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7 10:40:42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2012年8月10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2年调研工作安排,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多明任组长,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洪泽任副组长,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安晨光,全国人大在甘代表苏广林以及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办、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建设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气象局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调研组,于2012年4月中旬,对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察看了酒钢集团榆中钢铁公司、国电兰州热电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国电范坪热电公司、西热东输管网建设工程和换热站、深沟桥机动车尾气检测站、黄河啤酒有限公司、陆军总医院等重点企业和单位。通过实地察看、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初步了解了省、市政府在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工作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现就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情况报告如下:一、大气污染的现状由于受特殊的城市地貌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兰州市大气污染问题一直是兰州最大的“城市病”,其严重程度不仅在全国十分突出,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91个国家1082个城市(我国32个省会城市)的PM1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中,兰州市位于第1058位。综合污染指数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中排名一直在倒数几位,在省会城市排名中“稳居”倒数第一。近年来,兰州市中度、重度污染状况时有发生,污染指数最高达到402,冬季采暖期空气污染尤为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兰州市大气污染除了受特殊的地理条件影响外,主要是工业、煤烟、扬尘及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并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以沙尘浮尘等输入性污染为主,夏秋季以泥尘污染为主,冬季以煤烟等低空面源污染为主,呈现出点源分布广、面源范围大、流动源增长快的特征。兰州城区工业废气占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左右,扬尘污染约占20%,机动车尾气污染约占17%,低空生活污染源约占13%。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兰州市大气污染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兰州市300多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二、大气污染防治的成效多年来,省、市政府对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按照“省市联动、综合整治、夏治冬防、重在治本”的工作思路,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十一五”期间,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到241天/年,比“十五”期间增加56天。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大气污染综合指数从“十五”末的3.18下降到“十一五”的3.12,二氧化硫浓度下降22.78%,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20.83%。2011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呈现“一增三降”态势,优良天数达到242天,同比增加了19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三项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同比分别下降了15.8%、12.5%和12.1%。(一)强化污染减排,狠抓工业污染治理。对83家工业企业实施了废气污染治理工程,对578家企业的工业窑炉和锅炉下达了限期治理。目前,兰州市燃煤电厂全部建成脱硫设施,41家铁合金企业全部安装了除尘净化装置。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257个企业的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关闭,淘汰小火电机组50.9万千瓦,水泥产能179万吨,铁合金、电石产能26万吨,电解铝产能4.5万吨。开展清理取缔土石灰窑专项整治行动。每年在冬季采暖期,对部分污染严重企业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同时取消城中村的小火炉。(二)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兰州市将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作为优化能源结构、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措施。2005年以来,持续实施了清洁能源改造“123”计划,通过制定配套优惠政策,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加快实施西热东输和东城区供热管网建设。投入资金8亿多元加大燃煤锅炉改造力度,完成了1039台、3997蒸吨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任务。大力推广水煤浆等准清洁能源,建成年产100万吨的水煤浆生产线。(三)实施管控并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一是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建设,鼓励企业“退二进三”、“退城入园”,同时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二是建立城区餐饮业污染综合治理协作机制,对3089家餐饮企业进行了综合整治,削减燃煤3万吨左右,减少烟尘排放110吨,二氧化硫排放480吨,从面源上减少污染。三是强化源头管理,严把车辆注册登记关和报废车辆拆解关,定期对机动车尾气进行检测。在城区对过境大型货运车辆出入口进行卡口控制,严禁尾气超标或冒黑烟车辆进城通行。实施机动车“油改气”3.2万辆,其中市区1万多辆公交车和出租车全部进行了“油改气”,有效控制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四是加强建筑施工、道路开挖、房屋拆迁和环卫清扫的管理,在冬季采暖期污染严重时,禁止拆迁和建筑工地土方作业,减少了扬尘污染。(四)制定专项方案,完善污染治理措施。兰州市成立了党政一把手和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防治工作。制定了工业、燃煤及面源、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污染、生态增容减污五个专项治理方案。2005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兰州市城区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约束激励机制的意见》、《兰州环境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和《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意见》。1990年起先后颁布实施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2007年颁布了《兰州市防范冬季大气污染应急预案》。2008年经省政府批准,颁布实施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兰州市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全力以赴控制“污染源”,确保城区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五)争取国家扶持,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近两年在全国“两会”上,在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中央和国家部委提出了加强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今年,省、市主要领导向国务院反映了加大对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协调的意见,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沟通与协调,将兰州列入了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试点城市和“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并争取国家将兰州市纳入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试点城市予以支持。组织开展了中科院院士及全国大气污染治理知名专家参加的“首次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院士行”活动,对兰州市空气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课题研究,为兰州科学治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三、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组认为,虽然省、市政府对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非常重视,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空气质量也有转好趋势。但从根本上解决兰州市大气污染,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工业和能源结构不合理。从长远看,由于受资源、能源和产业布局的制约,兰州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高载能为主的工业结构在短期内还得不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与污染减排的矛盾依然突出,结构调整减排的压力还将长期存在。工业结构以能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原材料工业为主,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将近80%,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工艺装备水平不高,加之能源结构单一,80%的能耗以煤为主,年耗煤量约在1200万吨以上,约有20%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来自燃煤。