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情况的调研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12 15:13:40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关于全省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9年9月23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副组长

  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车克钧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安排,7月初至8月上旬,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青林任组长的调研组,对全省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平凉、庆阳、金昌、张掖、兰州等5个市的9个县(市、区)、21个乡(镇),实地走访调研了12家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和32个村,1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通过入户走访、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当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情况。同时,委托天水、甘南等9个市州人大常委会对本辖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情况进行了调研。8月底,调研组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省妇联等部门的情况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省各地及有关部门把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和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以“提技能、稳就业、促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了农民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助推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2015年以来,全省完成劳动力培训211.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143.6万人。今年以来,省级财政投入培训资金2.4亿元,支持保障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工作。1至8月,全省完成劳动力培训29.8万人,占计划任务的99.3%;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16.4万人,提前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培训机制相应建立。各地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责任,普遍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形成了由人社部门牵头,教育、农业农村、扶贫开发、妇联等部门分工协作的农民培训工作格局。省人民政府制定印发了《甘肃省脱贫攻坚就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省人社厅等5部门制定印发了《关于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省农业农村厅连续5年制定印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等方面的实施方案。省教育厅、省扶贫办、省商务厅和省妇联等部门围绕“两后生”教育培训、“雨露计划”培训、“百城万村”家政扶贫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等,制定了年度实施计划,推进了培训任务的落实。各市州、各县(市、区)针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也制定了政策性文件和工作方案。

  (二)规范培训实施,培训项目趋向精准。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围绕产业需求和农民个人意愿设立培训项目,着力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在培训方式上,充分发挥公办培训机构作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依托龙头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同时,针对偏远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送培训下乡”和“培训大篷车”等方式在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在培训管理上,建立培训项目审核备案和培训结果考核验收制度,加大回访力度,主动听取培训对象的意见建议,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对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省教育厅等6部门根据国家政策,联合制定印发《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村干部、退役军人和未参加当年高考报名的应往届高中、中职(含技校)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接受全日制教育,提高了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层次。庆阳市以农村劳动力收入来源为依据,对全市贫困户、贫困人口逐户、逐人、逐项进行核查,对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分类建立精准扶贫培训卡和实名制培训台账,并重点对有剩余劳动力且可输转的贫困户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做到了底子清、数据准、工作实、效果好。酒泉市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机构,主动联系对接大中型工程项目、企业和工业园区,组织培训机构按照企业用工需求确定培训内容、设置课程,力争实现培训一人,输转一人,稳定就业一人。临夏州、甘南州、陇南市、定西市抓住东西部协作扶贫的契机,加强与对口帮扶地区的联系沟通,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创业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开展了订单培训、定向输转。

  (三)强化培训服务,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去年以来,各地及有关部门积极整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和国家考核验收反馈指出的突出问题,不断规范培训工作,基本做到了贫困群众需要什么培训项目、市场需要什么培训专业就培训什么,做到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明显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平凉市把种植、养殖等各种实用技术编成“菜单”,由农民按需“点菜”,培训教师及时跟进授课,突出现场培训、指导和交流,让农民学得好、用得上、能增收。天水市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整合人社、扶贫、农业、林业、畜牧、旅游、妇联、商务等部门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发挥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的带动作用,开展各类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金昌市依托地方特色经济和产业优势,根据市场需求“订单”和农民就业意向“名单”,量身定做就业培训“菜单”,实现“应培尽培”,确保农民通过培训能够真正掌握一门就业技能。白银市通过“选上来培训、走下去帮扶”的方式,启动实施万名人才扶贫行动“1+10”培训计划,从十个方面,为全市近3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培训10000名人才,并针对不便出门、行动不方便又具有强烈培训意愿的农民群众,及时入户指导,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培训需求。

