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省农村扶贫开发情况的汇报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8 13:40:25

——2012年9月24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甘肃省扶贫办主任沙拜次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十一五”以来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
    我省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之一,长期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从实际出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按期完成了不同扶贫阶段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促进了我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进步。
    “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上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5.1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7.34亿元,增长25.3%。
    基本解决了452万农村人口和25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3.6万户,易地搬迁7.02万户、35.32万人;劳务移民11.4万人。至“十一五”末,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506元增加到2010年的2599元,贫困人口由504万减少到310万;贫困发生率由24.3%下降到14.85%,农村大面积集中连片绝对贫困现象已基本得到解决。
    进入“十二五”,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启动,特别是新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发布和中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国家提高扶贫标准,投入力度加大,为我省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带来了叠加的政策机遇。在年初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省委“双联”工作动员大会上,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高度,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和重点作出进一步决策和部署,使扶贫开发工作更加得到重视,“三大片区”主战场更加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重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步入集中攻坚难点、整体加快推进的轨道。主要特点:
    一、思路目标更加明晰。根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总要求,我省201 2年的扶贫开发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与全国同步小康为总目标,以“三大片区”为主战场,抢抓新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叠加机遇,紧扣“一个主线”(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盯“两大工作目标”(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抓落实,干到位,创一流,见实效。
    二、扶贫工作格局更加合理。按照大扶贫工作格局的要求,在全力组织实施专项扶贫的同时,采取“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省内外对口帮扶工作,把原来12个没有国家定点扶贫单位的县区和15个新纳入国家连片特殊困难片区的县区,衔接争取国家单位对口帮扶,力求实现对口扶贫全覆盖;进一步加强与天津市、厦门市的协调与联系,达成了新十年东西扶贫协作新的合作协议;积极帮助支持“全国经济百强县”与省内片区县(市、区)的广泛联系与结对,引导开展不同形式的县与县之间的扶贫开发协作;主动与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工商联等衔接,吸引国有大型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参与我省产业扶贫。充分发挥行业和系统优势,围绕整村推进规划,优先安排贫困村农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协作配合,集中投入,落实扶贫开发项目。通过以工代赈建设,我省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全面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加强调研,制定方案,出台了相关扶贫到村到户项目实施政策意见,全面推动了“双联”行动中的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大扶贫格局使扶贫工作地位更加突出,领域更加宽广,合力更加强大,潜力更加发挥,效果更加显著。
    三、规划蓝图更加科学。我们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及时研究部署,认真开展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我省藏区三大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5月初,国家正式启动《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后,省政府及时出台《贯彻落实〈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意见》,安排部署了省级实施规划编制工作,并已于八月份正式审批实施。在六盘山片区规划工作中,我们积极向国务院扶贫办汇报,争取将华亭县、崇信县、西峰区、平川区、白银区作为“天窗县”和天水秦州区作为“深度嵌入县”纳入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使我省国家六盘山片区规划县由40个增加到46个。8月23日,国家已在我省定西市召开了六盘山片区规划启动大会。我们尽快贯彻启动大会精神,目前我省省县两级实施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开展、顺利推进,同时,我省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编制工作也一并得到推进。
    四、专项扶贫更加富有成效。2012年,作为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实施整村推进500个,实际达到540个。实施连片开发项目14个,整乡推进试点64个。通过以工代赈建设新、改建县乡村公路960公里,修建桥梁1377延米,防洪河堤70公里,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4.9万亩,对1.8万户9.5万名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省外劳务移民2万人,“两后生”培训3万人,使“两后生”在校人数达到6万。至目前,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到位23.4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投入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财政资金12亿元,占51.3%;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试点6个县,投入6000万元,占2.6%;互助资金村800个、投入1.5亿,占6.4%;信贷贴息资金1亿,占4.3%。由于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马铃薯、草食畜、林果业、中藏药材、高原夏菜、反季节蔬菜等增收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就业,拉动了工资性收入的提高。同时,定西马铃薯、庆阳绒山羊、革命老区中央彩票公益金等专项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国务院扶贫办舟曲拱坝河流域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试点项目5个乡10个试点村项目全面启动,扶贫专项投入已经完成计划任务的89%。配合“双联”工作,省扶贫办印发了《关于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大力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和扶贫贷款贴息项目的意见》、《甘肃省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管理细则》和《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到户实施办法(试行)》以及扶贫政策简答等,以58个连片特困县和8790个贫困村为重点,向国家上报了“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制定了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方案。同步组织开展了“甘肃省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124’增收工程”、省外劳务移民,“两后生”培训和国家“雨露计划”试点工作等,到目前各项目实施进展良好。全省贫困地区年减贫10%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等重点任务目标均有望圆满实现。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有些经验和做法在全国得到了推广。但我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
