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一)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16 10:28:34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甘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是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是阐明“十二五”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深入贯彻“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成功克服汶川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利影响,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全省“十二五”推进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十一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4%,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100亿元和1554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1.05%,2010年达到338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9931亿元。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4%和23.4%,分别达到745.3亿元和353.6亿元。“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提前一年完成。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35万公里达到11.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新增398公里达到2046公里。新增铁路营运里程416公里,达到2880公里。引洮供水一期、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重大水利和生态工程实施顺利。“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十大超百亿工程”十大超百亿工程:1、西部通道和干线公路高速化为目标的公路建设工程;2、西北西南大通道兰渝铁路(甘肃段)工程;3、大型支撑电源和骨干电网电力供给保障工程;4、依托华亭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能源、煤化工综合开发工程;5、鄂尔多斯盆地陇东石油、天然气及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工程;6、大乙烯为龙头的乙烯及其深加工工程;7、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工程;8、镍铜冶炼深加工工程;9、铝工业为核心的“冶—电—加”一体化工程;10、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甘南黄河重要水源供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新能源和特色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全面完成,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敦煌20兆瓦光伏示范项目并网发电。全省总装机容量达到2600万千瓦,新增电力装机1672万千瓦。石化、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原油加工量达到1448万吨,乙烯产量突破7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马铃薯、酿酒原料、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增加值突破12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0%以上。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突破4000万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四个一千万亩工程”和“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加快实施,重点产业区域布局更加优化,粮食生产能力跃上900万吨新台阶,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958.3万吨,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为重点的“六小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10万亩,新增农村户用沼气73万户,解决农村616万人饮水安全,完成农村等级公路改造10.2万公里。

     ——人民生活和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0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81%,预计2010年分别达到13062元和3308元。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实现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效,五年减少贫困人口241万人。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预计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2640万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5‰。节能减排指标完成任务,预计2010年较200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7.7%和5.8%。森林覆盖率由2006年13.4%,提高到2010年的15.1%。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重组和产权多元化改革基本完成,粮食、农垦、流通和公路交通等领域国有非工业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涉农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到位。开发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金昌、天水、白银等3个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省际区域间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以资源利用为重点的境外投资初见成效。

  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十一五”规划2010年预期目标预计

  预期增长(%)“十一五”年均增长预计(%)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00010410011.14人均生产总值(元)>10000915540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7501533803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01011137016.51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50157222.3全省常住人口数(万人)<2730<7‰26406.65‰城镇登记失业率(%)4.6左右-4城镇化率(%)>35-3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90081306210.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6306330810.8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2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50-70粮食产量(万吨)>800-958.32.75

  耕地保有量(万亩)>5040-6935(2009年变化调整调查数)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2-41.81-4.36化学需氧量(万吨)<16.8-7.743.42-1.62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56.3056.3-1.19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面临各种困难和矛盾最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子最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最明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的五年。同时,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人口多、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产业结构刚性强、调整缓慢,创新能力弱;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弱,城乡居民收入处于全国后位;城镇化水平低,城乡间和地区间发展差距继续扩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生态保护任务艰巨;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低,影响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要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二、阶段特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十一五”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发展将呈现以下的重要特征。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新世纪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2008年实现总体小康目标,但比全国慢8年左右(相当于全国2000年水平),人均生产总值水平低,社会和谐、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三类指标实现程度较低。我省面临着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任务,也面临着缩小省内城乡间、地区间发展差距的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攻坚克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新的基础。   二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阶段。随着工业比重达到40%左右、城镇化率超过30%,我省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缩小与全国发展水平的差距。同时,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带动和中小城市支撑作用,促进人口、产业向城镇加快集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阶段。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率先发展,着力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实行各具特色的功能组团发展,加快形成区域协调与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我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社会发展仍然滞后,处于全国“社会发展低水平地区”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2009年发布的《2005-2007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将全国各省区社会发展水平分为五个层次,我省与云南、西藏和贵州属于最低层次的“社会发展低水平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处于全国后位。必须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是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的攻坚阶段。“十一五”以来我省各项改革步伐加快,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发展慢,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对外开放程度低,长期积累的矛盾比较突出,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十二五”时期,要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社会需求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相关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重视解决好长期积累的改革成本支付问题,为推动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三、环境条件经过10年西部大开发,我们对省情的认识更加深入,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更加强烈,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和面临形势将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既为我们推动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长远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更加突出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更加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更加突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加快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突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有利于我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和产业创新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我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实施重点地区率先突破和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有利于我省发挥区位优势,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在更大范围吸引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并实现优化配置。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摆在优先位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国务院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家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藏区、革命老区等加快发展,这些都为我省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支持。同时,我省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国内外市场和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以及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占发展先机,扩大发展成果,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甘肃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