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19 13:59:51
——2019年1月26日在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第十三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依法监督和全力推动下,在省政协民主监督和积极支持下,全省上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十大生态产业体系为总抓手,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抢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创造性地推进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82461亿元,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84亿元,增长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08亿元,同口径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57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4元,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43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控制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亮点和积极变化:
一是主要指标逆势回暖。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及时研究部署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省级领导带头包抓重大项目、联系重点企业,以上率下带动各地各部门全面落实“三重”“三一”工作部署,凝聚合力抓工业、促投资、稳增长,扭转了我省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下滑的局面,在全国2018年经济增速逐季放缓情况下,实现逆势回暖、向好发展。全年全省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较2017年提高27、63和364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均前移7位,提振了全省上下迎难奋进、后发赶超的信心和干劲。
二是脱贫进程大幅加快。聚焦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着力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和工作作风“五个基础”,“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更加聚焦,扶持政策落实更加精准到位,全省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减少贫困人口77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6%降至56%,14个片区县、4个插花县申请摘帽,2581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一年完成了三年脱贫攻坚任务的40%以上,极大增强了全省上下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农业发展全面提速。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制定出台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农业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资金投入体系、产销对接体系、风险保障体系,筹集设立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500亿元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500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农产品走俏市场,新建成戈壁生态农业面积538万亩,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1418万吨,全省现代农业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四是生态产业开篇破题。把十大生态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发展实体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五篇文章一起做的结合点和总抓手,出台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决定和规划,编制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总体方案和专项行动计划,设立目标总规模2000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其中首期100亿元母基金和4支子基金注册投运,建立总投资8200亿元的项目库,加快实施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兰州红古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兰石装备产业园、陇西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大带动性项目。全年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1511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183%,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五是能源发展亮点频现。始终把能源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深化区域协作和重塑竞争优势关键来抓,着力提高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效益。陇东地区初步形成3亿方规模的天然气产能,全年发电量同比增长1921%,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075%;火电利用小时数达到4178小时,较上年提高663小时;新能源发电占全省总发电量的203%;完成跨省区电力外送324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987%;通过优化电力调度、实施新能源替代自备电厂发电、加大电力外送等举措推动新能源消纳,弃风、弃光率较上年分别下降14和10个百分点,分别下降到19%和10%,为争取国家解禁新能源红色预警状态,进而启动实施酒湖直流工程配套外送部分风光电项目、促进河西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凝心聚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脱贫攻坚合力全面形成。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60多个政策性文件,形成以《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为龙头,行业扶贫政策为支撑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全省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33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753亿元、安排一般债券额度115亿元,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东部协作4市帮扶到位资金1978亿元;33家中央单位投入帮扶资金39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93个,引进各类资金规模达到3976亿元、已落实1605亿元;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356亿元,惠及贫困人口398万人;40多万名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帮助65万户261万贫困人口制定“一户一策”脱贫计划。二是特色产业扶贫成效明显。引进北京德青源、陕西海升等291家大型龙头企业,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862个,基本实现每个贫困县至少组建1个龙头企业、每个贫困村有2个以上合作社。历史性消除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光伏扶贫村级电站建成并网3054万千瓦。成功增补64个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建成100个高水平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65亿元。三是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安排428亿元以工代赈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贫困自然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农村危房改造年度计划79万户全部竣工,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下达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59万人,开工建设集中安置点494个,已建成住房22万套。“十三五”规划搬迁的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入住率已达786%。四是教育医疗扶贫稳步推进。完善五级联动抓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126万名普通高中学生学杂费,我省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至2000元,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至85%以上。坚持问题导向抓扶贫整改,国家考核、省里考核和省市县自查发现问题整改率达99%,其中国家考核反馈95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二)多措并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一是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有序推进。