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的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07 17:12:27
——2015年11月23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子兴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政府委托,现在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一、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中央精神和省情实际相结合,精心谋划工作载体和抓手,推动扶贫攻坚扎实有效开展。着眼“谁来精准”,组织实施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5万多个机关单位、40多万名党员干部联系帮扶1.6万多个行政村的67万贫困户;8万多名人大代表和1万多名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个体工商户、宗教界人士等也都参与到双联行动中,铺设和联通了精准“滴灌”的“管道”,拉开了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序幕。着眼“精准什么”,2013年以来,组织实施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紧扣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核心,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六大突破”,推动扶贫资源向攻坚难点和薄弱环节精准配置,全面铺开了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着眼“怎么精准”,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战略思想,特别是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和部分省区市领导扶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对全省精准扶贫工作高站位谋划、高起点推进,组织实施了“1+17”精准扶贫行动,紧扣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和保障六个精准,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村施策、因户施法,促使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精准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精准聚合,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打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和大决战。
(一)围绕目标精准,把全省主攻方向聚焦到扶贫攻坚上。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全面小康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切实摆在重要位置强力推进。一是强化顶层谋划。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题,省上四大班子领导同志先后深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和插花型贫困县区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并组织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省财经领导小组会,省市党政领导干部研讨班,专家学者、党外人士和“两代表一委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全省上下迅速形成了推进精准扶贫的共识。在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涵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特色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17个专项支持计划,紧盯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阶段性目标任务、措施办法、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分别作出具体安排,提出明确工作要求。二是层层传导压力。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政府签订了年度减贫目标责任书,并就拟减贫的100万人口进行实名制管理。省、市、县、乡党委政府层层签订年度减贫任务责任书,逐级分解任务,靠实责任,传导压力。三是调动各方力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落实,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各相关部门贯彻落实“1+17”精准扶贫方案的工作汇报,开展了农村金融创新调研,提出强化金融扶贫的建议案。省政协通过了《关于全面贯彻认真落实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的决议》,以精准扶贫月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话扶贫活动等形式建言献策、助推扶贫。各民主党派把精准扶贫作为调研重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亲自研究谋划,组织制定了“1+17”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方案,形成了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抓精准扶贫的工作格局。
(二)围绕对象精准,把各类政策措施聚集到扶贫攻坚上。紧紧围绕全省6220个贫困村、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和今年100万脱贫任务,着力在找准贫困人口、分析致贫原因和掌握脱贫需求上出实招、下功夫。一是精准核实扶贫对象。今年6月份开始,省上集中利用2个多月时间,组织全省6万多名干部在全国率先开展精准核实贫困人口和完善建档立卡工作,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识别方法,平稳退出了2014年度135万脱贫人口,核实完善了417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数据,精准识别出了2015年计划脱贫人口,实现了贫困人口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期,省上将再次对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回头看”,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核实完善。二是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准确统计评估“1+17”精准扶贫方案各项政策措施到村到户情况,省政府组织有关方面建成了具备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等功能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就各地各部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程管理,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我省的做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被列为全国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试点省份。
