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五)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16 10:44:09

  第七章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保障能力按照优化布局、完善体系、增强能力的要求,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消除瓶颈制约,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建立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重点,统筹各类交通建设,构建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运能充分、快捷通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加强对外通道和省内通道建设,强化路网主骨架,加快区内铁路干线和支线建设,增加路网密度,改善技术条件,实现干线快速化和大能力化,枢纽客货列车分流和集装箱集散口岸化,加快由通道型向网络型转变。强化兰州与周边省区中心城市的联接。结合河西、陇东能源基地建设,加强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推进区域性、地区性铁路集运站和枢纽建设。到2015年,全省境内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力争实现铁路覆盖14个市州。

  专栏10:“十二五”铁路网建设重点

  1、强化骨干运输通道。建成兰州至重庆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兰州至张掖增建三、四线,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扩能工程。2、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建成西安至平凉铁路,西安至银川铁路,平凉至天水铁路,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干塘至武威增建二线,兰州至成都铁路;开工建设兰州至合作铁路,宝鸡至中卫增建二线,天水至陇南铁路。3、加快枢纽改扩建。建成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兰州北编组站,提升天水、平凉、武威等区域性铁路枢纽功能。

  公路。以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国省干线扩容改造。2015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00公里。省域高速公路网基础网络初步形成,主要的省际出口通道均实现高速化,全省所有市州政府驻地与兰州实现高速连接,县(市、区)政府驻地与市州政府驻地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一般国省干线公路联网、加密,繁忙路段力争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农村公路网基本建成,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强干线公路与资源开发区及重点旅游景区道路联网建设。加快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推进城市公交和农村公路客运一体化发展。

  专栏11:“十二五”公路网建设重点

  1、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青兰国家高速雷家角至西峰,十堰至天水国家高速徽县(大石碑)至天水,兰州南绕城,兰海国家高速临洮至渭源,京新国家高速白疙瘩至明水,兰海国家高速渭源至宕昌至武都等国家高速公路。2、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兰郎地方高速临夏至合作,平武地方高速平凉至天水、成县至武都,金昌至武威等地方高速公路。

  民航。进一步拓展民航运输网络规模,完善现有机场配套设施,增强兰州中川机场枢纽功能,大力发展支线机场。力争到2015年,初步形成干支结合、能力充分的航空运输网络。合理规划建设兰州国际航空港,加快兰州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和敦煌、张掖、庆阳机场改造,完成金昌、夏河、陇南机场建设,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新建平凉机场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布局及建设一批通用机场,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水运。重点加快内河航道和以兰州、临夏、陇南、白银四大港口为重点的码头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基本实现通航航道等级化,满足重要航道区段通航要求,内河水运优势得到发挥。管道。支持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建设以及重点城镇天然气利用支线管道建设,做好涩宁兰输气管道复线、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庆阳石化成品油外输管道等油气管道建设,积极开展西气东输新建天然气管线和原油管线前期工作,实现14个市州通天然气,争取2015年天然气供应能力比2010年翻一番。枢纽。统筹城市布局规划,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继续提升兰州在国家综合交通网中的综合运输枢纽地位,加强酒嘉、天水、金武、平庆、张掖等区域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增强合作、武都、陇西、敦煌等地区级交通枢纽中心功能,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形成以兰州枢纽为核心、区域枢纽为中心、地区级枢纽相配合的多层次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二、进一步加强能源建设煤炭生产按照“加快东部、稳定中部、开发西部”的布局要求,加快陇东煤田建设,抓好华亭、宁正、沙井子、宁中等大型矿区建设;支持靖远煤业公司大水头、魏家地、王家山和窑街煤电公司三矿、金河、海石湾等矿井改造升级;抓好红沙岗二号井、花草滩、平山湖等矿井建设,做好河西含煤区资源勘探和接续工作。推进煤层气资源勘探和规模化开发利用。围绕河西新能源和陇东煤电化基地建设,引进省内外战略投资,组建大型煤电化企业集团,增强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和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加快配套大型火电和坑口电厂建设。实施重点城市热电联产建设,新建武威、天水、白银、金昌、西峰等一批热电项目,抓好兰州第二热电厂、酒泉、八零三热电厂等“上大压小”工程。积极发展水电,进一步加强黄河、洮河、黑河、疏勒河等水资源配置和水电开发规划工作,积极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玛曲河段水电开发前期工作。2015年,全省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1750万吨,电力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加快省内及省际750千伏和跨区域特高压直流网架建设,完善省内330千伏电网建设,加快农网、城网和无电区电力建设,强化西北区域性电力交换枢纽中心地位。三、继续加快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大型跨区域、跨流域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抓紧建设盐环定扬黄续建、引洮供水一期及配套工程、引大供水结构调整等工程。开工建设引洮供水二期、引哈济党、引洮济合、引洮入潭、靖远双永供水、会宁北部人饮、葫芦河引水等工程。加快兴电二期扩建、引大济西、引黄济积(石山)等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强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渠系水有效利用率。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实施以饲草基地建设、草场灌溉工程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做好兰州、白银、天水等重点城市供水前期工作,增强工业能源基地和城镇供水保障能力。积极配合国家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强化水资源管理保护,创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城乡水资源和水务统一管理。加快水管体制改革,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推进管养分离。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立用水户自主管理与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和设施管护的积极性。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适应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要求,按照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城镇道路、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园林绿化等市政设施建设。2015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县城1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2%(县城20%),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2%(县城86%)。加大城市水源保护力度,加强重点城市和城镇地质灾害、防洪、抗震、消防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建设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管,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城市建设。大力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农田水利、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通等为重点,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农村和国有农场公路“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突出特色的原则,统筹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第八章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省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落实扶持政策,着力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和培育16条产业链,实施72大类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展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抓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试点及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构建西北地区废旧汽车、家电、有色金属等资源再利用中心,扶持和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回收和加工利用水平。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鼓励企业生产使用节能产品、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展清洁生产。推动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加快白银、玉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推进金昌、嘉峪关产业转型步伐,努力推进资源型工矿城市可持续发展。