出台我省祁连山保护区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水电站关停退出整治方案和旅游设施项目差别化整治及补偿方案,祁连山生态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分类退出,水电站生态流量得到落实,4处旅游设施规范运营。划定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试点。保护区核心区农牧民搬迁工作基本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推进。二是重大生态规划稳步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两江一水”、渭河源区等重大规划加快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试点项目加快推进,玛曲县沙化退化草原巩固治理项目启动实施。印发实施湖长制工作方案,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体系。三是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持续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兰州、甘南等5个试点市州垃圾分类处理体系逐步建立。印发实施全省冬季清洁取暖总体方案,清洁取暖工作全面启动。全省地级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912%,38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47%,全省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重金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四是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工作深入推进。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6个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兰州市和崆峒区列为首批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组织开展“十三五”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完成情况中期评估,在天水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金昌、兰州、敦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白银、庆阳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扎实推进。
(三)持续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积极进展。关闭退出煤矿28处、产能538万吨,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煤炭去产能任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杜绝已化解产能企业复产和“地条钢”企业死灰复燃。商品住宅去化周期降至合理区间。累计实施市场化债转股409亿元。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制定出台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一揽子电价改革办法,全年降低企业成本427亿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补短板力度不断增强。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清产核资基本完成。9313万户农户参与农村“三变”改革,已获入股分红621亿元。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项目32个,累计建成9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启动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投保的18个保险品种已实现保费995亿元。三是工业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一企一策”帮扶促进企业复产稳产增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249亿元、增长46%。新认定2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累计达到66家。四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功举办第三届敦煌文化博览会、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大力实施“一部手机游甘肃”计划,扎实推进24家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年旅游接待人数、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和30%以上。甘肃银行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全省上市公司达3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35家。
(四)狠抓项目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一是项目建设有力推进。落实重大项目领导包抓责任制,推动全省重大项目规范有序实施。交通方面,陇南成县机场通航运营,全省运营运输机场达到9个,全年民航旅客吞吐量16397万人次、同比增长115%;银西铁路、中兰客专、敦格铁路加快建设,敦煌文博会期间开通动车,兰渝铁路动力集中式动车组正式上线运营;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渭源至武都等高速公路加快实施,武都至九寨沟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能源方面,首航节能敦煌10万千瓦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成并网,为全球建成项目聚光面积最大、吸热塔最高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国电兰州热电异地扩建项目建成;协调青海、河南等有关方面同意青海至河南特高压直流工程输送甘肃富余电力,在全国首次实现过境省份电力共同参与外送;打通河西新能源输送瓶颈的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启动建设。产业方面,广通新能源电动汽车项目建成投产,中车高端轨道交通装备造修基地、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等项目加快推进,武威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实验平台等项目启动实施,10万吨/年动力锂离子三元前驱体项目开工建设。水利方面,民勤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全面建成,有效解决了青土湖生态补水和红崖山灌区高峰期缺水问题;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基本建成,引洮供水二期及受益区配套城乡供水等工程加快建设。民生和社会事业方面,省人民医院住院部二期和兰州新区分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门诊综合楼等项目进展顺利。二是项目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617亿元,较上年增加65亿元,支持建设了一批补短板和重大公益性项目。研究制定《关于以出让国有资源资产和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补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本金工作的实施方案》,破解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缺口问题。向银保监部门和金融机构推荐补短板重大项目清单,共涉及项目168个,总投资51317亿元。争取到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10亿美元。三是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增强。出台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实施意见。开展涉及产权保护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落实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指导意见,开展PPP项目规范核查,向全社会重点推介PPP项目64项。张掖市和榆中县入选全国推广PPP成效明显市县,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全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比上年提高466个百分点。
(五)完善机制加快创新型甘肃建设步伐。一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成功获批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科院兰州新区大科学装置创新创业园加快建设。丝绸之路信息港和国际知识产权港启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信息通信专用通道等项目开工建设。新认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累计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176项,6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28%,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18位。二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完善。积极落实“科技创新30条”政策,出台《关于经济技术类人才助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设立人才奖、发放人才津贴、提高奖励标准等方式,汇聚人才资源。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直通机制,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三是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新认定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97家。制定《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新认定省级众创空间24个,兰州市城关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7个省级双创示范园区加快建设。新认定战略性新兴骨干企业26家。张掖市积极打造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城市示范,获得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全省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566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5915万户。
