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档案工作 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8 13:41:27

——2012年9月26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
  根据常委会2012年监督工作安排,今年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档案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为做好这项工作, 8月初,常委会成立了由副主任崔玉琴为组长的调研组,教科文卫委员会承担具体调研任务。8月3日,调研组听取了省档案局关于全省档案工作情况的汇报。8月中下旬,调研组分三路,赴兰州、天水、陇南、张掖、酒泉等市及部分县区,听取了部分省直机关、国有企业和市县政府的档案工作汇报,实地查看档案馆室。调研活动结束后,调研组就档案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请予以审议。
  一、全省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各级档案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档,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全面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安全保障、开发利用等工作,使全省档案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 营造氛围,不断加大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为营造良好的舆论和法制环境,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认真学习档案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档案宣传活动。2007年以来,各级档案部门在各类媒体刊登、播放相关报道达7000多篇次,举办展览310场次,展出档案珍品3.2万件次,出版、编印图书、画册、史料选集820种,为90万人次查阅档案资料302万卷次。各地通过知识竞赛、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悬挂横幅、集中讲解等形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档案法制意识,增强档案的社会影响力。
  (二)健全制度,保障档案事业有章可循和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省档案部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构建科学务实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国办发〔2010〕29号文件下发后,国家档案局出台《关于支持甘肃省档案事业发展的意见》,加大了对我省档案馆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我省也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国家综合档案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就做好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提升全省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水平,2012年,省档案局制订《甘肃省开展“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对档案利用设施建设、制度建设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省内各地相继出台档案工作制度,加强对档案的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保障了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作为,进一步完善档案馆库建设条件
  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120个,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档案室31800个。全省有10个档案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84个单位达到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省级标准(其中省特级53个)。截止2011年底,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舍面积达12万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1.6万平方米。省档案馆新馆已率先跨入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行列。兰州、庆阳、酒泉三市自筹资金,建起新档案馆,其中,酒泉市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3300平方米的市档案馆新馆,符合国家《档案馆建筑规范》标准。全省档案库房“八防”(防盗、防火、防潮、防高温、防虫、防鼠、防尘、防光)功能不断强化。2012年,我省研发的“新型档案密集柜”获得国家专利,国家档案局向全国推广使用。
  (四)开拓创新,档案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省各级档案馆按照国家档案工作标准,扎实推进规范建档水平。通过依法接收、社会征集、资源整合、现场采集等途径,积极拓展工作领域、丰富档案内容,不断将档案工作向基层延伸,向新行业延伸,新增档案资源260万卷。同时,争取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447个,落实资金3300多万元,通过修裱、载体转换等途径,使33.4万卷濒危国家重点档案得到抢救,珍贵档案保护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创新技术、改进手段,加强档案网站建设。2009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搭建了甘肃移动数字档案管理平台,对纳入管理范畴的所有档案资料进行电子化归档,现已实现电子公文的自动归档、有序流动和共享,提升了档案资源价值。全省正逐步探索提高档案工作科技含量的途径,努力实现档案存储数字化、管理现代化、利用网络化。
  (五)服务大局、惠及群众,档案社会利用效能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省档案部门与有关厅局联合出台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深入重点项目建设、企业改革、新农村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积极开展建档、培训、验收等工作,为全省重大决策的实施留存完整、系统的历史记录,为全省经济社会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各级档案部门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信息查询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帮助解决了经济建设、维护权益等方面的大量问题。对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二、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依法管理档案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档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档案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强化档案意识,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体现。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档案意识淡薄,依法治档不到位,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未将档案事业列入本地本部门发展规划和责任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档案工作长期处于被忽视,被弱化淡化的境地,档案工作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档案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部分群众对档案法律法规知晓率不高,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优化。
   (二)经费投入不足,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我省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不少地方没有档案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一些市县只将档案部门的人员经费列入年度预算,而没有建设配套费用。20年前制定的每卷每年1元的档案管护费标准,早已不适应当前的物价水平。馆库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档案抢救和信息化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经费短缺,我省许多档案馆库年久失修,面积狭小,抗震标准低。一些地方档案馆库基建设施缺乏,水暖电设施老化,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如礼县档案馆面积狭小,很多档案堆放地面,楼板承载超负荷,档案损耗和安全隐患较大。
  目前,由于档案馆面积不足,正常业务无法开展,全省180多万卷档案应收未收。档案密集架、防盗监控报警系统、防火防潮等馆库配套设施的缺乏,制约着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三)基础较差,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一些困难 
  知识和信息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传统的纸质档案如何实现信息化,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不少地方和部门的档案馆计算机设备落后,没有先进的软件系统,档案信息化工作存在着一些困难。我省数字档案馆建设,需构建“三网一库”网络体系和大容量数据库,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接收采集、网上发布、网络查询、安全存储等功能,但缺乏资金投入,技术水平难以跟进。
  (四)人员力量薄弱,制约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全省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编制不足。新形势下档案工作领域不断拓宽,档案工作面宽量大点多,而目前许多市州、县区档案工作人员偏少,无法满足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档案干部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档案专业学历人员少,尤其是既懂现代信息管理又懂档案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高水平的研究型、专家型人才普遍缺乏;三是档案干部的培养、交流、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档案系统干部参照公务员管理后,专业技术人员不再评职称,对档案学术研究及交流造成一定影响。
  三、调研组的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重视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档案工作任重而道远。建议各级政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档案事业,将档案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范畴,从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水平、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重视和加强档案部门工作。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档案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范围,充分调动档案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开拓档案工作新局面。
  (二)加大宣传力度,为档案事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各级政府和档案部门,要加大对档案法、省档案条例及有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抓住机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档案工作氛围。要将档案法及省档案条例,列入“六五”普法范围,促使社会各界增强档案意识,支持档案工作。
  (三)要不断加大对档案基础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重视项目带动,加强档案馆舍建设,配备必需的设施设备,不断改善档案保管保护条件。在当前情况下,要高度重视市县设施较差档案馆的安全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确保档案安全。
  建议从省市县三个不同层面,加强对档案工作的资金投入。在县级档案馆建设方面,要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的机遇,协调解决档案馆建设用地、市政配套设施,提供省、市、县三级资金配套。在市级档案馆建设方面,将不符合《档案馆建筑规范》标准的档案馆,列入当地建设规划,逐年立项,建设标准新馆。在省档案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方面,要支持档案部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纳入本地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现行每卷每年1元的档案管护费,建议参考物价涨幅进行上调。要加大抢救濒危国家重点档案和保护珍贵档案的经费投入。
  (四)要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档案部门队伍建设,为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稳定档案专业人才队伍,优化档案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加强培训工作,培养既懂业务又具备信息化知识和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求。要根据档案业务需要和档案卷数增加的情况,适当增加人员编制,以满足我省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