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1-12-03 17:39:50

  ——2020年11月30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安排,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清醒认识增收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等多重叠加的脱贫形势,贯彻精准方略,聚焦目标标准,以临夏州、甘南州、天祝县“两州一县”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以实施“一户一策”为抓手,全面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工作作风“五个基础”,着力提高脱贫质量,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经过攻坚克难,全省5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58个国家片区贫困县和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甘肃撕下了千百年来“苦瘠甲于天下”的历史标签。
 
  “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对标补上。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劝返复学256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0043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无失辍学学生,2019年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2%,较2015年提高3.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建立以基本医保公平普惠、大病保险有倾斜、医疗救助有托底的三重保障制度体系,全省贫困县、乡、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空白点”全面补上,实现了有地方看病、有合格医生看病、能看得起病的目标。累计改造农村危房36.61万户,“十三五”以来建成11.4万套安置住房,对有搬迁必要的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了应搬尽搬。通过建设供水工程以及安装水窖水净化设备,初步建成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分散供水工程为辅的农村供水体系,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1%和8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历史性地消除了农村饮水不安全现象。
 
  贫困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之策,构建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个体系”,重点解决“谁来干”“没钱干”“闷头干”“不白干”的问题。采用“轻资产引进”“混合型自建”的办法,新引进龙头企业752家,新组建合作社2173个,实现了龙头企业对贫困县、合作社对贫困村全覆盖。2019年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幅排全国第1位,较2015年增长44%。全省依靠产业脱贫人口达到131.45万人,占同期脱贫总人口的76.8%。积极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加大培训和劳务输转力度,扶持发展“扶贫车间”。2016年至今年9月,全省累计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208.1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623.1万人次,劳务收入累计5287.2亿元;累计建成扶贫车间2454个,吸纳就业9.9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万多人;累计开发安置公益性岗位30.54万个。2016-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达到7.5%、8.3%、9%、9.4%,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达到9.3%、10.2%、10.3%、11.8%,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6年以来,全省在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同时,硬化村组道路6.55万公里,村组道路硬化率达到48%。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行政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率均超过99%。全省75个贫困县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电商服务站实现有贫困村的乡镇全覆盖,电商功能覆盖到93%的深度贫困村。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同生态保护有机衔接,2016年以来,累计发展旅游专业村1270个、农家乐21500户,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社301个,32个村被评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贫困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问题整改实现见底见效。坚持“整治问题不手软”,把问题整改作为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工作来抓。2017年以来,中央巡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巡视“回头看”,以及国家成效考核、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调研督导、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督查等反馈指出的268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同时标本兼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2018年以来共查处相关问题7372件、处理15443人;压茬推进“两查两保”“三纠三促”“四察四治”专项行动,查处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861件、4140人;加大审计监督力度,58个国定贫困县实现扶贫审计全覆盖,累计抽查扶贫资金552.5亿元,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四个不摘”落实坚决有力。严格监管考核,对摘帽县继续实行扶贫开发成效年度考核,并将“四个不摘”作为摘帽县党政正职平时考核的重要依据,防止摘帽后松劲懈怠。保持脱贫摘帽县投入力度不减,今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67个脱贫摘帽县137.1亿元,较上年增加10.44亿元,增长8.24%。同时,加大对非贫困、非贫困村内贫困人口的支持,将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纳入预警管理,确保非贫困村内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今年以来,我们经历了百年未遇新冠肺炎疫情,8月份以后我省又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面对疫情灾情两道“加试题”,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手硬,拼力夺取“战疫”和“战贫”双胜利。
 