(六)聚焦发力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深入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突破年”活动,出台进一步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十不准”规定,大力推行“四办”改革,甘肃政务服务网在线办理实现80%以上事项网上可办。全面规范“多证合一”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省政府政务大厅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综合窗口按时办结率达到100%。二是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完成25户省直部门管理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制,省属企业公司制改制面954%,21户企业整体或主业完成股份制改革,主板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增至11户。省铁投、药投等8家集团公司挂牌运营。三是价格和电力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在保持释放输配电价改革红利基础上,通过组织直购电交易、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等措施,进一步降低重点行业企业用电成本。兰州新区职教园区配售电公司挂牌成立,省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有序启动。实施新版《甘肃省定价目录》,放开14项、下放6项政府定价项目,定价项目减少33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被国家绩效评价评定为优秀等次。四是财政改革稳步推进。省与市县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共同财政事权、医疗卫生领域改革方案印发实施。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省级实现所有经济社会发展类支出项目绩效目标申报全覆盖。制定防范化解政府债务及隐性债务风险实施方案,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和变相举债。
(七)扩大开放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一是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编制印发我省合作共建中新南向通道工作方案,陇桂铁海联运班列全年发运28列。兰州市获批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兰州国际港务区获批汽车整车进口指定口岸。兰州市、酒泉市被确定为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省政府批复实施中国—以色列(酒泉)生态产业园建设方案。金川公司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天水华天科技收购马来西亚封装公司等境外投资项目加快实施。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开展粤港招商活动,成功举办第24届兰洽会和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会,组团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招商节会。引进上海宝钢化工、正威国际、广药集团等知名大企业入驻我省。积极推动与中核集团、首创集团等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实施。全年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100亿元,对外直接投资687亿美元、增长42%。三是区域发展更趋协同。印发实施兰州—西宁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签署甘川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合作行动计划。我省66个开发区纳入国家六部委联合公告的《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等11个产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达47个。
(八)加大投入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一是就业创业工作积极推进。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深入开展返乡创业试点工作,选拔6488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引导1万名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制定稳就业和促进城镇居民增收工作方案,出台《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实施意见》。二是社会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年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3720元和3480元;将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扩展到农民工、有雇工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完成投资37661亿元,同比增长87%。三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古浪、崆峒等12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建成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嘉峪关市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地区。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全面完成,电影《丢羊》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我省运动员在各类国际国内大赛中共获奖牌298枚。四是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扎实开展矿山、道路交通、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力度,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423%和1392%。法治甘肃、平安甘肃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大局得到巩固和发展。五是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全力做好强降水等自然灾害应急抢险,及时安排包括省长预备金在内的331亿元用于抗洪救灾,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累计落实陇南“8·7”暴洪泥石流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资金62亿元。扎实推进岷漳地震灾后重建靖远县异地安置遗留问题整改落实工作。
尽管201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向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突出,部分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尚未由负转正。2018年投资降幅虽大幅收窄,但与年初目标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地区和部门应对国家政策调整、破解项目建设瓶颈制约办法还不精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谋划项目能力有待提高;随着国家规范政府融资和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收紧,新谋划开工的大项目、好项目资本金落实困难,部分采用债务性融资充当资本金的项目因资金问题无法启动,PPP项目数量和投资量大幅下降。二是工业稳定向好基础尚不牢固。石化、冶金、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支撑能力弱;融资、人工、物流、研发、环保等成本高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之市场、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地方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三是营商环境仍待优化。“放管服”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联动性仍需加强,条块间部门间放管不同步、审批事项互为前置、基层承接能力较弱等现象仍然存在;“信息孤岛”尚未完全打破,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亟待加强;支持民营经济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市场主体不强、活力不足,企业和群众满意度还不够高。四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少短板。部分地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城市功能还不完善,一些主要出省通道和断头路没有完全打通,抗旱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亟待加强,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教育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养老、文化、体育等产业发展不充分。