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6 14:50:31

  关于《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2013年11月28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赵春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和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2011年1月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2012年8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28次会议审议通过《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修订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部署,从今年3月起,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全省“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工作。为做好中期评估工作,一是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的通知》,明确了中期评估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二是按照“谁主编、谁评估”的原则,《规划纲要》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评估,56项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由编制单位牵头自行组织开展专项评估,市州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对本地区《规划纲要》的评估工作;三是委托省社会科学院、省委党校、省经济研究院进行第三方评估,开展了问卷调查和专家评审。在此基础上,起草完成《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征求有关部门、专家的意见并修改完善,经2013年11月7日省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审定,形成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一、《规划纲要》实施总体进展情况“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现“三个翻番”、“六个提升”、“两个接近”、“一个缩小”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全面实施“联村联户”和多级突破等十大重点行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全省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主要指标和重大任务完成比较好,为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总量、结构调整、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和改革开放6大类29项主要指标中,达到或超过预期进度的有22项指标(其中超过预期进度的13项、达到预期进度的9项)。城乡居民两个收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等7项指标比预期进度滞后。(详见附表1)(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与2010年相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4120.75亿元增至5650.2亿元,年均增长12.54%,高于预期目标0.5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16113元增至21978元,年均增长12.24%,高于预期目标0.2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由353.6亿元增至520.9亿元,年均增长21.32%,高于经济增长水平;投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3378.1亿元增至6013.4亿元,年均增长33.42%,高于预期目标13.42个百分点。(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5:48.2:37.3调整为13.8∶46.0∶40.2,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0.7、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2.9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9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5.87%提高到2012年的6.87%。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9%,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三)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由2010年的80.5%、70%提高到2012年的84.9%、80%;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由2010年的242.5万人增至2012年的277.4万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达到97%、97.5%、97.5%,均高于《规划纲要》预期目标进度。两年共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1.54万套,建成22.7万套;完成棚户区(危旧房)改造3.1万户。(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人口得到较好控制,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2577.55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6.055‰,实现了控制在7.3‰以内的目标。节能减排进展顺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25%,达到《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要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排放量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减排任务。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0年的13.5%提高到2012年的17.4%,接近《规划纲要》确定的五年达到18%的目标。2011-2012年森林蓄积净增量836万立方米,提前并超额完成五年净增683万立方米的目标任务。(五)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157元、4507元,年均增长14.06%和14.71%,增幅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3.85下降到2012年的3.81。物价得到较好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实现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二、重大战略性工程和重大任务实施进展情况为了支撑和保证《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省委、省政府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全面部署实施“3341”项目工程,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启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建立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开放平台、生态安全、产业基地建设等“十大战略工程”,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能源、交通、生态、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加快实施改善民生和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攻坚等“十大惠民工程”,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见附表2)。《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主要任务全面向前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一)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省政府批准实施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构建我省“一横两纵六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一带三区”农业发展、“三屏四区”生态安全三大格局的战略设想,为优化空间开发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以突出区域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深入开展多级突破行动,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一是兰白核心经济区,兰州新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核心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体系等基本形成,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入驻新区,兰石、兰电、青岛啤酒等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工程已开工建设。《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获国家批复。二是河西经济区,河西新能源和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加快建设,酒嘉和金武快速通道建成通车、“一区多园”产业园区联合共建、旅游精品线路共同开发等,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积累了经验。三是东部经济区,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为重点,加强东部四市合作,推进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天水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四是支持“两州两市”发展,落实中央支持藏区发展的政策,省政府出台支持甘南、临夏、陇南、定西加快发展的意见,“两州两市”主要经济指标稳步提高。五是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酒泉、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我省国家级开发区达到7家。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销售收入均超过千亿元,2012年全省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3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0.1%,日益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面实施省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基地、培育产业集群。金川公司、白银公司、连城铝厂和东兴铝业等加快扩能改造和技术升级,全省十种有色金属新增产能153.5万吨,2012年产能达到345万吨,产量由全国第5位上升到第3位。酒钢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项目开工建设,榆钢支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成投产,钢铁生产能力突破1000万吨。庆阳石化600万吨炼油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展开。