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我省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和落实国家优惠政策情况的调研报告 (书面)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6 14:47:42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我省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和落实国家优惠政策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2013年11月29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要点的安排,省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由常委会领导带队,省人大民族侨务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于今年7月至10月赴2个民族自治州和7个民族自治县,对我省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和落实国家优惠政策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分两个调研小组,采取有分有合,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先后到现代农业、中小学校、医药卫生机构、易地搬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工地等30多个点上查看。在此基础上,听取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工作汇报,与省、州、县、乡部分人大代表进行了广泛地座谈与交流,召开由10个省直部门参加的汇报会进行磋商研究,较为深入地了解了我省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和落实国家优惠政策的情况。一、基本成效 调研组认为,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对应制定了支持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民生、生态、基础设施、基层政权、产业优化升级等经济社会全领域发展。民族自治地方抢抓政策叠加的重要机遇,强化政策宣传,用足用好政策,努力把政策转化为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真正把优惠政策转化为推动转型跨越、民族团结的动力,思路清晰,措施得力,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城乡基础建设步伐加快,民生保障工作有力推进,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得到重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一)以优惠政策为导向,推动科学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带动下民族自治地方主要经济指标绝大部分呈现出两位数持续增长的态势。以2012年为例,临夏州实现生产总值151.89亿元,比去年增长14.8%;固定资产投资202.11亿元,比去年增长44.63%。甘南州实现生产总值96.74亿元,比2007年增长77.3%,年均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174.5亿元,是2007年的5.1倍,年均增长38.6%。东乡县和积石山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均突破一亿元大关。张家川县新增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2628万元,增长10.2%。天祝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8.13亿元,是2009年的4.28倍,年均增长25.5%。肃南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48元,增长16.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18元,增长18%。肃北县人均GDP在全国12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名列第一,连续三年被国家统计局国情研究所评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阿克塞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004元和14800元,在我省民族自治地方位列第一。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支出9422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31元。(二)以优惠政策为依托,推动转型跨越,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立足州情县情,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强扶持引导,提高规模效益,形成产业体系,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甘南州着力打造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这一区域首位产业,2012年全州畜牧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一,是2007年的2.8倍;甘肃华羚干酪素集团、夏河安多食品集团、燎原乳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张家川县落实1756万元项目资金扶持清真食品加工、皮革皮毛生产、生物制药、矿产资源开发,积极培育民族特色产业。天祝县近三年累计落实草原生态、农资补贴等支农惠农资金7.72亿元,争取扶贫资金2.51亿元,每年安排1亿多元扶持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牧民群众依托项目发展产业的能力。(三)以优惠政策为支撑,推动富民兴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通过争取重大项目建设投资,民族自治地方实施了道路改造、集中供热、垃圾处理、给排水工程等一批事关市民生活的惠民工程,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狠抓乡村道路硬化、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临夏州坚持用规划争项目、抓管理、促建设,市县一体化同城化框架初步拉开,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明显好转。东乡县获得国家和省上灾后重建项目资金19.7亿元,48个重建项目已开工建设44项。肃南县65%以上农牧民实现集中定居,97%的村定居点通了电,87%的村定居点通了自来水,90%的村定居点通了电话,各乡镇实现了信息网络宽带接入。2010年以来,民族自治地方共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47.7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7.5亿元,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18年底,民族自治地方所有建制村将通沥青(水泥)路。(四)以优惠政策为动力,推动民族团结,民生保障工作有力推进 国家和省上各项优惠政策对于保障民族地区民生事业优先发展作用巨大,各民族自治地方把民生保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积石山县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的“零收费”;2010-2012年共有3492名学生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享受少数民族和长期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汉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其中2151人被省内外各类高校录取。肃北县落实“三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等政策,加大基层体育、文化事业投入,初步形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阿克塞县坚持基本药品“零差价”销售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330元提高到390元。截止2012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各级各类学校有2020所,其中双语学校219所,初步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2008年以来,国家共安排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10亿元,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实现新农合统筹区域内费用即时结算和门诊统筹全覆盖;城乡低保保障比例均高出全省平均保障比例,补助水平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扶持政策未落实一是国家和省上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部分条文内容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量化要求,弹性大。二是各项优惠政策多为普惠性的政策,同我省非民族自治地方差别化小,没有切实做到政策的真正倾斜。例如,中央和省上支持甘南藏区的优惠政策集中体现在2009年中央5号文件和2010年省委7号文件中,涉及甘南州的政策有163项具体内容,截止2012年底,已落实或全部落实的有12项占7%,已全面启动并取得重大进展的74项占45%,已启动实施但存在困难和问题的58项占35%,未启动实施或没有落实的19项占12%。(二)免除配套资金规定难落实 一是关于免除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资金的政策有明文规定,但2州7县普遍反映这一“含金量”最高的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其主要根源在于我省财政困难,无力配套或很少配套,进而使民族自治地方要项目就要地方配套,没有地方配套就没有项目,处于想发展和难配套的尴尬境地。例如,临夏州在2013年1月至8月间争取项目22项,总计投资达12.6亿元,其中州县配套近8亿元,占投资比重的62%。东乡县2012年实施的项目要求县级配套1.26亿元,比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1.03亿元高出0.23亿元,是县级财政收入5519万元的2倍。积石山县由于项目的实施造成累计欠账达11.5亿元。二是部分民族自治地方也反映,每年省政府提出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也同样没有免除地方配套,对于民族自治地方来说,实事难以干实,好事成了难事。三是双联惠农贷款难问题突出,我省民族自治地方21个市县中有14个是国家级贫困县,部分市县无法每年配套政府担保金支持双联惠农贷款,覆盖面低,致使大部分急盼脱贫致富的农户无法贷到“第一桶金”。(三)民生保障欠账多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大型基建项目有待尽早立项实施,城市供水、供热、垃圾处理等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卫生、体育等场所不能有序配套。二是实施生态移民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后,偏远山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但相关后续产业尚未形成,持续增收困难较大。