对这些问题,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19年,我省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可能比去年更加复杂,经济运行不确定性比去年更加突出,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辩证看待形势变化,趋利避害,积极作为。从全球看,世界经济虽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受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冲突多发等多重因素影响,增长动能正在减弱,全球经济贸易增速趋缓。从全国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投资、消费增长势头放缓,实体经济面临困难增多,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态势没有改变。从全省看,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随着去年下半年国家稳增长政策措施的出台,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一系列利好政策,为我省加快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一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我省争取资金项目支持,国家强化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着力在加快推进“三个一批”(加快推进一批在建项目顺利实施、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和提高“三个比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投资完成率)上下功夫,这为我省争取资金项目提供了新机遇。二是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政策发挥效力有利于我省保持平稳向好发展势头,特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居民消费等政策措施效应逐步释放,将进一步巩固提升一二三产业稳定发展基本面。三是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推进有利于增强我省高质量发展后劲,在加快实施银西铁路、中兰客专、敦格铁路和甜水堡至永和、平凉至天水等高速公路,以及常乐电厂、甘肃政法学院兰州新区新校区等续建项目基础上,今年将新开工一批产业、交通、水利、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重大项目,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的项目支撑将不断增强。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意义特殊而重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突出抓好十大生态产业发展,突出推进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打造全省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2019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85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13%,29个片区县、1个插花县摘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有较大提升。在此基础上,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同口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左右和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
三、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攻坚冲刺夺取精准脱贫决定性胜利。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方略,咬定脱贫目标,争分夺秒冲刺,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一是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用足用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农产品收购贷款、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抓好六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示范点(县)建设,确保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渠道。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力争每个贫困县都能引进1户大中型骨干龙头企业,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600个左右,村均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健全落实“3+3”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切实做好农产品目标采集和发布工作。大力推广扶贫车间、社区工厂、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新模式。建成“十三五”第一批剩余的光伏扶贫村级电站,开工第二批光伏扶贫项目。二是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和产业配套,确保50万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全部入住。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占新腾旧”规定,切实加快拆旧复垦工作进度。对“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优先安排保障用地,新增脱贫攻坚项目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布局。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三年建设任务,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2%和89%。完成2271公里“畅返不畅”路段整治任务。三是尽快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认真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人一策”“一病一方”“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报等健康扶贫优惠政策。全面落实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保四有”标准。完成剩余265万户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实施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30万人,新开发1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四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落细落实《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指导各地编制地方规划或方案。发挥特色优势推动产业振兴,优化“一带五区”产业布局,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销售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等人才队伍科技素质。积极实施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和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
(二)加大治理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牢固树立和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行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美丽家园。一是持续抓好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做好中央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专项督查、中央环保督察、“绿盾”专项行动等各类问题整改工作,全面开展整改工作“回头看”,防止出现反弹和弱化。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加快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考核办法等。二是积极推进重点生态规划实施。积极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两江一水”等规划实施。扎实做好祁连山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统筹推进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三是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快火电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重点企业污染源达标整治,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实施县级以上城市煤改气、煤改电或清洁煤替代工程。以河湖“清四乱”为抓手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推进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四是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工作。加快推进嘉峪关工业园区等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兰州市、平凉市崆峒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国家级低碳城市、低碳园区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认真落实节能“一票否决”。组织实施一批绿色照明改造、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高耗能行业能量系统优化等项目,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
