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12 17:37:13

  关于甘肃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0年1月10日在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第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是甘肃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3月份参加全国“两会”甘肃代表团审议、8月份亲临甘肃视察,连续两次对我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给全省干部群众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依法监督和全力推动下,在省政协民主监督和积极支持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抓好十大生态产业发展,突出推进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打造全省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创造性地推进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8718.3亿元,同比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和9.4%;城镇新增就业39.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可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2061.9亿元,增长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7%,比重较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减少贫困人口93.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31个贫困县摘帽退出。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对标对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一是积极谋划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认真梳理形成全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争取政策项目汇编,选取设立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争取发行长期绿色生态债券等11条重大政策和交通、水利、能源、农业、生态、环保、文化等55个重大项目,由省政府领导带队向国家部委汇报争取。

  二是跟踪盯办促进政策项目尽快落地。经过积极衔接争取,兰州至合作铁路、西宁至成都铁路甘肃段、平凉至庆阳铁路、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今年将开工建设;古浪县八步沙防风治沙工程等重大项目有望纳入国家相关规划,炼厂改造、核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谋划推进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同时成立水利、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专责组。启动了全省和各相关市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下达1600万元前期费支持编制市州规划。委托专业机构抓紧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研究,加快推进理论库、政策库、技术库、项目库建设。

  (二)紧盯短板冲刺清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一是狠抓“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任务落实。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支持力度,全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7.67亿元、增长19.8%,进一步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义务教育方面,建立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学生外,其余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辍学学生已全部劝返入学。招聘4645名特岗教师,选派2679名教师开展“三区支教”。基本医疗方面,1801个未达标村卫生室已实现分类达标,1154名合格村医缺口已全部配备到岗,剩余1.85万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参保资助政策已全部落实。住房安全方面,全省纳入国家计划的2.65万户四类重点对象和新排查的1.27万户危改任务已全面竣工,“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上了安置房,争取国家资金2.54亿元支持大型集中安置点教育卫生补短板项目。安全饮水方面,完成1413处集中供水工程、4430处分散供水工程和4888公里冬季冻管改造工程建设任务,试验推广安装水窖水净化设备3.99万套。兜底保障方面,全面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精准认定农村低保对象,切实做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继续提高救助供养标准,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年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4020元、3816元;农村特困供养标准按照全自理、半失能、全失能分别达到每人每年6426元、7626元、8826元,确保兜底保障对象持续实现收入上的“政策性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85亿元,安排省预算内资金6500万元支持340.69公里农村扶贫公路项目建设;完成“一区一州”和18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电网建设任务;争取中央补助资金2.4亿元支持521个农村4G基站建设。

  二是抓紧抓实产业扶贫。积极推进“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地方优势产品和“五小”产业加快发展,基本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渠道。安排到户种植产业扶持资金60.3亿元。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发放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562.33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221.48亿元。贫困地区新引进龙头企业303家,累计达到2746家。参加农业保险农户203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5万户,累计理赔9.48亿元。与农业农村部共同举办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三区三州”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共签约113.38亿元。实现贫困县电商服务中心全覆盖,“一带一路”多语言电商平台“搜特产”上线运营,全省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近159亿元。建成“十三五”村级光伏扶贫电站70.14万千瓦,受益群众12.35万户。完成全省1753个贫困村、155个贫困乡镇的公共文化设备配送任务。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120个,12个旅游示范村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4市投入我省财政帮扶资金28.25亿元,帮助引进企业201家,新建扶贫车间1225个,吸纳就近就地就业5.17万人,全省东西协作消费扶贫销售额17.96亿元。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4.9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44个。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节资金93.46亿元,全部用于深度贫困县。