白银、金昌、嘉峪关、天水4市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兰州七里河区列为国家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516万千瓦全面建成,二期第一批300万千瓦加快建设,全省风电建成并网658万千瓦,光电建成并网113万千瓦。重点实施了金川公司精密铜镍合金、羰基镍、羰基铁等产业链延伸和新材料项目,酒钢集团300万吨不锈钢等项目开工建设。天水星火、华天微电子、长城开关三大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兰州生物产业基地获国家正式批准,生物产业成为全省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年均增速超过20%。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深化酒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实施一批物流园区和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全省“一主五副、两大重要节点”的物流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国务院批复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012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783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1亿元。甘肃银行正式挂牌营运,引进4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小额贷款担保等新型小微金融机构达到371家,金融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由37.3%提高到40.2%。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能源资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主要指标达到规划阶段目标。循环经济七大基地、16条产业链、3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100户示范企业和72类重点项目等载体建设初具规模,实施900多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新上产业项目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布局,省上设立了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等行业循环化技术改造。金昌、白银公司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天水高新农业模式、节水型工农业复合定西模式、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窑街煤电模式、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再生利用兰州模式,为推进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三)发展特色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新的突破。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强化农业基础,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省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2012年粮食总产达到1110万吨,单产和总产双双刷新历史纪录。“四个一千万亩工程”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全省已形成15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1100万亩农田节水灌溉、100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和700万亩优质林果业。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2805万亩,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啤酒大麦等产业规模保持全国领先。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粮经饲结构由2010年的70.17:27.15:2.68调整为2012年的69:28.6:2.4。畜牧业快速发展,草食畜牧业增加值占到了畜牧业增加值的55%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1%,50个牛羊产业大县存出栏占到全省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4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万多个。龙头企业达到2100多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7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57家,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3%。深入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着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规模明显增加。2012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创劳务收入590亿元,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39.7%,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扎实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解决了603.61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5万户,游牧民定居1.03万户。对31360户158841名贫困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纲要》确定的1500个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已完成1137个。按照年收入2300元新的扶贫标准,两年累计实现280万农村人口脱贫,贫困人口由972万人下降到692万人。(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两年完成交通投资1033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57公里、二级公路1058公里。2012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2.4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00公里。县县通二级公路和乡镇实现通油路目标基本实现。永登至古浪、瓜州至猩猩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兰州北编组站建成投运。兰渝、西平、天平、兰新第二双线铁路加快建设,兰州至中川机场、宝兰客专、敦格铁路开工建设。兰州西客站纳入宝兰客专今年开工建设。干塘至武威南铁路增建二线、兰州至临夏至合作、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扩能改造、银川至西安等铁路项目前期顺利推进。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研批复,试验段工程开工建设。金昌机场、张掖机场和夏河机场建成通航,庆阳机场扩建完成部分工程并复航。兰州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可研待批,部分工程开工建设。引洮供水一期主体工程总干渠18座隧洞有望今年底全部贯通,明年具备通水条件。会宁北部供水、积石山引水、引洮济合、引洮入潭工程开工建设。列入全国规划的2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提前完成。引洮二期、白龙江调水、引哈济党、引黄济临等重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已正式启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已上报国家。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综合保护和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等重大生态项目稳步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获国家批准。陇南、甘南、张掖3市州及天祝、渭源、永靖3县列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张掖黑河湿地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工程建设,两年完成营造林总面积550.71万亩,新增草原围栏1990万亩。全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兰州市被列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试点城市,12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全省监测的28条河段有22条河段水质按功能区达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5个,省级生态乡镇72个、生态村235个。(五)科技和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领域发展成效显著。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和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十大科技专项。截至2012年,全省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及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83家,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5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8家。14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0.822件,综合科技水平由全国第23位上升到第17位。推进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15个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和30个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读者新媒体基地、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华物流园等重大项目以及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夏河拉卜楞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展顺利。新增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等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8.17亿元,年均增长22.5%。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新成绩,两年共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免费教科书等专项资金69.5亿元。新建、改扩建566所幼儿园和7所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校舍,新建111所农村中小学校4136套教师周转宿舍,全面完成中小学2008标准D级危房改造。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0%,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兰州交大等4所高校入选国家“卓越计划”项目,甘肃农业大学实现省部(农业部)共建。建成10个高校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基地达到10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68家。