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12 16:20:41
关于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9年11月25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副组长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鹏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2019年工作安排,成立了以常委会副主任吴明明为组长,教科文卫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调研组,对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开展调研。9月中旬至10月下旬,调研组走访了省文旅厅、甘肃文旅集团,与各市州人大紧密配合,联合调研,共享2019年度“大调研”成果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成果,并赴外省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党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甘肃立足省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如期完成了文化旅游融合机构改革任务,省市县三级新机构普遍建立运行。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大省、旅游强省的部署要求,全省上下全力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载体逐步融合,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文旅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效益有了明显提升。
2018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02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和30%,文化旅游业GDP占比达到8%,成为全省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柱产业。2019年1至10月,全省共接待游客3.47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5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2%和28.3%,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这是全省上下认真贯彻新时代新思想的结果,也是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集全省之力打造“一会一节”平台,久久为功的结果。
(一)注重统筹规划、政策配套,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新思想,出台新时代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五个制高点”的战略规划,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成立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天水、酒泉等市(州)也出台了实施意见。2019年省上安排文化产业发展资金1.4亿元,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亿元,政府引导基金参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达15亿元,争取世界银行贷款2.6亿美元,从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全力支持文旅产业加快发展。
(二)注重形象推介、品牌打造,文旅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以“交响丝路·如意甘肃”为主基调,全力打造甘肃新形象。全省32个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创建进度,敦煌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嘉峪关、麦积山等19个大景区均已建立“管委会+投资公司”运营模式;张掖丹霞、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官鹅沟创建5A级景区工作有序推进。积极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的质量得到提升。2019年1至10月全省开工建设的文旅项目219个,项目开工率70.8%,完成投资117.6亿元。
(三)大力实施“文旅+”战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空间不断拓展,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又见敦煌》等系列精品剧目实现常态化、季节性演出,2019年1至10月,全省旅游演艺演出1950场,接待游客90.27万人次,总收入2.47亿元。酒泉“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成为“流动的景点”,18个滑雪场带动冬春旅游市场升温。全省游客平均驻留时间由2017年的1.89天上升到2.33天,“文旅+”的互促共赢效应不断放大。
(四)加强政策扶持,注重示范带动,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国家文旅部重点推出的“三区三州”大环线旅游精品线路在我省启动,并将秘书处设在我省,树起了“美丽战胜贫困”的旌旗。省上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等政策措施,持续加强乡村旅游规划开发。近年来,累计建成旅游专业村1052个、农家乐19165户,带动就业32.8万人,帮助40.5万人实现脱贫。2018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8520万人次,综合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21.1%和29.4%。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宽了产业扶贫道路,提升了精准扶贫品位。
(五)注重平台搭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文旅市场开拓成效显著。优选一流媒体平台,全方位、高密度、大流量推介“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通过成功举办“一会一节”,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甘肃形象的重要窗口。兰州、甘南、敦煌、宕昌等多市(州)县进入国际国内各类旅游品牌榜单。我省与天津、陕西等八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力推动了区域文化旅游交流合作。
(六)完善配套设施,注重景区环境优化,服务保障水平有新提升。全省航空、高铁动车、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旅游交通更加便利,游客集散能力提升明显。2018年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1600余万人次,有2个5A级景区连通高速公路,64个4A级景区连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兰铁集团“环西部火车游”创新了旅游方式,有效推进了我省与周边省区旅游市场开放合作。以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为契机,建成甘肃文旅大数据中心,“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上线运行,扫描入园、智能导览、无现金支付等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升级换代。持续推进“厕所革命”,累计新建改建旅游厕所7100座,2018年超额完成国家确定任务数的41.5%,受到文旅部的表彰奖励。