  三是统筹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出台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指导意见。定西安定区、临洮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张掖海升现代农业智能玻璃温室成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示范项目。新建戈壁生态农业6.2万亩,累计达20万亩,建成千亩以上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53个。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2393个,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发布了“甘味”品牌名录。开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65个,“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185万吨。新建20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库存增至810万吨。张掖市民乐县、武威市凉州区、临夏州临夏县被认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累计建成农村公路5435公里,整治“畅返不畅”路段2271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达到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9.83%。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新建改建农村卫生厕所55.73万座,清理整治城乡垃圾约1375万吨。启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促进乡风文明移风易俗。举办2019“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与法国美丽乡村联盟签订合作协议,6个村庄入选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三)持续加强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一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甘南、定西、兰州、酒泉4市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争取国家将我省纳入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份。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祁连山、渭河源区、“两江一水”三大生态规划,积极推进玛曲沙化草原综合治理,完成造林面积475.65万亩,超额完成任务35.9%。张掖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平凉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八步沙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二是扎实做好环境保护治理。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破坏问题按期完成整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给予“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评价。持续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2643个环境信访问题办结2151个,阶段性办结222个;“绿盾专项行动”整改问题1790个。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全省14个市州所在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3.1%,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3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国家考核要求,4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预计可完成国家年度目标任务。14个市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已全部挂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争取国家下达4亿元支持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扎实开展了“大棚房”和违建别墅清查整治工作。

  三是加强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工作。兰州市、平凉市崆峒区被列为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临泽县、凉州区获批创建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启动《甘肃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2020—2025)》编制工作,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39亿元支持国家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全省节能形势总体平稳。

  (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省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加强国家经济政策对接落实。全面梳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等重大会议精神和重大政策措施,印发《2019年国家主要政策汇编指南》和《争取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工作方案》,为全省各级各部门把握政策、对接项目、争取资金提供务实管用的“工作手册”。全年共争取中央下达各类补助资金2680.5亿元,较上年增加177.6亿元,增长7.1%。

  二是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调节。坚持逐月分析研判经济形势,每季度开展高质量发展评价和约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的不行小的补”“重的不行轻的补”“二产乏力三产补”“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工作举措,多次分专题研究调度工业、投资、消费、能源发展、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作,出台加大市州和企业激励支持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扎实开展“稳投资、促增长、扩消费、防风险”专题督导,努力推动全省经济运行实现从“开门红”到“全年稳”。

  三是加强投资项目调度管理。对重点投资项目、省列重大项目、重大前期项目“三个清单”按月调度、按季考核,推动项目规范有序实施。千方百计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向银保监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补短板重大项目清单,144个项目获得贷款1154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59.2亿元,争取国家批复同意发行企业债券51亿元,批准利用国外贷款近4亿美元,支持开展境外发债登记备案3亿美元;争取国家安排我省专项债券额度124亿元。落实重大项目领导包抓责任制,78个省列重大续建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交通方面,敦煌铁路提速改造工程、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成投运,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酒泉至额济纳铁路酒泉至东风段开工建设。两当至徽县、渭源至武都(陇南段)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完成可研并上报国家,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工程预可研评审已完成。水利方面,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民勤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天水城区引洮供水工程、兰州水源地工程等基本建成,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及配套城乡供水工程、黄花滩调蓄供水工程加快实施,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开工建设。能源方面,甜水堡二号、邵寨煤矿获国家核准,五举煤矿即将完成核准。非常规石油勘探开发实现重大突破,在庆阳勘探发现储量10亿吨级大油田。临夏LNG储备中心建成投运,敦煌LNG储备中心即将建成,庆阳至兰州输气管道庆城至西峰段即将竣工。产业方面,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实验平台配套项目开工建设,武威碳离子治疗肿瘤中心、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大型电气传动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新区大科学装置创新创业园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新投产一批工业扩能改造项目,东方钛业建成国内首条单体最大钛白粉生产线。民生和社会事业方面,加快推进兰州工业学院、甘肃政法大学等省属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甘肃简牍博物馆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四是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大力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组织开展“新春欢乐购”“商务—石油石化联手行”“迎中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举办陇上美食博览会、“甘肃好味道”等系列美食节,推动餐饮服务业转型升级。开展“丰收了·游甘肃”等惠民活动,落实冬春季旅游优惠政策,促进文旅产业消费升级。积极推动敦煌沙洲夜市、兰州正宁路夜市、临夏八坊十三巷等一批购物型特色街区激活夜间消费,扎实推进兰州市、张掖市国家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建设,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五是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认真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坚持把稳增长与防风险有机衔接起来,统筹考虑,一体推进。按照“开正门、堵后门”的思路,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督促市县通过处置政府资产、压减一般性支出等方式筹措资金,积极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全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扎实推动农合机构和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风险化解,加大监管力度,压实主体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五)聚焦绿色发展崛起,十大生态产业加速推进