公共卫生建设进一步加强,两年共实施了6个重大疾病防控机构、25所县级医院、497个乡镇卫生院、2360个村卫生室建设,建成覆盖全省1500家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会诊网络。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2500万,参保(参合)率均达到97%以上。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0%和70%。城乡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全省市州级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建成,两年共建设19个县级、76个乡镇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2011年和201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9%和2.68%。两年城镇新增就业65.5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05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068万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8%。出台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等多项政策,城市低保人均补助水平由204元/月提高到259元/月,农村低保人均补助水平由70.8元/月提高到101元/月。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补助资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六)重点领域改革和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的进展。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省级政府部门累计减少行政审批1961项,累计减幅84.71%。成立了公共资源交易局,将采矿探矿权、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全部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全省250多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制,核销事业编制7440多个。甘肃省演艺集团、甘肃新华印刷集团公司、甘肃飞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与下属的15家市州分公司和70家县区分公司已正式挂牌运营。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组建了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公司、甘肃能源集团公司、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公司、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公司,全省政府性投融资公司达到113家。探索建立了以“中和农信”、扶贫互助资金、妇女小额信贷、政府金融担保为主的金融扶贫机制。2012年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量增长到186亿元,其中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余额88亿元,居全国首位。围绕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投资审批权,省级政府投资项目从300万元及以上提高到1500万元及以上,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权限提高到5亿元及以上。扩大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范围,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办第十七届、十八届“兰洽会”,共签约合同项目总额6432.4亿元,资金到位率24.6%。与28个国家的45个省州和城市建立友好关系,与内蒙古、新疆、广东等省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兰州中川机场航空口岸获国务院批准。与天津、新疆、连云港、青岛等口岸签订跨区域合作协议,实现了口岸与内陆的联动与延伸。增设了金昌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积极推进天水海关设立工作。支持金川公司、白银公司、酒钢公司等进出口骨干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境外原料基地,2012年境外投资达到13.39亿美元,居全国第8位。(七)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根据国务院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推进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于2011年全部完成,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要求。舟曲8.8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170个项目已完成169个;成县8·12暴洪灾害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总体完成,建成灾后恢复重建项目58个;东乡县城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顺利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全部完成,50%以上重建项目开工建设。“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开展,开工建设城乡居民住房、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贷款贴息等项目67个。积极做好岷县漳县6.6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编制完成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已由抗震救灾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今年以来,全省经济发展继续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349.57亿元,同比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4%,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13.2%,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5.3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49%,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3.2%。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存在重点企业效益下降、消费增长放缓等突出困难和问题。三、《规划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世界经济危机复苏缓慢、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和国内经济需求不足、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明显的大背景下,全省经济呈现出增长稳定、增速靠前的良好态势。但由于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也对全省“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些预期指标完成进度不理想;长期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突出矛盾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必须认真研究解决。(一)城乡居民收入等7项指标未达到预期进度,需采取有力措施来推进保证实现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是我省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为努力实现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我省确定了15%的增速指标,先后出台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等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措施,“十二五”前两年年均分别增长14.06%、14.71%,与《规划纲要》确定的年均增长指标有一定差距,但高于同期经济增长水平,高于“十一五”时期10.28%和11.58%的增速,同时也是近年来最高的增速。在全国和我省经济增速趋缓、自然灾害增多等不利条件下,城乡居民收入达到这样的增速已属不易。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二五”前两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93%,增速与“十一五”持平,但低于《规划纲要》确定的年均增长17.5%的预期指标。主要是国家取消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刺激消费政策,高档餐饮业消费明显下降,对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产生了一定影响;加之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偏低,食品及基本生活用品占消费比重较高,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新兴消费需求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2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两年提高2个百分点,与《规划纲要》确定五年提高8个百分点、达到30%以上的预期指标有一定差距。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18—22岁适龄人口之比,进展滞后主要是由于“十二五”前两年我省18—22岁学龄人口正处于最高峰,约247万人左右,预计2015年将降至233万人。同时,近年来国家下达我省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指标增长率每年在5%以上,我省高等教育在学人数预计将由2012年的60.3万增至2015年的73.6万人。据此测算,“十二五”末可实现《规划纲要》确定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的指标。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十二五”以来,我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逐年加大,从2010的4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0.5亿元,年均增长18.6%。由于经济增速较快、总量基数逐年增大,研发投入基数小,特别是市州企业实力弱、地方财力有限和科技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07%,两年提高0.06个百分点,与《规划纲要》确定的达到1.5%的预期指标存在差距。5、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十二五”前两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9.92%,外商直接投资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与《规划纲要》确定的年均增长16%和10%的预期目标有差距。主要是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国际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我省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下降,同时受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产能过剩和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石化、有色、冶金等企业原材料进口大幅减少,2012年我省进口比2011年减少12.5亿美元,同比下降18.88%,影响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下降14个百分点。