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9-01-15 14:48:33

  ——2018年11月28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副组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范鹏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安排,今年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上半年,常委会成立了以吴明明副主任为组长,教科文卫委员会、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为副组长的调研组。9月份,在前期收集资料、听取汇报的基础上,调研组分赴酒泉、嘉峪关、平凉、白银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了解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文化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和“文化+”战略,不断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文化产业主要指标和重大项目完成情况较好,文化产业增加值、法人单位数、从业人数等指标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16年,全省文化产业总资产702.79亿元,实现增加值146亿元,占全省GDP的2.03%。2017年,全省有文化产业机构12666家,从业人员23.9万人,实现增加值163.60亿元,占全省GDP的2.13%。尽管增量不大,占比较低,但仍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一)政策环境逐步完善
 
  自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创建以来,全省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案》《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确定了目标和措施,有效完善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金融支持逐步加大
 
  2016年至2017年,我省累计争取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6220万元,重点支持了“数字敦煌”等63个重点项目,设立了甘肃读者光大新兴产业并购基金。省级财政累计安排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亿元,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了183个优势项目。利用世行贷款2.5亿美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天水等市州实施11个项目。综合运用信贷、信托、自有资金定向资产管理等手段,为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敦煌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中心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融资超过30亿元。
 
  (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省属文化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将党的建设工作和“双效统一”的要求写入了《公司章程》。全省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上市融资等方式,加快国有文化资产和优质文化资源整合。甘肃日报社和省广电总台实现了以新闻舆论引导和管理为主的内容生产模式转型升级。读者出版集团与飞天传媒集团实施战略重组,打造“编印发”一体化的旗舰型文化企业。通过改革,一批主业突出、实力强劲、具有甘肃特色的旗舰型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陇军队伍组建形成。
 
  (四)新旧业态平稳发展
 
  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印刷包装、民间民俗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平稳向好发展。全省已建成影视基地30家,影视制作机构近300家。《丢心》等多部影片亮相国际、国内知名电影节。庆阳香包、天水雕漆、甘南唐卡、临夏砖雕等系列民间民俗工艺美术品牌不断创新升级,带动了一批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一批体现甘肃文化特色的精品剧目创排成功,并取得良好市场反响,《又见敦煌》自首届文博会以来演出1500余场,2018年营业额1.5亿元。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产业逐渐兴起。敦煌研究院在省内率先探索建立了多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设计了“如是敦煌”等文创品牌系统,并与腾讯公司合作推出“数字丝路”计划,前景广阔。
 
  (五)节庆会展已成气候
 
  我省节庆会展初步形成了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国家级节庆会展,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为龙头,以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陇南乞巧女儿节等区域品牌性节庆会展为主体的错位发展、特色办展的发展格局。各地以节庆会展为依托,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六)文化扶贫成果显著
 
  依托“乡村舞台”、“文化集市”等平台,扶持贫困村依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在贫困地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项目,采取“公司+农户”、“骨干传承人+农户”等方式,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目前,已建成文化集市固定经营点150家,生产加工基地160家,带动了全省13万多农户增收致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规模较小,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甘肃文化资源相对富集,但文化资源产出率不高。近两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虽逐年有所提高,但2017年我省2.13%的占比与全国4.29%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我省经济发展下行压力的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增速放缓,大型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减弱,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机构数、从业人数、资产总额、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园区(基地)推进等实力衡量指标与预期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总体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省文化产业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但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州,文化产业发展也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市州,文化产业发展也相对较慢。
 
  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文化产业占比大,新兴、融合性文化产业小且弱。资源性产业居多,创意性产业偏少,一般化产品居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偏少;规下企业相对较多,规上企业较少,尚未形成产业链;中小微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软、弱、零、散”较多,“精、尖、特、新”较少的问题;企业自我生存能力弱,孵化培育难度大,市场竞争力不强。从目前判断来看,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趋势有可能持续到“十三五”末,依靠文化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异军突起、优先发展使之成为支柱产业的困难不小。
 
  (三)体制机制不畅,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宏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相互脱节的情况。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的职能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和优化。文化产业生产体系、市场体系、研发体系、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投融资机制不畅、渠道单一。
 
  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创意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高层次领军人才、管理创新人才,特别是会经营善管理且能够引领企业发展的高端复合型领军文化人才严重缺乏。创意设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新媒体、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急需的人才数量少、层次低,很难形成产业发展必需的人才聚集效应。
 