  一是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兰州红古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基本建成。兰州新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废旧铅酸蓄电池及铅废物再生利用、土壤修复生态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已开工建设。酒泉市和白银市获批创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大力实施兰州石化、金川集团等重点企业清洁化生产技术改造,新组建甘肃省镍钴新材料等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户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工厂。酒泉至湖南直流工程配套100万千瓦风电、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中核汇能甘肃矿区黑崖子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并网,成为全国首个并网发电的平价风电示范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路线的敦煌大成5万千瓦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并网发电,肃州区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已完成各项建设任务。750千伏河西第二通道、成纪(静宁)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争取国家电网公司同意建设甘青断面武胜至郭隆750千伏输电工程。全年外送电量421亿千瓦时。全省弃风弃光率由2016年最高的43%和30%,预计下降至7.6%和4.3%。

  二是做精做优高端绿色产业。依托丝绸之路国际信息港,扎实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成立甘肃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紫金云数据中心等6项大数据创新应用平台上线运行,兰州新区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完成,腾讯等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数据资源落地甘肃。深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落实宽带甘肃战略,新建5G基站996个,实现兰州核心区域5G网络覆盖。积极推进天水电子产品制造基地、金昌国家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兰白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建设,实施华天集成电路高密度封装等重点项目135个,筛选推荐兰飞公司等4户企业申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碳离子治疗系统获批注册许可证和配置许可证,全省首台商用机器人在张掖下线。

  三是培育壮大绿色特色产业。聘请6名国家农业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担任顾问,组建省级循环农业专家智库;全省粮改饲面积达到320万亩,新增优质饲草料1600万吨以上,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正在形成。中医药标准化基地、产业园区和流通体系加快建设,中药材种植面积465万亩、产量同比增长10.1%。成功举办第二届药博会,签约总金额131.77亿元。“一部手机游甘肃”步入快车道,“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项目启动实施,张掖丹霞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嘉峪关关城文物景区荣获2019年中国旅游影响力年度文化景区,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4%和30%。通道物流优势进一步发挥,兰州、武威、天水国际陆港建设持续推进,兰州陆港型物流枢纽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嘉峪关、敦煌空港总体规划获批,敦煌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兰州航空口岸新开通国际货运包机航线3条。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实施。

  (六)抓实重点领域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完成2019年煤炭去产能任务,关闭煤矿6处、产能57万吨。完善网格化管控体系,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全省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进入正常阶段。省属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到位资金532.31亿元。落实更大减税降费政策,减免税费126.1亿元,新增社保费降费34.7亿元。全省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45%,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完成直接融资779.1亿元,同比增长47.28%。覆盖全省各市州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全面建立。新增“险资入甘”项目落地资金151.6亿元。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社会事业等领域项目加快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是“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出台甘肃省推进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进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建立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清偿全省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332.24亿元。开展化解涉企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行动,已化解问题95个。全省91个不动产登记大厅实现房屋交易、登记、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办理营业执照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5天。加快推进办税便利化改革,全面推行办税事项“全程网上办”“最多跑一次”“不来即享”等服务,纳税人满意度调查排名位列全国第8。修订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容缺受理、模拟审批、区域评估、代办服务等实施方案,甘南州运用新改革政策,大幅压缩审批时间,“一会一节”甘南场馆建设刷新项目建设“甘肃速度”。