(三)围绕内容精准,把各方资源整合到扶贫攻坚上。紧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贫困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项目,整合全省优势资源集中投入,重点攻坚。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截止10月底,全省已解决171.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占今年计划解决人数的95.09%,预计年底可完成任务。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9707公里,年底全省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将达到80%,2017年全省所有建制村将通沥青(水泥)路。将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纳入全省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统一规划实施,全省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2.25%,明年底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将达到100%。争取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计划21.8万户,是年度目标14万户的1.56倍,已开工20.41万户,竣工16.04万户。安排易地扶贫搬迁3.5万户17.1万人,超出年度目标任务0.4万人,已开工建设784个安置点,开工率为94.2%。二是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工建设2400所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已完工980个,剩余部分可于11月底前全部完工。从今年秋季开始,省上对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免除保教费、中职教育免除学费并发放助学金、就读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免除学费及书本费;已开工建设行政村幼儿园938所,投入使用151所;资助贫困家庭学前教育幼儿4.05万名、普通高中学生16.49万名、中职学生9.19万名,免除12.27万名中职学生学费;为贫困县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1.86亿元,约20万人受益,为14.14万名乡村教师发放补助1.69亿元。建成贫困村“乡村舞台”1974个。农村低保一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300元,二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8元,共使136.9万人实现了“政策性脱贫”;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人均达到4114元;实施医疗救助460多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8.6亿元;贫困人口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从明年开始,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比例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将重特大病医疗救助病种由26种扩大到50种,并提高救助标准,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在全省实现全覆盖。三是富民增收产业持续壮大。整合农牧业发展资金9.35亿元,集中用于培育壮大草食畜、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等富民特色优势产业。完成全膜双垄沟播面积1526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521万亩左右。贫困县完成造林216万亩,封山育林62万亩,新增经济林果65.5万亩,完成低产果园改造112万亩,新建林下经济示范点66个,新增育苗16.9万亩。对全省32.12万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占全年培训任务36.4万人的88.2%。建成50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580个乡级电商服务站,164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电商扶贫试点市,并荣获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四)围绕方式精准,把各项改革举措贯穿到扶贫攻坚上。省委省政府始终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各项改革措施优先考虑扶贫、重点倾斜扶贫、有效聚焦扶贫。一是加大扶贫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扶贫专项投入力度,省级和片区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市级按10%以上、插花县按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各级财政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省对片区贫困县均衡性转移支付高于省对县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加大驻村帮扶力度。从县级以上单位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整合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力量,全省6220个贫困村有6860个省市县三级单位联系,共派驻27815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实现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两个全覆盖”。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启动实施总规模达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由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按7:3比例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信贷支持。对没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探索将贷款入股到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按股分红。截止11月10日,共下达贷款计划211亿元,累计发放到户贷款150.4亿元,惠及贫困农户30.1万户。农行、工行、邮储银行网点已实现县域全覆盖,农信社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全省6220个贫困村和藏区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实现了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明年将实现对全省8914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全覆盖。同时,明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对贫困村全覆盖。四是加大社会帮扶力度。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了扶贫日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双联”单位帮扶和捐助资金10.47亿元,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资金8436.34万元,全国工商联31家直属商会及我省45家商会对口帮扶21个贫困县,共完成投资项目165个,合同资金929.53亿元,到位资金389.03亿元。其它社会捐助资金6117.6万元。五是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今年,省政府就加强涉农项目资金监管专门下发文件,进一步改革项目审批方式,靠实各级各有关方面责任。在“甘肃政务网”上建立了扶贫清单,并设立“12317”扶贫监督电话,进一步拓宽了监督渠道。我省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绩效连续两年被国家评为A级。
(五)围绕考评精准,把各级主要精力集中到扶贫攻坚上。注重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坚持把脱贫成效作为考评党委政府和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一是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取消对58个贫困县的GDP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使精准扶贫相关考核指标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占到80%以上。二是树立以扶贫为主的考核导向。制定了《甘肃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建全完善了考核指标数据动态提供机制、“一票否决”情况沟通机制、动态了解干部机制、平时考核机制等4项贫困县考核评价机制。今年对全省100名组织部长开展了考核专题培训,并对58个片区县分管领导就考核办法进行了解读。研究制定了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实施细则,目前正在征求市州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的意见。三是落实“逢提必下”机制。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干部,安排到贫困地区基层一线挂职,开展定点帮扶和精准扶贫工作。今年,省上选派58名厅级和处级干部到贫困县挂任副书记,选派5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贫困县挂任科技副县长。四是加强监督检查。今年以来,省级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各地,开展扶贫工作专题督查,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推动精准扶贫各项任务落实。省委省政府督查室先后2次对各市州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大督查,省扶贫办也进行了3次专项督查。通过不同层面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查找不足、通报整改。
