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我省“一带一路”建设中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9-01-03 09:55:13

  ——2018年9月20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副组长、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勤和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以常委会副主任陈克恭为组长,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和常委会财经预算工委负责人、部分省人大代表等参加的调研组,于7月下旬至8月,对我省“一带一路”建设中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农牧厅、省税务局、兰州海关、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等有关部门、单位的情况介绍,赴兰州市、兰州新区,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并深入兰州新区保税区、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及部分物流企业实地调研,了解情况,之后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霍尔果斯口岸进行了调研。同时还委托武威、嘉峪关2市就当地“一带一路”建设中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以及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近年来,我省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认真落实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物流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通过建设国际空港、国际陆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运营中欧、中亚、南亚国际货运班列等措施,提高了开放水平,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服务性作用进一步增强。201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完成13623.27亿元,物流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680.4亿元,可比增长9.2%,占全省GDP的8.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8%。2018年1-8月全省外贸进出口实现止跌回升,进出口总值267.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39.2%,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11.2亿元,增长33.1%,占进出口总值的41.5%。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在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物流运输车辆便利通行、保障物流业发展用地、支持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物流业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物流企业网络化经营等多方面出台相关意见。特别是今年以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实际,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的意见》《通道物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市县乡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有效改善了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物流产业发展布局逐渐明晰
 
  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全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总体要求,立足实际,编制完成了甘肃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依托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确立了“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的物流产业发展布局。一中心:兰(含兰州新区)白(银)都市圈构成的物流发展中心。四枢纽:天水物流枢纽、平(凉)庆(阳)物流枢纽、金(昌)武(威)物流枢纽、酒(泉)嘉(峪关)物流枢纽。五节点:主要在张掖、陇南、定西、临夏、甘南等区域中心城市,打造一批服务于区域经济、满足居民生活的物流节点。按照这个物流产业发展布局,发改、商务、交通、工信、海关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协同配合、积极推进,加快落实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兰(含兰州新区)白(银)都市圈作为我省物流发展中心的带动效应已经显现。2017年,兰州市进出口备案企业1604家,实现进出口总值125.11亿元人民币,同口径增长21.75%,占全省进出口总值比重为36.61%;实现社会物流总额7937亿元,物流业增加值184.3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11.7%。
 
  (三)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物流体系全面搭建
 
  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国际空港建设步伐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航空口岸、铁路口岸、指定口岸对外开放平台渐成体系,口岸功能逐步完善,国际物流通道逐步形成,国际货运班列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截至2018年7月底,中欧国际货运班列(中亚、南亚)共累计开行589列,货重65.25万吨,货值16.59亿美元。兰州国际陆港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路口岸自2016年12月获批对外开放以来,完成了“一口岸两作业区”查验和监管设施建设并通过验收投入运营。武威国际陆港建设有序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后,又获批建设进境木材检疫处理区(目前已完成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待国家验收后将正式办理俄罗斯板材进境业务)、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已通过验收并正常开办业务)。天水国际陆港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兰州国际空港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目前开通国际航线25条,航班抵达15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12月、2018年4月兰州中川机场进口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和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获批对外开放,为中川机场空运口岸货运包机常态化运营打下了良好基础。敦煌航空口岸2015年获批开放,2017年底,空运口岸监管及办公场所建设基本完成。嘉峪关国际空港已确定空运口岸建设的目标任务,正抓紧修订机场改扩建项目规划。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在2015年12月运营以来,区内注册企业300余家,包括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业务形态。2018年上半年,实现进出口额21.71亿元,同比增长68.42%,占兰州市进出口总额的33.12%。
 
  (四)中新南向通道建设初见成效
 
  2017年6月以来,我省抢占通道物流制高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区的对接,与重庆、广西、贵州合作共建中(中国)新(新加坡)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南向通道,为甘肃扩大开放提供了新通道。在四省区框架协议下,我省制定了《甘肃省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工作方案(2018-2020年)》《甘肃省南向通道货运班列物流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运营机制设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平台组建、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目标措施,打牢通道运营基础;组建了甘肃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具体承担我省南向通道建设的信息沟通、政策协调、货源组织、班列发运及补贴政策落实等。通道自2017年9月开通以来,我省共发运南向通道货运班列21列,货值2.26亿人民币,货品主要有苹果、洋葱等农产品和石棉、纯碱、铝材等工业品,主要出口越南、印尼、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台湾地区。通道内贸方面,截止今年8月,兰州局发往成都、昆明、南宁局的货物累计25.51万车、1265.07万吨,成都、昆明、南宁局发往兰州局4.85万车、211万吨。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重点物流平台同质化竞争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我省规划建设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三大空港”、“三大陆港”等物流枢纽和平台,但在规划设计、目标方向、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交叉、重复和不明晰等问题,缺乏充分沟通和有效对接,同质化竞争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兰州铁路口岸两个作业区的主要业务都是在通过国内集货的运营方式来发运开行国际货运班列,业务模式单一,差别化发展尚未形成。兰州国际陆港进口整车指定口岸项目以及建设中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尚未获国家部委批准,且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距离不足100公里,布局和功能上有重合,限制或抵消了各自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二)开放平台建设运营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航空口岸方面,兰州国际空港进口冰鲜水产品、进境水果、进口植物种苗3个指定入境口岸建设项目均已完成但仍未完全实际投入使用,货运直航包机发运频次低,2017年以来仅发运3架次,国际货运直航业务常态化还未实现,运行难度很大。敦煌航空口岸2015年3月获批开放,但截至目前,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仍未全部完成,且就建成后的运作情况来看,国际客运航线仅3条,均为季节性包机航班,国际货运业务需求很小,口岸货运监管设施闲置,达标压力较大,存在退出风险。二是铁路货运方面,兰州至中亚、南亚、欧洲的货运班列虽已开通,因省内货源比较匮乏,货源组织存在很大难度,且返程载货困难更大,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今年1-6月我省发运的中欧国际货运班列数、货重、货值均有较大下降。据了解,造成此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部分周边省份竞相加大班列补贴造成货源分流,这也说明我省实体经济有待进一步提升,单靠班列补贴来推动物流业发展不尽科学,也不可持续。三是一些建成的开放平台业务量始终处在较低水平,造成监管力量分散、监管基础设施及场地应用效能低等问题。如,天水开源物流公司公用型保税仓库自2016年12月运营以来,仅办理进出口相关业务各1票。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规划功能强大,但从实际情况看,区内大量土地闲置,正常开办业务的企业不到10家,应用效能亟待提高。
 
