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四)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16 10:42:43

  第五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扶贫开发攻坚,统筹城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夯实农业基础,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沿黄农业产业带、河西和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及陇南山地特色农业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布局。抓好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河西及沿黄灌区高效节水农业、优质林果等“四个一千万亩”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设500万亩高标准梯田,提高农田产出能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发展壮大草食畜养殖业和现代制种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业,鼓励和扶持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化,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继续实施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高效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和甘州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高效旱作节水技术,建设以定西为重点的中部和陇东旱作农业示范区。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45%。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专栏7: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

  1、实施“四个一千万亩”工程。100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河西及沿黄灌区100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1000万亩优质林果。加快推进旱作农业区新增50亿斤粮食示范项目。2、建设四大特色农产品产区。一是以酿酒原料、设施农业、草食畜、现代制种、优质瓜果和棉花生产为重点的河西及沿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以马铃薯、苹果、中药材、小杂粮、肉牛肉羊、生猪等为重点的中部和陇东特色农产品基地。三是以林果、露地蔬菜、中药材、茶叶、油橄榄、核桃、花椒等为重点的天水、陇南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四是以牧区畜牧业为重点的甘南高原特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3、农业服务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检疫体系建设。建设市级动植物防疫检疫基础项目、省级公路动植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省际间高速公路动植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村兽医服务站和乡镇兽医站续建等项目。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设市县区级农产品质检站。三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条件建设工程。建设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四是农业生产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五是农业金融支持体系和保险体系建设。六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实施好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草食畜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扶贫开发水平提高、强农惠农保障等“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经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着力打造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稳定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务工收入。进一步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各种适用技术培训,加快培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机作业能手、农村经纪人等农村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农民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增强文化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拓宽增收渠道。落实增收减负政策。继续加大国家和我省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实施力度,落实好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政策,完善补贴方式。探索提灌区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严格涉农收费管理,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

  专栏8:“农民增收六大行动”

  1、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不断提高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2、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规模化养殖计划”,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3、农村二三产业推进行动。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扩大劳务规模,提高劳务输转的层次和水平。5、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行动。实施“扶贫开发创新计划”,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健全扶贫投入机制,完善扶贫项目实施办法。6、强农惠农保障行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三、实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以“两州两市”为重点,突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中部干旱片带、南部高寒阴湿山区、河西特困移民区及“两西”建设区等集中连片区的扶贫开发攻坚,加大对其他国扶县贫困深度较深的贫困片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分类指导。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进扶持和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能致富快致富的农产品加工、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完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加强特困片带扶贫开发的整体推进。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建立扶贫开发动态管理机制,对集中连片区实施集中优先攻坚战略,对其他重点片带实施专项扶持战略,对其他低收入人群采取责任目标管理办法。强化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参与扶贫工作,形成扶贫开发的合力。以县为单元整合各类支农和扶贫资金,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实行扶贫开发与发展劳务经济、促进人口转移相结合,落实对口扶贫和帮扶政策,完善帮扶机制,拓展帮扶领域,积极帮助和优先做好贫困地区农民工就地安置和稳定就业工作。坚持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相衔接,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制度和农村低保运行制度,保障贫困地区特困人群的基本生产生活,稳定解决温饱。加快陇南、甘南地震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区重建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灾区经济振兴。四、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努力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基本稳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完善农村贷款担保机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突出县城所在地和小城镇连接城乡的特殊地位,抓好大中城市周边和重要交通沿线等各类特色镇的建设,把发展小城镇同调整县域产业布局、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服务业以及壮大县域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增加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积极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地位和发展能力。实施好兰州、金昌、嘉峪关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逐步扩大市县改革试点范围。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集中居住点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安排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把农村居民住房改造与新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加快中心村和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镇卫生所服务能力。继续加快乡镇村社基层文化、体育和培训“三位一体”设施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六章大力发展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需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一、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兰州、酒嘉、天水、张掖、平凉等综合运输枢纽,整合物流资源,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着力构建“一主五副、两大重要节点”的物流业发展格局。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分工合理的物流节点体系,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进一步提升兰州区域性物流中心地位,强化物流园区建设,推进兰州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建设,培育发展保税物流、国际中转、国际配送等跨国物流,建设支持新疆、西藏发展和面向中亚西亚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酒嘉、天水、张掖、平庆、金武地区性物流中心,依托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批发市场。加快陇西物流节点建设,支持临夏发展面向藏区的物流业。

  专栏9:物流业重点布局与建设1、物流业布局一主五副、两大重要节点:“一主”即建设兰州西北区域物流中心;“五副”即建设酒嘉、天水、平庆、金武、张掖地区性物流中心;“两大重要节点”即建设临夏、陇西物流节点。2、九大物流工程(1)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重点解决铁路与公路、民用航空与地面交通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2)物流园区工程。建设一批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3)城市配送工程。依托重点城市,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体系。(4)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建设跨省区粮食物流通道和重要物流节点,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发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5)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和联动发展。(6)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工具标准化改造,实现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7)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重点建设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8)物流科技攻关工程。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植物流信息服务等技术攻关,促进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9)应急物流工程。建立多层次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应急生产、流通、运输信息系统,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二、发展壮大旅游业以建设西部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着力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三条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平凉—庆阳红色旅游、天水—陇南三国古迹成长型旅游线路,全力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加快重点景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关城、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黄河三峡、会宁会师旧址、华池南梁、宕昌哈达铺和酒泉航天科技城等景区及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加大敦煌雅丹地貌、张掖丹霞丘陵、白银黄河石林、漳县贵清山、秦安大地湾遗址、武威雷台汉墓、和政古生物化石等新兴旅游景区建设和推广力度。围绕建设兰州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天(水)平(凉)和酒(泉)嘉(峪关)地区性旅游集散中心,大力促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新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文化体育旅游、工业观光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开发民族性、地域性等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积极培育旅游演艺市场,大力推广特色旅游演艺节目,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2015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9000万人次。三、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着力培育兰州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继续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发挥主导作用,保持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和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吸引金融机构来甘肃设立分支机构,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地方中小银行。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鼓励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全面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进一步培育发展保险市场,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多种形式,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拓展金融服务业。四、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互联网、物联网。重点支持邮电通讯信息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和与工农业生产、公共生活相关的信息咨询等普及性业务,鼓励发展增值信息服务、专项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培育面向区域、行业和中小企业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新兴电子商务。继续推进电子政务,优化整合网络资源,加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和服务,通过依法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提高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和宣传领域的信息服务水平,促进信息资源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五、发展多种形式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法律、会计、咨询、设计、广告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创意经济、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等新兴高端服务业发展。规范发展房地产市场,调剂住房供求关系,促进住房有效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继续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优势商贸企业做大做强,推进老字号企业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技术,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连锁经营企业。推进特色街及商圈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市场,积极建设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等生活服务网点。加快农村现代流通设施和网络建设,完善城乡商品市场体系。继续发展餐饮住宿、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物业家政、市政服务等服务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