(二)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突出矛盾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并影响着加快转型发展一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艰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规模较小,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传统产业由于近些年的改造提升和规模扩大,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80%左右提高到90%以上;新兴服务业发展较慢,占服务业的14.2%,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2010年的34.7%提高到2012年38.9%,但比全国水平低11个百分点。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仍然较大。随着我省石化、有色、煤电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原料供给对外依存度增大,镍和铁原料的50%、铜原料的80%依靠外部供给。经过几年来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重点行业能耗水平已经较大幅度下降,但要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三是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还很艰巨。这些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坚持不懈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四、进一步推进《规划纲要》顺利实施的措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十多年的西部大开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发展能量不断积累、发展潜力加快释放、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新阶段。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国家确定把西部大开发摆在区域发展战略优先位置,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生态文明、扶贫攻坚、保障民生等投入力度,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根本解决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生态环境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和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国家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支持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移和资源就地加工,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机遇;三是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全面实施,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工作加快推进,三大平台的构建,为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力和广阔空间。四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推进向西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突出我省区位优势,打造向西开放战略平台,为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些为我省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全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坚持转型跨越发展思路不动摇,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着力破解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确保《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一)继续保持投资增长势头,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一是以“3341”项目工程为总抓手,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的机遇,抓好重点项目跟踪落实,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重点谋划和储备一批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二是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加强银政企项目对接和信贷支持;抓好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加大专项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力度,制定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国家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加快改造提升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在力争早日实现西平、天平、兰新第二双线等铁路建成投运的同时,开工建设银川至西安、兰州至合作、平凉至天水至陇南等铁路。建成武都至罐子沟、雷家角至西峰、营盘水至双塔、成县至武都、金昌至武威、临洮至渭源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十天高速天水段、渭源至武都、兰州绕城公路南段、白疙瘩至明水、敦煌至当金山、平凉至天水、景泰至中川至兰州、武都至九寨沟等高速公路。抓好敦煌机场扩建、新建陇南成州机场和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项目。加快引洮供水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引洮入潭、引洮济合等骨干工程建设,推进引洮供水二期、引哈济党、白龙江引水、引黄济临、引大济西、白银中部生态移民供水及水源地建设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二)进一步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结合国家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加大对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一是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支持现有骨干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兰州、白银、嘉峪关、天水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推进河西新能源基地及电力外送通道、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及煤电外送通道建设,增强就地消纳转化和资源深加工能力,加快酒泉到湖南±800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前期工作。支持酒钢循环经济和产品结构调整,抓好河西和陇东煤化工基地建设,推进兰州石化2000万吨炼油扩能和搬迁改造前期工作。二是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进一步加快金昌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兰州生物产业基地和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引领作用,支持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上升为国家级产业基地,重点扶持天水电工电器、微电子、先进装备制造以及陇东煤化工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以提升产业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微电子、电工电气、石化装备、现代中藏药等工程研究院,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三是抓住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提升产业承接转移能力的机遇,充分发挥我省7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的平台作用,加快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强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对接,加强各类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创新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发展“飞地经济”。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酒嘉先进高载能产业示范区、天水承接装备制造和再制造转移示范区建设。(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一是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国家级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继续抓好“四个一千万亩工程”,重点推进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和河西葡萄产业带建设。支持优势产区建设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集中连片的商品粮基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二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支持特色农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壮大草食畜牧业、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酿酒原料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三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办多元化、多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高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四是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以秦巴山区、六盘山、藏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贫困地区通村公路和解决人饮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财政贴息贷款、“双联”惠农贷款,支持“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发展富民产业。鼓励和支持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23.7万户112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四)以加快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我省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全面实施文化产业“1313”工程,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区域性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大宗农产品、矿产品和重要工业品以及商贸物流业。