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执法调研组关于全省贯彻实施《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18 16:13:47

  —2010年11月25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为了进一步促进《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更好地贯彻落实,根据今年工作安排,10月份由省人大内司委主任委员梁国安为组长、内司办副主任明连成为副组长及部分省市人大代表组成的省人大常委会执法调研组,围绕对《条例》的宣传学习、奖励保护见义勇为人员、优待政策落实、经费筹集管理等重点问题,先后赴兰州、白银、天水三市及所辖部分县(区),对《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除听取市县总体情况汇报外,还召开有人大代表、见义勇为人员、见义勇为协会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律师、乡镇(街道)干部、社区和村干部等参加的座谈会3次,并深入街道乡镇,了解贯彻落实《条例》情况,听取意见建议。之后,调研组听取了省上贯彻实施《条例》的总体情况汇报,省综治、公安、财政、卫生、民政、人社、教育、司法等部门就相关情况进行了补充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贯彻《条例》的基本情况《甘肃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自2001年颁布实施、2007年修正以来,全省各级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弘扬传统美德、伸张社会正气、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在宣传学习、依法奖励保护、狠抓基层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贯彻实施《条例》的总体情况是好的。   (一)进行学习宣传,见义勇为人员受到广泛关心和支持。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开展学习宣传《条例》活动,不断扩大《条例》的社会知晓率和影响力。一是注重社会面的宣传。在每年的综治宣传月和“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中,都将《条例》作为重要的宣传内容,设立咨询点,组织各级机关、企业、单位、学校、乡镇、村社通过办板报、专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二是丰富宣传载体。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对《条例》内容和见义勇为先进事迹进行报道。2008年上半年,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在《甘肃日报》开辟专栏,根据《条例》精神列出27个专题,采取每星期刊登一讲的办法,连续半年进行不间断宣传。白银市集中对中央和省上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先进事迹制成电视专题片,在《百姓纪事》中连续播出,宣传见义勇为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效果。天水市既抓法规的宣传学习,又抓见义勇为事迹的宣传,努力营造见义勇为光荣的社会氛围。三是宣传教育与表彰活动相结合。省上多次组织见义勇为英雄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大家进一步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近五年来,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先后组织事迹报告22场次,参与报告人员25人,受众1.3万多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开展表彰奖励活动,激发见义勇为的光荣感和积极性。各地通过大力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唤起公民自觉维护社会治安、抢险救灾、救死扶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弘扬见义勇为新风尚。2006年至今,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共召开表彰大会4次,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161人、见义勇为工作先进单位33个、见义勇为先进工作者14人。经推荐,受到全国表彰奖励13人,先进单位8个。2008年5月,陇南地震发生后,省综治委、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及时赶赴灾区,在地震废墟上召开省抗震救灾见义勇为英雄现场表彰大会。今年10月又在舟曲抢险救灾现场召开专项表彰大会,对在救灾中舍己救人、互帮互助、扶危济困的见义勇为人员大力表彰,极大地激发了灾区人民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决心,为夺取抗击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各市州、县区每年对涌现出的见义勇为人员也采取了集中表彰与适时表彰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表彰力度,激发光荣感,扩大社会影响。天水市对有特殊贡献、符合有关规定的见义勇为人员王长利从一名司法助理员破格录用为乡镇事业干部,以此鼓励更多的公民见义勇为。   (三)出台优惠政策,体现优待抚恤。自去年起,省上对评定为英雄的见义勇为人员奖金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对牺牲人员另加抚恤金2万元。省直部门和一些市县为充分体现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的照顾,在遗属生活补贴、城乡低保、就医就业等方面重点倾斜和照顾。省人社厅专门发文,对见义勇为人员遗属每月生活困难补助标准比原来提高50元,并且细化《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应当视同工伤,享受相关待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对见义勇为人员子女免收学杂费以及住校寄宿费。天水市和白银市的民政部门在低保评审中,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适当提高享受低保的补助,尽量使他们的生活比一般人优越。天水市卫生局规定了对见义勇为人员就医实行免交挂号费、住院床位费等优惠政策。兰州市建立了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医疗绿色救治通道,按照“先救治、后付费”的原则,对见义勇为人员积极开展救治。