(七)着力提高文旅融合的社会效益,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我省不断强化文旅融合精神引领与法治建设,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实施了《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进一步释放文化体制改革红利,有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全省各类博物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以及乡镇街道文化站和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均免费开放,“乡村舞台”实现全覆盖。2018年整合专项资金1.44亿元,用于补助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我省文化旅游还处在硬件融合、软件“貌合”,产品初级、营销滞后,数量多、质量欠的起步阶段,一些长期制约我省文旅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综合效应还没有得到有效放大。
(一)文旅融合还处于初始阶段。机构虽已合并组建,但长远发展规划还没有真正融为一体,行业壁垒还未能彻底打破,工作推进中克服了“你是你、我是我”,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尚未达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文旅融合的“物理对接”已是“完成时”,但“化学反应”还是“进行时”。
(二)文旅优质资源深度挖掘利用不够。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是最大特点,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第五,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尚未培育出真正的“双效”王牌旅游景区,许多顶级优质资源处于低层次开发状态。全国有249个5A级景区,我省仅有4个。2018年我省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的景区只有张掖丹霞等3家,超过百万人次的也只有11家,开发利用水平与资源富集地位不相匹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块国家级金字招牌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总体上看,文化为旅游“赋神”不足,旅游为文化“撑劲”有限。
(三)支持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相关部门行业共同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不足。部分景区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融资难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一些地方市场监管还不够到位,人性化执法缺失,外地游客反映公路标识不清、对外地车处罚较严、投诉处理不及时等问题直接影响甘肃旅游整体形象,文旅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仍需优化。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文旅项目的力度不大,支持群众发展民宿以缓解旅游旺季住宿难等问题的招数不多,人人争当东道主,营造宾至如归的旅游环境的意识不强,鼓励全社会参与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四)文旅全产业链条培育不足。目前我省旅游人气旺、消费弱,2018年全国人均单日旅游消费1024元,我省682元。国内游客在我省交通、住宿、餐饮、景区门票4项硬性支出高达70%,购物娱乐支出仅占30%。旅游二次、三次消费严重不足,各地均缺少参与式、体验式消费项目,文化旅游夜间经济档次低、效益差,文化演艺除敦煌外,几乎空白。全省旅游“留不住人”、“赚不到钱”的问题普遍存在,“有说头、没看头”、“有看头、没玩头”、“有玩头、没赚头”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五)文旅企业竞争力不强,短板弱项明显。文旅企业“小、弱、散”问题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仅有325家,营业收入过亿的仅有18家。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数量少、聚集孵化能力弱,商业开发运营模式单一。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难度大,文旅产业后劲不足,特别是高端创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会展设计等新业态起步晚、制约多、水平低。
(六)宣传营销针对性、有效性不强。侧重于大品牌宣传、大概念灌输、大形象打造,但从普通游客角度,针对不同群体,适时推出进入性、体验性、个性化的线路产品供给有限、推介不够;针对暑期、长假等特定时段旅游消费项目设计推广不够;针对解决我省旅游“夏热冬冷”的问题,开展反季节营销的策划宣传仍需深化。
(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层次不高。乡村旅游普遍起步晩,多数地方设施简陋,许多乡村交通不便,卫生状况较差。县乡政府统筹规划引导不够,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缺少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乡愁创意的包装设计和深度挖掘,特色民宿、康养休闲等高端文旅产品供给不足,留不住游客、记不住乡愁,难以满足游客多样性、差异化需求。
(八)科技对文旅产业发展赋能助力不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服务文旅产业水平不高,特别是文化旅游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达不到应统尽统的要求,不能充分反映文旅产业经济运行真实情况。“一部手机游甘肃”功能虽然不断完善,但内容还不够丰富,特别对新兴业态反映不够及时准确。
(九)文旅产业人才平台支撑仍显不足。文化旅游行业高层次的管理和营销人才以及文化领军人才稀缺,没有形成吸引、留住高端人才的机制,面向国际知名、国内顶尖院校吸引人才的力度不够、效果不佳。省内高等院校对接设置文旅专业,培养实用型、紧缺型文旅专业人才不够精准。从业人员系统性业务培训仍需加强。
三、促进我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关于“要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优势,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完善旅游设施和基础服务,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的重要指示精神,站在抢抓最大机遇的战略高度,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我省绿色发展崛起首位度更加明显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保障作用。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就是要把文化引领和旅游支撑各自的特色优势转化为文旅融合、神形兼备的优势特色,使一加一大于二。为此,要建立能够集中力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党政一把手主抓的领导体制,形成“首位产业首位抓”、“第一高点第一推”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健全竞争激励、投入保障和督导推进等工作机制,形成从省到市(州)、县(区)统筹到底、部署到底、落实到底的局面,充分利用我省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资源优势,不断推动形成全业态、全链条、全要素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甘肃精神,切实做到文化给旅游提神铸魂,旅游给文化撑劲助力,使“诗与远方”的梦变为现实,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持续放大。
