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201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2019年7月23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0-01-06 16:16:32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康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会议报告上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增速居全国第19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居全国第2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居全国第16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4.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0%、9.0%;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度任务38万人的64.28%,城镇登记失业率2.73%,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1%,涨幅控制在3%以内。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主要预期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均按计划有力有序推进,全省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重点抓了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攻坚冲刺,精准脱贫加快推进。一是抓紧抓实问题整改。坚持把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和2018年国家扶贫考核反馈问题,与纪检监察、督查巡查等发现的问题统筹起来,列出清单,制定方案,靠实责任,坚决整改。目前,梳理出的10个方面30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1个、基本完成6个,取得阶段性成效3个。二是聚力攻坚冲刺清零。2.6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已竣工2.39万户,50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已入住39.94万人。790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已全部开工。深入推进国家级教育精准扶贫示范区建设,突出抓好控辍保学工作,全力落实参保缴费补贴政策,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至2000元,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三是培育壮大扶贫产业。出台《关于支持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的指导意见》,选聘产业指导员1.02万人。58个贫困县新增龙头企业130家,累计达到1911家。新认定扶贫车间394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39万人。发放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308.07亿元,发放农产品收购贷款105.87亿元。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全省签单实施71个保险品种,150万户农户(其中贫困户78万户)投保,支付赔款3.76亿元。光伏扶贫项目上半年新建成并网发电9.95万千瓦。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7.1万人,创劳务收入13.8亿元。四是凝聚帮扶工作合力。健全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沟通联络工作机制,东部四市落实扶贫协作资金23亿元,占计划的127.6%,实施帮扶项目1155个;继续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参与民营企业达到2037家,帮扶村3314个,投入资金38.04亿元,带动贫困人口51.28万人。全国妇联、中石化等33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共计投入资金2.8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44个。五是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印发《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肃州区和宁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国家下达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20万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348人,培训合作社带头人2850人。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改建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8.85万座,清理农村生活垃圾96.7万吨。
 
  (二)加大治理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一是持续抓好生态环保问题整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已全部退出,25个旅游项目已按差别化整治措施分类整改,42座水电站完成分类处置,提前完成3年21.97万羊单位减畜任务,张掖市、武威市核心区农牧民208户701人全部搬迁。全省自然保护区自查摸排的1845个问题,已整改1775个,整改率96.2%。二是统筹实施生态治理项目。祁连山生态保护治理规划累计完成投资28.9亿元,占规划调整总投资的78.68%。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序推进。争取落实各类林业草原建设资金59.36亿元,完成造林绿化364.4万亩、人工种草245万亩,分别占全年任务的100.41%和70%。三是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等任务落实,全省14个市州所在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0.3%,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加大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全省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摸排出的111个问题完成整治68个。全面完成全省农用土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有序推进。四是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争取落实国家资金4.5亿元支持41个污水垃圾处理和节能项目建设。印发《甘肃省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方案(2019—2020年)》。完成“十三五”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中期评估,推进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启动全省用能权交易制度建设工作。
 
  (三)聚焦生态产业,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兰州红古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以“收集—拆解—加工”为模式的废旧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产业链。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实施了酒钢集团、金川公司、白银公司等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国家同意我省近期启动酒湖直流工程配套100万千瓦风电、50万千瓦光电项目建设。二是做精做优高端绿色产业。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依托丝绸之路国际信息港,搭建各类数字化平台,实施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金昌紫金云产业园区数据中心等一批大数据项目,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企业上云工作,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与国家工业互联网联盟标识解析中心开展对接,完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兰州)”立项建设筹备工作。大力发展新材料、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产业,组建镍钴新材料、重离子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个。三是培育壮大特色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新建戈壁农业1.2万亩,开展秸秆还田技术示范面积15万亩。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陇西、渭源、民乐等6个中医药产业园共入驻企业249户。张掖丹霞、官鹅沟、炳灵寺创建5A级景区工作有序推进,旅游交通“通路、改站、畅游、智联”四大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实现15个大景区和2个5A级景区通高速公路,64个4A级景区连通二级及以上公路。“三大国际陆港”“三大国际空港”建设进度加快,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武威保税物流中心运营水平稳步提升。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兰州军民融合产业园正式授牌。加快组建生态产业基金,10支子基金方案已全部完成,基金首期总规模达162.3亿元。上半年,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完成756.58亿元,同比增长5%,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1%。
 