对见义勇为人员本人或子女在高中或职高阶段实行免除学杂费,并实行中考加分等优待政策,体现了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关怀。   (四)多途径奖励、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是通过开展慰问活动,送去党和政府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关怀和温暖。各地采取节日慰问、平时慰问、及时慰问的形式,坚持对见义勇为英雄、先进分子及家属进行慰问,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对牺牲、负伤住院的见义勇为人员,及时跟踪调查,及时到医院或家中慰问。五年来,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先后慰问见义勇为人员90多人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近30多万元。二是组织见义勇为人员外出观光旅游,增加其自豪感和光荣感。2006年以来,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先后三次组织获得全国和省级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外出旅游和学习考察,受到见义勇为人员的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见义勇为光荣的效应。中华见义勇为刊物还对此专门进行了报道,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三是各部门协调配合,确保各项优抚、救助政策落到实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开展见义勇为人员的救治、康复、评残、评烈、享受低保、抚恤等工作,为见义勇为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帮助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解决学习、就业、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困难。白银市有关部门将因见义勇为致残的先进个人魏晋源的妻子安排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并将全家三口人纳入低保,依据其伤残等级和退役军人相关抚恤政策发放抚恤金。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办对牺牲的见义勇为人员近亲属坚持每年慰问,定期走访,社区及时提供各种可能的免费服务,方便他们日常生活。

     (五)推进基层基础工作,逐步实现见义勇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建设。目前,省上成立了见义勇为基金会,市州、县区普遍建立了见义勇为工作协调指导小组,许多地方成立见义勇为协会,初步实现了有工作机构、有办事人员。二是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各地都制定了见义勇为行为确认、审批程序,资金筹集及支出基本做到了财务审批、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加强目标考核。多数区县、街道、乡镇在年度工作安排中,将见义勇为工作是否有专人负责、有奖励基金,是否及时开展确认、奖励、救助活动等,纳入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量化考核内容,兑现奖惩,奖惩分明,促进了见义勇为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加大资金筹集力度。省政府及多数市县普遍加大对见义勇为经费的财政投入,并倡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积极捐款,见义勇为基金数量不断增加。省财政见义勇为专项资金从原来每年8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100万元,基金总额已近1000万元,确保了省级见义勇为事业的发展。我们所去过的市县区,市级每年拨付专项资金在5-10万之间。天水市和各县区政府均把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拨付50万元作为见义勇为基金的垫底资金。目前,市县两级的基金总额已达404万元。兰州市及其所属各县、区政府总计已投入470万元,同时开展了多次募捐活动,基金总额累计超过了300万元,募捐资金已全部用于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困难家属。兰州市还通过争取企业赞助等途径,积极探索为见义勇为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更好地为见义勇为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和宣传教育缺乏深度。一些地方对《条例》的学习宣传还停留在较浅层面,缺乏从传统美德、行为规范、价值观、人生观层面去挖掘主题,个别宣传项目达不到形象、生动和感人。一些地方重视集中宣传,但日常、持续宣传活动较少,社会对《条例》内容的知晓率较低,部分职能部门对见义勇为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普遍崇尚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氛围任重道远。

     (二)奖励、抚恤资金标准偏低。目前,我省被授予英雄称号的见义勇为人员奖金为3万元,对牺牲人员另加抚恤金2万元,与外省的抚恤金最高可达40万元相比差距很大。省内各地因财力不同,所发奖励、抚恤金不同,英雄“同命不同价”的现象突出。特别是《条例》规定了抚恤金由县级人民政府发放,但贫困县要对牺牲的见义勇为人员支出几十万元,困难较大。   (三)经费短缺现象普遍。目前,除省级和部分市州外,许多县区政府没有按照《条例》规定列支专项资金,不能确保工作开展。县区协会虽然成立了,但工作还不到位。除个别市州外,大部分县区见义勇为资金都是临时拨付,没有纳入财政预算。   (四)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工作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县区见义勇为组织机构和工作网络还不健全,目前全省约有五分之一的市州、四分之一的县区,见义勇为工作仍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有的地方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审核确认、表彰奖励、抚恤救助等方面的工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工作的覆盖面及经常化水平较低。