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六)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16 10:45:56
第九章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强化科技和人才保障继续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立足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一、推进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抓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创新发展,依托重大产业和科研项目、重点科研基地、企业技术中心,以产业化应用为目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加强与重大项目的对接。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百团千人”计划,鼓励高校、企业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对外开放和提供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推广应用。加强甘肃国家级质检中心和省级质检项目建设,完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大力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加快技术开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深化地方科研院所改革,放活科研单位,放开科技人员,支持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发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和平台,建立以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形成以应用为导向、高效服务的科技服务和激励机制。
专栏14:重大科技专项
1、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重点是黄河上游(甘肃段)草场退化防治及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2、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治理专项。重点是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荒漠化治理。3、风能、太阳能发电及设备专项。重点是风能、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机机组研制及产业化。
4、新材料专项。重点是以兰州、白银、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为重点,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培育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材料企业。5、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专项。重点推动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及核电等装备的研制。加快石油钻采、炼化、真空设备、数控机床、大中型电机等行业的技术升级,实现成套装备的智能化、高端化和网络化,提升机电、锻铸件、基础件等产品区域配套能力。6、冶金、化工、建材产业专项。重点是流程工艺节能及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7、动植物品种创新与产业化专项。重点加快动植物优良品种繁育、动植物胚胎移植技术、航天育种、农业制种等自主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8、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重点开展特色优质农畜产品的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储运环节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与应用。生物催化转化农产品工业化成套技术的开发,以及农畜产品品种、检测检疫技术开发与应用。9、新药创制及特色中药现代化专项。重点发展预防和治疗人用及动植物用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加快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中药新药研发。10、民用核技术开发专项。重点开展核废料处理、辐射化工、食品辐照、医疗用品和药品辐射灭菌消毒、核检测设备、农业核技术、辐射治理三废、放射性同位素制品和工业用电子辐射加速器、核热能城市集中供热技术、重离子束治疗肿瘤产业化科技创新与应用。
二、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强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基础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西部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加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幅度降低青壮年文盲率。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特色和多元化发展。着力调整教育布局,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县基础教育发展。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建成一批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市州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支持发展我省急需的学科和专业,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省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科研创新和面向社会服务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扩大高校省部共建,加大部门院校和外地高校在甘肃的招生规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扶持民办教育政策和措施。按照国家部署,针对制约我省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确定具体任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改革试点。三、实施创新人才工程深入实施《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依托支柱产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和重点学科,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实施领军人才、“科教兴省”人才、工业强省战略人才、新农村建设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陇原青年创新人才、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宣传文化骨干人才、旅游产业人才、医疗卫生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等“十二大人才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开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机制,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第十章着力改善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民生优先,充分发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着力实施好“十大惠民重点工程”,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大力促进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广开就业渠道。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统筹协调,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强化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再就业相结合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在“保生活”和“促就业”方面的作用。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加强街道、社区再就业平台建设。促进和规范就业中介组织发展,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劳务租赁、劳务输出等就业服务活动。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积极调整收入分配,不断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努力缓解行业、地区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和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努力提高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快建立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增长、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随职工工资增长的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规范企业经营者的薪酬福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基本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结合新农保积极推进农村进城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研究制订进城务工农民、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以及农转非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统筹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制订完善城乡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办法,确保参保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补充性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对象家庭备案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增长机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继续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抓好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积极增加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以及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全面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按照全面小康标准要求,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水平,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农村砖木、砖混住房比例达到80%以上。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高度关注人民健康,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提高重大传染病的防控能力,降低重大传染病的危害。