  (四)创新创意研发能力弱,竞争力不强
 
  我省文化企业发展普遍缺乏新战略、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牌,发展思路不开阔,改革动机不强烈,保守沿袭大于研发创新。文化产业的研发资金、平台、人才、团队短缺。文化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滞后,产学研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为文化企业提供创意与设计服务的专门研发机构。
 
  (五)园区(基地)、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从本次调研和此前进行的“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来看,我省确立的多数文产业重点园区(基地)、重点项目启动顺利,但大多数园区(基地)仍在建设中,或者尚处在运行初期,收益不明显。一些园区(基地)、项目进度缓慢,个别项目仅完成总投资的10%至20%,有的还停留在规划层面,有些甚至半途而废。个别园区(基地)建设与前景预期相差甚远,一些项目设计规划前期对市场客源、人口密度、区位交通、投资环境、文化资源的挖掘等缺乏准确评估。
 
  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政策、人才、财税、土地、金融、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不明显,特别是已经出台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加之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园区(基地)建设的进程。2017年,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项目173个,实际落地项目112个,项目落地率为64.7%,比2015年降低了5.92个百分点。签约合同金额3110亿元,到位资金654亿元,资金到位率为21.02%。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凝聚共识,提高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我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更应该上下齐心,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根本遵循,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等平台,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崛起的重大任务,切实提高文化兴省的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特点规律,深度开发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凝聚共识,用五到十年的时间,真正使文化产业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支柱产业。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要积极争取并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加大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成立多种类型的文化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健全投融资体系,以政府投入为杠杆,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
 
  推广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法人承贷、保险兜底保证的多方联动模式。抓住政策机遇,实质性推进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工作。通过细致工作全面促进已出台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见效,进一步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别要重视中小微文化企业孵化培育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新上规企业实施特殊奖励政策,力争每年扶持一批规下企业提质增效、扩量上规。
 
  (三)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优化文化产业服务保障水平
 
  理顺统一管理,职责明确,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保障水平,强化协调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找准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与具体困难,把“三重”、“三一”政策落实到文化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投入融资机制不畅、渠道单一等问题。要不断解放思想,继续不遗余力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激活民营文化企业积极性,主动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帮助民营文化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
 
  (四)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推进文化产业结构全面转型升级
 
  重点建设一批集聚化、集群化、集约化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发挥好文化产业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作用。按照特色、优势、区位等要素的组合,继续建设一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逐步构建并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要在传统优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上下真功夫,高度重视新理念、新科技、新模式在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要在“文化+”、“旅游+”和文化融合产业上下真功
 
  夫、做好文章,让跨界、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域融合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常态,进一步推动文化与金融,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养生保健深度融合。要注重通过培育文化消费新模式,激活文化市场新要素,催生文化新业态。
 
  (五)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
 
  创新文化人才培育引进方式,实施优秀文化企业家培养计划。建立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通过“软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突破高端文化人才紧缺瓶颈。加强国有文化企业干部人才选拔考核任用管理,逐步建立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党委任命和社会招聘相结合的人才选拔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形成高等教育和在职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中等专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入股,进一步调动创新型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在用好现有人才上动真格,落实激励政策,优化职称评定、技能认定、评奖表彰等办法,形成公平竞争、各尽所能的人才工作环境。依托省内外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健全文化产业智库,长期跟踪研究、定期动态分析、全面研判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
 
  (六)强化创新创意研发能力,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好文化旅游机构改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切实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质增效。依托“互联网+”、“文化+”、“旅游+”等平台,结合我省文化旅游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注重内涵发展,精准分类,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构建高水平旅游文化商品研发生产体系,建立健全产品销售网络。开发培育旅游演出市场,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高品质文化旅游演艺产品,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全面运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打造旅游演艺品牌。
 
  精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产业孵化基地,打造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平台,加快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实施“互联网+”战略,积极培育网络文化新业态,着力促进高新科技在文化产品中的应用,充分利用集群化所独有的专业化分工与互动协作机制,指导建立新兴文化业态的研发、生产、传播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基地(园区)为载体、以重点节会为契机作为招商引资的突破口,提高新兴文化业态经济效益。
 
  (七)加强文化对外贸易,促进文化产业“走出去”
 
  进一步加强文化对外贸易,大幅提升文化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全省文化产业“走出去”。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祁连山国家公园等“国字号”文化战略平台,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其次,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深耕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涉外文化产业。在做好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好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新业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创新传播、接受方式,大力促进文化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第三,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要素市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文化对外开放的新领域,提升文化“走出去”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