  (四)狠抓投资消费,内需支撑更加有力。一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争取国家将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酒泉至额济纳铁路酒泉至东风段、西宁至成都铁路甘肃段、兰州至合作铁路、中卫至平凉铁路扩能改造等列入2019年计划新开工及储备项目清单,一年内推动5条铁路项目落地实施,这在甘肃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积极争取国家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155.4亿元,有力支持了一批基础设施补短板和重大公益性项目建设。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实施进度。继续落实领导包抓责任制和项目清单管理制,对重点投资项目、省列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前期项目“三个清单”按月调度、按季考核,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兰州中通道、临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和酒泉至额济纳铁路酒泉至东风段已于上半年开工建设,中车高端轨道交通装备造修基地、引洮供水二期及受益区配套城乡供水、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等项目快速推进。续建和计划新开工的128个省列重大项目已开复工109个,完成投资527亿元,占年计划的42%。三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建立吸引民间投资重点领域项目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项目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引导民间投资专项资金1.02亿元,有效发挥政府资金对民间投资的撬动作用。全面清理核查PPP项目,对PPP入库项目及时跟进、动态调整,已完成实施方案审查确定、社会资本方遴选和合同签订的重点推进项目53项。四是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制定出台《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家具家电惠民行、商务—石油石化联手行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建设电商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全省75个贫困县实现电商服务中心全覆盖。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扎实推进兰州市、张掖市国家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策划实施“丰收了·游甘肃”旅游惠民活动。1—6月,全省共接待游客1.6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3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和31%。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达到715家,提供服务1500多万人次。
 
  (五)转化资源优势,能源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加快实施能源项目。核桃峪、新庄等大型煤矿建设稳步推进,邵寨煤矿已获国家能源局核准、即将复工建设。首航节能敦煌10万千瓦熔盐塔式等6个总装机35万千瓦的光热示范项目已开工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网域大规模720兆瓦时电池储能电站试验示范项目加快建设,750千伏河西电网加强工程、750千伏张掖输变电等工程进入收尾阶段。二是不断扩大电力外送规模。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已签订两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湖南、河南、天津等用电大省衔接,谋划开展送受电长期合作。酒湖直流工程送电规模进一步扩大,1~6月全省外送电量187.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67%。三是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消纳。通过保障新能源优先发电、鼓励新能源参与电力直接交易、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等措施,全省弃风率降至10%、弃光率降至7%,较2018年分别下降9和3个百分点。四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省电力交易中心股份制改造加快推进,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金川公司、白银银东产业园等3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第四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国网西北分部和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成本监审实地审核工作已初步完成。
 
  (六)深化重点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打击取缔“地条钢”非法生产长效监管机制,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积极消化房地产存量、控制增量,截至5月底,全省商品住宅去化周期11.81个月,已进入需要增加土地供应阶段。截至5月末,32户省属企业“两金”占用规模达1277.21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32.73%,同比下降1.68%。认真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1—5月,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60.1亿元。二是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市场监管登记注册业务100%网上流转,办理营业执照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5天。推进企业注销登记便利化改革,企业简易注销6879户,个体工商户直接注销5591户。不断拓展“政银便民通”业务,在全省15家银行、700多个网点开展业务办理执照4100多份。全省新增市场主体12.95万户,同比增长11.41%。三是持续推进价格改革。制定出台《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实施意见》。组织完成330亿千瓦时年度直购电交易,年降低实体经济用电成本12亿元,今年分两批继续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2018、2019两年每度电合计降价0.164元,年降低企业用电成本23亿元。继续对东西协作扶贫车间、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引进的大数据企业和符合产业、环保政策的电解铝、新型电池、电解氢企业实行电价支持。四是稳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深化战略性重组,科技投资集团、电器装备集团、药业投资集团等9户集团公司相继挂牌,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制定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推进方案,省属各级企业中有557户企业实现了混合所有制,占比40.93%。扎实推进6户纳入全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的省属企业综合改革,金川集团、公交建集团等“双百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五是继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目前全省参与“三变”改革的113.6万户农民已获得入股分红9.14亿元,户均804元,其中贫困户53.67万户,获益4.3亿元,户均806元。加快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完善债券资金调度机制,上半年发行新增政府债券535亿元,占中央下达限额的86.5%。
 