(六)围绕保障精准,把工作作风转变体现到扶贫攻坚上。省上建立了省委常委牵头联系市州、省级领导包抓县市区的扶贫攻坚工作机制,引导各地牢固树立攻坚意识、精准意识,着力做好人才支撑、干部培训、政策宣传和经验交流工作。一是强化基层人才支撑。选派1099名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将1728名在非贫困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调整到贫困村工作,并从国家有关部委引进200多名优秀人才来我省挂职服务。新选聘的998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分配到贫困村工作,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大学生干部全覆盖。二是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省上举办了贫困县党政领导、驻村帮扶干部、贫困村党支部书记等精准扶贫培训班20多期,累计培训4000多人。各市县也加大了精准扶贫培训工作,实现了全省贫困村负责人、驻村工作队队长培训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工作能力。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省直相关部门对“1+17”精准扶贫方案进行了解读,编发了简便易懂的精准扶贫政策《简明读本》和《宣传画册》。各地也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1+17”精准扶贫政策。中央和省属媒体对我省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全方位的宣传,前三季度国内各类媒体关于我省扶贫宣传的报道共计885篇,其中中央媒体356篇,省级媒体529篇。四是及时总结推广经验。省委省政府分层次分类型安排部署召开了双联、农村公路建设、蔬菜生产、电商扶贫、法律服务、美丽乡村建设、金融助推等7个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有关市县领导实地观摩基层党组织保障精准扶贫工作、驻村帮扶工作队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和双联行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并在两当县召开了全省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交流推广精准扶贫好经验、好做法,示范带动各项工作落实。
总体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692万减少到2014年的417万,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到20.1%,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07元增加到5736元,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58个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747元增加到4897元,年均增长14.2%,成为我省历史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反响和一致好评。按照汪洋副总理的批示要求,我省“六个精准”的具体内容,在贵州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扶贫攻坚座谈会上作了印发,供参会领导参阅;中办《工作情况交流》、中央农办《农村要情》、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都对我省精准扶贫做法作了专题宣传;我省有关领导和人员还参与了中央相关扶贫文件的研究讨论;国务院扶贫办将我省“1+17”精准扶贫方案印发各省区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参阅;即将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王三运书记还将作精准扶贫专题发言。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委政府空前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站位一线,亲自调研谋划,亲自推动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承担主体责任,几大班子协调配合共同发力,构建起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的工作格局,为打好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证。二是资金投入空前加大。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向上争取、内部挖潜大幅增加扶贫财政投入,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共安排专项扶贫资金76.68亿元,比2014年增加12.21亿元,增长18.94%。省级整合涉农资金440亿元,一次性切块到县用于精准扶贫。仅400亿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省财政贴息3年将达50多亿元。三是攻坚合力空前凝聚。各级、各有关部门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深化改革优先统筹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优先倾斜贫困地区,项目摆布优先考虑脱贫需要,主动谋划实施了一批助推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党委主导、政府主抓、部门主推、干部主攻的强大合力。四是扶贫氛围空前浓厚。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省政策措施推动扶贫的效果日益显现,各级各界投入扶贫的热情日益高涨,广大干部致力扶贫的干劲日益迸发,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发生在身边的巨大变化,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前景,鼓起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全省上下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中央的要求、贫困群众的期盼、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广泛调研,悉心研究,经初步梳理归纳,当前在基础工作、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资金项目、贷款落实等6个方面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研究不深。个别地方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够准确,将“三农”工作与扶贫工作等同起来,把常规措施作为精准扶贫措施,导致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政策效益的发挥。有的聚集不够。各地都制定出台了“1+17”精准扶贫方案的实施文件,有效推动了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但也有部分地方将美丽乡村、社区、综治等全部农村建设工作纳入了实施范围,对“1+17”方案顶层设计的聚焦执行和各项政策叠加效应的集中释放有所淡化。有的靶向不准。一些地方到村措施落实较好,但到户措施还不够具体,没有完全根据不同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扶持方法也比较单一,各项政策的组合配套作用发挥不充分,到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有的作风不实。个别干部对贫困群众的政策宣传、组织发动不到位,对致贫因素分析研究不深、扶贫需求把握不准、扶持措施办法不多,还没有真正形成以问题为导向抓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法。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加强业务培训、加大督查通报等形式逐步进行整改。下一步,将采取加强督导、兑现考核、完善机制等办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强调在“十三五”期间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这为我们推进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也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确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安排部署,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提高扶贫实效。针对贫困群众不同的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分类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缺乏基本生存发展条件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实现应保尽保。推进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规范建档立卡,完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加强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