  (四)打造劳务品牌,就业创业态势良好。各地及有关部门结合当地特色和农民外出务工传统优势,制定下发劳务品牌培训计划和返乡人员就业创业的政策性文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突出打造劳务品牌,培育扶持了一批创业带头人。省妇联近年来组织培训农村贫困妇女3.7万人,输转“陇原妹”7000多人次,培训“陇原巧手”及业务骨干5.4万人。张掖市深入实施“10万农民工技能大培训”行动,在着重发挥公办培训机构和技工学校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用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参与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并打造了“金张掖宣化金瓦刀”“陇原高台爱心家政”等劳务品牌。兰州市通过建立返乡创业示范(孵化)基地,召开返乡创业明星报告会等方式,鼓励返乡人员创业,最大限度释放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性,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武威市以增强返乡农民工创业本领为重点,在返乡农民工中开展了红提葡萄和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白牦牛保种繁育、肉羊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有效地激发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热情。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方面还有一些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紧密。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省各地的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结合不够紧密,组织化程度也不高。有些培训项目没有顺应农民的愿望,与市场对接不紧密,学非所用,弱化了培训的效果。有些培训项目还没有完全做到因人施策、量身定做,技术含量较低,对有市场需求的工种开展培训不够充分。有些培训项目没有把岗位需求和群众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没有完全做到“订单式”培训、“菜单式”选修,培训与转移就业脱节。有些培训虽然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大多数用工单位没有对应的职业资格等级工资标准,持证农民的工资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挫伤了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二)培训资源的统筹整合还不到位。目前,全省各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工作虽然由人社部门牵头,但是各类培训的组织实施仍然由人社、教育、农业农村、扶贫、妇联等部门负责,导致培训职责交叉、培训资源分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效率低下和培训资金的浪费。县(市、区)的大部分培训机构基础条件差,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比较紧缺。有些培训机构虽有基本的设施设备和教学师资,但还是存在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师资结构单一的问题。总体上看,实现县域内培训资源的统筹整合、构建协调高效的运转机制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三)培训机构建设与管理相对滞后。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省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机构没有统一的布局及建设规划,大部分培训机构基础建设不足,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施设备不够完善,培训管理相对滞后。有的培训机构舍不得花钱去聘请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担任老师,教学质量普遍偏低。甚至有个别培训机构只追求经济效益,在组织实施培训时,存在走过场、质量差和弄虚作假的问题,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口碑。另外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县(市、区)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由乡镇甚至是行政村、社区直接管理,且多为基层项目人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人员变换频繁,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无法专职从事基层就业培训服务工作。

  (四)组织农民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难度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有关部门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认识、宣传、管理还不够到位,政策措施还不完善。部分农民对就业技能培训不积极、不热心,影响了培训的组织实施。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对就业培训认识不到位,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当前需求,认为工作中“能干”“够用”就行,缺乏长远就业创业技能规划。部分农民甚至认为参加培训耽搁了务工挣钱。有的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自我提高的意识不强,主动参加培训的少。留守在家的农民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培训意识不强,技能需求不明确,组织培训的难度仍然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工作,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并为他们创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素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打牢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推行精准培训,确保有培训需求的农民都能得到相关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相关培训政策,充分调动外出务工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把“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引导他们树立“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的市场化就业意识,营造形成政府主导推动培训、社会大力支持培训、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改变单一的集中授课、填鸭式教学等模式,逐步推广企校合作、校地合作、地企合作、工学一体化、“互联网+职业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大力实施“送培训到乡镇、进社区”民生工程,下沉培训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配餐式”“订单式”“蹲点式”培训,培育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要搭建培训输转体系,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上门服务,着力构建培训鉴定输转一体化服务体系,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使技能培训、考核认证和实现就业有效对接。要突出现场实训,在用工量大的企业和基地搭建长久固定的培训平台,把培训由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着力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实效,就地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管理。要继续鼓励职业院校为有就读意愿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职业技能教育,为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动省属高职院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重点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劳动力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天津、福州、青岛、厦门等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地区的对接,共同开展技能扶贫,每年为我省贫困地区有计划培训一批能稳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从长远考虑,要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在兰州、天水、白银、嘉峪关等工业基础较好、实训基地较多的地方,统筹建设一批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势资源共享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以满足全省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需要。要严格规范培训流程,从师资、学时、教材、实训、经费等方面,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跟踪检查、协调指导,及时解决培训中发现的问题,使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对培训质量不高甚至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坚决进行问责和取缔。

  (四)顺应市场需求,打造培训品牌。要顺应市场需求,加强顶层设计,针对产业所需、就业所能分类实施培训。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分类培训。比如,针对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继续开展好“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针对农村妇女,开展家政、月嫂、餐饮酒店和编织等方面的劳务品牌培训;针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针对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和“农创客”,开展省级示范性培训;针对与企业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外出务工农民,采取集中培训、技术比武、名师带徒等形式,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另一方面,要适应特色优势分类实施培训。比如,围绕“牛羊果菜薯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开展特色产业种植、牛羊养殖、经济林果栽培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服务接待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同时,要加大创业培训支持力度,对有创业意愿且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民,开展企业注册运营、人员资金管理、市场营销、消防安全和劳动维权知识等方面的创业培训。要建立健全培训、就业、岗位技能提升一条龙培训机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努力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保障。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