(三)聚焦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十大生态产业,打造以兰白地区为重点的中部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河西走廊干旱区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和陇东南开放型绿色生态产业区域合作经济带,推动绿色发展崛起迈出新步伐。一是加快实施生态产业重大带动性项目。争取支持军民两用高新技术项目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兰州航天军民结合产业园等军民融合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兰州新区甘肃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构建较为完备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着力加大智慧旅游、智慧应急、智慧城管等应用推广,建设一批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示范试点工程。加快建设天水华天集成电路高密度封装产业升级项目等数据信息产业项目。二是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落实。坚决防止已关闭退出的煤矿死灰复燃。严防“地条钢”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适度降低煤价、降低发电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三是着力打造新的区域发展增长极。全力加快兰州新区发展,积极创建临空经济示范区,争取获批中国(兰州)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启动榆中生态创新城规划,统筹推进兰州大学“双一流”和兰州副中心建设。用足用好敦煌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抓好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规划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落实。积极推进兰白都市圈、天水制造基地建设。
(四)精准发力补短板扩内需稳增长。抢抓国家政策机遇,聚焦关键领域扩大有效投资,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更好地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支撑带动作用。一是强化项目动态管理。紧紧围绕基础设施补短板十大领域,利用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平台,及时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继续落实领导包抓责任制和项目清单管理制,对2019年重点投资项目、省市列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前期项目“三个清单”继续按月调度、按季考核,适时兑现奖励资金,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回升。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交通方面,全面开工建设彭阳至大桥村、敦煌至当金山口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酒泉至额济纳铁路酒泉至东风段、西宁至成都铁路甘肃段等项目,力促兰州至合作铁路复工建设。产业方面,加快推进中车高端轨道交通装备造修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白银公司湿法炼锌渣综合回收及无害化处理等项目。水利方面,加快引洮供水二期及受益区配套城乡供水、天水城区引洮供水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民生和社会事业方面,加快推动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甘肃简牍博物馆、七里河体育场等重大项目。三是巩固民间投资良好势头。发挥好领导干部联系非公企业和商会机制作用。健全PPP项目实施方案联评联审机制,运用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将回收资金用于在建项目和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吸引民间投资重点领域项目库,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项目建设。四是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大力促进旅游消费,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抓好5A级旅游景区创建,持续推进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品牌打造、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基地建设、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开发。积极培育健康消费,办好2019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全力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以及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等新平台,推动中医药文化和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静宁金果国际博览城等市场建设。继续推进“消费促进月”活动,引导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创新消费模式,推动传统商贸创新发展。
(五)转化优势增强能源核心竞争力。全力推动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和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省建设,推进能源消费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努力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一是加快能源领域项目建设。煤炭方面,继续推进陇东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核桃峪、新庄等大型煤矿建设,力争五举、邵寨煤矿尽快获得核准并恢复建设,争取今明两年累计新增产能2585万吨。布局建设区域煤炭集疏运中心,通过北煤南运、北电南送深化能源合作。清洁能源方面,争取国家解除新能源红色预警,有序启动酒湖直流工程配套外送部分风光电项目建设,在部分弃风弃光不严重的地区,择机启动部分集中式项目和分布式、分散式项目。确保750千伏河西电网加强工程(甘肃河西第二通道)建成投运,积极推动生物质热电联产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储能储气方面,加快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网域大规模720兆瓦时电池储能电站试验示范项目,推进熔盐储能与高温制氢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兰州LNG储备中心等天然气储气设施,加大陇东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陇东到兰州天然气长输管道规划建设,保障全省天然气用气安全。二是扩大跨区域电力外送规模。抢抓国家即将出台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机遇,在继续扩大酒湖直流外送电量基础上,积极与河南、天津等电力需求缺口省份对接,力争全年新增外送电量100亿千瓦时左右。三是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好2019年度直购电交易,适时组织开展增量直购电交易。优化发用电计划和调度运行方式,着力推进新能源参与省内直购电交易,启动实施省内省外电力市场联动挂钩机制。全力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完成省电力交易中心股份制改造,推动电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运行。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添发展动力。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持续推进“四办”改革,深化“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实现“政银便民通”业务全覆盖,打造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压缩政府审批范围。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探索容缺受理、多规合一、多图联审等工作机制,大力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制。二是持续推进价格改革。纵深推进电价改革,精准实施好大数据、清洁能源供暖等新兴产业发展电价支持政策,开展甘肃电网新一轮输配电价核定。稳步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开展城镇管网配气价格核定,做好居民非居民价格并轨工作。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全面实行非居民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三是稳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制改革,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推动国有企业战略重组,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化债转股,推动传统领域国有企业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全面推行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改革。四是强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着力遏制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债务存量,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优化专项债券发行程序,加快发行使用进度。加强金融机构风险排查防控,做好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和恶性事件的底线。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创新开展信用惠民便企、信用监管等工作。
