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12 16:21:35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2014年9月24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根据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14年的工作计划,9月份第十一次常委会上,将听取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的报告,并作出《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由教科文卫委员会承担具体工作。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第二期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2020年)的判定结果》,在全国24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中,我省就有两个,分别是祁连山西段地区和甘青交界至甘东南地区。在我省河西地区建有国家航天基地、航空母舰核燃料生产实验基地、核实验基地及一批重要军工企业。高速公路、高铁等经济命脉也布局在祁连山西段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甘青交界至甘东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水电网站星罗棋布,人民群众居住分散。此外,全省现有的7万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点,涉及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乡土建筑等多种类型,也在这两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广泛分布。加强这两个地区的地震监测和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重大次生灾害防范能力,对保障国防安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文化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为做好这项工作,委员会成立了主任委员庞波任组长的调研组。4月下旬,调研组先后赴山东、北京进行了调研,并在防灾科技学院召开专家咨询论证会,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汤泉等1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对我省如何进一步提高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等问题进行了研讨论证。8月,调研组先后到张掖、金昌、临夏等市州进行调研,实地查看了农村民居、学校、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地震监测预报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听取了当地政府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座谈,了解了这三个市州防震减灾工作的实际情况。上半年,委员会还多次与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商沟通,研究讨论加强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的相关问题。为使拟出台的《决定》更加符合工作实际,教科文卫委员会分别向14个市州和部分政府组成部门征求了意见,省地震局也征求了39个市县地震部门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情况2008年以来,我省周边省份及省内一些地方先后发生了严重的地震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防震减灾工作引起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安全保障。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在省委的领导下,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全体地震系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法律法规,切实做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各项工作,不断加强防震抗震网络建设,完善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大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认真贯彻法律法规,坚持依法防震减灾我省历来高度重视防震减灾方面的法制建设工作,坚持依法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199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审议通过后,1998年我省就颁布了《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职责。2008年元月,颁布实施了《甘肃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06年和2010年,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两部政府规章。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为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全省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目前,全省14个市州中有13个市州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体系,层层签定了目标责任书,考核机制、奖惩机制、投入机制不断完善。2013年,全省309名行政执法人员与有关部门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等方面开展了150多次联合执法,有效推动了防震减灾工作规范实施。(二)切实做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各项工作我省两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涉及13个市州,53个县区,涵盖人口近125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50%。汶川8.0级地震、岷县漳县6.6级地震,均发生在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事实已经无情地证明,这些区域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伤亡和经济损失。近年来,我省地震部门不断加强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指导和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完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情跟踪与会商、临震预报、震后趋势判断等决策制度。制定适合各辖区和单位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在组织机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工作倾斜力度,加强监测预防工作。在这两个区域更加注重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强化震情监测网络建设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震情监测是准确预报地震的一个前提条件。多年来,我省地震预测坚持与科研相结合,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初步形成了具有西北地区特点的综合性预报指标体系。全省现有地震监测台站400多个,有甘肃省数字地震测震台网、兰州热红外卫星遥感观测站、市县及企业地震监测台站、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和5个流动观测台网等。建有900多个群测群防观测点,有1000多名群测群防员,中短期预测和震后趋势判定的准确率不断提高,地震速报实效性明显提升,满足了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的实际需求。目前,全省测震台网、前兆台网、强震动台网及信息网络的运行率分别达到94.42%、99.84%、92.5%、99.9%,在全国地震观测资料质量评比中位列前三名。(四)强化工程抗震设防监管根据《甘肃省地震安全评价性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全省加强了重大建设工程、一般建设工程以及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监督管理。近年来,审批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300多项,确认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近8000项,确保了各类建筑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全省认真开展“校安”工程监督检查,对1300多万平方米尚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校舍进行了排查和除险加固工作。不断完善农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体系,组织工匠技术培训5800人次,新建地震安全农居26万户,目前已建成各类抗震安全农居289万户,占全省农居总数的60%左右,农村民居抗震能力不断提高。(五)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2013年,省地震局修订出台了《甘肃省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1200多件。