  一是采取超常举措,坚决有力克服疫情灾情影响。面对疫情造成企业和项目不能开工或延迟开工、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工返岗困难、农产品销售难等不利因素,省里第一时间制定《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统筹加强脱贫攻坚的若干意见》和10个专项行动方案,全力打好政策组合拳,努力将疫情和灾情影响降到最低。千方百计促进务工就业。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和返岗就业,主动与有关企业尤其是已经复工和即将复工的企业对接,及时掌握、发布、推送企业用工信息,采取“一户一策、一人一案”“一对一、人盯人”等措施,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应转尽转”。加大对扶贫企业和扶贫车间吸纳用工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措施,优先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截至10月底,全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189.9万人,超过去年全年9个百分点。返乡回流的4.9万贫困劳动力,已通过组织再次向外输转、当地企业和扶贫车间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全部实现再次就业。想方设法解决卖难问题。采取省内与省外、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政府采购与市场营销、条条与块块“五个相结合”的办法,主动对接东部协作市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消费市场,积极组织扶贫产品进机关、进社区、进商场、进高校、进医院、进车站(机场),拓展大宗销售渠道,搞活一家一户零散销售。今年1-10月全省消费扶贫“五进”活动采购和消费农产品2.47亿元,线上销售农产品127亿元,东西协作地区和中央帮扶单位销售扶贫产品31.86亿元,贫困地区旅游3350万人、消费金额77.3亿元。全力以赴抢险救灾。我省陇东南遭遇的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涉及44个县区133.4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72.2亿元。应对灾情,我们立即开展抢险救灾、即时帮扶、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目前自然村通动力电、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已经基本恢复,受灾群众吃饭、穿衣、饮水、住宿、取暖等得到良好保障,绝不因灾情影响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二是聚焦全面脱贫,集中力量攻克最后贫困堡垒。把消除贫困存量作为重中之重,坚持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强化挂牌督战。8名省级领导督战剩余8个贫困县,省级分管领导牵头督战重点领域,市州主要领导督战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104个贫困村,县市区主要领导督战到户、包抓剩余贫困人口。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脱贫工作,对标脱贫退出标准,梳理出产业培育、劳务就业、扶贫项目资金10个方面28个薄弱环节,建立作战清单和工作台账,分别由10个省直督战部门和8个未摘帽县省直帮扶组长单位各负其责、包抓落实,限期销号清零。加大倾斜支持。政策、资金、项目、力量等持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今年,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7.79亿元,其中省市县三级安排专项资金115亿元,首次超过中央专项资金。投入35个深度贫困县151.95亿元、占全省的66.7%,投入8个未摘帽贫困县49.42亿元、占全省的21.7%。深化协作帮扶。省市负责同志主动赴东部协作4市沟通对接,研究磋商协作工作,推动协作事项落实落地。今年,4市财政援助资金达到32.39亿元,较去年增长4亿元;实施重点协作项目4400余个,帮助引进企业投资41.27亿元。连续两年举办“津企陇上行”活动,累计签约协作项目118个,金额312.76亿元,目前已有83个项目落地,投资到位资金39.08亿元。中央帮扶单位持续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投入帮扶资金5.69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16%;实施帮扶项目444个,帮助引进项目639个、资金6亿元。参与我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民营企业达到2516家,帮扶村5396个,累计投入资金53.84亿元,贫困人口受帮扶总数98.85万人,有力支持了我省脱贫攻坚。
 
  三是紧盯目标标准,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清零达标。在去年组织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基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今年又开展“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继续采用“过筛子”的办法,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查漏补缺、解决问题,全面消除遗漏隐患。义务教育方面,全面加强防控辍反弹、防入学坐不住、防“两类学校”不达标“三防”工作,落实控辍保学联控联保机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动态清零。规划建设2029所“两类学校”,小规模学校已全部峻工并投入使用,乡村寄宿制学校已全部完成主体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持续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留守儿童等9个专项支持计划,探索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教育脱贫经验。基本医疗方面,全省75个贫困县应分类建设的13995个村卫生室(含医疗点)、1150个乡镇卫生院和75个县级医院,全部达到分类建设标准并配备合格医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实现全覆盖,参保资助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住院医疗费用按医保扶贫倾斜性政策实施报销,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9.14%,全省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一站式结算。住房安全方面,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拉网式”动态监测和改造,查找解决“不漏户”“不准确”“不到位”“不保险”的问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住进安全房,健全实时动态发现清零机制,确保住房安全保障无盲区无死角。安全饮水方面,紧盯供水末端,对现有入户农村供水设施运行情况全面排查,重点解决影响供水不稳定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550处集中供水工程、3393公里冻管和8316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全部完成,提升了21万户89.89万群众饮水保障水平。
 