二是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强贫困村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建制村通畅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实现贫困村和全省所有自然村通动力电。坚持尊重群众意愿,采取整村整社搬迁与插花安置、就近搬迁等灵活搬迁方式,加快实施易地搬迁。认真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研究提高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标准,不断提升农村住房抗震设防能力。
三是着力发展富民多元产业。根据贫困地区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分层、分类扶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业、设施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采取“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使贫困群众分享农产品加工经营收益。把握省内外市场用工需求导向,实施精准技能培训,创造转移就业条件,引导有能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
四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改薄”任务,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进一步扩大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覆盖面,实现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大力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乡镇卫生院配备所需的全科和专科医生。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综合性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农村低保补差发放办法,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产业。
五是着力创新扶贫机制。支持贫困户采取多种资产参股或以扶贫资金折股量化方式,投入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鼓励贫困人口在城镇落户。整合涉农资金,强化金融支持,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融合推进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扶贫工作考核评价,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长期以来,省人大常委会高度关心、大力支持扶贫开发工作,许多人大代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今后,我们将更加自觉地接受省人大和常委会的监督,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系列安排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快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子兴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政府委托,现在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一、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中央精神和省情实际相结合,精心谋划工作载体和抓手,推动扶贫攻坚扎实有效开展。着眼“谁来精准”,组织实施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5万多个机关单位、40多万名党员干部联系帮扶1.6万多个行政村的67万贫困户;8万多名人大代表和1万多名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个体工商户、宗教界人士等也都参与到双联行动中,铺设和联通了精准“滴灌”的“管道”,拉开了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序幕。着眼“精准什么”,2013年以来,组织实施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紧扣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核心,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六大突破”,推动扶贫资源向攻坚难点和薄弱环节精准配置,全面铺开了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着眼“怎么精准”,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战略思想,特别是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和部分省区市领导扶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对全省精准扶贫工作高站位谋划、高起点推进,组织实施了“1+17”精准扶贫行动,紧扣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和保障六个精准,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村施策、因户施法,促使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精准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精准聚合,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打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和大决战。
(一)围绕目标精准,把全省主攻方向聚焦到扶贫攻坚上。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全面小康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切实摆在重要位置强力推进。一是强化顶层谋划。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题,省上四大班子领导同志先后深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和插花型贫困县区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并组织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省财经领导小组会,省市党政领导干部研讨班,专家学者、党外人士和“两代表一委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全省上下迅速形成了推进精准扶贫的共识。在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涵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特色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17个专项支持计划,紧盯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阶段性目标任务、措施办法、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分别作出具体安排,提出明确工作要求。二是层层传导压力。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政府签订了年度减贫目标责任书,并就拟减贫的100万人口进行实名制管理。省、市、县、乡党委政府层层签订年度减贫任务责任书,逐级分解任务,靠实责任,传导压力。三是调动各方力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落实,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各相关部门贯彻落实“1+17”精准扶贫方案的工作汇报,开展了农村金融创新调研,提出强化金融扶贫的建议案。省政协通过了《关于全面贯彻认真落实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的决议》,以精准扶贫月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话扶贫活动等形式建言献策、助推扶贫。各民主党派把精准扶贫作为调研重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亲自研究谋划,组织制定了“1+17”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方案,形成了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抓精准扶贫的工作格局。
