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12 16:22:17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2014年9月22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8月中下旬,由常委会副主任陆武成牵头,郑玉生、何振中、张性忠、马洪滨等参加的调研组,对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交通厅、省商务厅、省政府金融办6部门的情况介绍,先后赴兰州、白银、天水、酒泉、嘉峪关5市,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并实地了解了部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经营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是为企业生产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业态。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省政府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支持政策。白银、天水、酒泉、嘉峪关等市也相应制定了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经过积极努力,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兰州为核心,河西、陇东为两大辐射圈的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兰州已成为全省现代物流、科技、金融及商务服务业发展中心,白银现代物流业和科技服务业稳步推进,河西和陇东新能源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天水装备制造服务业渐趋规模,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金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提速,在产业发展中发挥较大作用。据统计,2013年,全省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2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7%;实现税金7.09亿元,同比增长20.92%。今年上半年,完成营业收入131.37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税金4.36亿元,同比增长23%。全省在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以及金融服务业五大生产性服务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一)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省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物流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是物流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省内物流企业3000余家。其中,经营规模1亿元以上企业2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5家。新兴第三方专业化物流发展迅速,年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上半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完成8200亿元,同比增长10%;物流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300亿元,同比增长10%;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0%。二是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到2013年底,我省铁路营业里程达2148.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118879.4公里,航道通航里程达873.77公里,民用机场5个,开通航线30多条,建成四级以上客货运站场272个。一批公路枢纽项目、现代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大型仓储中心建成或正在加紧建设。三是物流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全省已形成较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省运输信息中心及14个市州级道路信息中心、86个县市区信息站、150个运输企业信息站相继建成,初步实现了公路运输四级联网运行。互联网、移动通信、GPS、条码、射频等先进技术得到应用,促进了物流业快速发展。(二)信息服务业发展步伐较快。我省积极推进信息服务与其他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信息服务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一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08亿元,同比增长44.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78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利润5.54亿元,同比增长27.65%。全省电子信息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5亿元,同比增长31%以上;新增固定资产超过18亿元,同比增长22%以上。二是技术创新进展明显。兰州市政府与中国移动甘肃分公司合作组建了西北中小企业云服务产业创新联盟,项目建成后预计可以带动甘肃省内1-2万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带动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发展。目前,联盟成员达35家,与全国40多家知名软件企业开展合作,接入应用64项,服务企业12844家(被服务企业投资成本平均节约超过60%),使用用户超过30万户。此外,各市也结合实际,通过“数字城市”、“云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型信息服务模式拉动信息消费增长。三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工作进展顺利。兰州市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通过工信部检查验收,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等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四是千家“数字企业”工程建设有新进展。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数字企业5000余家。兰州市百强企业中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分别达到60%、50%以上,信息化涵盖产品需求、概念设计、样品试制、批量生产等过程,研发集成创新初见成效。(三)科技服务业成效显现。我省充分利用人才科技资源丰富优势,积极构建以科技为先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日益显现。一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成效。截止目前,已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9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5家),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9个(其中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8个,拥有技术合同登记机构18家。二是服务业绩持续增长。2013年,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咨询服务4124项次,提供信息服务70561条,开展技术服务1403项次,向企业导入技术224项,引进人才1597人。科技孵化器在孵科技型中小微企业900余家,累计毕业350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累计服务收入40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3亿余元。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00.13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5%的目标。专利申请受理量首次突破万件大关,达10976件,同比增长32.9%,高于同期全国16.9%的增幅。今年上半年,我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亿元。(四)商务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近年来,我省以传统商贸服务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会展经济,促进生产和流通有机融合。一是加大配送体系建设。以兰州、庆阳、平凉、白银、酒泉开展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完善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城市配送效率。持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全省所有县区、98%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2013年,全省连锁农家店销售额已超过45亿元,拉动农村消费的作用逐年显现。二是启动区域性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实施农超对接和县乡集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全省建成大型批发市场51个、冷链保鲜库55个,县乡农贸市场719个。“农超对接”试点覆盖全省14个市州。三是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今年上半年,全省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480亿元,同比增长39.5%;其中,网络零售市场交易79亿元,同比增长43.6%。网络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9%。全力推进淘宝网“特色中国-甘肃馆”建设,截止6月底,上线64天,实现销售额1613万元,效果超出预期。积极探索电子商务进会展新途径,在今年兰洽会商品展销期间,举办了“掌上兰洽会”,大大提升了展会科技化、便利化、互动化水平,促进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推广。(五)金融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推动金融改革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全省金融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一是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截至2013年底,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18家,小额贷款公司513家,村镇银行16家。二是信贷投放保持快速增长。截止今年6月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9958.44亿元,与2011年底相比净增4222.44亿元,增长73.61%。到7月10日,全省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存贷比达到72.07%,比2011年末提高了4.27个百分点。三是存款增速明显回升。6月末,全省各项存款余额13817.75亿元,与2011年末相比增加了5356.75亿元,增长63.31%。1-6月,全省新增存款1747.11亿元,同比多增696.65亿元,市场流动性得到明显改善。四是资本市场平稳发展。2013年,全省完成直接融资648.9亿元,今年1-6月,我省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269.96亿元。五是信用担保业增势强劲。截至2013年底,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达到353家,新增融资性担保业务额205亿元,增长速度24%。六是保险资金支持作用明显加强。