三是随着新农合的深入实施,农民群众看病积极性提高,但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尚不健全,部分村无卫生室,乡镇医院床位少,县级医院能力有限,无法就地就医,造成病人层层上移,形成了新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四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攻坚力度的加大,入学率明显提高,家长、校方和教育部门希望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呼声较高。(四)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脱节 一是资源开发补偿的规定落实不力。国家还未出台操作性比较强的有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尚未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的长效机制,资源开发在民族自治地方耕地占用、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移民安置后的扶持都由民族自治地方承担。二是民族自治地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长期以来,由于林木遭到超量砍伐,造成自然生态退化,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日益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资源开发给民族自治地方带来诸多利益损失,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去保护生态环境。对此,民族自治地方部分干部群众意见较大,已影响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五)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一是人才短缺。民族自治地方教育质量不高,加之近年来各大专院校又专升本,对民族自治地方考生的照顾分数太少等多重因素导致大部分考生被挡在了大学门外,在录用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时又因学历所限、比例划定低等因素导致生源地毕业生报考资格不够、考上的少,外地毕业生考上了又因不适应当地环境而留不住,进而造成人才队伍数量较少、比例较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其在教育、卫生、农牧等行业较为严重。二是素质难提高。由于编制少也使得行业人员能承担的工作都要承担,通而不精,也没有精力接受继续教育或者系统性培训,对培养高学历人才、专业化人才极为不力。以乡镇医务人员为例,70%的业务量主要用在了免疫、建档、流动行医上,门诊医生少,乡镇卫生院配置的新设备因不会操作而闲置。三是干部职工没有享受同类地区工资待遇。民族自治地方由于条件艰苦、生活成本高、维护稳定的任务重,现有激励机制同干部职工的期望值不相称。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思想认识 1.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关系我省能否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关系民族团结稳定大局。省政府各部门要从维护国家发展大局,促进“两个”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2.各民族自治地方和省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梳理归纳国家和省上给予民族自治地方的优惠政策,准确领会精神实质,善于从州情县情出发,寻找落实政策的契合点,形成联合向国家争取优惠政策的工作合力。 3.省政府各部门在谋划工作上,要切实体现项目倾斜,体现政策优惠,体现特殊照顾,加大优惠政策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的力度。 4.要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社会风险评估体系和维稳激励机制。维稳工作要在保障重点和兼顾一般、鼓励先进和鞭策落后的结合上下功夫、要成果。(二)关于经济发展 1.基础设施项目和资金要进一步向民族自治地方倾斜,以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建设,尽快解决农牧区群众“行路难”、“用水难”、“通讯难”等问题,提升支撑经济发展后劲。 2.要采取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培植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完善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的利率补贴政策,改革现行扶贫贷款运行机制,规范扶贫贷款管理,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3.从民族自治地方实际出发,科学安排对口帮扶;同时,利用对口帮扶契机,积极协调争取帮扶单位从资金支持、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干部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帮扶民族自治地方发展。 4.各民族自治地方和省政府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周边邻近地区的扶持政策,联合向国家争取比照执行周边地区的优惠政策,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5.在保护开发民族文化产业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文化产业,进而带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同时,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三)关于民生保障 1.更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我省中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和专项扶贫资金要向民族自治地方重点倾斜,解决生态移民、农牧民定居、下山入川工程实施后农牧民群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2.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好农牧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将义务教育免费保障机制政策向民族自治地方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延伸,逐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设立民族自治地方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解决制约民族自治地方教育发展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 4.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更好落实少数民族和长期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汉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扩大定向招生的规模,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考生尽可能地接受高等教育。(四)关于资源开发补偿 1.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依附资源程度高的实际,组织项目申报工作,加强汇报衔接,积极争取国家加大节能、节水、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继续实施好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尽快启动实施“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和祁连山区域生态综合治理规划,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加大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 3.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4.更好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5.切实落实水资源补偿费按比例上缴中央后的其余部分全额返还民族自治地方的规定。 6.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五)关于法律实施 1.省政府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制定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我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完善具体办法;民族自治地方要进一步制定修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进而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完备有力的法律政策支持。 2.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省政府各部门要按照政策规定及时下达安排省级配套资金,免除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资金。 3.省政府应向国家有关部委反映我省财力状况,争取从顶层制度设计和国家战略层面考量,恳请国家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入比例,缓解省级配套压力。(六)关于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1.在招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时,对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汉族公民适当放宽条件,划出一定比例进行招录,充实人才队伍。 2.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到科研院所、发达地区学习交流的培训机制,尤其是注重对师资队伍、医药卫生队伍的培训,加大对音体美教师、全科型医生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3.把民族自治地方列为全省“人才特区试点”范围,建立健全培养、吸引、留住人才的政策体系。 4.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鼓励、支持和吸引少数民族人才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才到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创业。 5.我省一些民族自治地方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类别普遍比邻近省份同类地区的补贴类别低,对此,省政府应积极向国家反映并争取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6.关心民族自治地方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建立省内疗养基地,分期分批组织民族自治地方干部职工到基地进行疗养。落实好民族自治地方干部职工定期体检制度。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