(二)围绕对象精准,把各类政策措施聚集到扶贫攻坚上。紧紧围绕全省6220个贫困村、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和今年100万脱贫任务,着力在找准贫困人口、分析致贫原因和掌握脱贫需求上出实招、下功夫。一是精准核实扶贫对象。今年6月份开始,省上集中利用2个多月时间,组织全省6万多名干部在全国率先开展精准核实贫困人口和完善建档立卡工作,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识别方法,平稳退出了2014年度135万脱贫人口,核实完善了417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数据,精准识别出了2015年计划脱贫人口,实现了贫困人口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期,省上将再次对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回头看”,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核实完善。二是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准确统计评估“1+17”精准扶贫方案各项政策措施到村到户情况,省政府组织有关方面建成了具备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等功能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就各地各部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程管理,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我省的做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被列为全国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试点省份。
(三)围绕内容精准,把各方资源整合到扶贫攻坚上。紧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贫困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项目,整合全省优势资源集中投入,重点攻坚。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截止10月底,全省已解决171.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占今年计划解决人数的95.09%,预计年底可完成任务。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9707公里,年底全省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将达到80%,2017年全省所有建制村将通沥青(水泥)路。将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纳入全省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统一规划实施,全省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2.25%,明年底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将达到100%。争取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计划21.8万户,是年度目标14万户的1.56倍,已开工20.41万户,竣工16.04万户。安排易地扶贫搬迁3.5万户17.1万人,超出年度目标任务0.4万人,已开工建设784个安置点,开工率为94.2%。二是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工建设2400所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已完工980个,剩余部分可于11月底前全部完工。从今年秋季开始,省上对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免除保教费、中职教育免除学费并发放助学金、就读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免除学费及书本费;已开工建设行政村幼儿园938所,投入使用151所;资助贫困家庭学前教育幼儿4.05万名、普通高中学生16.49万名、中职学生9.19万名,免除12.27万名中职学生学费;为贫困县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1.86亿元,约20万人受益,为14.14万名乡村教师发放补助1.69亿元。建成贫困村“乡村舞台”1974个。农村低保一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300元,二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8元,共使136.9万人实现了“政策性脱贫”;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人均达到4114元;实施医疗救助460多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8.6亿元;贫困人口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从明年开始,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比例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将重特大病医疗救助病种由26种扩大到50种,并提高救助标准,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在全省实现全覆盖。三是富民增收产业持续壮大。整合农牧业发展资金9.35亿元,集中用于培育壮大草食畜、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等富民特色优势产业。完成全膜双垄沟播面积1526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521万亩左右。贫困县完成造林216万亩,封山育林62万亩,新增经济林果65.5万亩,完成低产果园改造112万亩,新建林下经济示范点66个,新增育苗16.9万亩。对全省32.12万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占全年培训任务36.4万人的88.2%。建成50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580个乡级电商服务站,164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电商扶贫试点市,并荣获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四)围绕方式精准,把各项改革举措贯穿到扶贫攻坚上。省委省政府始终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各项改革措施优先考虑扶贫、重点倾斜扶贫、有效聚焦扶贫。一是加大扶贫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扶贫专项投入力度,省级和片区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市级按10%以上、插花县按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各级财政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省对片区贫困县均衡性转移支付高于省对县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加大驻村帮扶力度。