全省基本形成了以省地震应急预案为核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成了省市两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全省地震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等,新建应急避难场所380处,建成了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并依托该基地将省地震灾害救援队扩大到300人,为震时地震应急指挥联动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力支撑。目前,全省共有4支省级、15支市州级、43支县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186支志愿者队伍,这些队伍成为提升我省处置突发地震灾害和紧急救援能力的骨干力量。(六)扎实开展应急演练和抗震救灾工作2012年5月12日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之际,我省首次在兰州大型商场组织了地震应急演练,应急处置得当、避险疏散有序。2013年,全省开展多层次地震应急演练,省政府组织了省市县三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桌面演练,达到了预期目的。教育部门协同地震部门应急演练学生18万人次。地震应急演练增强了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应急避险技能,提高了全社会参与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识和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近年来,各级地震部门积极创新履职,全力应对地震突发事件,在汶川地震等大的地震灾害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尤其是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后,省地震局立即启动地震灾害Ⅰ级响应,震后2分钟完成地震速报,1小时内派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1天内布设了流动观测台网。地震速报、灾害预评估、烈度调查、灾损评估、现场保障等工作及时、主动、到位,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救灾救济等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和技术保障。二、存在的问题我省是全国少有的地震高烈度省份,历史上记载的6级以上的地震有60次之多,死亡人数累计超过50万,伤亡惨重,损失巨大。总体而言,我省防震减灾整体能力还比较低,特别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与实现2020年防震减灾奋斗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全省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农村民居震害防御能力普遍较低2006年,全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建设开始启动,经过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灾后重建、扶贫开发、危旧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我省农村农居抗震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农民年均收入较低,农居抗震历史欠账较多,农村民居震害防御能力普遍较低。一些地方民居危旧房改造政府资金补贴额度较小,农民自建房屋基本没有考虑抗震设防的问题,农村所处的地理环境也容易在震后产生次生灾害。城乡民居在面临同一破坏性地震的情况下,农村民居遭受破坏的程度要远高于城镇建筑。康乐县全县民居抗震标准率仅达到20%左右,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到2016年达到80%、2020年达到90%以上全省抗震安全农居的要求,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二)基层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着较多的现实困难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我省基层防震减灾工作依然比较薄弱。一些市州缺乏综合性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站,现有的监测观测设施陈旧老化,监测水平低,不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基层防震减灾宣传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地震科普宣传实效和应急避险自救水平的提高。86个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尚有20个未独立,需要进一步加大协调推进力度。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实施,一批地震监测台站被列入当地城镇建设规划范围之内,每年都有监测台站遭受破坏的事件发生,少则三四起,多则十余起,对地震监测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三)防震减灾队伍建设较为薄弱一些基层市县的地震局地震预防监测人员所掌握的监测技术不够全面,对新型监测设备的操作使用不够熟练,不能够及时准确地处理地震监测信息。对农村“三网一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的补贴不足,对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开展。(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社会知晓率偏低由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判定结果是以国务院办公厅机密文件的形式下发的,因此除地震和政府有关部门外,社会公众基本不知情,社会动员不够。据调查了解,仅有不到20%的群众听说过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但并不了解其意义所在。再者,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具体内容中所包含的地震重点监视区范围、可能发生地震的时段、震级等内容均由地震部门提出,地震系统内部普遍知晓,而更多的部门因为涉密等原因,无法全面了解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内容、工作目标和要求等,无法形成部门合力推动工作,导致防震减灾强化措施的实施效率不高。三、几点建议(一)加大农村民居的改造和投入力度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建议各级政府要根据已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大监管力度,探索监管模式,使法律法规的要求能够落到实处。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新建民居时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对已经建成的未曾设防的农村民居,要加大改造力度,增加相应的抗震减灾设施,确保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安全。要进一步加大对建筑农村民居工匠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人数,严格工程抗震设防监管要求,使防震减灾的理念深入人心,深入民居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坚决避免“小震大灾”的悲剧再次发生。(二)加大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资金投入防震减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各级政府要从这一认识高度出发,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资金投入和保护力度,逐步完善县级监测中心(台、站)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要更新陈旧老化监测观测设施,建设综合性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站。对于因城镇建设而遭破坏干扰的地震监测台站,要及时修复并进行补偿。要逐步实现全省86个市县防震减灾独立工作机构全覆盖,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领导协调力度。(三)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要加强防震减灾专业队伍的建设,强化地震系统各类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熟悉各类新型监测设备,学习各项监测技术,全面掌握地震监测信息,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能力。要充分调动“三网一员”中的防震减灾助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群测群防信息网络建设管理,扩大乡镇群测群防信息网络的覆盖面,提高地震科普宣传实效和人民群众应急避险自救水平。(四)建议以决定的形式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工作进行强化我省作为地震多发省份,应该在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的决定》,强化两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减灾工作,防患于未然,以最好的准备抵御最坏的可能。要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在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职责,不断完善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要让全社会了解和关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情况及意义,推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工作的发展,提高全社会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