  (七)完善创新体系,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一是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编制工业生态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争取将兰州装备产业集群和金川新材料产业集群列入“国家制造业集群”。加快兰白综合性高技术产业、酒泉新能源、天水装备制造、定西中医药等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约发展。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龙头,布局建设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国家新认定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落实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政策补助项目1407项、资金2.84亿元。加快武威、兰州重离子治疗肿瘤示范中心建设,部署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三是积极推动“双创”升级。制定出台《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对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放奖补资金1800万元;发放科技创新券资金1308万元,扶持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开展科技创新。1—5月,全省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89亿元。四是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活力。制定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八)借势“一带一路”,开放发展稳步推进。一是充分发挥通道枢纽优势。研究编制《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五个制高点”前期研究和战略规划》,印发《甘肃省高铁经济发展规划》。与广西、海南、浙江等省区签署经济社会发展合作行动计划。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共建有序推进,陇桂铁海联运开行班列同比增长80%。兰州新区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开放。积极打造“空中丝绸之路”,敦煌空运口岸正式开放,新开通兰州至新加坡临时货运包机航班,首次开通台北客运航线腹仓带货业务,兰州空运口岸出入境8.6万人,同比增长6.06%。二是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白银公司与中非基金联合收购南非第一黄金项目进入全面整合阶段,金川公司印度尼西亚WP公司和RKA公司红土镍矿、天水华天科技美国倒装芯片公司等项目进展顺利,我省实际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境外企业18家,当年实际投资额0.68亿美元。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支持企业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99.4亿元。三是加快培育区域发展增长极。研究制定《关于支持陇东地区加快发展形成全省重要增长极三年行动方案》。全面启动榆中生态创新城规划建设。兰州新区获评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加快编制《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规划》,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设莫高窟游客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黄河风情线景区串点连线。
 
  (九)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活力有效释放。一是贯彻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工作机制和公示制度,推动负面清单(2018年版)在我省落地实施。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修订工作,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和业务。二是逐步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制定印发《甘肃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若干措施》。省中小基金累计完成投资3.17亿元;截至5月底,通过“银税互动”累计发放贷款527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快解决民营企业关注问题。每季度召开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现场答复、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建立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清偿全省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32.05亿元。制定印发《关于督办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全省梳理出的129个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开展全覆盖专项督查,推动问题解决。四是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召开全省招商引资暨陇商大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组团赴沪浙开展招商考察,举办2019中国绿公司年会甘肃招商洽谈活动。1—5月,全省实际省外到位资金807.5亿元,同比增长11.8%。
 
  (十)强力补短兜底,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一是社会事业扎实推进。统筹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社会服务兜底、公共体育普及五大工程,争取中央资金28.44亿元支持262个社会事业领域项目。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认真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和各阶段生活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大力支持消除大班额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推动甘肃政法学院正式更名甘肃政法大学。二是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为7375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127万元。截至5月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782.54万人,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778.9亿元。筹措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14.06亿元,给“两州一县”和18个深度贫困县下达62.89亿元,占比达55.13%。三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上半年全省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31起,死亡295人,同比分别下降31.61%、20.27%。对岷漳地震灾后重建靖远县异地安置遗留问题不定期督办,督促白银市、定西市和相关单位切实推进整改工作。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牵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50个、黑恶势力犯罪集团122个,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全省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是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指标增速未达到年初预期目标。尽管今年以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扭转了近两年持续下降的局面,实现由负转正,但由于部分市州谋划项目质量不高,地方配套资金筹措落实困难,征地拆迁难度较大,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新开工项目减少,民间投资出现下降,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年初计划低3.6个百分点。受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电商吸引消费外流、房价攀高挤占消费支出等因素影响,全省社会消费增长乏力,特别是汽车消费和石油类商品消费支撑不足,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年初计划低0.8个百分点。在今年国家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推动下,前5个月全省新增减税降费额达到60.1亿元,虽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但也造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下降,按同口径计算仅增长4.3%,较年初计划低1.7个百分点。
 