各部门见义勇为工作的协同配合、职责的落实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条例》个别规定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在座谈中,一些与会人员反映《条例》中某些条款缺乏刚性,尤其是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子女的升学、就业和其他照顾的规定太原则,不好操作。在划定见义勇为范围时,有关“免遭损失、减轻危害”等规定也很难掌握,等等。三、几点建议   针对《条例》贯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条例》是以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为目的的专项法规,是地方立法弘扬传统美德、伸张社会正义的重要载体。一是在宣传法规过程中宣传见义勇为事迹,在宣传见义勇为事迹中宣传法规,并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二是充分利用见义勇为事迹的轰动效应开展宣传。要选择见义勇为的典型事例,认真策划组织一些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见义勇为事迹宣传活动,尤其要注重把他们的权益保护、奖励状况融入其中,使更多的人知事迹、知优待奖励、知法规规定,既增强见义勇为人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使法规得到有力宣传。三是各类事迹的宣传要深入到县乡、街道社区。要使“英模报告会”、“英模宣讲团”活动向基层延伸,去单位、学校、工厂、农村、社区,通过生动实在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激发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见义勇为事业的热情。四是要选择少数见义不为、损害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的行为进行曝光,并开展专题讨论予以揭露、鞭挞。要选择并利用反面事例,扩大宣传效果,以此大力营造见义勇为、匡扶社会正气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人人见义勇为”社会风尚的形成。   (二)重视并加大奖励保护力度,维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是要把见义勇为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体规划,进行双考核,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检查、同评比、同落实。二是要认真抓好确认、奖励、保护三个重要环节,按照《条例》规定,及时确认并重金奖励见义勇为人员。三是对见义勇为人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要及时解决好,有条件解决的要尽量解决,暂时有困难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四是加大对见义勇为人员生活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对因见义勇为牺牲或致残的,要对其本人和家属落实好《条例》规定的优待事项,予以格外关心和照顾。对授予各种荣誉称号且能正常工作的,除了在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外,还要铭记史册,激励后人。通过真诚的服务,让见义勇为人员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温暖,真正使见义勇为成为全社会效仿的行为。  (三)加强协调配合,努力形成见义勇为工作合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推动见义勇为事业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严格执行奖励和保护规定,努力使法规真正落到实处。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导协调职能,积极协调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做好各项工作。公安、财政、卫生、民政、人社、教育、司法等部门要按照《条例》要求制定细则和办事程序,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工会、共青团、妇联及社区居委会等组织要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因见义勇为致残、牺牲人员及亲属排忧解难。   (四)积极筹措资金,着力解决经费短缺问题。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条例》和省上的有关规定,财政要足额列支见义勇为专项资金,依法开展向社会募集资金工作,力争有更多资金用于见义勇为人员。对目前抚恤金标准偏低的问题要研究提高,对由县级支付的一次性抚恤金支付有困难的,省财政要支持解决。同时,要严格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和基金的使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确保各项资金用得其所。   (五)夯实基层基础,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见义勇为工作的保证,是推动见义勇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是要全面贯彻《条例》,努力实现见义勇为工作在基层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机构办事的基本目标,不断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二是要完善对见义勇为人员的确认、申报、奖励等工作制度,并做到档案保管和记载无误。三是要探索建立慰问救助、抚恤救治的具体办法和审批程序,实现具体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四是要积极创新对见义勇为人员多元化的服务措施和优待办法,做到热情、周到、及时,使见义勇为人员和家属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五是省上有关部门要适时出台实施办法,细化规定和具体标准,规范工作程序,努力实现法规的实际可操作性,真正把《条例》落到实处。   (六)重视《条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人大应进一步关注和重视《条例》的宣传及实施情况,加大监督力度,研究法规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并进行必要的修订。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