  三是持续深化价格改革。电价改革取得新成效,年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超过60亿元,组织完成340亿千瓦时直购电交易,一般工商业电价降低了12.86%。对符合产业、环保政策的大数据、电解铝企业实施到户电价支持政策。开展城市燃气配气价格核定工作。稳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清理规范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铁路货运和口岸收费,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是扎实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制定教育、科技、交通运输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任务全部完成。全省党政机关公车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社会保险费划转税务部门征收管理平稳有序实现。国有林场改革和盐业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建立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专项整治涉政府产权纠纷问题。国资国企改革有序推进,9家产业集团组建运营。积极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落地,兰州新区职教园区配售电公司获得甘肃首张电力业务许可证,进入实质化运营。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全年达到840亿千瓦时。统筹推进区域综合医改试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省卫生健康委运用电子健康卡探索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兰州市推行“四办四清单”制度提升服务水平的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七)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一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争取新认定了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组建了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企业中心和2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共登记科技成果1479项,同比增长25.77%,其中284项技术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创造经济效益517.08亿元。甘肃省自主创新试验示范创新服务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加快丝绸之路知识产权港建设,成功引进20余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开展各类知识产权服务9500多次。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3.5%。

  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出台支持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继续扩大科研主体自主权。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直通机制,探索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为代表的“生产线循环转移+基础研究”、金川公司为代表的“利基市场+个性化产品+协同研发”等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落实“创新30条”奖补资金2.84亿元。引入融资担保机构撬动银行2亿元信贷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三是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荐兰州、白银高新区申报中央支持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并成功获批,获得国家资金支持0.77亿元。推荐认定15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9家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省新增市场主体25.98万户。

  (八)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推动开放走深走实

  一是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出台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五个制高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发挥外贸企业联盟带动作用,实施重点企业“一对一”服务,开拓多元化市场,1—11月我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186.57亿元,占全省外贸总值的54.3%,占比提升3.9个百分点。兰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推进,兰州丝路跨境电商产业园建成运营。兰州新区(石油装备)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153项。

  二是引导有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境外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加强境外企业安全风险防控。白银集团秘鲁多金属尾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平稳运营,金川集团印尼红土镍矿冶炼项目建成投产。截至11月底,我省对外直接投资额2.23亿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投资额1.11亿美元,占全省对外投资的49.9%。

  三是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出台贯彻落实党中央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深化与海南、广西、四川、浙江、重庆、云南、内蒙古等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调天津市落实2019年对口支援甘肃藏区资金1.02亿元,超出规划年度任务2000万元。兰州新区获批为全国第九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并入选“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榜单。榆中生态创新城通过全球招标完成战略规划,31个先期项目开工建设。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完成规划并启动建设,敦煌市创建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嘉峪关市入选“中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城市”。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规划实施,积极推进兰白都市圈、天水制造基地建设,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取得积极进展。

  四是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召开全省招商引资暨陇商大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成功举办第25届兰洽会、第2届药博会、2019中国绿公司年会、“一会一节”等招商洽谈活动,组团赴沪浙进行招商考察,开展北京、深圳通道物流及商贸流通专题招商,引进了太平船务、益海嘉里、圣农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大型项目,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组织参加第二届进博会,我省35家企业与境外60多家企业集中签订进口合同,涉及金额26.9亿美元。

  (九)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一是积极做好稳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继续推进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工作,选拔6574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引导1万名毕业生到市县所属企业服务,帮助15.92万名失业人员和5.6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为2933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3.55亿元,为6147人次发放技能提升补贴957.7万元,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45亿元,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年度目标任务,全省就业形势基本平稳。

  二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统筹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社会服务兜底、公共体育普及等五大工程,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8.44亿元,实施社会事业领域项目262个。提前完成全面改薄任务,项目进度排名全国第一。为近17万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人均月补助标准达到400元以上。3所高职院校入选“双高”建设计划。中国足球运动学院西北分院落户甘肃。积极推动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金昌市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实施棚户区改造18.27万套。