  (二)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大。今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省对美外贸出口商品由2018年的230余种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57种,对美出口企业由2018年的108家减少到89家,对美出口占全省外贸总量比重由2018年的9.2%下降到4.4%,金川新材料等个别企业完全放弃美国市场。更重要的是中美经贸摩擦导致市场预期不稳,大宗商品走势低迷,我省主产的镍、铜等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持续回落,1—6月,省工信厅重点监测的96种产品中有47种产品价格同比下跌,34种同比上涨,15种同比持平。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2.4亿元,同比下降28.1%;企业亏损面达到39.8%,亏损额65.5亿元,同比增长14.3%。随着企业订单减少、生产下滑,一些实物量指标也出现下降,全省工业用电量460.1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26%;铁路货物发送量(兰州铁路局甘肃境内)2047.15万吨,同比下降16.98%。
 
  (三)一些堵点难点问题亟待破解。上半年,全省银行业贷款账面不良率较全国水平高3个多百分点,部分农信合机构资本充足水平、拨备覆盖率等指标过低,制约信贷投放。中小企业因管理不规范、有效抵押物少、企业信用等级低等因素影响,不同程度存在融资难问题。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基础薄弱,产业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环节。处置“僵尸企业”涉及职工安置、资产处置等问题,利益关系复杂、难度较大。梳理化解涉企历史积案、清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进展不平衡,一些民营企业因资金短缺经营困难。
 
  (四)营商环境仍待进一步优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还不够好,一些权限下放与配套政策不同步、与基层承接能力不匹配,民营企业“准入不准营”的问题依然突出,企业和群众对营商环境改善的获得感还不强。政商关系够“清”不够“亲”,为企业提供“保姆式”“零距离”服务的意识不强,审批和服务质量不优,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跨部门协同市场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剩余贫困人口中,老弱病残有68.2万人,占比达61%;剩余贫困地区中有6个县贫困发生率超过10%,878个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大多数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个别城市PM2.5浓度同比上升幅度较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执行排放标准较低,142个重点建制镇中66个不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交通、环保、水利、防灾减灾等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养老、助残等民生领域短板弱项仍然较多。
 
  (六)干部能力作风有待改进提升。一些地方和领域干部能力水平与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个别干部主动担当作为的劲头不足,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守生态环保红线底线、发展十大生态产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办法不多、措施不实、效果不好。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
 
  下半年,全省上下要紧盯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在全面抓好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既定部署的基础上,抓实抓细“大的不行小的补、重的不行轻的补、二产乏力三产补、堤内损失堤外补”措施,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努力推动全省经济实现“一路红”“全年旺”,以优异的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奋力冲刺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3+3”冲刺清零行动,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和产业配套,完成2.65万户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三年建设任务,积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和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改革试验区建设。继续健全完善扶贫产业体系,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用足用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农产品收购贷款、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全面落实农业保险政策,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争取“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贫项目年底前建成并网。加大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力度,配齐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落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着力打造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持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年度任务。
 
  (二)强化举措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祁连山及全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积极推进大熊猫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加快实施“两江一水”、渭河源区及玛曲沙化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继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实施火电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扎实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切实整治水源保护区环境隐患和违法问题。继续推进兰州、嘉峪关、甘南、定西、酒泉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嘉峪关工业园区等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兰州市、平凉市崆峒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实施一批绿色照明改造、高耗能行业能量系统优化等项目,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
 
