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我省“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9-01-14 14:33:34

  ——2018年11月28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副组长、省人大民族侨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卢鸿志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至10月,在嘉木样副主任、马青林副主任的指导带领下,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赴临夏州、甘南州和天祝县对“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5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种养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孵化平台、扶贫车间、医院学校等,走访了80户贫困户,听取了州县有关情况汇报,与有关企业、贫困户代表等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同省直有关部门衔接沟通,进一步了解了有关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省“两州一县”共含17个县市,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的民族地区。近年来,“两州一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及“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狠抓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在省州县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7年底,“两州一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26.9万人减少到32.01万人,临夏州、甘南州、天祝县剩余贫困人口分别为26.01万人、4.74万人、1.26万人,贫困发生率分别降至14.66%、8.54%、7.67%,农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分别为6203元、6998元、6932元。
 
  (一)强化政治责任,组织领导体系不断加强。省上和“两州一县”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要求,通过强化政治责任、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动态管理等方式,构建起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纵向到底、部门间横向到边、各类资源合力帮扶的脱贫攻坚大格局。林铎书记和唐仁健省长对“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到“两州一县”进村入户、访贫问苦、研究指导工作。“两州一县”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四大班子共同管、有关部门通力配合的工作机制,完善了定期研究、调度部署、跟进落实等工作制度,通过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明确了责任和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二)加大政策倾斜,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增强。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提出对“三区三州”和其他深度贫困地区加大支持力度。“两州一县”与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积极对接,重点在解决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饮水安全、住房安全、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兜底保障工作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发挥政策聚集效应。国家批复我省“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后,已下达三年新增资金指标114亿元。今年1至9月,向“两州一县”安排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03亿元,占全省到县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量的29.4%,比2017年投入净增18.16亿元,增幅达87%,高出全省资金平均增幅46.7个百分点;安排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56.18亿元,占全省的29.1%;安排新增政府一般债券43.1亿元,占全省的18.7%。
 
  (三)加快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两州一县”坚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狠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截至2017年底,“两州一县”农村公路达到1.2万公里。今年1至9月,临夏州危房改造开工10451户、竣工7115户;甘南州投资83.4亿元建成7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其中70%的村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天祝县累计投入21.32亿元先后建成76个移民安置点。今年前5个月,“两州一县”已开工建设39处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完成后将有效缓解贫困地区群众季节性缺水问题。临夏州和甘南州1004个行政村实施的农村宽带建设在服务远程教育医疗、扶贫大数据平台运行、电子商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保障作用。目前,兰州至合作铁路、西宁至成都(合作段)高速公路、合作至郎木寺高速公路、甘南州白龙江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四)坚持多措并举,富民产业培育步伐加快。“两州一县”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在牛羊养殖、农作物的种植方面注重在科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上下功夫。临夏州采用粮改饲和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支撑种养业提质增量;甘南州统筹推进粮草兼顾、农牧结合、草畜配套、循环发展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天祝县发展设施果蔬2.7万亩,马铃薯10万亩,建成配套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70个。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发展势头较快。临夏州为3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制定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以“河州牡丹”、永靖、和政冬季冰雪旅游为主的主题文化旅游节会;甘南州着力打造冶力关、拉卜楞、扎尕那等大景区和“多彩庙花村”、“生态尕秀村”等126个旅游专业村,扶持发展1112家农家乐、藏家乐等具有藏区民俗风情的旅游项目;甘南州电商平台“藏宝网”帮助贫困群众销售酥油、民族用品等,带动370户农牧民平均增收1200多元,天祝县通过甘肃金农商、天润白牦牛等电商企业,帮助销售红提葡萄、白牦牛肉、人参果、野菜等农特产品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农村“三变”改革为脱贫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得到广泛推广,中天羊业、天士力中天药业、西正开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凸显。
 
  (五)加强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两州一县”重视在发展教育、提升医疗、社会救助等民生领域对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切实让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在教育扶贫方面,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在健康扶贫方面,“一人一策”健康帮扶卡覆盖率达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99.98%,东西协作和定点帮扶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救助标准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建档立卡户年累计超过3000元以上医疗费用全部得到兜底解决。在社会救助方面,现有的32.01万贫困人口中有13.04万人被纳入农村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救助范围,占全省救助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脱贫攻坚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两州一县”贫困程度深、社会形态特殊、公共服务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脱贫攻坚的成本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地区。目前,“两州一县”剩余的32.01万贫困人口中老弱病残的有16.9万人,占比52.8%,这部分贫困人口基本没有自主脱贫的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需要社会救助政策兜底。还有47.2%共15.11万贫困人口,其中绝大部分致贫原因集中在受教育程度低、缺技术、缺资金等方面,成为如期脱贫的主要难点。
 
  (二)基础设施落后仍是制约瓶颈。甘南州、临夏州至今未通铁路,7个县不通高速公路,30户以上的自然村还有8588公里村组道路(临夏州4695公里、甘南州3391公里、天祝县502公里)需要硬化,由于融资困难致使进展缓慢。临夏州还有7.9万偏远山区群众吃不上自来水,20.6万农村群众因水源不足或者供水不稳定造成饮水保障程度低;甘南州部分贫困村仍然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有的地方住房建设和改造质量不高,有的地方存在举债建房现象和建新不拆旧的问题,有的地方危房改造进度较慢,“两州一县”未完成的危房改造任务86%集中在临夏州,截至今年9月还有10493户待开工。有的易地搬迁点在发展产业、增收门路方面统筹安排不够,造成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很不方便。
 