  四是着眼薄弱环节,全面提升脱贫成色质量。组织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村组道路建设、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以及兜底保障“5+1”专项提升行动,确保把脱贫基础打得更牢、把脱贫质量提得更高。持续培育壮大扶贫产业。坚持区域产业构建和到户产业培育相结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支持农户广泛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健全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五个挂钩”机制,与“一户一策”“农民意愿”“真种真养”“见物见钱”“奖惩罚懒”挂钩,近两年累计筹措整合到户种养产业扶持资金155.6亿元。2019年与2017年相比,两年全省牛存栏量、羊出栏量分别增长8.2%、10.4%,蔬菜产量增长8.5%,苹果产量增长41.3%,马铃薯产量增长28%,中药材产量增长5.5%。我省高原夏菜产量居全国第1,中药材、马铃薯、苹果产量居全国第2,肉羊存栏量居全国第3,肉牛存栏量居全国第9。持续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保险补贴品种从2018年的69个、2019年的80个扩大到了今年的96个,今年34.9万户次受灾贫困群众得到保险理赔近3.55亿元。我省产业扶贫“庄浪模式”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农业保险和陇南电商扶贫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的典型案例。跟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坚持“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逐点逐户建立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工作台账,通过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光伏扶贫、入股分红以及发展物业经济等措施,基本实现易地搬迁群众产业扶持全覆盖,10.3万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同步建设学校106所、卫生设施220个、养老院59个、文化活动广场659个,为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保障标准,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分别达到4428元和420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5760元,对11.7万名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实施单人户政策。及时救助受疫情影响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发放资金3.23亿元,对24.3万人给予临时救助,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五是跟进监测帮扶,着力巩固脱贫成果。制定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将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范围。强化动态监测,在去年底识别认定14.3万脱贫不稳定人口和24.3万边缘易致贫人口基础上,全面排摸2014-2019年脱贫人口,新识别边缘易致贫人口0.15万人,新标注脱贫不稳定人口0.11万人。截至10月底,全省38.8万监测人口,得到产业、就业、兜底、公益性岗位、小额贷款等主要扶持措施的达90.4%以上。建立动态管理监测预警系统,将建档立卡对象、低保对象、低收入群体等10大类、408.7万人纳入监测预警范围,每月开展监测预警,已有20.3万名城乡困难群众通过监测预警落实了救助政策。进一步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从5月中旬开始在全省75个贫困县开展脱贫攻坚检视清零行动,以市州为单位,以县际互查、边检视边整改等方式,全面检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各类问题整改情况,12个专责工作组牵头统筹省直部门开展整改,建立会议制度、目标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督导检查制度、转办制度,列出问题、责任、时限清单,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精准精细精微落实到位。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普查,今年7月以来全省选调1.18万余名人员组成普查工作组,全面完成第一批普查涉及的11个市州、52个县(市、区)10712个村、964942个建档立卡户现场普查工作,全省普查成功访问率达到100%,顺利通过国家审核验收和事后质量抽查,有效检验了脱贫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年来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创造了甘肃脱贫攻坚史上的一大奇迹,给我省贫困地区带来了历史性变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帮助贫困群众甩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更好生活,也转变了思想观念,激发了致富信心和内生动力;既改善了贫困村面貌,也极大增强了发展后劲,打牢了产业振兴的基础;既使各级干部受到了洗礼和锤炼,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得到增强。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也从地方层面生动反映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向贫困宣战的宏伟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把握打好最后的收官战役,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四个不摘”,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推动减贫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完善优化扶持政策。加强与乡村振兴在工作、机制、政策上有效衔接,围绕脱贫成果巩固和拓展,延续、完善和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做法,从思路谋划、责任落实、力量整合、工作推进等方面形成一整套集成系统的政策体系。研究在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动力。二是持续用力稳产业稳就业稳增收。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最大结合点,以“技术扶优、设施扶强、主体扶壮、规模扶大”为方向,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同时,进一步深化就业帮扶,精准落实培训、稳岗等措施,确保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三是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将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对有劳动能力的因人因策开展产业、就业等针对性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提升防风险能力,防返贫、阻致贫。四是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做到投入规模、力度不减,扶贫投入与巩固拓展成果需要相适应。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继续完善用好小额信贷等金融扶贫措施。五是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各方力量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