  (三)全力以赴推动十大生态产业大踏步发展。坚持绿色崛起与工业强省相结合,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任务落实,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和督查考核工作。抓好武威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肃州区新能源微电网示范、华天集成电路高密度封装产业体系、方大炭素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榆中李家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中国—以色列(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陇西国家级中药材交易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张掖丹霞、炳灵寺、官鹅沟和拉卜楞寺5A级景区创建和评审工作,加快兰州、天水、白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兰州新区金属期货交割库和武威铁路国际集装箱场站。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投放企业,推进以兰州新区为重点的绿色金融创新试点,用好各类绿色金融工具,支持十大生态产业加快发展。
 
  (四)着力扩大内需夯实经济增长基础支撑。加强投资项目“三个清单”跟踪精准调度,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审批、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抢抓施工黄金期,强化施工要素保障,促进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抓好《政府投资条例》的学习培训和贯彻执行,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和管理改革,全面推行承诺制、代办制、区域化评估、模拟审批、容缺受理,进一步缩短项目前期办理时间。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精神,争取兰州轨道交通绿色可续期债券、天水城投等企业债券发行获得国家核准,缓解项目资金短缺问题。组织召开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专题座谈会,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开展综合性促销活动,加快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街区,点亮“夜间经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五)促进资源优势转化提升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陇东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核桃峪、新庄等大型煤矿项目建设,争取国家核准五举煤矿;布局建设区域煤炭集疏运中心,通过北煤南运、北电南送深化能源合作;加大陇东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规划建设陇东至兰州天然气长输管道。继续推进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前期工作,及早建成投运750千伏河西电网加强工程等项目,提升电网调峰、消纳和输送能力。启动实施酒湖直流工程配套风光电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建成玉门鑫能5万千瓦和敦煌大成5万千瓦光热项目。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启动实施省内省外电力市场联动挂钩机制,全力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加快省电力交易中心股份制改造进度,推动电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运行。
 
  (六)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添发展动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0月底前关闭退出煤矿5处、产能42万吨;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做好兰鑫钢铁30万吨产能化解工作;继续依法依规破产清算处置“僵尸企业”;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等政策机遇,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相关规划。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减办事流程和环节,争取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以上;年底前实现外资企业设立全程电子化登记;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减少对企业的各类检查。深入推进价格领域改革,核定城镇管网配气价格,开展居民非居民天然气价格并轨工作,做好甘肃电网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实行非居民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继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部分省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深入推进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强金融领域风险防控。
 
  (七)突出创新引领促进新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直通机制,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设立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挥好各类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作用。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提升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创新能力,扶持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加快成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更加灵活的分配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实施“陇原英才”计划,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重点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用好“省长人才奖”等系列奖励政策,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八)把握开放机遇拓展内引外联发展空间。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文化、枢纽、信息、技术、生态五个制高点,高水平办好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全面提升“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吸引力。做好“南向”“西进”“北拓”文章,统筹推进大兰州、大河西、大陇东经济区发展,做大做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省级物流平台,力争甘肃(兰州)国际陆港被纳入第一批15个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谋划开通兰州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公铁联运班列,推进国际客运航班腹仓带货业务稳定运营。加快建设丝绸之路信息港和国际知识产权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与数字化融合发展。发挥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平台作用,优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布局。以十大生态产业为支撑,加快榆中生态创新城推进步伐,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绿色发展方面的合作。加大对兰州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国家级开发区优化产业结构、省级开发区发展壮大;抓好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规划落实,积极推进兰白都市圈、天水制造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新的区域发展增长极。
 
  (九)狠抓政策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做强做优。不折不扣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58条等政策措施,推行“不来即享”政策兑现机制。进一步放开机场、电力、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准入,支持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融合发展,下大力气解决“准入不准营”的问题。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化解涉企历史遗留问题长期督导监督机制,督促问题尽快解决。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对接活动,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提高土地、房产、林权、知识产权等抵质押率,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进行融资,进一步缓解融资难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开展专题精准招商,做好客商对接服务工作,积极跟进重点项目,争取更多大企业好项目落户甘肃。
 
  (十)加大补短兜底力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综合运用援企稳岗、职业培训、政策扶持等举措,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多措并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完善应急体系和管理机制,持续强化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煤矿和非煤矿山、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快实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深化平安甘肃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