    一、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遏制差距拉大趋势任务艰巨。由于历史、自然、区位等各种原因,我省欠发达的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与全国和兄弟省市发展差距还很大。2010年,全省43个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599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5.9%,相当于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平均水平的79.4%,缩小收入差距任务繁重。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2010年我省小康实现程度是62.7%,比全国低17.4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水平低8.7个百分点,而我省58个片区县小康实现程度仅为49.5%。要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贫困地区的任务更为艰巨。
    二、贫困面广、程度深、返贫率高的问题突出。按照国家扶贫新标准,2010年底,全国贫困人口为1.22亿,占全部农村户籍人口的12.7%。国家统计局下达我省贫困人口基数为722万,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34.6%,贫困人口数列全国第7,贫困发生率列全国第二,仅次西藏。而省扶贫办会同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在调查识别全省2300元以下贫困人口时,实际识别应纳入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达837.52万,占农村户籍人口的40.12%。据调查,我省每年脱贫的人口中约有2/3左右处于脱贫不稳定状态,他们中的多数基本上无财产积累,家境极其脆弱。自然灾害、家庭健康、市场物价、金融危机和劳务就业状况及婚丧嫁娶等,都可导致他们中的一大部分户立刻出现返贫现象。农村正常年景返贫率约为15%-20%,灾年约达30%-40%,而遭特大灾年等则基本全返贫。而在返贫因素中,因学致贫约达24%,因病致贫返贫约达18%。全省农村75%以上的低保户、80%以上的扶贫对象、每年80%以上的自然灾害均集中在58个片区县。
    三、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矛盾突出。近年来,中央加大对我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年均增幅都在20%以上,资金总量不断增加。但由于我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加之我省本级财政困难,配套比例难以达到规定要求等,项目投入不足矛盾一直难以缓解。“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我省的财政扶贫资金年均达到12亿元左右,但按4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测算人均只有357元。财政投入不足和相关资金整合难等问题同时存在,造成在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等项目规划中的一些村组道路、桥涵、人饮、居住条件改善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急需项目和区域性骨干、连片带动等突出项目,基本无法有效顾及。扶贫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仍将是今后制约扶贫开发进程的最大因素。
    四、农村贫困人口整体素质普遍低。我省贫困地区人均教育、卫生支出,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7%和28.8%。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不足6年、文盲半文盲率在10%上下,每万人中仅有专业技术人员103人,民族地区更突出。而这种现象在一些极偏边远乡村还在代际传递或延续。
    上述问题都有待我们高度重视,进一步研究解决。
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的打算
    面对我省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扶贫开发:
    总体打算:以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藏区“三大片区”为主战场,优先瞄准最困难的区域、最贫困的群体,实施集中攻坚,并统筹推进未纳入国家片区的省内“插花型”分布片带贫困人口的扶持工作。到2015年前,40余万特困户、200余万深度贫困人口率先脱贫;扶贫对象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进一步提高年减少贫困人口比例,大幅降低贫困人口数量规模;本着“摘帽不摘政策”和“脱贫扶持力度不减、资金不少”的原则,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重点县乡率先整体脱贫,实现重点县、重点村数量大幅减少,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奠定决定性基础。为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甘肃省扶贫开发纲要《实施办法》关于“省负总责、市州指导、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要求,实行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任务、资金、权力“四到县”制度,把扶贫开发工作绩效纳入扶贫工作重点市(州)、县(区)政府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坚持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统筹各种资源力量,瞄准重点区域和重点户,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攻坚战和整体战。
    二要大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将贫困村坡改梯、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工程等结合起来,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规划建设一批小型水利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采取财政补助、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和组织受益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大力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配套建设小型桥涵,断头路连接,努力实现贫困地区村村通机动车。按照可行和自愿原则,对生存环境条件恶劣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域的人群实行多种形式集中搬迁安置和易地扶贫搬迁。进一步加大电力、沼气、危房(窑)改造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广电、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力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观。
    三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本着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原则,大力推进省内“三大片区”草食畜、马铃薯、林果业、中药材、高原夏菜等特色增收产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及龙头企业培育。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高产技术普及化、高效农业规模化,提高贫困地区农业整体效益。
    四要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大力实施智力扶贫,按照“扶贫先扶智”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大力整合相关资金,加大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为主的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力度,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实用技能培训,力争实现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协调财政、扶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落实扶贫资金的10%、就业再就业资金的10%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的政策,努力为提高贫困人口整体素质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
    五要高度重视业务管理和队伍建设。扶贫项目、资金等涉及千家万户,面广,战线长,政策敏感,社会关注度高,必须继续进一步加强各项业务监督检查。坚持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尊重群众对扶贫项目的选择权、项目实施的参与权、项目成效的评价权、资金分配使用的监督权。严格执行国家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项目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扶贫、财政、审计、监察、统计等相关主管部门牵头的审计、监察和考核工作,坚决防止资金挤占挪用、项目随意调整及资金滞留等现象发生,坚决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同时,要按照“扶贫攻坚行动”和“效能风暴行动”的要求,重视和支持业务主管部门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业务建设,提高执行力、落实力。重视解决扶贫工作新形势带来的机构队伍新情况新问题,强化队伍力量,培养、建设更加适应新阶段扶贫工作形势和任务需要的一流队伍。
    同时,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法制化进程,继续抓好各项扶贫政策、资金、项目争取工作,着力落实“三大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借“联村联户”之力,深入推进扶贫工作,力争使新阶段甘肃扶贫攻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绩。
    感谢省人大常委会多年来对全省扶贫开发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诚恳接受省人大常委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监督和质询,我们将努力改进工作,以扶贫攻坚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