本,将建设与运行有效衔接,实行从建设初期到运行后期的全程成本控制,实现整体费用的降低。二是综合考虑学校实际供暖时间和低谷电价优势,积极推广蓄热式和分时分控式采暖设备,协调相关部门调整电价,对学校取暖用电给予一定优惠,通过“低谷蓄热,平段释放”的方式,降低运行成本,逐步扩大分时分控供暖设备的使用范围,切实避免供热浪费。
 
  (四)科学有序改进采暖模式
 
  一是因地制宜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安全、高效、节能、环保模式,优先选择运行安全、供暖效能高的供暖方式,加大对绿色新能源供暖的奖补力度。二是守牢环保底线,创新节能方式,提升能源管理水平,推广应用AI等技术,优化降低能耗。三是对现有燃煤锅炉等存在污染的供暖方式分期排序进行改造,积极选择低污染甚至零污染、零排放、零噪音的新型供暖方式。四是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学校供暖改造和建设,积极尝试新的供暖投融资模式,通过企业参与、社会捐助等途径,缓解供暖项目建设及运行的成本压力。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