  三是抓实保供稳价工作。研究制定生猪保供稳价政策措施和相关工作方案、预案,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和处置应对机制,在全省统一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5-10月,累计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84亿元。积极防控非洲猪瘟疫情,多措并举恢复生猪生产,引进新希望、正大集团等龙头企业投资生猪养殖项目16个。新增省级冻猪肉储备1500吨,省级肉类储备总量达到5500吨,中秋、国庆期间投放冻猪肉1700吨,保障了市场供应,有效平抑了猪肉价格。

  四是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10个地方和单位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局面不断巩固。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全面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因灾死亡人数同比下降74.07%。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11.73%、8.63%、13.22%、14.64%。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55个,命案现案首次实现100%全破,命案积案破案率和“云剑”追逃抓存比居全国第一。

  尽管2019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向好,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突出,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受企业利润下滑、市场预期不稳等因素影响,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实体经济面临较多困难;经济发展受体制性、结构性因素制约更加凸显,新动能培育发展较慢,传统动能“天花板”效应越来越明显。二是脱贫攻坚仍有不少“硬骨头”。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部分已脱贫人口存在返贫可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任务任重道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需持续用劲发力。三是补足全面小康短板还需下硬功夫。交通、环保、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仍存在一些短板,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尚有不小差距。四是生态环保还需久久为功。部分地区生态环保机制尚未健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局部死角隐患问题时有暴露,一些地方基层河长履职不到位,个别典型案例教训深刻,环境违法事件时有发生。五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办事审批流程还需进一步简化。工作落实中还存在“中梗阻”“最后一公里”“一刀切”等问题,个别干部执行力落实力亟待提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领域制度建设比较滞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对于这些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着力重点

  2020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我省经济发展既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又面临许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从全球看,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次下调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全国看,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传统消费进入瓶颈期,实体经济经营困难,稳物价、保就业压力加大,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从全省看,尽管自身发展还面临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较慢、基础设施短板欠账多、经济稳定增长基础不牢等突出问题,但是随着近期国家实施经济逆周期调节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为我省加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把脉定向、鼓劲加油,中央部委和单位主动跟进、积极加大对我省政策项目的支持力度,极大地激发了全省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砥砺奋进的干劲和信心。二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这为我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带来难得机遇。三是国家将继续扩大有效投资,并且随着我省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及城乡供水配套工程、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双一流”等一批重大续建项目进入投资高峰,西宁至成都铁路甘肃段、兰州至合作铁路、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将进一步加大。四是我省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今年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改造和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提速,绿色转型发展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综合判断,2020年全省经济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优势,能够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为“十四五”发展谋思路打基础之年,更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时代篇章的关键之年。根据中央精神及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安排,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底线性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崛起,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更加注重固强补弱,更加注重培植动能,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相衔接,初步提出2020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剩余17.5万贫困人口脱贫,8个贫困县摘帽退出,务必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生产总值增长6%,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取得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左右和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处在“十三五”“十四五”发展的过渡期,做好今年各方面工作,要坚持统筹谋划、系统发力,注重长短结合、软硬兼顾,着重把握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力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重点攻克弱项指标,巩固提升已达标指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努力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坚持现代化目标导向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导向,紧密对接国家“十四五”发展战略,集思广益提出“十四五”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要任务和重大项目,切实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努力形成长远发展的良好预期。

  二是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围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标,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强化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强化同沿黄河省区的对接沟通,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保护治理两大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统筹加强黄河流域防洪治理和城市防汛工作。开展兰州河口至白银靖远段“弦弧双路”流径方案研究论证。深度挖掘黄河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三是强化“六稳”举措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势头。全面落实国家宏观经济逆周期调节政策,继续逐月研判经济走势,逐季开展高质量发展评价并兑现激励政策,细化完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举措,着力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坚持底线思维,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积极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四是全面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政策、工作和科技、产业、业态、模式创新,提升企业家活力、科学家动力、劳动者能力、各级干部潜力、全要素生产效力,着力解决城乡、区域、所有制、产业等结构性问题。向城乡协调要新动能,以乡村振兴激活农村市场,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带动城镇新增消费,挖掘城镇化巨大潜能;向区域发展要动能,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向改革创新要动能,更大力度释放微观主体活力,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向产业升级要新动能,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五是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重要指示要求,加大综合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投资量大、带动性强的项目继续开辟绿色通道,形成接续不断的项目建设高潮。结合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兼顾近期、中期、长期,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重大项目,努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