从县级以上单位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整合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力量,全省6220个贫困村有6860个省市县三级单位联系,共派驻27815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实现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两个全覆盖”。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启动实施总规模达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由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按7:3比例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信贷支持。对没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探索将贷款入股到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按股分红。截止11月10日,共下达贷款计划211亿元,累计发放到户贷款150.4亿元,惠及贫困农户30.1万户。农行、工行、邮储银行网点已实现县域全覆盖,农信社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全省6220个贫困村和藏区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实现了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明年将实现对全省8914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全覆盖。同时,明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对贫困村全覆盖。四是加大社会帮扶力度。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了扶贫日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双联”单位帮扶和捐助资金10.47亿元,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资金8436.34万元,全国工商联31家直属商会及我省45家商会对口帮扶21个贫困县,共完成投资项目165个,合同资金929.53亿元,到位资金389.03亿元。其它社会捐助资金6117.6万元。五是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今年,省政府就加强涉农项目资金监管专门下发文件,进一步改革项目审批方式,靠实各级各有关方面责任。在“甘肃政务网”上建立了扶贫清单,并设立“12317”扶贫监督电话,进一步拓宽了监督渠道。我省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绩效连续两年被国家评为A级。
(五)围绕考评精准,把各级主要精力集中到扶贫攻坚上。注重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坚持把脱贫成效作为考评党委政府和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一是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取消对58个贫困县的GDP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使精准扶贫相关考核指标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占到80%以上。二是树立以扶贫为主的考核导向。制定了《甘肃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建全完善了考核指标数据动态提供机制、“一票否决”情况沟通机制、动态了解干部机制、平时考核机制等4项贫困县考核评价机制。今年对全省100名组织部长开展了考核专题培训,并对58个片区县分管领导就考核办法进行了解读。研究制定了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实施细则,目前正在征求市州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的意见。三是落实“逢提必下”机制。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干部,安排到贫困地区基层一线挂职,开展定点帮扶和精准扶贫工作。今年,省上选派58名厅级和处级干部到贫困县挂任副书记,选派5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贫困县挂任科技副县长。四是加强监督检查。今年以来,省级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各地,开展扶贫工作专题督查,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推动精准扶贫各项任务落实。省委省政府督查室先后2次对各市州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大督查,省扶贫办也进行了3次专项督查。通过不同层面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查找不足、通报整改。
(六)围绕保障精准,把工作作风转变体现到扶贫攻坚上。省上建立了省委常委牵头联系市州、省级领导包抓县市区的扶贫攻坚工作机制,引导各地牢固树立攻坚意识、精准意识,着力做好人才支撑、干部培训、政策宣传和经验交流工作。一是强化基层人才支撑。选派1099名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将1728名在非贫困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调整到贫困村工作,并从国家有关部委引进200多名优秀人才来我省挂职服务。新选聘的998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分配到贫困村工作,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大学生干部全覆盖。二是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省上举办了贫困县党政领导、驻村帮扶干部、贫困村党支部书记等精准扶贫培训班20多期,累计培训4000多人。各市县也加大了精准扶贫培训工作,实现了全省贫困村负责人、驻村工作队队长培训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工作能力。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省直相关部门对“1+17”精准扶贫方案进行了解读,编发了简便易懂的精准扶贫政策《简明读本》和《宣传画册》。各地也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1+17”精准扶贫政策。中央和省属媒体对我省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全方位的宣传,前三季度国内各类媒体关于我省扶贫宣传的报道共计885篇,其中中央媒体356篇,省级媒体529篇。四是及时总结推广经验。省委省政府分层次分类型安排部署召开了双联、农村公路建设、蔬菜生产、电商扶贫、法律服务、美丽乡村建设、金融助推等7个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有关市县领导实地观摩基层党组织保障精准扶贫工作、驻村帮扶工作队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和双联行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并在两当县召开了全省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交流推广精准扶贫好经验、好做法,示范带动各项工作落实。
总体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692万减少到2014年的417万,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到20.1%,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07元增加到5736元,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58个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747元增加到4897元,年均增长14.2%,成为我省历史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反响和一致好评。按照汪洋副总理的批示要求,我省“六个精准”的具体内容,在贵州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扶贫攻坚座谈会上作了印发,供参会领导参阅;中办《工作情况交流》、中央农办《农村要情》、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都对我省精准扶贫做法作了专题宣传;我省有关领导和人员还参与了中央相关扶贫文件的研究讨论;国务院扶贫办将我省“1+17”精准扶贫方案印发各省区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参阅;即将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王三运书记还将作精准扶贫专题发言。