  (三)产业扶贫带动作用不强。“两州一县”扶贫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经营主体运行模式陈旧、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可持续发展难度较大。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薄弱,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经营模式透明度不够,有的还存在拉郎配的现象,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承接农村“三变”改革经营主体在经营方面还存在一定风险,企业承担贫困户股份分红比例普遍偏高,企业给贫困户资金入股年分红占本金的比例一般在8%-10%,有的高达20%,贫困群众增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足。对地方特色浓厚、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手工艺重视不够,如临夏州的砖雕、甘南州的银饰加工等传统工艺,由于手艺人一般不是贫困户,资金政策不易覆盖,手工艺产品难以形成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带动作用。有些地方劳务培训存在技能培训与就业“两张皮”、培训数量和就业质量不匹配、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四)公共服务水平亟需提升。“两州一县”在公共服务保障方面与全省的平均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年,比全省少2.75年、比全国少4.23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仅为90.5%,低于全省3.5个百分点;域内均无三级医院,甘南州、临夏州千人拥有卫计人员分别为1.26和2.26人,高原病、地方病较为普遍。基本医疗的政策知晓率低、执行不到位、医疗费报销周期长等问题,影响了医保政策的效果。
 
  (五)扶贫工作不严不实的问题仍然存在。“两州一县”的个别地方存在不担当不作为,工作措施不精准、脱贫攻坚整体工作进程滞后现象。主要问题是扶贫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不到位;扶贫贷款和互助金逾期未收;拨付扶贫资金不及时、支出进度缓慢、扶贫资金结余率高;危房改造项目落实不力,错报、漏报率高。
 
  三、意见建议
 
  (一)突出重点难点,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两州一县”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更是我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省上和“两州一县”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两个共同”,把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脱贫攻坚放到同等重要位置共同推动,相互促进。把准汪洋主席关于两州脱贫要力争提前实现的指示精神,省上和“两州一县”要明确重点区域,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按照新的时间节点要求,统筹安排好各类资源,尤其要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集中优势兵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强省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促进“两州一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有效落实。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的措施和办法,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人口,更要高度关注,不仅要通过完善低保、临时救助、社保等兜底机制,而且还要引导社会力量、公益慈善组织开展帮扶,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落下。
 
  (二)突出补齐短板,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两州一县”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是当前“两州一县”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两州一县”要以基础设施短板为靶向,坚持短什么补什么,不断提升“两州一县”的基础设施对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省上相关部门要加快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努力推动“两州一县”公路、铁路等大型基础工程的立项和建设。应落实好中央批复的危房改造的补助资金,分类施策,各级政府要制定好危房改造项目进度计划,并签订责任书,健全督查机制,确保危房改造项目加快实施。重点解决好易地搬迁后续发展问题,要统筹规划易地搬迁点的生产和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饮水工程、自然村组道路硬化投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让农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让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三)突出产业培育,进一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产业培育的强弱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性和稳定性。“两州一县”应当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行,切实建成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促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模式良性发展。继续加大力度推广“扶贫车间”、“社区工厂”等模式,优化贫困群众的增收模式。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族特色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其劳动力密集、技艺传承成熟、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增加就业和群众收入。依托龙头企业和立足产业链搞培训,产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村民适合什么、愿意干什么就培训什么,提高贫困群众就近输转的机会和就业能力,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在此基础上,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加大对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个体企业主、务工返乡创业青年等致富能人的扶持力度,树立典型,进而示范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四)突出教育医疗,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做好教育医疗服务保障,关系到长远脱贫成效,是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两州一县”要针对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和文化传统因素,大力加强文化扶贫的各项工作。应继续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做好控辍保学工作,高度重视二次辍学情况,办好必要的村小学、教学点和寄宿制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冬季取暖等实际困难,让学生就近方便入学,能够喜欢学校,留在学校,同时把支持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落实好;建议省属职业技术院校为“两州一县”开设专班,降低门槛,免费为“两州一县”培养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为劳务输出奠定良好基础。加大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医学常识的宣传力度,让医学常识、健康方式得到广泛普及,加强医保政策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落实好大病报销政策,简化医疗结算报销手续;针对地方病的危害,省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应对,组织相关研究机构、医院、专家进行研究,提出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相应治疗服务;强化医疗对口帮扶工作,让优质医疗服务真正下沉到艰苦贫困地区,利用好网络平台,让远程医疗服务发挥好作用,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待遇,在留住人才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上积极作为。
 
  (五)突出精准施策,进一步落实好“一户一策”。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两州一县”应把“一户一策”脱贫措施作为落实精准方略的主要抓手,将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分解落实到产业、就业、搬迁等具体措施上,因人施策、对症下药。改进工作作风,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要下沉帮扶力量,增强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建立干群鱼水关系。加强建档立卡户精准管理,将符合建档立卡识别标准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将已纳入但不符合建档立卡户识别标准的及时清退,每年按照贫困退出验收标准将符合退出标准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时退出,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同时,
 
  进一步强化精准施策,切实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有效发挥好村组织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作用,通过精准细致的工作,确保“一户一策”精准到位,有效管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行百里者半九十”,我省脱贫攻坚已到了攻城拔寨关键阶段。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两州一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到2020年“两州一县”将如期实现整体脱贫,同全省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