目前,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火电、石化、冶金、水泥等行业,西固热电、范坪热电、兰州石化、榆中钢铁、祁连山水泥、兰州铝业等企业为兰州市污染物排放大户。(二)燃煤污染问题仍很突出。燃煤是兰州市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粉尘与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煤炭消耗量逐年增加,兰州市区分布着800台左右、近5000蒸吨的燃煤锅炉,偏重的工业结构加大了大气污染物削减的难度。城区及周边地区有近10万户城乡居民小火炉和200余台立式燃煤小锅炉,进入冬季采暖期,燃煤结构性污染非常严重。(三)清洁能源建设困难较大。在清洁能源推广使用中,集中供热管网建设缓慢,上游天然气相对供应不足,天然气价格过高,高坪地区“两网”建设不到位,燃煤锅炉改造前期投入费用较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清洁能源建设进程。(四)机动车尾气、扬尘等污染日益严重。兰州地区机动车保有量近50万辆,近年来年均增幅超过10%。由于市区交通不畅,机动车低速或怠速行驶,尾气排放量增大,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气体形成的光化学烟雾日趋突出,主要交通干道形成了明显的污染带。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建筑施工、房屋拆迁、环卫清扫、道路开挖、拉运遗撒等形成的扬尘污染也日益严重。通过气流、风输送进兰州的污染加重,如近年来的河西等地沙尘日趋严重,大气污染的区域型、复合型特征加重。 (五)治污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兰州市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省上也给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投入不足始终是大气污染治理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突出问题。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整治四大污染源、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共需投入资金778.25亿元,其中工业大气污染治理资金625.8亿元(其中出城入园资金600亿元),燃煤锅炉治理及两网建设改造资金113.46亿元,扬尘污染治理资金3.5亿元,机动车尾气治理资金3.18亿元,林业增容减污资金32.31亿元。治污资金缺口大,筹措难度大。(六)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有些部门领导环保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先开发、后规划,先建设、后环评”等问题依然存在,“三同时”、排污许可证制度得不到严格执行。有些企业法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和社会效益,节能减排的主体意识不强,对污染防治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违法排污、超总量排污等行为时有发生。二是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监督对象多,技术要求高,执法难度大。执法工作涉及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综合协调机制,影响执法效果。三是监督管理力量较弱。基层环保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与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兰州市环保部门的执法装备、办公条件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机构设置不足,人员编制较少。8个县区环保局普遍存在执法车辆、取证和技术设备缺乏、监控手段落后、工作人员少、任务重等问题。四、几点建议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省、市重视,群众关心,国家关注。调研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工业、燃煤及面源、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污染治理为重点,从近期和远期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好污染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持久战。针对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省、市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本着对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负责的态度,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兰州乃至甘肃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要继续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等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各级领导及企业法人的环保意识,明确企业减排的主体地位,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行动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统一合力。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要坚持政府负责、政策引导、突出重点、防治并重的原则,健全完善长效机制。要联合建立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协调机构,从监管体系、资金投入、政策措施、责任机制等方面入手,在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加强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等方面共同研究,统筹制定污染防治规划。要加强部门联动,建立一套相关职能部门综合执法协调机制,健全完善“属地管理、属地负责,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气污染防控工作机制,打破各自为政的执法模式,提升综合执法水平。环保部门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严格执法,严格管理。建设部门要加强城市道路、供气、供热、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防污能力。各工业部门要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落实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三)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实施重点整治。要按照先重后轻、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一要对兰州地区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搬改关。搬迁一批对城市大气污染影响严重的企业,升级改造一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除尘、脱硫、脱硝环保设施,关停一批对城区及周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二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实施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加快天然气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电、水煤浆等清洁和准清洁能源,加快燃煤锅炉改造。省政府在能源改造方面要给予兰州市更多的支持,并积极争取国家在兰州供热管网建设和燃气用量上给予政策倾斜。三要全力抓好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要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建立机动车尾气强制达标和报废制度,加快加汽站建设,加快完善智能交通规划,推进南山路、北环路、南绕城及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四要严格控制扬尘污染。要建立施工工地扬尘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和施工标准,采用先进的技术,有效控制和减少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及生活扬尘污染。(四)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提高执法水平。省、市政府要加强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强化日常监管,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现场监管力度,强化治污设施运行管理,逐步淘汰效率低、技术落后的治污设备,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重点废气排放企业,要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要拓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平台,鼓励广大市民通过网络、电话举报等形式反映、投诉大气污染问题,督促排污单位自觉承担治污责任,落实节能减排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重点治污项目建设。近年来,虽然多方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但投入不足始终是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省、市政府要切实加大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作用,建立经费保障和稳定的投入机制。同时,借助市场化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措资金。形成政府投入、地方配套、社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省政府要积极争取国家对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支持。(六)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方位进行防治。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搞好兰州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对保障甘肃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市政府要对重点工程生态保护治理和建设工程加大支持力度,加大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力度,积极协调建立稳定的兰州南北两山绿化与城市绿化相协调的城市绿化资金支持机制,增加城市绿地面积,逐步建立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不断增强生态增容减污能力。以上报告,请予审议。