(七)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培育壮大新动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痛点堵点问题,促进新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一是不断强化创新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与上海张江国家自创区的全面合作。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加快突破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直通机制。加快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中科院兰州新区大科学装置创新创业园和重离子治癌医疗设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二是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大骨干企业培育力度,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区。结合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在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智慧农业等领域推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应用与示范工程。打造数据信息产业聚集园区,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等建设。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培育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三是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定打造“双创”升级版贯彻落实意见,扶持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新培育认定一批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鼓励贫困地区组织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四是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实施“陇原英才”计划,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重点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和“三区”人才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鼓励地方和企业设立人才引进发展基金。用好“省长人才奖”等系列奖励政策,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八)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提升开放发展水平。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推动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一是充分发挥通道枢纽优势。编制完成《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五个制高点”战略规划》。合作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推进陇桂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加快三大国际陆港和三大国际空港建设,深化与境内外口岸、内陆与沿海沿边口岸的战略合作,提升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各地保税物流中心运营水平。推动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快速发展,做大口岸经济。二是不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支持电解铝、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优势产能“走出去”,鼓励新能源装备、石化通用设备、建筑工程成套设备等装备制造和机电产品输出。稳步推进省建投集团参与中白产业园建设,积极推动中国—以色列(酒泉)生态产业园前期规划工作。三是深化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推进我省优势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合理布局,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全方位加强与白俄罗斯等国的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等一系列品牌节会,打造丝绸之路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合作平台。
(九)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着力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坚定不移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全面落实民营经济支持政策。深入贯彻落实促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58条措施,对符合规定的非公有制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积极降低企业用地、用能、用电、人工和物流等经营成本。充分发挥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引导各级财政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支持各类政府性投资基金投资初创型、成长型非公有制科技型企业发展,对科技型“小巨人”企业采取发放科技创新券和后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二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落实“最多跑一次”“全程网上办”“电子税务局”“不来即享”等利企便民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治理“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依托国家统一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标准,委托第三方对全省营商环境及各部门服务效能、政策落实等进行评价。依法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权、创新权、自主经营权。三是支持做强做优民营企业。鼓励引导优势民营企业按市场规律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向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加大“银税互动”力度,充分发挥小微企业互助担保贷款作用,提高土地、房产、林权、知识产权等抵押率,不断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各类重大节会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财引智、招展引会,争取新引进一批世界、全国及民营500强企业。紧盯国内外前沿技术、领头企业、领军人物实施精准招商,在发达地区及境外开展招商引资专项活动。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制定奖励措施,推动形成省市县联动、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
(十)下大力气补短兜底增进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是统筹做好就业增收和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扎实做好援企稳岗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就业岗位稳定。扎实推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基层成长计划,力争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创新落实促进居民增收政策,制定中等收入群体增长措施,加快推动科研人员、技能人才等重点群体增收。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二是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社会服务兜底、公共体育普及等五大工程实施进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按期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有效解决“乡村弱”“城镇挤”问题。继续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年内实现深度贫困村文化器材配备全覆盖。三是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舆情监测分析,针对社会重大关切,敢于善于主动发声,做好解疑释惑、降压疏流工作。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体系,推进实施一批防灾减灾救灾工程,有效遏制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推进落实岷漳地震灾后重建靖远县异地安置遗留问题整改方案。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加强价格监测,做好重要农副产品保供稳价工作,确保市场价格总体稳定。
各位代表,做好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的监督,虚心听取省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凝心聚力、改革创新、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