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卫生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6 10:30:20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卫生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2013年7月25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根据常委会2013年监督工作安排,今年7月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卫生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为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常委会成立了由副主任李慧任组长,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为成员的调研组。6月中旬至7月初,调研组听取了省卫生厅关于全省卫生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分两组赴天水、临夏、平凉、庆阳和兰州进行调研,期间听取了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实地走访了5家市级医院、4家县级医院、10个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2个农村卫生室。召开了5场由当地人大代表、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医疗机构负责人、医务工作者、村医和病患代表参加的卫生工作座谈会,对全省卫生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听取了当地政府、基层卫生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对改进卫生工作的意见建议。调研组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全省卫生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全省卫生工作基本情况近5年来,在国家多项惠民政策的支持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全省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中央和省上共投入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9亿元,建设完成3931个医疗卫生项目。全省共选拔1.51万名大学生充实到基层卫生工作岗位,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较5年前实现了翻番。截止2012年末,全省有卫生机构26249个(含村卫生室),医疗机构床位111979张,卫生技术人员110222人。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一)卫生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深入为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医疗机构的管理,卫生部门全面推行了以管理体制、经费保障、基本药物制度、院务公开等为主要内容的“十制改革”,提高了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为进一步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卫生部门制定并落实了食品安全、药品质量等4个“黑名单”制度,落实计划免疫、院内感染等3个责任追究制度,坚持重点工作月通报和排名制度,使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省卫生厅研发了“甘肃省医疗卫生系统廉政风险预警防范与监控”软件,对公立医院诊疗、药品和医用耗材招标采购等进行风险防控。还组织研发了“甘肃卫生版防统方”软件,在全省105家二级以上医院安装使用,有效遏制了药品回扣等现象,改善了医德医风。(二)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近年来,我省加大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力度。全省现有综合医院264家,中医院78家,专科医院53家。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20个,卫生院138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6703个,村卫生室16707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覆盖面广。同时,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和急救车辆。完善了新农合、“120”指挥中心等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建成了覆盖全省1350家市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远程医疗会诊网络。全省基本建成了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三)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稳步提高据调查,我省人均公共卫生补助经费已由2009年的15元提高到2013年的30元。卫生部门重点加强了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分别达到59.74%和82.64%。开展了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妇女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重大卫生服务项目。大力实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最广泛地普及健康教育和急救知识,在农村建设健康文化墙,举办“健康沙龙”,发放健康保健工具包,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稳步提高,2012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2011年的30.71/10万下降到24.35/10万(全国2011年平均为26.1/10万)。全省平均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70.39岁提高到了2010的72.23岁(全国平均为74.83岁),其中兰州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2年达到了75.03岁,这项指标已达到小康标准要求。(四)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全省以建设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对中医床位补助按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给付等政策措施,影响巨大。为进一步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全省卫生医疗系统广泛开展了“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的“两学”活动,全面推行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中医药院校教育和在职教育,巩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各级综合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全力为群众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鼓励和引导乡村及社区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高。目前,全省已建成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区4个,建成有中医药特色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2个。走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已经成为甘肃医改的一张名片。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我省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等原因,全省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仍然偏低。2012年底,全省还有22个县区、177个街道、495个乡镇的医疗机构和1.07万个村卫生室建设不达标。多数县级以上医院存在着负债贷款建设的现实困境。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所需医疗设备及取暖、用水等生活设施不足,业务用房、职工周转房紧缺。(二)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1、高层次医学人才匮乏目前,我省没有省属西医本科院校,兰州医学院合并到兰州大学后,每年在甘招生人数有限,造成医疗卫生人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高层次的人才引进难,本地人才外流,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十分缺乏,人才梯队断档的问题比较严重。庆阳市西峰区近年来招考录用的345名医学专业毕业生中,有本科学历的只有60人,仅占17%。全省市县级医院人员编制紧缺,很多医疗卫生机构聘用了大量合同制人员,他们的待遇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医疗事业的发展。2、乡村医生待遇低,队伍不稳定  农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保障网络的“网底”,乡村医生承担着农村基本医疗、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基层卫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省村医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总的情况是待遇低,不稳定。村医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2011年,村卫生室实施药品零差价后,各级政府给予的补贴和补助仍然较低。我省建立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缴费年限长,保障水平低,致使部分高素质的卫生人才不愿做村医,村医的流动性较大。目前我省16707个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只有1409人。临夏州1413名村医中,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仅有8人。村医队伍还没有正真成为农民健康的“保护伞”。(三)卫生服务能力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发展的不均衡,省会城市、市州所在地城市医疗资源富集,高新技术、优秀人才基本上集中在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2012年,兰州市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21人,临夏州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只有1.98人。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的不均衡,导致一些县级医院、基层乡镇卫生院,病床闲置、卫生医疗资源浪费状况较为突出。三、几点建议(一)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卫生工作的投入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实现我省转型跨越、富民兴陇,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为此,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卫生工作的投入。一是积极向国家争取卫生发展项目和资金,加快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要提高农村卫生室的建设标准,防止基层在建设过程中形成新的欠账。二是落实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经费,完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补助政策,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三是着力解决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周转房紧缺的难题,使基层医务人员留得下、稳得住、有作为。(二)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确保我省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建议省政府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下实力,出真招。一是根据我省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的现状,尽快制定和出台全省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省内医疗教学资源,搭建一个培养本地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平台,避免造成人才梯队断档和后备人才不足。(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议省政府尽快启动省级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定工作,出台全省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新增的医疗卫生资源要重点投向农村和基层。要加大县级医院建设力度,提高县级医院诊疗水平。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医疗会诊系统等先进手段和方式,提升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积极开展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模式的推广工作,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服务能力的均衡发展。(四)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水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保障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体系,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石。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勇于创新,切实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补助标准,逐步扩大覆盖人群,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营造全省上下共建共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