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委政府空前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站位一线,亲自调研谋划,亲自推动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承担主体责任,几大班子协调配合共同发力,构建起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的工作格局,为打好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证。二是资金投入空前加大。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向上争取、内部挖潜大幅增加扶贫财政投入,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共安排专项扶贫资金76.68亿元,比2014年增加12.21亿元,增长18.94%。省级整合涉农资金440亿元,一次性切块到县用于精准扶贫。仅400亿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省财政贴息3年将达50多亿元。三是攻坚合力空前凝聚。各级、各有关部门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深化改革优先统筹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优先倾斜贫困地区,项目摆布优先考虑脱贫需要,主动谋划实施了一批助推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党委主导、政府主抓、部门主推、干部主攻的强大合力。四是扶贫氛围空前浓厚。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省政策措施推动扶贫的效果日益显现,各级各界投入扶贫的热情日益高涨,广大干部致力扶贫的干劲日益迸发,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发生在身边的巨大变化,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前景,鼓起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全省上下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中央的要求、贫困群众的期盼、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广泛调研,悉心研究,经初步梳理归纳,当前在基础工作、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资金项目、贷款落实等6个方面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研究不深。个别地方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够准确,将“三农”工作与扶贫工作等同起来,把常规措施作为精准扶贫措施,导致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政策效益的发挥。有的聚集不够。各地都制定出台了“1+17”精准扶贫方案的实施文件,有效推动了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但也有部分地方将美丽乡村、社区、综治等全部农村建设工作纳入了实施范围,对“1+17”方案顶层设计的聚焦执行和各项政策叠加效应的集中释放有所淡化。有的靶向不准。一些地方到村措施落实较好,但到户措施还不够具体,没有完全根据不同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扶持方法也比较单一,各项政策的组合配套作用发挥不充分,到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有的作风不实。个别干部对贫困群众的政策宣传、组织发动不到位,对致贫因素分析研究不深、扶贫需求把握不准、扶持措施办法不多,还没有真正形成以问题为导向抓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法。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加强业务培训、加大督查通报等形式逐步进行整改。下一步,将采取加强督导、兑现考核、完善机制等办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强调在“十三五”期间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这为我们推进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也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确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安排部署,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提高扶贫实效。针对贫困群众不同的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分类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缺乏基本生存发展条件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实现应保尽保。推进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规范建档立卡,完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加强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
二是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强贫困村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建制村通畅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实现贫困村和全省所有自然村通动力电。坚持尊重群众意愿,采取整村整社搬迁与插花安置、就近搬迁等灵活搬迁方式,加快实施易地搬迁。认真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研究提高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标准,不断提升农村住房抗震设防能力。
三是着力发展富民多元产业。根据贫困地区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分层、分类扶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业、设施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采取“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使贫困群众分享农产品加工经营收益。把握省内外市场用工需求导向,实施精准技能培训,创造转移就业条件,引导有能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
四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改薄”任务,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进一步扩大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覆盖面,实现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大力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乡镇卫生院配备所需的全科和专科医生。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综合性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农村低保补差发放办法,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产业。
五是着力创新扶贫机制。支持贫困户采取多种资产参股或以扶贫资金折股量化方式,投入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鼓励贫困人口在城镇落户。整合涉农资金,强化金融支持,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融合推进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扶贫工作考核评价,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长期以来,省人大常委会高度关心、大力支持扶贫开发工作,许多人大代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今后,我们将更加自觉地接受省人大和常委会的监督,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系列安排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快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