  六是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牢固树立给企业办事就是给发展加油的理念,围绕实施《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做好发展和民生的“加法”,全方位优化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信用环境、创业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财引智、招展引会,紧盯国内外前沿技术、领头企业、领军人物实施精准招商,围绕奖励激励、人才引进、电价支持等出台更具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争取新引进一批世界、全国及民营500强企业。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统筹衔接乡村振兴

  一是坚决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重点领域,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对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县和村实行挂牌督办,高质量完成“3+1”查漏补缺。全面完成并巩固控辍保学任务,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做好因灾及自然新增危房动态监测,及时完成改造任务。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等后续扶持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确保圆满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健全水价与水费计收、工程调度、应急抢修机制,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率达到90%以上。严把贫困退出关口,严格做到“四个不摘”,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救助机制,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提供帮助。实施合作社带头人“万人培训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脱真贫、真脱贫的实际成效接受中央脱贫攻坚普查,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是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鼓励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符合各自禀赋的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培育“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积极引进更多带动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继续办好扶贫车间。加大扶贫产业投入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完善保险保本垫底、入股分红保底、公益岗位托底、低保政策兜底的风险防控体系。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对“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优先安排保障用地,新增脱贫攻坚项目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布局。用足用活用好东部省市帮扶政策及资金,继续保持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的良好态势。深化消费扶贫,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三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落细落实《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协调推进“五个振兴”。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加快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和戈壁生态农业,打造“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销售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高度重视科技兴农,抓实抓好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引育并举推动人才振兴。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三大革命”和“六大行动”,因地制宜做好村庄风貌规划改造,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二)加大生态环保治理力度,切实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抓好“四屏一廊”建设,实施祁连山、渭河源区、“两江一水”等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规划。认真做好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加快推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广“八步沙”治沙造林经验,研究制定河西走廊重点沙化区域生态保护治理项目规划,抓好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和河西走廊防风固沙带建设。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二期、三北防护林五期、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大力运用科技手段,引进科技成果推进生态治理。

  二是综合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抓好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等重点污染源治理。实施“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完成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深入开展“清河行动”,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加快推进重点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扩容提标改造,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减少污染严重水体和不达标水体。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治理,开展涉镉等重金属污染企业排查整治。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公共机构率先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三是完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实施河湖监测监控、水安全风险监管、智慧水利建设等能力提升工程。完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展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全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推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水平。巩固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效,认真抓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组织开展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工作。

  四是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组织实施好兰州市和平凉市崆峒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临泽县和凉州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等建设。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城市矿产”基地示范试点建设。加快实施国家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工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资源城市转型。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节能量交易和用能权交易,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努力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任务。

  (三)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努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一是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聚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煤炭建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三化”改造,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广应用智能数控技术,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的综合集成应用,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做精做特各类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重点以庆阳石化、华天电子、兰石集团、中车集团、方大炭素等为龙头,加快打造一批精细化工、集成电路、石化通用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炭素新材料、碳离子医疗设备等特色产业集群。支持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公司等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一批“单打冠军”型的龙头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微企业。

  二是加快实施十大生态产业重大带动性工程。全面落实领导包抓责任,加快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投放,充分发挥省属产业集团的引领带动作用。新兴绿色产业方面,坚持能源清洁化、电力绿色化发展方向,推进“水火油气风光核”丝绸之路现代能源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大电力外送与消纳,争取青豫直流工程甘肃新能源配套电源工程年底建成投运,加快推进酒泉至湖南直流配套风光电项目、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高端绿色产业方面,着力打造丝绸之路信息港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集群,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加快5G组网建设,研究制定5G组网站址规划和行业应用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数字甘肃”建设。抓好张掖和平凉智能终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特色绿色产业方面,加快兰州黄河风情线、“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建成26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精心打造10个样板村,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中医药产业绿色行动计划,着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中国—以色列(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中核科技城建设,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深入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完善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与价值评估中心、兰州科技大市场等综合服务平台,为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表彰奖励、收入分配、知识产权收益等制度,让广大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工作站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甘肃研究院,争取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增强产业创新支撑能力。持续推动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建设,争取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新培育认定一批省级众创空间。本着鼓励创新和包容审慎原则,想方设法为企业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条件。坚持“法无禁止即可为”,大力推进政策创新,主动兑现奖励扶持政策,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创造的动力源泉。

