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甘肃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19 14:01:04

  2019年1月27日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勤和
  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
  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查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甘肃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18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和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统筹推进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基本面总体稳定,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生态保护持续发力,十大生态产业布阵到位,绿色崛起势头强劲,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改善加力提速,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成绩来之不易。
  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经济回稳向好的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需要下更大功夫,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能力尚待提升,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群众在食品药品安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难题需要着力破解。
  二、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贯彻了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指导思想明确,工作重点突出,主要预期目标及措施总体可行。
  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批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甘肃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甘肃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特别是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要取得扎实进展,加强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为此,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力推动产业发展。牢固树立产业兴省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崛起导向,加快实施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重大带动性项目,推动十大生态产业全面突破。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紧扣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优势产业。紧扣现有产业基础,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以强产业助推我省经济发展。
  (二)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持续抓好产业扶贫任务落实,加大力度补齐短板弱项,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扎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衔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实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扎实做好人居环境整治。牢固树立金融风险意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加大风险监测预警力度,坚决防止发生区域性风险。
  (三)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关键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更好地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以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牵引,加快建立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全省科技创新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和动力。
  (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四办”改革。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最大机遇,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充分发挥通道枢纽优势,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做好民生工作,增进群众福祉。统筹做好就业增收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强化社会政策兜底保障功能。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