  (三)物流大通道建设后劲不足
 
  一是班列货物附加值偏低,“南向通道”货物以苹果、洋葱等初级农产品为主,省内农产品企业产业链延伸不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如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等还没有形成出口优势和品牌效应。二是冷链物流体系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备,限制了“北菜南运”、“南果北运”双向发力,没有形成冷链对流。三是多式联运综合体建设推进缓慢,其他省市发运班列经过我省但目前无法实现重新编组,企业往往还需走“回头路”,增加了运营成本。
 
  (四)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201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1477亿元,比上年增长7.1%。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在社会物流总费用中,运输费用1102亿元,增长9.2%;保管费用274亿元,增长1.8%,管理费用10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显示出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同时,物流企业现代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不高,许多企业仍停留在传统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上,面向整个供应链的高水平增值服务较少,物流信息不对称,货找车、车找货的现象比较普遍,拉高了物流成本。
 
  (五)新型贸易业态落地后发展状态不佳
 
  兰州国际空港离境退税业务于2017年12月正式开办,但直至目前,此项业务尚未实际受理。2018年5月,跨境电商直购、网购保税业务正式落地,共办理跨境电商直购业务177票,办理跨境电商网购业务18票(均为实货测试),普遍存在业务量增长乏力、同类型产品价格优势弱等问题。
 
  三、意见建议
 
  (一)强化战略思维,跳出我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谋划现代物流产业
 
  作为“改革开放2.0版”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在前40年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战略举措,对接的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现代化进程从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沿海向中亚、西亚、东欧与西欧对接的大趋势,是中国大陆现代化向西部纵深方向的进一步推进,它形成的陆海联动、东西双向的新格局应当也必将为地处陆路对外开放西北核心区的甘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需求基础。首先,我们不能拘泥于我省、西北物流产业的现状做“基础+增长”传统式前景预测。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各产业都要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顶层设计。其次,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交通运输产业自身的时间成本和经济综合成本跟海运的比较度,越低越有竞争力。一切补贴都是不可持续的,只有低成本才能将内陆互联互通的深度、广度、普惠性、共赢性充分释放出来。第三,要将甘肃在西北的“拉链”地位、西部大开发和宁夏、青海等区域内的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与“一带一路”现代物流产业高度衔接起来,同时在治安、人力资源、工业技术和连接东部的区位优势上,加强同新疆的耦合互补,进而建设与京津冀鲁、长江三角洲两个产业集聚区相呼应的兰(兰州)乌(乌鲁木齐)产业集聚区。
 
  (二)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物流发展规划
 
  要进一步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整体引导,明确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部门职责,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物流产业发展布局、服务体系及政策体系,提升兰州等主要枢纽和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结合“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对我省“一带一路”建设中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再做相应调整,把省域物流体系建设和面向“一带一路”物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构建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体系。
 
  (三)参与中亚西亚东欧的现代化进程,打造以铁路为骨干的低成本运输物流业产业体系
 
  中亚西亚十一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共有4.9亿人口,东欧七个沿线国家共有2.6亿人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其衣食住行和产业发展将会带动我国与该区域的双边贸易的高速增长,货物的运输量将会呈现沿海曾有过的几何式增长趋势。因此,要超前谋划亿吨乃至十亿吨级的物流运输体系,首先,落实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第四十二条确定的在乌鞘岭以西的武威建立铁路集疏运中心,将武威至乌鲁木齐段改造为重装货运线,利用其远低于公路运输成本的比较优势,为陆路丝绸之路提供强大的运输保障。其次,强化兰州在我省“一带一路”建设中核心地位的同时,按照建设兰(兰州)乌(乌鲁木齐)产业集聚区的思路,把河西走廊作为甘肃省“一带一路”物流业建设的重点区域,以廉价运力带动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为兰州在全省城市化、工业化和实施西向战略中提供足够的空间、物流支撑,防止困扰我国东部地区的外部不经济(即克鲁格曼产业聚集理论所描述的离心力——拥挤)问题再度在兰州发生。
 
  (四)发展通道经济,把兰州新区建设成为向西开放的出口工业基地
 
  目前,中欧班列的货物主要是来自华东、华中、西南的电器和日用百货,兰州新区要瞄准中亚西亚东欧国家7.5亿人口的衣食住行和石油工业装备需求,考虑甘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省会城市的就业压力,对接京津冀鲁、长江三角洲两大产业聚集区西向发展的产业布局,契入通道经济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在现有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强化外向型产业布局,把兰州新区建设成为西向出口工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