  (四)扎实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不断壮大区域发展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一是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加快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引导集聚具有战略性、引领性、影响力的高端科技项目和优质企业。积极推进陇东能源基地、天水先进制造基地、金昌镍铜钴产业基地建设。实施《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规划》,发展文旅新业态,建设世界文化旅游胜地、敦煌国际显学研修中心、丝绸之路文化制高点、国家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甘肃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整体谋划河西走廊区域发展,积极构建产业走廊、经济走廊、文化走廊、风情走廊、生态走廊、美丽走廊。编制“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规划,促进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二是支持兰州新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鼓励兰州新区在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上先行快试,建立一套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现代城市管理新体系。用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全面降低土地、水电、金融、物流等要素成本,放大创新平台作用,打造全省科技创新新高地。坚持产业兴区,培育壮大绿色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大数据等优势主导产业,建设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产业集群。探索推广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构建口岸、通道、临空经济区一体化开放发展新格局。

  三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牵引人口区域流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危旧住房、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公共交通、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建设以兰州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积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联系城乡的重要节点作用。

  (五)着力促投资扩消费,进一步夯实稳增长基础

  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和前期工作。编制2020年重点投资项目、省列重大项目、重大前期项目等“三个清单”,加强基础设施补短板和专项债券项目储备。不断完善项目储备工作机制,形成储备一批、安排一批、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加强具备开工条件的重大项目与财政性建设资金、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等匹配,提高用地、环评等前期手续办理效率,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体制和省直部门协调推进机制,续建项目抓进度体量,新开工项目抓落地建设,预备项目抓前期进展。交通方面,争取兰州至合作铁路、西宁至成都铁路甘肃段获批开工建设,全力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景泰至中川机场、平凉至天水、甜水堡至永和等高速公路建设。农林水利方面,积极推进圣农1.2亿只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庆阳肉羊产业化建设项目、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项目等加快实施;扎实推进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黄花滩调蓄供水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能源方面,积极推进新庄、马福川等大型煤矿项目建设,争取年内核桃峪、甜水堡、赤城等煤矿投产。尽快恢复五举煤矿建设,争取南川河、唐家河等煤矿项目获得国家核准。全面建成白银市煤炭储备能力建设项目,争取建成窑街煤电煤炭储备项目、嘉峪关煤炭集散中心储煤料场建设项目、金昌物流中心煤炭储运项目。推进油气资源增储上产,建成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争取建成兰州、张掖、白银LNG储备中心。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扎实推进兰州新区化工园一期工程、兰州宝方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武威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等项目。社会事业方面,加快推进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兰州奥体中心、天水市职教园区、七里河体育场等项目。

  三是着力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扩大智能产品和绿色产品供给,推进老旧家用汽车、家电、公交车等报废更新升级,促进成品油消费。积极推动5G终端消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发展。着力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旅游跨界融合,点亮夜间经济。支持建设一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打造便民消费圈。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医疗、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服务业发展。进一步释放农村网购和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落实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计划,完善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推动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国际物流发展。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等城镇居民收入,有效提高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

  (六)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及时发现并推动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形壁垒,开展营商环境评估工作,实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扩大“证照分离”改革覆盖面,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等难题。扎实推进百个重大项目党政领导包抓推进、百名厅局长精准服务帮扶百家企业、百名处长百场政策宣讲、百名行长千家企业银企需求对接等“四百机制”,提升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效能。进一步推动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容缺受理、模拟审批、区域评估、代办服务等改革制度落地见效。全面完成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督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实现投资项目审批一体化监管。