加快建设卫生监督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重点建设农村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婴儿死亡率降至9‰,孕产妇死亡率降至30/10万,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以上。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整合城市公共医疗资源,鼓励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辐射,扩大农村和基层公共卫生资源的比重。加大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基础地位,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构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工、相互合作、双向转诊的两级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装备水平和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完善乡村中医药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整合医疗卫生资源。鼓励社会资金、外资进入医疗市场,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和投入机制。改变“以药补医”状况,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加强监管,纠正医疗卫生行业不正之风。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探索农村医疗保险新途径。发展体育事业。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高度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着力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重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以社区为重点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民康工程、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改善训练设施,加快建设临洮等体育训练基地。探索体育运动项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加快体育场馆多元化经营。五、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完善政策导向,重点控制计划外生育。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能力和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优生促进工程,建立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综合治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男女平等,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加强妇女卫生保健,改善少年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等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社会的老龄服务功能。弘扬敬老风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社会氛围。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残疾人康复机构、托养服务机构、信息交流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贫困残疾人脱贫、残疾儿童及少年义务教育、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体系。第十一章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大省积极开发利用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以建设文化大省为目标,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市州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快县级综合文化中心、行政村文化室建设进度,农家书屋覆盖全省行政村。建设甘肃科技馆。实现甘肃卫视和甘肃新闻综合广播节目在全省的有效覆盖,加快甘肃卫视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落地。继续实施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提高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补助水平。加强文物保护,支持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实施好国家遗产地保护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资源数据库,建设文化遗产保存保护、教育展示、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综合性体系。实施好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工作,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委托管理的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面。二、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发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积累,加强文化保护,创新文化发展。重点发展现代传媒、出版发行、文娱演艺、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加快数字内容及影视动漫、广告会展、文化创意、体育健身等新业态发展。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推进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与发展。加快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积极推动出版业态结构调整。组建省演艺集团公司,加快文艺演出院线建设。支持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的发展。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为主体,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保护和发掘甘肃特色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突出中华始祖文化和民间、民俗、民族文化,推进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作。培育我省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知名品牌商业价值,重点扶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等文艺精品的创作与生产,积极打造实景演出、精品剧目演出、民族风情演出、戏剧说唱演出等演艺项目。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做优做精,推进甘肃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公民文明素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倡导热爱甘肃、建设甘肃、奉献甘肃的思想和行为。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和文化环境建设,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谐氛围。把廉政教育融入全党全社会宣传教育之中,树立崇廉鄙腐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引导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科技知识,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诚信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精神文明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
专栏15: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1、完成14个市州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实施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14个市州图书馆配备信息资源共享设备,继续建设287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建成1192个社区服务点。2、高清频道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支撑系统建设。建设省台高清频道,实现高清节目的采编制作和播出。建设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省级运营支撑系统和覆盖网络,完成全省县级(含)以上城市的地面有效覆盖,建设我省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3、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传播数字化、文化消费数字化项目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积极推进市和有条件的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二、文化产业建设1、建设文化产业园。加快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建设,集聚文化创意企业,建设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园。在丝绸之路沿线各市州建设集聚文化企业的省级文化产业园,力争各产业园区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鼓励汉字文化等创意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产业与教育、旅游、制造、物流、建筑、包装等产业的融合。
2、民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香包、刺绣、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品,发展特色鲜明的民间民俗工艺品产业、地方戏剧演艺业,建设环县道情皮影基地和皇甫谧—商周文化产业基地,发展临夏砖雕、雕刻葫芦、回族刺绣等特色民族工艺产品。积极创作实景演出、民族风情演出、说唱演出等演艺项目,开发旅游演艺市场。3、文艺精品创作与重点图书出版。创编新剧40台以上,其中重点剧目10台以上、具有精品艺术水准的剧目3台以上。加快发展陇剧、皮影、花儿等地方特色艺术。实施《四库全书》数字和影印图书出版、三农出版、少数民族文化出版、敦煌文化系列出版、中亚历史文化出版和陇原文化出版等6项出版工程。三、文化保护与精神文明创建1、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省级和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15个,为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所在地修建3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实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资源数据库。改善国家遗产地申遗备选点保护设施,加强保护管理设施和科普展示设施建设。2、精神文明创建。建成1个以上全国文明城市,30%以上的文明乡镇,20%以上的文明村,创建一批文明单位,深入推进区域联片共建活动。实施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展重大历史题材、抗震救灾、防沙治沙、西部扶贫开发等题材影视和创作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