(二)提高集成水平,充分发挥政策牵引作用。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督促落实好“十大生态产业”“抢占五个制高点”两个规划,打通政策堵点、消除落实盲点。根据文旅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起点谋划“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及时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发挥好政策的引领导向作用。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把涉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纳入进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参与、科技支撑、群众受益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提高建设质量效能,充分发挥华创区驱动作用。国务院为甘肃量身打造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规划的“一带三区十三板块”有内容、有抓手、有举措、有实体,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督查落实。贯彻落实中央《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两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充实提升华创区建设内涵,进一步提高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新时代华创区升级版。充分发挥兰州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精心打造黄河文明制高点和黄河文化旅游带,研究挖掘黄河文化带给我们的文明精神和文化自信,把“黄河之滨也很美”的文章做足做好。
(四)提高融合层级,充分发挥文化创意提升作用。把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院团改革与文旅融合共同谋划、一体推进,通过融入观赏和体验元素,向公益性文化场所渗透休闲旅游因素,促进事业产业融合。大力扶持推动开发甘肃特有文化资源拥有陇上独特优势的动漫、游戏等数字新业态发展;积极培育统一开放的文创市场,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甘肃品味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和生活用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甘货”文旅产品。省级文艺院团和各市(州)联合包抓演出项目,为重点景区量身打造一批类似《又见敦煌》式的“双效”演艺产品。以游客需求激活文创智慧,以创意滋养文旅市场,多出《河西走廊》《凉州会盟》式的好作品,讲好甘肃故事,传播甘肃文化。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乡土化方向发展,通过培育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小镇、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和综合效益,助力我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五)提高营商环境品质,充分发挥招商引资拉动作用。通过充分挖掘我省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我省灿烂的红色文化资源,做好文旅项目的高端策划推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升服务水平,注重招商引资的后续接洽落地,防止虎头蛇尾。通过各种政策利好,建立项目投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文旅企业投资积极性,吸引国内外知名文旅企业和大项目更多落户甘肃。
(六)提高整体实力,充分发挥文、旅、体、休联动效应。要继续推进大景区改革,加强5A级景区创建工作。通过加大冬春旅游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出更多惠客举措,建立淡季吸引游客的有效机制。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开发优质夜游、演艺、餐饮、娱乐项目,鼓励打造现象级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白天观景、晚上赏剧”的全天候文旅体验,延长游客滞留时间,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通过我们的优质服务和游客的良好体验促使更多“头回客”转化为“回头客”。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创意园区、出版机构、博物馆向游客开放,以“好玩”为吸引力,精心打造“玩好”项目。积极组织大型体育赛事,利用我省多样性的地质地貌,推动自行车、沙漠徒步、冰川探险、滑雪等特色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促进体育旅游消费。借鉴外省经验做法,加强遗址遗产游、研学考察游、工业农业游、家庭亲情游等产品的文化品质和科技赋能,将我省独特的文化遗产活化表达。
(七)提高智力支撑层次,充分发挥人才助推作用。通过引进高端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尤其是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使好的文旅融合创意能够有力执行,落地见效。进一步完善文旅高端智库,以国际视野和超前眼光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把旅游智库升级换代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智库。培育一大批优秀导游和高级讲解员,使“金牌”导游学者化、“金牌”讲解高端化,进一步活化、厚化景点内涵,提升文旅精气神、增强游甘舒适度。加强与文旅产业发达省份合作对接,有计划、常态化、分批次外派行业管理干部和从业人员到文化旅游发达省份挂职或培训。加强省内高校文旅专业及学科建设。
(八)提高科技赋能文旅水平,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要把大数据、云计算作为推动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的大引擎,促使文旅融合生成新的增长点,增强特色文旅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助推文旅融合工作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积极探路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新业态,用科技手段升级美化文旅产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向更便捷、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迈进。依靠文旅大数据平台,促进文旅产业统计指标的融合,构建适应新时代、新机构改革条件下的全新统计体系,为精准研判文旅市场动态、准确反映文旅产业运行情况、提高决策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九)提高担当意识,充分发挥宣传推介影响力。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伏羲大典等活动的影响力,借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推介覆盖面,增强宣传冲击力,面向世界,面向各个层级,不断扩大甘肃文旅的影响力,提高美誉度,吸引更多的人来甘肃旅游。努力探索“经济欠发达、文旅资源富集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谱写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时代篇章做出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