  二是多措并举推进降本增效。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提升政策享受的精准度。大力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取消煤电价格联动,推进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释放第二轮电网输配电价改革红利,做好直购电工作,有效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着重落实好大数据、新能源供暖、电解氢电价支持政策,用“降”的方式清理取消优待类电价,精准实施农业扶贫产业龙头企业、东西协作扶贫车间电价支持政策。对列入国家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的新材料项目和列入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范围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高端制造业项目,从投产投运之日起,实施更大力度的电价支持政策。扎实推进城镇燃气配气价格改革。落实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合理制定农业保险农产品目标价格。全面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重点领域公用事业、公益服务价格改革。做好清理规范降低政府性基金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工作,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是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加强政策集成落实,放大政策支持效应。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支持引导各类政府性投资基金投资初创型、成长型非公有制科技型企业,对科技型“小巨人”企业采取发放科技创新券和后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激发民营企业活力。扎实做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对列入台账的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拖欠的无分歧欠款应清尽清,严防新增拖欠。积极组织全省“金政企”对接活动,加大“银税互动”力度,持续解决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的问题。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奖励优惠政策,用活用好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以商标、专利、科研成果等知识产权抵押融资,不断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四是抓好其他领域改革。制定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开展落实董事会职权改革试点,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扩大企业员工持股试点。推进省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全面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全力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县管校聘”改革,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育和造就新型产业工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着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七)紧抓“一带一路”机遇,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围绕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全面做好“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文章。组织参加重点境内外展会,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贸易额,实现市场多元化发展。持续推进三大陆港、三大空港和兰州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争取兰州列入全国多式联运综合体试点城市、中欧班列集散中心和“一带一路”进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提升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水平,推动国际航空货运常态化。

  二是推进对外经贸稳中提质。立足我省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中医药、农产品等资源和产品优势,着力发展出口靶向型产品和导向性产业。加大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力度,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稳定资源性产品、矿产品等大宗商品进口,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基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扩大农产品、机电高新产品出口。加快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步伐,巩固提升新加坡甘肃特色商品展销中心运营水平,积极申建中国(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

  三是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发挥重大节会平台带动作用,把“一会一节”、公祭伏羲大典、药博会、兰洽会办得更加精彩务实。加强跨省区合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研究修订《甘肃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提高外商投资管理水平。围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社会事业等领域,谋划和申报一批利用国外贷款项目。稳妥推进金川公司印尼红土镍矿、白银集团南非第一黄金、秘鲁首信公司多金属尾矿综合利用等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支持和指导企业、金融机构境外发债,开展跨境融资。

  (八)坚决兜牢民生底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是优先做好就业工作。坚持把稳就业放在“六稳”工作首位,大力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贫困劳动力、去产能分流职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开展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和技能提升“展翅行动”,实施好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万人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00万人次以上。

  二是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结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定情况,研究制定我省实施标准,以补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编制我省积极应对老龄化中长期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持续扩大有效供给。重视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开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以强弱项促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多元化、优质化。实施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厕所革命”行动。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山丹培黎职业学院建成招生。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着力推进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全民健身模范县、运动健康城市、体育旅游综合体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推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三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实现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收统支。推进全国医保信息化试点省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提高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规范化水平。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四是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继续做好重要商品和重点时期价格监测,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着力扩大和恢复生猪生产。全力做好地方冻猪肉收储工作,适时投放储备冻猪肉,稳定市场价格。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重点人群基本生活。

  (九)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深入推进“平安甘肃”建设,保持扫黑除恶、打击网络电信诈骗和禁毒斗争强大攻势。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业化隐患排查治理,提高监测预警预防风险能力,坚决防范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全面推行“陇上食安”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应用,着力整治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二是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促进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沉,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发挥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支持兰州等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三是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持续开展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百场万人”下基层大宣讲活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一廊一区一带”行动计划。开展东乡、天祝、肃北3个自治县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各位代表,做好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的监督,虚心听取省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凝心聚力、改革创新、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