  专栏12: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和16条产业链1、七大循环经济基地      (1)兰州、白银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基地;      (2)平凉、庆阳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基地;(3)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4)酒泉、嘉峪关清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5)天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6)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7)甘南、临夏、陇南生态循环经济基地。2、十六条产业链着力打造精细化工;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化工—新材料;风电设备;石油化工—特色精细化工一体化;有色金属及废弃物采选冶—深加工—再生—再加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煤电化工循环经济;煤电—建材—综合利用;河西“陆上三峡”;设备制造—回收—再制造;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环保产品—新型材料;西部电工电器工业基地和集成电路封装基地;养殖—沼气—种植—养殖生态农业;畜产品—特色农副产品—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中藏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循环经济产业链。二、积极推进生态建设抓住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机遇,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保障国家和区域的生态安全。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公益林补偿等工程。抓好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和25度以上陡坡地段及江河源头、库区周围等重要生态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湿地恢复与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支持草原“三化”和生态治理、暖棚养殖、饲草料基地建设等项目,推行草原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继续搞好游牧民定居。加强生态监测,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严格实施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保护。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修复。加快流域综合治理。坚持科学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统筹考虑各流域的人口、资源、环境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大节水和治污力度,加强高耗水产业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坡改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石羊河、黑河以及疏勒河流域的讨赖河与党河综合治理,实施渭河、洮河、泾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做好大夏河、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等河流水源涵养保护工程前期工作。

  专栏13: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安全屏障

  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加快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草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段沙漠化防治,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全国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2、“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继续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草地治理工程及农村能源工程等,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3、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实施冰川、湿地、森林、草原抢救性保护,强化水源涵养。实施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构建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4、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控制人工绿洲规模,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把敦煌建成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5、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适度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6、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加快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加强泾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和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能源资源。7、北山荒漠自然保护区。依法保护荒漠植被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加强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自然修复。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在灾害多发地区建立健全专业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增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加强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突出城镇和重点地区地震、地质灾害、防洪等预防和治理,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切实搞好灾区和重点流域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治理,组织实施和鼓励生态移民,逐步实现生态修复。加强中小型水库防汛工程建设,制订并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形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积极建设抗旱备用水源工程,完善全省抗旱减灾管理体系。三、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实施重点节能工程,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建立并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积极推进以污染减排为重点的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着力解决黄河流域以及渭河、泾河等支流水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兰州和金昌等城市大气污染等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火电、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二氧化硫治理,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15年,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和规模化养殖场污染。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核设施及核辐射监测工作。四、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核心,加快高效用水、节约用水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雨水集蓄,建设节水灌溉饲草基地,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基本实现农业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重点推进火电、石化、有色冶金、纺织、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积极开展矿井水利用。抓好城市节水和中水回用工作,着力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普及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大节约用水宣传力度,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引导发展节水产业和节水型生活方式。推广张掖、敦煌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建设河西节水型社会示范区,推进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五、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坚持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盲目占用耕地,控制不合理土地资源开发活动。做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年度计划分类考核工作,统筹安排好农业、林业、交通、水利、能源和城镇发展各类用地,实行土地利用动态监管。实施国土整治,保护性开发利用沙地、荒山、荒滩、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充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统一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国土资源勘探投入,重点抓好现有重点矿产资源地和大型矿山资源勘探,提高经济开采年限。加快陇东、玉门油气资源勘查,做好陇东地区、中部地区、河西地区能源后备资源和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积极开拓新的能源和原材料接续基地。完善矿业权交易制度和重要资源储备制度,促进资源向省内优势企业集中和规模开发,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做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开展风能、太阳能的多层次普查和可利用资源的评估。继续做好人工增雨(雪)作业。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实现省级基础测绘省域基本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