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综合性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各类中小金融机构,继续积极引进国内股份制银行入驻我省,拓展金融服务业发展领域。抓住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和国家促进信息消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机遇,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统筹规划发展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养老、健康等新兴服务业。(五)抢抓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城镇化进程。按照我省建设东中西三大城市群和“一横两纵六区”城市化布局的总体设想,抓紧修订完善和实施我省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建设规划。一是举全省之力进一步加快兰州新区建设,支持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促进产城融合和加快发展。优化兰州老城区和白银主城区空间开发结构,增强城市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兰白城市群建设。二是突出河西走廊战略通道的区位优势,着力推进酒嘉、金武城市组团和张掖生态城市发展,统筹区域交通、产业、生态以及城镇和人口布局,以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天水、平凉、庆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依托东部通道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优化调整区域城镇布局,支持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先发展,提高东部四市城镇化水平。四是着力培育和发展中小城镇,发挥其在促进县域经济和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继续抓好“百镇千村”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快撤乡并镇工作,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中小城镇承接人口和产业集聚的能力,走特色城镇化的路子。(六)积极推进“十大惠民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把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坚持基本公共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新增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继续实施好学前教育、教师周转宿舍、初中校舍改造、普通高中建设等专项工程,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加大棚户区改造,结合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逐步将非集中成片棚户区纳入改造范围,同步建设配套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按期保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发挥价格调节基金调控功能,完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努力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七)努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探索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的新路子。加快实施“两江一水”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推进敦煌水资源保护与综合治理、黑河二期治理工程、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展渭河、泾河、疏勒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祁连山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坚持把加快发展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继续抓好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集中支持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到2015年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八)加大改革创新探索力度,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按照国家部署,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继续加快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教育、医药卫生、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科技、资源产品价格、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下放审批项目,释放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林业、水利等涉农领域改革,抓好庆阳国有林场改革,开展农村投资改革试点,探索支持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承担政府投入涉农项目建设的新途径。三是探索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稳步推进文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企业和文艺院团股份制改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建设。四是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准入领域,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土地开发、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的投资建设运营,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认真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五是紧紧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深入推进向西开放的机遇,进一步研究出台向西开放的意见,加强区域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全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加快舟曲县、成县灾后重建项目竣工验收等收尾工作,全面完成东乡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灾后重建。实施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加快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确保2016年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五、关于《规划纲要》调整指标和增加重大工程的建议(一)指标调整根据对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中期评估情况,结合我省实际,建议对《规划纲要》森林覆盖率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等2项指标进行适当调整。1、森林覆盖率。鉴于国家对森林覆盖率统计标准和口径的变化,建议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布数据进行相应调整,《规划纲要》森林覆盖率由原2015年达到16%调整为11.86%。2、外贸进出口总额。“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外贸进出口目标是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超过150亿美元。“十二五”以来,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外部需求减缓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我省外贸出口大幅下滑,同时受我省进口以原材料为主以及国内产能过剩的影响,全省外贸进出口增速持续下降,今后几年进出口形势更加严峻,进出口总量难有较大增长。经测算,建议《规划纲要》外贸进出口总额由原年均增长16%调整为年均增长9%,预计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20-125亿美元。(二)建议增加的重大建设任务《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并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因此,建议将“3341”项目工程、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313工程”、“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等重大工程和行动计划,作为“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重大任务。1、“3341”项目工程,即打造三大战略平台(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深入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力争达到1.5万亿元左右。2、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313工程”,即围绕“一带”(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三区”(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打造“十三板块”(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3、“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即着力打造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国家级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壮大和提升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以优质林果为主的区域性特色高效农业,提升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等特色产业),强化五大支撑(农业设施装备和科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支持和保护),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村长期繁荣,农民持续增收。4、“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一个核心”(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两个不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三个保障”(保障扶贫对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六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突破)。5、“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围绕“政治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实行点线面、近中远、经济贸易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我省战略通道的支撑作用,以扩大经贸文化旅游合作为先导,以加强资源开发和产业对接为支撑,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加大向西开放力度,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促进我省转型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