今年保险资金投资省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方面进一步提速。上半年保险资金实际到位已达28亿元,超过去年全年落地资金20亿元。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省生产性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总体水平偏低。由于我省生产性服务业还处在起步阶段,现有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业态种类少,特别是高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涉及新兴产业的更少,难以形成有效集聚的问题。近年来,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虽有所变化,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的情况没有根本改观,尤其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规模弱小,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10%左右,且科技成果转换能力较弱。为企业发展提供规划和决策服务的咨询评估、企业发展战略策划、市场调查等新兴服务机构几乎为空白。即使发展较好的物流业,也存在运输组织方式落后的问题,铁路运输不足,航空发展缓慢,公路货运量仍处于主导地位。今年上半年,我省公路货运量为2.21亿吨,占全省货运量的75%。而且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超载超限问题突出,服务质量难以有效保障。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缓慢,集装箱、冷藏、危险品等专业化运输以及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发展滞后。(二)思想认识、组织协调和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调研中感到,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工作重视不够,情况掌握不清,问题研究不深,措施不够得力。在工作组织协调方面,存在省市领导机构不一致、职责分工不衔接、上下级之间工作难协调的问题。在落实《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各项扶持政策方面,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多个领域,牵涉多个职能部门,这些政策相互之间还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套措施,一些税收、用地、用水、用电、用气价费扶持政策在部分地区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特别是在用地支持政策落实方面问题更为突出。当前的土地政策以满足工业用地需求为主,服务业企业的土地供给偏少,取得项目用地较为困难,且用地价格也相对较高。一些地区反映,当前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面向应用高新技术的工业企业,对高科技服务企业缺少鼓励措施,营业税计税方法对服务业也存在重复征税的情况,导致分工越细、税负越重。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少、融资难的问题客观存在。受现行信贷政策限制,一些主要从事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经营活动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缺少可抵押的固定资产,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也主要面向工业企业,很大程度上造成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融资困难。(三)发展基础薄弱。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由于起步较晚,在行业规划、商业集聚区形成、专业市场功能划分、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市场体系、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高速公路还未能完全联通各市州及省外。物流基础设施还不能做到与交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电商行业基础设施不完善,设备落后。高速率、大容量、广覆盖的主干宽带网,功能先进完善的基本业务网,高度融合大范围宽带接入网等基础网络建设滞后。物流、信息、科技、商贸服务业一些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四)企业经营模式落后。一方面,相当数量的生产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加工、产品销售网络上自成体系,还没有从传统的“产、供、销”一条龙和“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中转变过来,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导致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社会化需求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大多本土生产性服务企业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规模小、实力弱,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弱化了生产企业外包需求愿望,造成工业企业不得不将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在内部消化完成,增加了企业成本,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五)专业人才匮乏。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对服务业增加值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我省五大生产性服务领域,普遍存在中高端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特别是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六)统计体系亟待完善。我省《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在2012年12月底前,要全面建立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和评价考核体系。为此,省工信、统计部门及各地区分别做了大量工作。但从调研情况看,截止目前,全省仍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体系,致使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口径不一致,信息共享机制缺乏,相关统计工作没有跟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调查和运行监测。三、几点建议通过调研分析,调研组针对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全面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的战略举措,即可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在当前我省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全省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摆到战略性突出位置上来,切实抓紧抓实。(二)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和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要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体系,强化协调服务职能,建立起高效有力的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对各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解决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家底不清、目标不明、责任不定、政策措施不落实的问题。要按照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精神,专题研究制定促进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具体举措和科学的考核办法,形成促进发展的综合优势。(三)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要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紧紧围绕我省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在统筹考虑我省发展定位、特色优势产业、人民生活水平等现实因素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好全省及各市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五大重点领域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区块功能和产业空间布局,突出发展重点。目前,我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要提前做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与“十三五”规划的对接工作,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确保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四)积极稳妥推动企业主辅分离,创新经营和发展机制。要抓住当前国家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的契机,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分离服务业,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发展。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在承接原公司业务的同时,通过融合社会业务,为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国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鼓励产业结构相似或需求相同的企业联合成立新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引导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支持科技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工业设计、重大技术标准和专用设备研制、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支持发展工程咨询、设计、装备集成、安装调试、运营服务一体化的工程承包服务,鼓励发展工业检测认证、科技成果推广和企业管理诊断、评价等中介服务业,走出一条传统经营方式与现代经营方式相结合的路子。(五)切实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培养行业急需的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支持引进科技、金融、物流、贸易、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并从完善制度、提高待遇、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推进服务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专业化的就业创业培训实体。(六)抓紧建立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尽快研究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及重点领域的统计分类标准,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完善相关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有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明确各有关部门相关统计任务,指导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