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情况的工作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19 16:03:46

  ——2011年3月29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甘肃省林业厅厅长高清和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甘肃省人民政府委托,就我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情况作以报告。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基本情况   199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采伐,全力搞好生态建设的决定。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于1998年10月1日发布省政府令,在全省全面停止森林采伐,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天保工程是我省实施范围较广、投资较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天保工程区土地总面积31476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1%。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435万亩,占工程区土地总面积的33.2%。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4179万亩,占林业用地的40%。实施范围包括白龙江、小陇山5个重点林区,陇南、甘南、庆阳、平凉、天水、临夏、定西、兰州、白银、武威等10个市(州)的68个县(市、区),兴隆山等6个自然保护区,7个国有林业总场,4个市属县级国有林场,共计9O个县(局)级实施单位,涉及林业职工50584人,其中在职职工39784人,离退休职工10800人。   天保工程一期期限为2000年—2010年,1998年—1999年为试点阶段。工程总投资39.7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1.82亿元,地方配套7.96亿元。主要建设任务是:完全停止采伐,保护天保工程区森林5936万亩;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029万亩,其中封山育林403.3万亩、飞播造林401万亩、人工造林226.5万亩;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建立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大力发展林区后续产业。工程建设目标是:通过11年的天保工程建设,使天保工程区新增森林面积1023万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8.48%提高到22.13%,绿色屏障不断壮大,林区富余职工基本得到妥善安置,林区经济进一步发展。二、天保工程实施情况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全体林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进展顺利,全面完成了天保一期工程各项建设任务。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天保工程启动后,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全省停止天然林采伐新闻发布会和广播电视动员大会,发布停止天然林采伐布告。省、地、县三级新闻机构围绕停采和生态建设集中组织宣传,大造舆论声势。乡、村两级广泛学习,发动群众参与。各工程实施单位通过制作宣传牌、横幅、标语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使全省各界对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重大意义有了全面的认识,天保工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认知度很高,形成了全社会自觉爱林护林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国家明确规定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为政府工程,实行省级政府负全责和各级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工程实施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为落实国家规定,我省成立了由主管省长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甘肃省国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在省林业厅设立了办公室。工程区各市(州)、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天保工程的实施。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每年签订实施天保工程目标责任书,把工程建设的年度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责任人,层层把关,逐级负责。   (三)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天保工程是国家启动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我省在执行好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了《甘肃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甘肃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四到省考核办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甘肃省建设标准》等11部规章制度。各工程实施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和任务特点,也补充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为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结合国家每年的天保工程核查和“四到省”考核,在全省实行县级自查,市级复查,省级核查,实行通报制度。在天保资金的管理上做到了“三专两单”,即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单独建帐,单独核算,保证天保资金封闭运行、安全有效使用。我省在天保工程制度建设、尤其是资金管理方面探索的经验,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坚决禁伐,严格管护天然林资源。天保工程实施以后,虽然国家每年可以安排我省2.5万立方米的商品材生产任务,但我省坚决实行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没有向国家申请商品材采伐限额,彻底禁止了采伐天然林的状况。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建立了有效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加强了森林公安、林政稽查、森林管护三支队伍建设。在全省天保工程实施区新增森林公安局12个,新增公安派出所34个,补充森林公安民警700人。林政稽查工作由过去查挡木材转向森林资源保护的全面稽查。采取竞争上岗,增加管护人员5624人,使全省森林管护人员达14670人。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制,层层签订承包管护责任书,将森林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人,实行“五无”和“四落实”。即:管护责任范围内无毁林开垦、无乱占林地、无乱砍滥伐、无超限额采伐、无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和地块、任务、职责、奖惩四落实。各林场与乡(镇)、营林区与村社签订协防管护合同书,建立保护圈,形成了群众积极参与、护林员定点巡逻、站点设卡、公安机关严肃查处的森林资源管护“四道防线”。2001年1O月,全国第一个天保工程现场会在我省召开,向全国推广我省森林资源管护模式。   (五)抓好造林,增加植被。公益林建设是天保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营造林任务,我们从调整造林机制入手,制定了《甘肃省天保工程公益林营造林项目技术规程》和《甘肃省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办法》,严格按照“统一规划,认真设计,壮苗上山,推行监理,逐块验收,统一管护”的原则,由过去雇用大量农民工造林转变为职工专业队伍造林,由一般造林转变为集中连片,先设计,后施工,按设计监理,按设计验收的工程造林,由林种、树种单一化造林转变为针阔混交、乔灌草结合造林,由有什么苗造什么林转变为严格按规划设计,用良种壮苗造林。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和机制的转变,我省天保工程区营造林工作有了质的飞跃。据国家每年造林实绩核查,我省天保工程区造林面积核实率均为100%,成活率均在95%以上,三年保存率均在90%以上,远远高于国家标准。   (六)深化内部改革,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天保工程启动时,我省天保工程区共有在职职工39784人,国家定岗的岗位只有16341人,占在职职工的41%,大批人员需要分流安置。各工程实施单位充分发挥林区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开发了葡萄酒业、森林旅游、种苗培育、特种养殖、山野菜加工、花卉、房地产开发、宾馆餐饮、水电开发等产业,为职工创造就业机会。天保工程区在册职工已从39784人减少到目前的27565人,减员12219人。三、天保工程建设的主要成效   天保工程实施10多年来,工程区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彻底扭转了天然林资源减少的局面。停采前的1997年,我省木材生产限额为78.19万立方米,加上生产单位超限额采伐、违法盗伐、林区群众薪炭消耗,我省实际每年砍伐木材约230万立方米。停采12年,累计少砍木材3000万立方米左右,相当于整个白龙江林区森林蓄积量的60%,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保工程拯救了我省的天然林,拯救了甘肃的生态。二是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1386万亩,活立木蓄积从1.7亿立方米增加到2.3亿立方米,增加了0.6亿立方米。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8.48%增加到23.18%,提高了4.7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三是生态屏障作用日益显现。据嘉陵江北碚、渭河华县观测站统计:1996年嘉陵江、渭河平均输沙量分别为1.48亿吨和3.56亿吨,2007年分别为0.3亿吨、0.894亿吨(摘自《长江流域2007年水资源公报》、《黄河流域2007年水资源公报》), 比1996年分别减少393.3%和298.2%。四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稳步增长、生物多样性增加。通过实施天保工程,林区内红豆杉、水青树、连香树、白皮松等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羚牛、黑熊、豹、金丝猴、大熊猫、梅花鹿、猕猴、林麝、羚牛、兰马鸡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逐渐回到原来的栖息地,野生动植物的种类、种群和数量大幅增加,在通过林区的公路上,随处可见各种野生动物的身影。五是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通过实施天保工程,林区职工、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大大增强,爱林、护林、造林的风气越来越浓,林业职工由砍树人转为护树者和植树人。林区职工就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部分职工由原来的木材生产岗位走向了森林管护、造林、育苗、种植等新岗位,一部分职工转向森林旅游、花卉种植、特种养殖、山野菜、中药材开发利用等新型产业,使林区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特别是森林旅游、种苗产业,已经成为林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冶力关森林公园,大峪森林公园,小陇山的植物园等已经成为我省的名牌景区。天保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林区资源的开发,助推了新型产业的成长。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保一期工程涉及面广、论证时间较短,实施中存在着一些不尽完美的地方,有些问题久拖未决,影响到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林区的长远发展。一是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天保工程实施后,原来的森工企业由采伐经营为主转变为以管护和公益林建设为主,由企业转变为生态公益事业,管理方式和内容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但天保工程是以工程的形式实施的,并未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政供给方式等仍然沿用旧的机制,造成了管理机制和工作内容的脱节。二是一期天保工程未纳入项目较多。一期工程仅核定了森林管护费、政社性人员经费、社保经费和公益林建设经费等四项经费,林业局、林场两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经费、职工冬季取暖费、办公用房及职工住房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维修建设费用以及林区护林防火公路养护、森林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损失、禁毒等16项费用没有纳入一期工程方案,以前这些支出是从木材收入中支付的,停采后这些经费没有来源。另外天保工程投资一定十年不变,没有建立投资随经济发展和社会物价水平进行调整的机制。这就导致了林区职工工资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一系列问题。2010年,林区职工收入仅相当于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63%。林区道路、住房、供电、吃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老化,328个营林(护林)站中,184个还不通电,185个没有电视,165个不通电话。饮水安全更是无从谈起。三是基本社会保障不落实。2010年国家天保工程核查和“四到省”考核通报中,我省林区养老保险参保率65.62%,医疗保险参保率71.21%,失业保险参保率63.48%,工伤保险参保率15.84%,生育保险参保率9%,五项社会保险平均参保率只有45%,排在全国最后。五、二期天保工程的打算   国家二期天保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批准,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分管领导和有关部积极争取下,国家对我省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关心,任务下达和资金投入较一期有了明显提高。一是国家投资比一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按照核定的建设标准计算,国家每年安排我省天保工程资金10.64亿元,1O年总投资106.4亿元。是我省天保一期工程国家投资的3.34倍。占国家总投资的4.85%。比一期提高了1.55个百分点;二是林地面积和管护范围比一期有较大幅度增长。此次确认我省工程区总面积31476万亩,林地面积10435万亩,管护面积9014万亩,投资4.8亿元,和一期相比,林地面积增加788万亩,管护面积增加3078万亩,年管护费增加3.2亿元,是一期的2.59倍;三是公益林建设总量明显增加。国家核定年公益林建设任务223.3万亩,投资3.3亿元,其中:人工造林55万亩,封山育林65万亩,中幼林抚育103.3万亩,和一期相比,任务增加148.3万亩,投资增加4.75倍;四是五项社会保险投资显著增加。同一期相比,社保的缴费基数从7067元提高到1.9万元,提高2.72倍,并实行动态管理。下一步我们抓紧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精心编制好我省天保二期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好天保二期工程实施方案,是确保二期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要在认真总结一期工程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我省的实施方案编制好,为二期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继续实行省级政府负全责和各级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级天保工程专门机构,专人负责,落实工程管理工作经费。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完善二期天保工程的各项规章制度。三是深化林区改革。抓住国家实施二期天保工程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大力推进国有林区的改革,确定林场的公益事业性质、核定人员编制、按编制核定人员经费。采取财政分级负担的办法,解决天保工程区当前存在的问题。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按事权划分,由各级政府负责协调,做到天保二期工程国有林场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五是加快天保工程区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建设。将国有林区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纳入全省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投资,加快建设。实施好正在进行的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等工程,努力改善林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   以上报告,请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